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 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 也没有好结采。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 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 廉洁奉公,故选B项。 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 3.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 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 一邹容《革命军》(1903年) 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是() 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白 “佛老之学”的态度。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 答案A 的背景。 解析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明清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 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较为缓慢,故A项正 用: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会因人而异:统治者应该 确: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体现出了“跳出传统思想的 利用、顺应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祸乱国家。重要 窠臼”,故B项错误: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的原因在于缺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 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故C项错误;黄宗羲提出“君民 内容。 共治”“公是非于学校”等未来社会蓝图,故D项错误。 (2)态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吸收并借鉴了佛、道思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 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认为“佛老之学” 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废三纲五常,对此持批判态度。 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3)目的:推翻专制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 A.提倡节俭思想 位;保障国民权利。背景:改良道路的受挫:民族危机空 B.批判君主专制 前加剧: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 C.主张依法治国 拓展·提高 D.强调民本思想 答案D 1.《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当希 解析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节 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 俭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 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 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两人的主张都与依法 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 的主要原因是( 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 A.社会的刷烈变动 “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5.材料一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 答案A 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 解析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的 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 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 的局面,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 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 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 法令,但却都不发生实际作用。显然,这是一种否定 下太平,故A项正确。 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 材料二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 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辟,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 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 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 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 家公职人员要( 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人类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 D.有所为有所不为 定法是无效的。 答案B 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 “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 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 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 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 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 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儒学家对待 “佛老之学”的态度。 (3)根据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 的背景。 参考答案 (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 用;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不会因人而异;统治者应该 利用、顺应客观规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祸乱国家。重要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 内容。 (2)态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吸收并借鉴了佛、道思 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朝儒学家认为“佛老之学” 废三纲五常,对此持批判态度。 (3)目的:推翻专制统治;寻求民族独立;提高国际地 位;保障国民权利。背景:改良道路的受挫;民族危机空 前加剧;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 拓展 提高 1.《世界文明史》中写道:“(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当希 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 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 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 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 的局面,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 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 下太平,故 A项正确。 2.宋朝理学家朱熹指出:“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 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辟,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 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朱熹实际上强调国 家公职人员要( ) A.不畏权贵,忠君爱国 B.自我克制,廉洁奉公 C.格物致知,自我修行 D.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 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 也没有好结果。题干材料强调国家公职人员应自我克制, 廉洁奉公,故选B项。 3.梁启超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为一部“怪书”,它“的确 含有民主主义的精神,虽然很幼稚,对于三千年专制政治 思想为极大胆的反抗”。黄宗羲思想“很幼稚”的根本原因 是( ) A.新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 B.未能跳出传统思想的窠臼 C.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 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答案 A 解析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明清 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较为缓慢,故 A 项正 确;黄宗羲对封建专制的批判体现出了“跳出传统思想的 窠臼”,故 B项错误;缺乏相应的阶级基础的原因在于缺 乏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故 C项错误;黄宗羲提出“君民 共治”“公是非于学校”等未来社会蓝图,故D项错误。 4.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 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 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依法治国 D.强调民本思想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导致天下治乱的根源,与节 俭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朱熹认为统治者要节用爱民, 与批判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两人的主张都与依法 治国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爱民必先于节用”和黄宗羲 “万民之忧乐”都体现了民本思想,故D项正确。 5.材料一 老子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道 法自然”的自然法观点。他认为,统治者只有顺应自 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 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相适 应的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是实 行“无为而治”的一种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在这 种理想国里,虽有圣人、侯王、贵族等统治阶级和平民 百姓等被统治阶级,但却没有矛盾和斗争,虽有军队和 法令,但却都不发生实际作用。显然,这是一种否定一 切人定法的复古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取向。 材料二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阐述了他们的“顺从自然 而生活”的伦理学观点,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法思 想。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贡献在于,将柏拉图和亚里士 多德的基于人的不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发展为 “人类 基本平等”的正义的法律观。认为自然法的实质就是 宇宙的理性,这种宇宙的理性乃是法律和正义的基础。 古罗马自然法学家西塞罗明确指出不符合自然法的人 定法是无效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尹良海《“道”与 “自然法”:中西古代自然法思想比较研究》 6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 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 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 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 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强等方面。 参考答案(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 护等级差别,否定人为,反对人定法:古代西方思想家主张 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 材料三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 自然法。原因: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 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 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古希腊和古罗 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 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增强,人文 前完了。 精神产生并发展。 一梁启超《梁启超家书》 (2)影响: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 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其“无为而治”的 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良好作用: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家训发生显著 于它反对人定法,否定人为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 变化的原因。 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材料二相比,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不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 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做出重大 参考答案(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 贡献。 求宽容、仁义。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 挑战·创新 想的影响。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 材料一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 发展。 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 (3)不同之处: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 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理论和政治制度。原因: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材料二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知识概览 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 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逐 中华文化 渐本土化的过程及表现 在交流中 佛教对中国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 影响较大 2.结合明朝末年以来中国 发展 的现实状况,全面掌握中 西学逐渐传人中国,对中国政治、思 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及 中华文化的 想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世界意义 结果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 中国汉字、儒学、社会制度、佛教及 中华文化 其他文化深刻影响东亚、东南亚地区 义,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 对世界的 解释的素养 影响 以四大发明和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 文化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 自然法的含义并分析导致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 自然法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 参考答案 (1)含义:老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维 护等级差别,否定人为,反对人定法;古代西方思想家主张 顺从自然而生活,人类彼此平等,崇尚正义,人定法要符合 自然法。原因:春秋时期,农耕经济逐步发展,分封制、宗 法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古希腊和古罗 马处于奴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平等意识增强,人文 精神产生并发展。 (2)影响:古代东方自然法思想促进了“百家争鸣”局 面的形成,丰富了古代中国思想的内涵;其“无为而治”的 思想在汉初和唐初都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良好作用;但由 于它反对人定法,否定人为和道德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 未能成为一种主流法律思想。古代西方的自然法思想是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社会的法律传统中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西方法学的发展做出重大 贡献。 挑战 创新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 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 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 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 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 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 强等方面。 ———摘编自陈延斌《试论明清家训的 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 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 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各课皆须于三月 前完了。 ———梁启超《梁启超家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家训发生显著 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与材料二相比,梁启超教育思想的不 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内涵:强调节俭、谦恭;注重农业生产;追 求宽容、仁义。主要因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儒家思 想的影响。 (2)原因: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影响;商品经济的 发展。 (3)不同之处:由注重儒家传统教育到强调学习经济 理论和政治制度。原因:近代经济发展的影响;西学东渐 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推动;爱国救亡意识的感召。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素养·目标定位 目 标 素 养 知 识 概 览 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逐 渐本土化的过程及表现 2.结合明朝末年以来中国 的现实状况,全面掌握中 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及 结果 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 义,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 解释的素养 7
