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9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 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1~4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裸露慰籍礼尚往来望洋兴叹 B.浮燥耽搁鸦雀无声废寝忘食 幽僻国粹雷厉风行不谋而合 D.荫蔽熨帖没精打采变换莫测 【答案】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 的形式。其创作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 道”,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有《师说》等。 C.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红烛》 《死水》等诗集;其《最后一次演讲》广为传诵 D.雪莱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富有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被恩格斯称为“天 才预言家”,代表作有《西风颂》、《峨日朵雪峰之侧》等。 【答案】D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背着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答案】B
北京市西城区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 9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根据要求整合相关知识,完成 1~4 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裸露 慰籍 礼尚往来 望洋兴叹 B. 浮燥 耽搁 鸦雀无声 废寝忘食 C. 幽僻 国粹 雷厉风行 不谋而合 D. 荫蔽 熨帖 没精打采 变换莫测 【答案】C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作多以四言为主,结构上较多采用重章叠句 的形式。其创作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主张“文以载 道”,提倡“惟陈言之务去”,代表作有《师说》等。 C.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著名诗人和学者。著有《红烛》 《死水》等诗集;其《最后一次演讲》广为传诵。 D. 雪莱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富有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被恩格斯称为“天 才预言家”,代表作有《西风颂》、《峨日朵雪峰之侧》等。 【答案】D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负:背着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 D.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攻占 【答案】B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B.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感动(她)站立了好久,但坐下后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答案】B 二、填空(共8分) 5.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4题) ①大自然的美既缤纷艳丽,又充满活力。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古人时常会感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苏轼游赤壁时就曾发出“寄蜉蝣于天地,。哀 吾生之须臾,”的感慨 ③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④“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 ”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 ”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1).万山红遍(2).层林尽染③3).渺沧海之一粟(4).羡长江之无穷 (5).一时多少豪杰(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7).世间行乐亦如此(8).古来万事 东流水(9).积土成山(10).风雨兴焉(或: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填空(共10分)
4.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B.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被我的话感动(她)站立了好久,但坐下后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D.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 的 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答案】B 二、填空(共 8 分) 5.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诗文原句。(选作其中 4 题) ①大自然的美既缤纷艳丽,又充满活力。譬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的“看____, ____;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②古人时常会感怀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苏轼游赤壁时就曾发出“寄蜉蝣于天地,____。哀 吾生之须臾,____”的感慨。 ③古代诗人面对如画江山时,往往会生发感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 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④“水”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描写或设喻对象。作者常通过“水”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____,____”的比喻感慨世事易逝,人生苦短。 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以“学习重在积累”为主题的班会,你可以引用《劝学》中“____, ____”这两句话,从正面设喻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答案】 (1). 万山红遍 (2). 层林尽染 (3). 渺沧海之一粟 (4). 羡长江之无穷 (5). 一时多少豪杰 (6).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7). 世间行乐亦如此 (8). 古来万事 东流水 (9). 积土成山 (10). 风雨兴焉(或: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三、填空(共 10 分)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 连贯、符合逻辑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①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 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⑨是最普通的谋生 办法。的确如此,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以现在的情形来说,最大多数的人是要③ 地到田里去的。我们不妨④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⑤—_;而且,据说凡是从 这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种直接⑥的传统。最近我遇着 ˉ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原本 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想不 到⑧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 不管那里的⑨,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一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 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⑩,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 样子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答案】(1).(示例)①土头土脑(2).②种地(3)③拖泥带水(4).④缩小( 些)范围(5).⑤农业区(6).⑥向土里去讨生活(7).⑦最适宜于放牧(8).⑧其 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或: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9)⑨天气如何(10.⑩土的束 四、(共10分)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 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 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 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 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冋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 得给我一点几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上下文 .....,在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表意准确、语言 连贯、符合逻辑。 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些被我们看作①____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 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是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②____是最普通的谋生 办法。的确如此,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以现在的情形来说,最大多数的人是要③____ 地到田里去的。我们不妨④____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⑤____;而且,据说凡是从 这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都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种直接⑥____的传统。最近我遇着 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原本⑦____ 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想不 到⑧____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寒冷的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 不管那里的⑨____,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 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⑩____,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 样子。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答案】 (1). (示例)①土头土脑 (2). ②种地 (3). ③拖泥带水 (4). ④缩小(一 些)范围 (5). ⑤农业区 (6). ⑥向土里去讨生活 (7). ⑦最适宜于放牧 (8). ⑧其 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或:利用这片地的其他方法) (9). ⑨天气如何 (10). ⑩土的束 缚 四、(共 10 分) 阅读《我与地坛》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现在我才想到, 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 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 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 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 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 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
