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高中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得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 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 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 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 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 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 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 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2015 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两汉经学2015四川髙考试题阅读答案两汉经学。儒家主 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 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 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 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 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 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 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 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 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 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 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 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 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 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 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硏习对象,标志 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 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 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南省长沙市高中名校 2016 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得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 I 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 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 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 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 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 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 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 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2015 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两汉经学 2015 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两汉经学。儒家主 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 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 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 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 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 16 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 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 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 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 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 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 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 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 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 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下列关于“两汉经学”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 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 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 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 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 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 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 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 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 经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 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 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 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 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 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 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 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 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 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 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 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 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 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 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 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 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 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 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 经学的发展。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 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 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 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 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 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 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 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 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 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 当罢,民拥中官舟, 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 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 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 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B.一意拊循 抚循:抚慰安 抚 C.人情大扰 扰:扰乱 D.咸获苏息 苏息:死而复 生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 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 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 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 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 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 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 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 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5分) 译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5分)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分)
B.一意拊循 抚循:抚慰安 抚 C.人情大扰 扰:扰乱 D.咸获苏息 苏息:死而复 生 5.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 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 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 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 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 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 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 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 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5 分) 译 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5 分) 译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 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 (2)屈原在《离骚》表明宁愿立即死去也不愿苟合阿谀的两句是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 他们的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叶瓶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 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 “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 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 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 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 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 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 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 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 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 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 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 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 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 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 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 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 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 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 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 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描写了潮涨江阔、诗人扬帆东下的情景。 (2)屈原在《离骚》表明宁愿立即死去也不愿苟合阿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自己在同学中虽然穿着破旧,但也不羡慕 他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 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千叶瓶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 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 “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 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 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 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 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 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 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 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 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 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 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 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 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 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 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 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 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 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 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 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
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 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 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 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 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 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 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 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 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 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 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 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 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 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 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 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 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 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选自《小说月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 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 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 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 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 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 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 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 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分) 答
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 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 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 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 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 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 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 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 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 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 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 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 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 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 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 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 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 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 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选自《小说月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 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 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 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 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 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 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 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 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 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6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