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 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 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出路。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 (3)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道家文化相融合。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 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教完成本土化。 (1)公元前4世纪一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 (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 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5)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 (2)3一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 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 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 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 影响。 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 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 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 文化的瑰宝。 基本一样。 2.明末清初西方知识的传入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 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 (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 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 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 华文化的影响。 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 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到中国。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 3.19世纪中后期西学的传入及影响 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 (1)概况 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 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 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 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 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 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 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 制夷”。 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 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 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北京设立。 (2)16一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③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澄留学生赴欧美学 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 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 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分子。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 ④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 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微思考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 (2)影响: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 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 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 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 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 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 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 济制度的模仿。 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一「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20世纪早期西学的传入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日 (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本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 提示学习和模仿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 的思想。 的发展。 8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课前·基础认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 道家文化相融合。 (3)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 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 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5)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 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 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 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 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 文化的瑰宝。 2.明末清初西方知识的传入 (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 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 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 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 到中国。 3.19世纪中后期西学的传入及影响 (1)概况 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 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 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 制夷”。 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 北京设立。 ③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 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 分子。 ④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 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2)影响: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 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 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随着新式学堂 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 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纪早期西学的传入 (1)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 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 的思想。 (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 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 出路。 (3)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 (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 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 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 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 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 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 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 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 基本一样。 (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 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 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 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 华文化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1)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 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 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 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 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 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 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 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 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 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微思考 6世纪下半叶,圣德太子派遣大量使节出使 中国,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646年,日 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 经济进行一系列改革,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经 济制度的模仿。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日本是怎样对待先进的中国文化的。日 本对中国文化的这种态度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学习和模仿先进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社会 的发展。 8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堂 重难突破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交通方面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的 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被东亚其他民族和 交流。 国家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 4.对外交往 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 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 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 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 的仁学观念、忠孝特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无不深深地 响深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 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 影响。 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 5.其他 一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 材料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 和建筑成为风尚。 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 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 拓展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 中华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贡献 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 1.得道多助的观念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 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 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观念。 2.兼爱互利的观念可以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共 问题探究 同原则。 3.崇尚自然的观念有利于21世纪的环保模式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4.和而不同的观念可成为21世纪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 准则 影响力。 提示(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 学以致用 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 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 观念与行为方式。 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 (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 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 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 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 核心归纳 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 府赐给鉴真。上述材料表明()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A.唐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日本的社会改 1.科技方面 B.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纸的出现,对当时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 D.