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题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搁浅(ge) 刃扰(dao) 炷香(zhu) 闷(men)声闷气 B.巷道(hang)整饬(chi) 应届生(ying) 飞来横祸(heng) C.害臊(sdo) 采撷(xi白) 唱双潢( huang)呼天抢地( qIang) D.照片(pian)歼灭(jian)一沓纸(d) 拾级而上(she) A.叨扰tao;闷(men):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气,~热。 闷(men):心烦,不舒畅:愁~,沉~,郁~,~懑。B.横heng,[1]凶暴 不讲理:蛮~,强~,~暴,~蛮。[2]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 死。C.潢改为簧。D.pian义同“片(pidn)”,用于“相片儿”、“电影片 儿”等。沓(怕):量词,用于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薄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清楚地看到诸多“颜色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后,越来越多的国家 站出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意践踏别国主权,强行王预别国内政。 B.惠特尼·休斯顿是美国著名歌星,她母亲也是一名出色的福音歌手。 因为受母亲的熏染,惠特尼·休斯顿从小就对歌唱表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C.三国时的曹植从小聪敏异常,写诗作文倚马可待,著名的《七步诗》 就是在嫉恨他的哥哥曹丕的严加逼迫之下,在短短的七步之内创作而成的 D.面对各种国际争端,我们要一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主权问题应寸 步不让,意识形态问题可求同存异,其他不触及根本的问题则可大而化之 C项“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符合语境。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 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A项“干预”:过问(别人的事)。 “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含贬义。此处应为“干涉”。B 项“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 的)。此处改为“熏陶”,更符合语境。D项“大而化之”原指是美德发扬光 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含贬义。不是大事化小 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继续鼓励和保护 双向投资,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B.这架造型独特的直升机属于当地的一家直升机租赁公司,现在被一家 煤气服务公司租用,用于检査煤气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C.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一架MQ-8B“大力侦察兵”飞机在帕克斯基 地成功地完成了首次无人机采用生物燃料的飞行试验。 D.二月初,亚洲遭遇极寒天气,日本雪灾迄今夺去至少63人死亡,韩 国首尔最低温度摄氏零下17度,是55年来最低纪录
湖南长沙 2014 届高考语文模拟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搁浅(gē) 叨扰(dāo) 一炷香(zhù) 闷(mēn)声闷气 B.巷道(hàng) 整饬(chì) 应届生(yīng) 飞来横祸(héng) C.害臊(sào) 采撷(xié) 唱双潢(huáng) 呼天抢地(qiāng) D.照片(piàn) 歼灭(jiān) 一沓纸(dá) 拾级而上(shè) 1.D。 A.叨扰 tāo;闷(mēn):因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感觉:~气,~热。 闷(mèn):心烦,不舒畅:愁~,沉~,郁~,~懑。B.横 hèng,[1]凶暴, 不讲理;蛮~,强~,~暴,~蛮。[2]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事,~ 死。C.潢改为簧。D. piān 义同“片(piàn)”,用于“相片儿”、“电影片 儿”等。沓(dá):量词,用于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薄的东西。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清楚地看到诸多“颜色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后,越来越多的国家 站出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随意践踏别国主权,强行干预别国内政。 B.惠特尼·休斯顿是美国著名歌星,她母亲也是一名出色的福音歌手。 因为受母亲的熏染,惠特尼·休斯顿从小就对歌唱表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C.三国时的曹植从小聪敏异常,写诗作文倚马可待,著名的《七步诗》 就是在嫉恨他的哥哥曹丕的严加逼迫之下,在短短的七步之内创作而成的。 D.面对各种国际争端,我们要一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主权问题应寸 步不让,意识形态问题可求同存异,其他不触及根本的问题则可大而化之。 2.C。 C 项“倚马可待”特指人的文思敏捷。符合语境。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 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A 项“干预”:过问(别人的事)。 “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含贬义。此处应为“干涉”。 B 项“熏染”: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 的)。此处改为“熏陶”,更符合语境。 D 项“大而化之”原指是美德发扬光 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含贬义。不是大事化小 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希望双方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继续鼓励和保护 双向投资,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B.这架造型独特的直升机属于当地的一家直升机租赁公司,现在被一家 煤气服务公司租用,用于检查煤气管道是否存在泄漏。 C.据媒体报道,前段时间,一架 MQ-8B“大力侦察兵”飞机在帕克斯基 地成功地完成了首次无人机采用生物燃料的飞行试验。 D.二月初,亚洲遭遇极寒天气,日本雪灾迄今夺去至少 63 人死亡,韩 国首尔最低温度摄氏零下 17 度,是 55 年来最低纪录。 3.A