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 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 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 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 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 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 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 ④曾有过妤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 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 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 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 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 茫然又急迫。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 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 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 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7.第①段中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下列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 题”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而又不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 B.渴望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但又知道有些事不宜问而不敢问 C.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 D.希望儿子活下去并找到幸福的人生路,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E.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 8.第③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了哪些内 容?请分条作答
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 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③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做过最坏的准备了, 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 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 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 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 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 亲。 ④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待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 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 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 去的背影。我更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 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 茫然又急迫。 ⑤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 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 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 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7. 第①段中说“……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下列选项中对“母亲面对的难 题”理解不准确 ...的两项是 A. 疼爱儿子,理解儿子内心的苦闷而又不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 B. 渴望知道儿子在想些什么,但又知道有些事不宜问而不敢问。 C. 担心儿子出事,便给儿子出主意;儿子不听,她就非常苦恼。 D. 希望儿子活下去并找到幸福的人生路,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 E. 想要为儿子承担痛苦和不幸,而又知道儿子是不会同意的。 8. 第③段“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一句中,“这样”一词指代了哪些内 容?请分条作答
【答案】7.CE8.示例)①她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她情愿自己去死。 ④她盼望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⑤通往幸福的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 于能找到。⑥儿子太年轻,只沉浸在自己不幸中,不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与忧虑。 五、徽写作(共10分) 9请从下面三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 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 fang hao”,还是读“ fang ha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 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字左右。 【原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喲!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喲!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919年9、10月间作 (2)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内容,写一段描绘性文字来呈现这个季节。要求:具有北京特 点:150字左右。 (3)请你为刚刚过去的2019年总结一个“国家年度关键词”,并记述产生这个关键词的代 表性事件。要求:具有2019年的特征或风貌;150字左右 【答案】(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 fang ha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 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该读“ fang hao”。从语法层面来 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1919年9、 10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 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2)北京的冬日,似乎风是主角,倒比雾霾好很多。我穿着一件夹棉的大衣,绒绒的棉裤 暖暖的雪地靴,厚厚的手套,走在北京冬日清晨六点钟的大街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寒冷
【答案】7. CE 8. 示例)①她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② 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③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她情愿自己去死。 ④她盼望着自己的儿子找到一条通往幸福的路。⑤通往幸福的路,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 于能找到。⑥儿子太年轻,只沉浸在自己不幸中,不能理解母亲的痛苦与忧虑。 五、微写作(共 10 分) 9.请从下面三道小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请将你选择的小题号填在答题纸上的相应位置 ....................。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标题中“放号”的读音在一些读 者那里产生了分歧:是读“fànɡ háo”,还是读“fànɡ hào”?请谈谈你认为的最合理的读音 是什么,并说明理由。要求:结合诗意论析;150 字左右。 【原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 年 9、10 月间作 (2)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内容,写一段描绘性文字来呈现这个季节。要求:具有北京特 点;150 字左右。 (3)请你为刚刚过去的 2019 年总结一个“国家年度关键词”,并记述产生这个关键词的代 表性事件。要求:具有 2019 年的特征或风貌;150 字左右。 【答案】(1)标题中的“放号”应读“fànɡ hào”。理由:从诗歌创作的时代的背景和作者 在整篇诗作的情感倾向及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均应该读 “fànɡ hào” 。从语法层面来 看,“放”如果作动词,显然后面的“号”是名词,作宾语,即“号角”。“从 1919 年 9、 10 月间作”的写作时间看,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这是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所 以诗人充满战斗的激情,站在地球边上,吹起反帝、反封的革命号角。 (2)北京的冬日,似乎风是主角,倒比雾霾好很多。我穿着一件夹棉的大衣,绒绒的棉裤, 暖暖的雪地靴,厚厚的手套,走在北京冬日清晨六点钟的大街上,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