日本仅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 答案B 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 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 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 人士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官职等,鉴真作为佛教文 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这表明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 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制度与思想文化方面 往,故选B项: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 响,排除A项: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 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 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7世纪,日本实行 本等国,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已,排除C 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 项:根据题千材料“日本佛教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 仿中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儒 继拜谒鉴真”,可知鉴真受到日本宗教人士的重视,排除 家思想。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欧 D项。 9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堂·重难突破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 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被东亚其他民族和 国家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 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 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 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无不深深地 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 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 ———摘编自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 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 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 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 ———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 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 影响力。 提示 (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 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 观念与行为方式。 (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 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 核心归纳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科技方面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纸的出现,对当时 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 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 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 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 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 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制度与思想文化方面 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 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7世纪,日本实行 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 仿中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儒 家思想。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欧 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交通方面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各地的 交流。 4.对外交往 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 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 响深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 影响。 5.其他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 和建筑成为风尚。 拓展延伸 中华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贡献 1.得道多助的观念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 观念。 2.兼爱互利的观念可以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共 同原则。 3.崇尚自然的观念有利于21世纪的环保模式的建立。 4.和而不同的观念可成为21世纪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 准则。 学以致用 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到达日本首都奈良 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 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 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 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 府赐给鉴真。上述材料表明( ) A.唐朝的政治制度影响日本的社会改革 B.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 D.日本仅政界认同鉴真的地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 人士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官职等,鉴真作为佛教文 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这表明佛教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 往,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唐朝政治制度对日本的影 响,排除 A项;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 本等国,鉴真只是宣传佛教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已,排除 C 项;根据题干材料“日本佛教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 继拜谒鉴真”,可知鉴真受到日本宗教人士的重视,排除 D项。 9
历史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巩固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 一、选择题 想,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 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 据题千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 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的《丧服经》”,可知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故 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 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度早期佛教理论相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 D.佛教已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 错误。 答案A 5.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 A.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道家经典,《法华经》是佛教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 B.儒学与西方文化在中国融为一体 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故A项正确:题千材料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反映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出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想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题千材料没有体现南朝人对 答案A 外国文化典籍的热衷,故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 解析明末,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参与翻译一些 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 A项。 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 6.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 C.魏晋玄学 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 D.宋明理学 该官员( 答案D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千材料“除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答案B 故选D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 解析根据题千材料“186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 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选 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 B项。 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7.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某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鸿章”“自强”“求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关键词。据此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A.洋务运动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B.维新变法 答案C C.辛亥革命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 D.五四运动 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 答案A 正确。 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 为口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的代表。故A项 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 正确。 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闸述服丧的问题。”这说 8.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 明中国佛教() 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B.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 A.指南针 C.背离了印度早期佛教理论 B.火药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C.印刷术 10
历 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配人教版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 巩固 一、选择题 1.南朝张融临去世时遗命入殓“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 执小品《法华经》”。这主要反映了( ) A.儒、佛、道三教出现融合趋势 B.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南朝人热衷研究中外文化典籍 D.佛教已与儒家、道教鼎足而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经》是儒家经典,《老子》是 道家经典,《法华经》是佛教经典,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 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故 A项正确;题干材料 反映的是三教合流,没有反映出张融是儒家、佛教、道家思 想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南朝人对 外国文化典籍的热衷,故 C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 家思想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 2.儒学发展过程中除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 来文化的养料。该特点集中体现于( ) A.孔孟之道 B.两汉经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 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符合题干材料“除 吸收本国优秀文化精华外,也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料”。 故选D项。 3.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 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 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 此,下列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阴阳”“始终”“善恶”,可知《太极图 说》汲取了佛、道思想,对世界的本原进行了解释,故C项 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 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为‘报国寺’。慧远在庐山 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 明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 C.背离了印度早期佛教理论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僧人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 想,没有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 A 项错误;根 据题干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 的《丧服经》”,可知中国佛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润,故 B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早期佛教理论,不能体现与印 度早期佛教理论相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 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 D 项 错误。 5.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方科技知识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西方文化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答案 A 解析 明末,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参与翻译一些 西方科学著作,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故选 A项。 6.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 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 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 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86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洋务运动开展,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选 B项。 7.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某搜索引擎中先后输入了“李 鸿章”“自强”“求富”“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关键词。据此 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A 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 为口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的代表。故 A 项 正确。 8.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 状态。第一种在学术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 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 A.指南针 B.火药 C.印刷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