§2害虫种群动态与虫害形成机制 在自然状态下,害虫(insect pests)为害作物 后,其受害程度取决于害虫种群(pest population) 数量、作物的抗虫性(pest-resistance of crop或 crop resistance to pest)和避害性(tolerance), 而害虫种群数量变动又取决于害虫本身的生物学潜 能,在一定条件下综合影响的结果。这里指的生物 学潜能主要有种群潜能、性比、生殖力和繁殖速率 等。 本章就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原则、 害虫形成的条件、害虫类别及其调查和预测预报方 法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节害虫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农业害虫的防治,实质上就是对害虫实行综合 技术管理的问题。即就是在认识和掌握害虫自然 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按人们的愿 望采取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综合措施,把害虫的 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以保证农业生产持续 的高产、优质和人畜健康为目的,实现最佳的生 态、经济、社会效益。 一、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二、害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三、害虫的生态对策(bionomic strategy)
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理论是害虫防治的基础。 (一)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system)或自然生态系统(naural ecsystem)是指在一定的生境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 生物环境间相互联系的总体。 (二)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人们从事农 业活动而形成的物质与能量动态的生态系统。它的营 养联系、能量关系和信息联系等基本无质的改变。但 人们通过垦荒造田、水利建设、耕作制度和栽培管理 及收获等农事操作活动,改变自然面貌。因此,农业 生态系统简要来说就是人为参与下的生态系统。 W
农业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特点 ()植物种群和栽培作物趋向于单一化,植食性、腐食性、 捕食性和寄生性的类群也趋向于单一化,大量的农作物已成为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food chain)的首链和食物网(food web)的 中心生物,且其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2)栽培作物及与之相关的营养链占据首要地位,有些已成 为优势种群,而原有的生物钟群则受到抑制,甚至被灭绝,与 其相关的营养关系则被削弱或消灭;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可 以由于人为因素的作用而中断部分的交换,也可以通过施肥来 补充作物必需的营养; (4)由于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耕作管理制度的变更,可 以限制和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或由于防治害虫不当,造 成农药的“3R”问题(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 resurgence),从而引起环境污染,大量杀伤天敌,使农业生态 平衡被打破。 ☑☑☑
由于上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这些基本特点构成 了系统本身的不稳定性。系统以外输入的物质和 能量就比自然生态系统在得多,如肥料、种种农 业化学药剂、引入新的种子、幼苗等植物品种类 群和天敌生物类群以及多种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措 施等,而害虫防治措施,通常也作为系统以外的 一类输入,可以产生很大的作用,不少实践证 明,不同的害虫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能够改变种 群数量、群落结构的组成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