B项成分残缺,应为“是否存在泄漏问题”或者改为“是否泄漏”。C项语序不 当,应该把“首次”放在“采用”前。D项句式杂糅,应为“夺去至少63人的 生命”,或者去掉“夺去”。 日前,《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出新招,拾金不昧者 可获得相 当于失物价值10%的金钱奖励。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热议,下面是四位网友留言, 表意最准确鲜明生动的一项: A.拾金不昧,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从失主角度看,东西失而复得, 对归还者给予一定钱物表示感谢,似乎是人之常情 B.拾金不昧有偿,是否就与传统美德相悖?是否就标志着道德的沦丧? 是否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一种获利手段?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C.拾金不昧有奖与拾金不昧,二者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 更加务实开放的伙伴关系。拾金不昧有奖更接地气,贴人心,我支持! D.对于拾金不昧,有奖才是王道,神马都是浮云。子曾经曰过:“重赏 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对这一举措,我举双手赞成 C项通过比喻拟人,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A项“似乎是人之常 情”,表意不鲜明,态度不明朗。B项,观点不鲜明,“值得思考”未明确态度。 D项,采用网络用语,文白夹杂,表述不规范:且引用不准确,“重赏之下必有 勇夫”出处:《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 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 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南轩记 曾巩 得邻之茆(ωm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 愿易也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 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 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宣。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 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 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 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 去争斗呢?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 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 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 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 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 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 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
B 项成分残缺,应为“是否存在泄漏问题”或者改为“是否泄漏”。C 项语序不 当,应该把“首次”放在“采用”前。D 项句式杂糅,应为“夺去至少 63 人的 生命”,或者去掉“夺去”。 4. 日前,《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出新招,拾金不昧者 可获得相 当于失物价值 10%的金钱奖励。消息一出,引发舆论热议,下面是四位网友留言, 表意最准确鲜明生动的一项: A.拾金不昧,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从失主角度看,东西失而复得, 对归还者给予一定钱物表示感谢,似乎是人之常情。 B.拾金不昧有偿,是否就与传统美德相悖?是否就标志着道德的沦丧? 是否不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一种获利手段?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C.拾金不昧有奖与拾金不昧,二者之间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而是 更加务实开放的伙伴关系。拾金不昧有奖更接地气,贴人心,我支持! D.对于拾金不昧,有奖才是王道,神马都是浮云。子曾经曰过:“重赏 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对这一举措,我举双手赞成。 4.C。 C 项通过比喻拟人,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A 项“似乎是人之常 情”,表意不鲜明,态度不明朗。B 项,观点不鲜明,“值得思考”未明确态度。 D 项,采用网络用语,文白夹杂,表述不规范;且引用不准确,“重赏之下必有 勇夫”出处:《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 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3 分;翻译 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南轩记 曾 巩 得邻之茆(máo)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 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 得到邻近杂草很多的一块地,围上篱笆,栽上竹木,在里面灌水种蔬菜,搭建起 草房来供自己休息,悠闲又快乐。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 (相当)的富人,但我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 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 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 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静的处所,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迫使我去做繁杂的事 情,原本就不是我那天赋的长处所在,何况还要让人到那势利、爱憎、毁誉中间 去争斗呢?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 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然而我母亲的赡养没条件 达到最完美的地步,我兄弟们的粗食淡饭也没办法顿顿吃得上,我被解决这些生 活问题所驱迫,有时在田地里用饭,有时在野外住宿,不能够经常呆在这草房中, 哪能在心里不焦躁呢?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 有所勤,有所肆,识其皆受之于天而顺之,则吾亦无处而非其乐,独何必休于是 邪?顾吾之所好者远,无与处于是也。不过冷静一下再想想,大凡像我这样违背
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 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 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 么太大的关系。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 山饞(cha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 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 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剌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 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 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 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 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 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置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 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 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 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 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 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 以不止,此吾 之所以求于内者。