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 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 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于土壤中发生的、然而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 秘的过程的兴趣,于是在下课后我们就到田里去,以便特地去看一看土壤的剖切面。孩子们怀着 惊奇的心情察看了小小的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但是从 实质上说,他们只是刚刚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我把草地上和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孩 子们看。我们把一些草根(去掉它们的茎)种下去,其中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 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 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 得崇高起来的力量,一一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 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 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 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 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 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 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 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 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 研究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 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整整 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 地酷爱这门学科。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刚进入四年级的儿童,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 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各自都认 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 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在这里,我们就进入到教育过程的一个最有意义的领域,一一这个领域在许多学校的实际工 作中至今还是一块没有探测过的处女地。我坚定地相信,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 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 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 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 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
26 的接触,体验到认识的欢乐),这种需要就会萎谢,而对知识的兴趣也就随之熄灭。我认为有一项 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 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我在课堂上激发了儿童对于土壤中发生的、然而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隐 秘的过程的兴趣,于是在下课后我们就到田里去,以便特地去看一看土壤的剖切面。孩子们怀着 惊奇的心情察看了小小的禾本植物的长达两米多的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发现。但是从 实质上说,他们只是刚刚踏上了发现和探索的道路。我把草地上和荒地上的几种植物的根指给孩 子们看。我们把一些草根(去掉它们的茎)种下去,其中许多草根初看起来已经完全干枯和死掉了, 可是它们竟成活了,长出了嫩芽,变成了绿草。还有一棵葡萄的根也成活了,发了芽。 这件事鼓舞了孩子们,他们的思想变得非常好奇和活跃。他们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类的 自豪感:我们是事实和现象的驾驭者,在我们的手里,知识变成了力量。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 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刺激物。可见,不要 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 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 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此外,还有一种纯粹思考(运 用智慧进行概括、系统化的活动)带给学生的欢乐。 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 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 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哪个学校里有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就会在许 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年 之后就会出现 10 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 研究。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 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这种竞赛是全体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整整 一个领域。这种竞赛表现为: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 地酷爱这门学科。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刚进入四年级的儿童,遇到这样一个教师集体,那里所有 的教师都是很有天才的,至少也是热爱自己学科的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各自都认 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 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在这里,我们就进入到教育过程的一个最有意义的领域,——这个领域在许多学校的实际工 作中至今还是一块没有探测过的处女地。我坚定地相信,学习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现为:用一种 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 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 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 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 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
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一一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譬如说,你在八至十年级给200 个学生教物理,他们都是你的学生。但是你还应当有另外一个概念:“我的学生”。你应当有10 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有时候,可能人数少些,只有5、6个,这倒丝毫没有什么可计较 的地方)。这是一些全心全意献身于物理学的青年,他们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同技术、科技思想 领域里的劳动结成一体。此外,也许你还有另外的诚实的少年,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还只是刚刚 露头”,其中有些人将来会爱上你的学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别的什么知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 出路”,一一是啊,在生活理想的发展中,再没有比志趣的形成更复杂的事了。你现在教着200 个学生,要使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程方面掌握牢固的知识,这是你的工作的一个 方面。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你的良心上,还有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还有 部分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 识,你就应当关心使他们对物理学(技术、机器、机械、科技知识)的志向确立起来。在学校里 你还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学校 少年物理学家学校。 那么这一切又应当怎样去做呢?这里什么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从何处入手呢? 你肯定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你也一定每天要在那里工作一、两个小时,一一也许你在钻研 书本,也许你在尝试给将要进行的实验作业“打草稿”,也许你正在为一张图纸或一个仪器模型动 脑筋。我想对你说,如果这时候我处在你的地位,我会怎么做。我会把那些深深爱上物理学的青 年—一瓦尼亚和柯里亚、根卡和斯拉甫卡、彼得和萨沙都邀请到物理室里来。到这里来的还有八 年级学生,甚至有七年级学生,一一他们还没有最终地爱上我的学科,但是我看到,当我讲到反 粒子和光子火箭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怎样闪闪发光,他们的手怎样伸向关于原子物理学的有趣的 小册子。