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章写作 13.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 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700字 2016-2017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哲学名词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这一界 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一旦量的变化超出这个界限,原来的“度” 就被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转化为另一种事物。由此看来,“度” 就是事物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比如说,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 却到0℃即从液体转化为固体,我们称之为“冰”;加热到100℃即从液体转 化为气体,我们称之为“汽”;只要温度保持在0℃到100℃之间,那么水就 会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水”。这里的0℃和100℃,也就是保 持水的属性的度,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 所谓“过犹不及”,也就是这个道理。从此出发,人们总结出“凡事有度”这样 种为人处事的学问,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将事情处理 得恰到好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有可能会突破原来 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人们所期望 的。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 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 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而言,“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审时度势,能够体现与时俱进、推陈 出新等积极价值取向的行为艺术。 (1)下列词语中的“度”,与“作为哲学名词的‘度’”中“度”的读音不相 同的一项是D A.程度 B.制度 C.度过 D.揣度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组是A 旦(如果)量的变化超出这种界限,原来的“度”就(也)被破坏,事 物就(才)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所以)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A.一旦(如果) B.就(也) C.就(才) D.从而(所以)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过犹不及”一词的含意 (4)结合文意,简要解释“‘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的保守思想”这句话的意思。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 【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 (2)本题考查连词的用法 (3)本题考查常用成语的意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十、文章写作. 13.以“从这里开始”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 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 700 字。 2016-2017 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与语文知识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作为哲学名词的“度”,是指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在这一界 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一旦量的变化超出这个界限,原来的“度” 就被破坏,事物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转化为另一种事物。由此看来,“度” 就是事物由量的变化到发生质的变化的临界点。比如说,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冷 却到 0 ℃即从液体转化为固体,我们称之为“冰”;加热到 100 ℃即从液体转 化为气体,我们称之为“汽”;只要温度保持在 0 ℃到 100 ℃之间,那么水就 会保持液态,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谓的“水”。这里的 0 ℃和 100 ℃,也就是保 持水的属性的度,一旦超过 100℃或低于 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 所谓“过犹不及”,也就是这个道理。从此出发,人们总结出“凡事有度”这样 一种为人处事的学问,就是要尊重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将事情处理 得恰到好处。 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这种发展和变化往往有可能会突破原来 量的限制,引起质的变化。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人们所期望 的。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能把事物 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推动事 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而言,“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的保守思想,而是包含着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审时度势,能够体现与时俱进、推陈 出新等积极价值取向的行为艺术。 (1)下列词语中的“度”,与“作为哲学名词的‘度’”中“度”的读音不相 同的一项是 D A.程度 B.制度 C.度过 D.揣度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词语替代的一组是 A 一旦(如果)量的变化超出这种界限,原来的“度”就(也)被破坏,事 物就(才)会发生质的改变,从而(所以)转化为另一种事物。 A.一旦(如果) B.就(也) C.就(才) D.从而(所以) (3)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过犹不及”一词的含意。 (4)结合文意,简要解释“‘凡事有度’断然不是要求人们墨守成规裹足不前 的保守思想”这句话的意思。 【考点】88:语段综合考查. 【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字的读音; (2)本题考查连词的用法; (3)本题考查常用成语的意义; (4)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解答】解析: (1)“揣度”中“度”应读“duo”,而其他的“度”应读“d”;故选:D (2)“一旦”、“如果”两个词都是表假设的连词,故可以替代:“就”表顺 承的连词,“也”副词是指同样的意思,所以这里不能替代:“就”表顺承的连 词,“才”副词为仅仅,刚刚的意思,这里应是顺承关系,所以这里不能替代; 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这里应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所以”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替代:故选:A (3)根据“一旦超过100℃或低于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语 境,“过犹不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 是有余,都一样的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过犹不及”成语义是事情办得过火 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4)根据“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 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 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语意,这里是说需要掌握事物的“度”,就要有度;当 需要突破“度”时,就一定要突破原有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故可以得出答案: 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抓住机 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答案 (1)D (2)A (3)过犹不及: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是有余,都一样的 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 4)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 抓住机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园虽然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设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B.桑丘一声不吭,递过去一块布,心里暗暗感谢上帝没叫主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C.对于书画家而言,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全都是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 D.他从主教家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得出来,他已经摆脱完全从前的那种思想了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査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做这类题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的鲜明特征,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 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 【解答】A.关联词有误,“只有”不能和前文的“虽然”对应,且后文也没有 照应“只有”的关联词,应改为“但是” B.正确 C.不合逻辑,“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并列不当,因为前三者和“文具” 是种属关系,应将“及”改为“等” D.语序不当,“完全”是副词,应修饰“摆脱” 故选:B
【解答】解析: (1)“揣度”中“度”应读“duó”,而其他的“度”应读“dù”;故选:D. (2)“一旦”、“如果”两个词都是表假设的连词,故可以替代;“就”表顺 承的连词,“也”副词是指同样的意思,所以这里不能替代;“就”表顺承的连 词,“才”副词为仅仅,刚刚的意思,这里应是顺承关系,所以这里不能替代; “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这里应是表示进一步的行动,“所以”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所以不能替代;故选:A. (3)根据“一旦超过 100℃或低于 0℃,性质立即改变,就都不再是‘水’”语 境,“过犹不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 是有余,都一样的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过犹不及”成语义是事情办得过火, 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4)根据“所以掌握事物的‘度’,既要注意决定事物性质的量的界限,又不 能把事物的度绝对化,还要创造一定条件促使事物突破原有的度,发展为新事物, 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语意,这里是说需要掌握事物的“度”,就要有度;当 需要突破“度”时,就一定要突破原有的度,促进事物的发展;故可以得出答案: 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抓住机 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答案: (1)D; (2)A; (3)过犹不及:只要不在必要的数量界限内,不管是不足还是有余,都一样的 不符合事物的本质要求; (4)凡事有度,不应该成为让人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借口,而应该成为督促人 抓住机会实现突破或转化的动力.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素园虽然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设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B.桑丘一声不吭,递过去一块布,心里暗暗感谢上帝没叫主人明白是怎么回事. C.对于书画家而言,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全都是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 D.他从主教家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得出来,他已经摆脱完全从前的那种思想了.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 E. 做这类题要熟悉各种病句类型的鲜明特征,抓住这些“病征”顺藤摸瓜,加以甄 别,就更容易判断出该句是不是有病. 【解答】A.关联词有误,“只有”不能和前文的“虽然”对应,且后文也没有 照应“只有”的关联词,应改为“但是”. B.正确. C.不合逻辑,“毛笔、墨瓶、宣纸以及文具”并列不当,因为前三者和“文具” 是种属关系,应将“及”改为“等”. D.语序不当,“完全”是副词,应修饰“摆脱”.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