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 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 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 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髙的目标,这些都 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 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 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杋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 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宣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 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 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 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 也。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 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 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 大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 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之,树竹木 蕃:繁殖 B.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亲:亲戚
自己的性情,劳苦自己的身体,被生活问题所驱迫的情况,也是有理由去做的了。 读书人原本就有该勤苦的事,也有该尽力的事,明白这些都是从上天那里承受过 来的,进而顺从它,那我也就没有任何地方不是该欢乐的了,为什么偏偏一定要 在这草房里休息才算好呢?回想我所爱好的东西很高远,与身在这草房中没有什 么太大的关系。然而六艺百家史氏之籍,笺疏之书,与夫论美刺非、感微托远、 山镵(chán)冢刻、浮夸诡异之文章,下至兵权、历法、星官、乐工、山农、野圃、 方言、地记、佛老所传,吾悉得于此。然而六经、诸子百家、史家的著述,注解 之类的书籍,以及评定美好事物,讽刺丑恶现象,对细微的东西别有感触而寄托 又深远,凿于山崖和镌刻在墓石,浮夸又诡谲怪异的文章,下至用兵谋略、历法 星象、乐舞音律、农作物种植、方言和地理书,佛教道教所传授的教义法术,我 又全在这草房中获取到。皆伏羲以来,下更秦汉至今,圣人贤者魁杰之材,殚岁 月,惫精思,日夜各推所长,分辨万事之说,其于天地万物,小大之际,修身理 人,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之致,罔不毕载。处与吾俱,可当所谓益者之友非邪? 它们都属于从伏羲以来,往下又历经秦朝汉朝直至当代,圣人贤人和突出的奇才 穷尽岁月,付出极大的精密思索,日夜各自推究学问胜过其他学问的地方,分析 辨明各种事物的论断。这些论断对于天地万物,小事与大道的关系,修养好自身, 治理民众,国家天下治乱安危存亡的最高表现,没有不详尽载述的。这样一来, 草房与我在一起,可以够得上人们所说的扩充自己的好友吧?还是并不如此呢? 吾窥圣人旨意所出,以去疑解蔽。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始终之概以自 广,养吾心以忠,约守而恕者行之。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 之所以求于内者。我窥探圣人主旨用意的出发点,用它来去除疑惑,解开蒙昧。 贤人和明智者称说事物,连及类属,勾勒出由始至终的大概情形,用它来扩充自 己。拿忠诚来培植我的心性,紧紧约束住节操,按宽容的原则去行事。人有过错 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最高的目标,这些都 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 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 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获得到适当的时机就去施行,这时还守身在深山长谷 而不出世,显然也是错误的。得不到适当的时机就作罢,这时还要不辞劳苦地去 谋求践行自己的主张,显然也是错误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还不够,有 人喜爱我而对我加以称赞,这是不对的。我在适宜问题的处理上做得很充分,有 人厌恶我而对我进行诋毁,这也是不对的。彼何与于我哉?此吾之所任乎天与人 者。然则吾之所学者虽博,而所守者可谓简;所言虽近而易知,而所任者可谓重 也。他们这两种态度,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进退适宜,正是我对上天和世人所 应承当的东西。既然如此,那么我所研习的学问虽然很广博,但所持守的却可以 称得上简要;所谈论的东西尽管浅近,很容易了解,但所承当的却可以称得上重 大。 书之南轩之壁间,蚤夜觉观焉,以自进也。南丰曾巩记。 把以上这些话写在南轩的墙壁上,早晚看看它,用来激励自己上进。南 丰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延边人民出版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蕃之,树竹木 蕃:繁殖 B.然吾亲之养无以修 亲:亲戚
C.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肆:尽、尽力 D.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 称:称赞 答案C(A,蕃,同“藩”,屏障,这里是作为屏障,意译为“围上篱 笆”。B,亲,指父母亲,根据作者身世这里指母亲。D,称,“称”和“引” 在这里都是援引、引证的意思,后面多接言语、事例等。) 6.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吾之役于物”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答案:C(A.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本句选自荀子《劝学》。 B,于,介词,引进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本句选自班固《苏武传》。C.于, 表被动,可译为“被”或“受”,与例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本句选自韩愈 《师说》。D,于,介词,可译为“对”,引进对象:本句选自王羲之《兰亭集 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B.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 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 亦过也 C.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D.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答案:C 附原文的标点: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 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 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8.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试结合全文概括“乐”的内涵(3 分) 答: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南轩如同朋友,在 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 之道,感到快乐。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3分)