我的物理专业教室里有一个角落,我把它称为“思考之角”。在这里,墙上挂着法国雕刻 家罗丹的木刻画《思想家》,有一个书橱,里面放着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的最新问题的书籍和小册子。 这是一种引诱青年们超越教学大纲的范围,向着未知的远方去探索的火光。我这里还设有另一个 难事之角”。这里有几个模型的图纸,它们都是根据很奥秘的、不同寻常的设计思想制成的。要 把这种设计思想变成金属和塑料的实物,那是得克服很大的智力困难的。在这个“难事之角”里 不能容忍思想的懒惰,不许当瞠目结舌的旁观者,而必须进行创造。这里还有我自己的一个小小 的教育创造实验室,也就是我备课的角落。我在这里用各种新的教具变魔术。跟我一起工作的还 有我的“实验员”一一几个高年级学生,他们帮助我备课 就这样,我敞开大门,让那些已经爱上物理学的,还有那些尚未最终爱上物理学,但是带着 热烈而喜悦的眼光的学生们,都能到所有这些角落里来。 我这里还有一个“幻想之角”,我认为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 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少年们在这里认识到:思考一一这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 有时竞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一一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 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从“思考之角”开始,训练学生接触科学知识。我这里有各 种书籍,有些是供那些刚刚进入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游泳的学生阅读的,而有些是供那些已经 坚决选定科学、技术、实验室工作或者到工业企业去操纵复杂的机床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即将毕业 的学生钻研的。我非常关心,一定要使那些在我讲课的时候眼睛里射出好奇的火花,和那些总要 提出几十个“为什么?”的头发蓬乱的小伙子进到我的“思考之角”来。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幻 想着什么,就专门在书架上给他摆几本有关的书。 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果我看到,哪一个儿童和少年的手喜欢去摸弄机器和机械模 型、各种仪器和设备,我就一定设法把他吸引到“难事之角”里来。 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 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 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
27 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譬如说,你在八至十年级给 200 个学生教物理,他们都是你的学生。但是你还应当有另外一个概念:“我的学生”。你应当有 10 个或者更多的“自己的学生”(有时候,可能人数少些,只有 5、6 个,这倒丝毫没有什么可计较 的地方)。这是一些全心全意献身于物理学的青年,他们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同技术、科技思想 领域里的劳动结成一体。此外,也许你还有另外的诚实的少年,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还只是刚刚 “露头”,其中有些人将来会爱上你的学科,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在别的什么知识领域里找到自己的 “出路”,——是啊,在生活理想的发展中,再没有比志趣的形成更复杂的事了。你现在教着 200 个学生,要使他们所有的人都在学校的基础物理课程方面掌握牢固的知识,这是你的工作的一个 方面。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在你的良心上,还有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另一个方面,这就是还有一 部分青年决心把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攻读,而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只是科学的入门知 识,你就应当关心使他们对物理学(技术、机器、机械、科技知识)的志向确立起来。在学校里, 你还应当有一个“自己的学校”——少年物理学家学校。 那么这一切又应当怎样去做呢?这里什么是最主要的,并且应当从何处入手呢? 你肯定有一个物理专业教室。你也一定每天要在那里工作一、两个小时,——也许你在钻研 书本,也许你在尝试给将要进行的实验作业“打草稿”,也许你正在为一张图纸或一个仪器模型动 脑筋。我想对你说,如果这时候我处在你的地位,我会怎么做。我会把那些深深爱上物理学的青 年——瓦尼亚和柯里亚、根卡和斯拉甫卡、彼得和萨沙都邀请到物理室里来。到这里来的还有八 年级学生,甚至有七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最终地爱上我的学科,但是我看到,当我讲到反 粒子和光子火箭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怎样闪闪发光,他们的手怎样伸向关于原子物理学的有趣的 小册子。我的物理专业教室里有一个角落,我把它称为“思考之角”。在这里,墙上挂着法国雕刻 家罗丹的木刻画《思想家》,有一个书橱,里面放着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的最新问题的书籍和小册子。 这是一种引诱青年们超越教学大纲的范围,向着未知的远方去探索的火光。我这里还设有另一个 “难事之角”。这里有几个模型的图纸,它们都是根据很奥秘的、不同寻常的设计思想制成的。要 把这种设计思想变成金属和塑料的实物,那是得克服很大的智力困难的。在这个“难事之角”里, 不能容忍思想的懒惰,不许当瞠目结舌的旁观者,而必须进行创造。这里还有我自己的一个小小 的教育创造实验室,也就是我备课的角落。我在这里用各种新的教具变魔术。跟我一起工作的还 有我的“实验员”——几个高年级学生,他们帮助我备课。 就这样,我敞开大门,让那些已经爱上物理学的,还有那些尚未最终爱上物理学,但是带着 热烈而喜悦的眼光的学生们,都能到所有这些角落里来。 我这里还有一个“幻想之角”,我认为它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这里,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 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少年们在这里认识到:思考——这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 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 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从“思考之角”开始,训练学生接触科学知识。我这里有各 种书籍,有些是供那些刚刚进入科学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游泳的学生阅读的,而有些是供那些已经 坚决选定科学、技术、实验室工作或者到工业企业去操纵复杂的机床作为自己的专业的即将毕业 的学生钻研的。我非常关心,一定要使那些在我讲课的时候眼睛里射出好奇的火花,和那些总要 提出几十个“为什么?”的头发蓬乱的小伙子进到我的“思考之角”来。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在幻 想着什么,就专门在书架上给他摆几本有关的书。 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 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果我看到,哪一个儿童和少年的手喜欢去摸弄机器和机械模 型、各种仪器和设备,我就一定设法把他吸引到“难事之角”里来。 有一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 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 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
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 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 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 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 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 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 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关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 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 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 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一一这 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 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 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我有两个课外数学小组:一个小组是为那些最有能力、天赋 最高的学生而设的,另一个小组里则是那些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学生:如果要说明这些 学生的意识是怎样觉醒过来的,那一定是一篇关于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很有趣的故事。我力 求使学生在小组里所学的知识触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一一树立个人的自尊感。当一个人尚未 体验到自己是个“思想家”以前,他还不可能具有那种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自豪感。至于怎样 才能做到把思考跟人的自豪感融合起来,这一点需要在另一条建议里专门讨论。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 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 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 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 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 表现。