C.士固有所勤,有所肆 肆:尽、尽力 D.贤人智者所称事引类 称:称赞 答案 C(A,蕃,同“藩”,屏障,这里是作为屏障,意译为“围上篱 笆”。 B,亲,指父母亲,根据作者身世这里指母亲。D,称,“称”和“引” 在这里都是援引、引证的意思,后面多接言语、事例等。) 6.下列各句中的“于”字,与“吾之役于物”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答案:C(A.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本句选自荀子《劝学》。 B,于,介词,引进处所或对象,可译为“在”;本句选自班固《苏武传》。C.于, 表被动,可译为“被”或“受”,与例句中的“于”字用法相同;本句选自韩愈 《师说》。D,于,介词,可译为“对”,引进对象;本句选自王羲之《兰亭集 序》。)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B.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 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 亦过也 C.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D.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止/仆仆然求行其 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 过也 答案:C。 附原文的标点:得其时则行,守深山长谷而不出者,非也。不得其时则 止,仆仆然求行其道者,亦非也。吾之不足于义,或爱而誉之者,过也。吾之足 于义,或恶而毁之者,亦过也。 8.文章开头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试结合全文概括“乐”的内涵(3 分) 答:居住在南轩,欣赏自然美景,忘掉功名富贵,感到快乐;南轩如同朋友,在 这里博览群书,懂得修身养性之道,感到快乐;读圣贤书,明白事理,懂得治国 之道,感到快乐。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3 分)
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商,但我 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计分点:“贵”与“富”,“抗”,“易”) (2)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3分) 译: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 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计分点:“于是”,“伏闲隐奥”,“宜”) (3)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4分) 译: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 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计分点:“所 以”“求于内”“至之”,注意“以勇”“以不止”与“此……者”的句式特 点)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 鹧鸪天 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枹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枹( lieduo): 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诗歌是怎样表现离情别绪的?请结合词的上阕或下阕加以简析。 答案一:上阕。(1)一二句写别时 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 定了离别哀伤的基调,宴席将散,一曲离歌令人愁肠欲断,不忍离别(2分); (2)“津桥”句,借人已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使惜别的气氛 更为浓厚(2分)。(3)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写来,“带” 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觉,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 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抒发推上了髙峰。三 四句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4分) 答案二:下阕。(1)以乐景衬哀情,草碧柳黄,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 别的忧伤(2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载将”一句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3分)。3)巧设比喻(或衬 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 令人回味不绝(3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4)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译:世上固然有身在朝廷的显贵,财富与国君匹敌(相当)的富商,但我 不愿意和他们互换位置。(计分点:“贵”与“富”,“抗”,“易”) (2)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3 分) 译:世人的性情各不相同,由此而明白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中,隐居在僻 静的处所,对我的性情最为合适。(计分点:“于是”,“ 伏闲隐奥”,“宜”) (3)其过也改,趋之以勇,而至之以不止,此吾之所以求于内者。(4 分) 译:人有过错就改正,凭勇敢去对待所要奔赴的事业,靠永不止息来实现 最高的目标,这些都是我要从内心来加以索求的东西(原因)。(计分点:“所 以”“求于内”“至之”,注意“以勇”“ 以不止”与“此……者”的句式特 点)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 分) 鹧鸪天 严 仁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 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诗歌是怎样表现离情别绪的?请结合词的上阕或下阕加以简析。 答案一:上阕。(1)一二句写别时:“一曲”句,写楼上别筵情景,奠 定了离别哀伤的基调,宴席将散,一曲离歌令人愁肠欲断,不忍离别(2 分); (2)“津桥”句,借人已上船、船已起航,写不得不别的无奈,使惜别的气氛 更为浓厚(2 分)。(3)三四句写别后:“江心”句从行人的角度写来,“带” 与“重”,借行者的主观感觉,表现离别的沉重与不舍。“楼上”句从送行者的 角度来写,从对方着笔,借风吹粉泪,渲染离情,将别情的抒发推上了高峰。三 四句句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4 分) 答案二:下阕。(1)以乐景衬哀情,草碧柳黄,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 别的忧伤(2 分)。(2)化无形为有形(或运用通感的手法),“载将”一句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3 分)。3)巧设比喻(或衬 托),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伤别之情进一步深化, 令人回味不绝(3 分)。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幕遮》) (4)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 简答题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