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 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 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学生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 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下面说说我们的做法。从一年级起,我们就跟孩子们 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己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 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就出发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我们把图画纸分给每人1张(愿 意要2、3张也可以),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 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 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一一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这本图画册直到现在 还保存在我手头。在二年级,我们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
28 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 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 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吧。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 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 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 拿出来试验一番。这里谈的已经不是竞赛,而是把一些人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的问题了。我 们学校里有这样一条规矩:关于每一个对知识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我们都要在心理学研 究会的会议上进行讨论。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 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认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 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认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 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 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 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我在五至七年级教过几年数学。我有两个课外数学小组:一个小组是为那些最有能力、天赋 最高的学生而设的,另一个小组里则是那些对知识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学生;如果要说明这些 学生的意识是怎样觉醒过来的,那一定是一篇关于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很有趣的故事。我力 求使学生在小组里所学的知识触动集体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树立个人的自尊感。当一个人尚未 体验到自己是个“思想家”以前,他还不可能具有那种他作为一个人的真正的自豪感。至于怎样 才能做到把思考跟人的自豪感融合起来,这一点需要在另一条建议里专门讨论。 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知道的东西要 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一般智力 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 取得“五分”而不安。应当使人更为担心的,倒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 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23、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十分精细的问题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为了自己好好学习而感到自 豪呢?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 我坚定地相信: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 表现。从低年级起,就应当朝这个方向进行教育工作。我在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力求实施这样 一条原则:每一个学生都要对集体的智力生活做出自己的贡献。学生应当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 技能是一种荣誉和尊严。如果学生集体只知道某某同学功课学得怎样,只听到他怎样回答问题, 那么单靠这一点是绝不会达到上述目标的。下面说说我们的做法。从一年级起,我们就跟孩子们 搞一本集体创作的图画册,给它取名为《朝霞》。我们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在春、秋两季,大家起 床很早,在霞光初露的时候,就出发到树林里、湖岸边去迎接日出。我们把图画纸分给每人 1 张(愿 意要 2、3 张也可以),对他们说:“把你在大自然中最喜爱的东西画下来吧,并且在图画下面写一 个句子,字数不要多,但是听起来一定要像歌儿那么美。”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想画出和写出最好 的东西。好看的图画,美丽的词语,——每一个人都把这当成自己的光荣。这本图画册直到现在 还保存在我手头。在二年级,我们利用冬季的傍晚自编故事和童话。每一个孩子都讲点什么,或
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 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到了三、 四年级,我们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 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从五年级开始,我的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12名五 年级学生指导着好几个小型的诗歌创作小组。每个小组里有5到7个小同学,五年级学生指导他 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学 生的自尊感 在六、七年级,有几个学生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孩子们解答和自 编“动脑筋”应用题。在五至八年级的整个教学期间,学生们还担任了几个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 员:一、二年级学生跟着他们讲法语和读法语。 在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我们的每一个少年都认为 尽最大努力把介绍或报告准备得更好些,是一件光荣的事。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 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间坐在 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 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 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 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 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 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 有这些书。 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 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 立自己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一一大约有100到150本书。就 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 的书就无法生活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 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 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 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我认识一位教师,他“对一切都感 到厌烦”,正像他所说的,他不愿意总是重复讲同样的东西。学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 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
29 者讲他经历过的事,或者讲他的幻想,甚至讲他虚构的东西。儿童们对这种创作活动的兴趣之大, 真是难以形容:每一个人都感到善于思考和讲述是一种道德的尊严。 这样年复一年地进行智力的、精神的财富的交流,就越来越加强了儿童之间的关系。到了三、 四年级,我们开始举行“读书晚会”:孩子们讲述自己读过的书籍的内容,朗读书籍,背诵诗歌和 散文中的片断等。这是一种智慧和技巧的独特的竞赛活动。 从五年级开始,我的学生成为学前儿童和一、二年级小同学们的积极的智力教育者。12 名五 年级学生指导着好几个小型的诗歌创作小组。每个小组里有 5 到 7 个小同学,五年级学生指导他 们编写关于自然界的小作文,给小朋友们读自己写的作文和短诗。这种做法确立了这些五年级学 生的自尊感。 在六、七年级,有几个学生当了一、二年级“少年数学家小组”的辅导员。孩子们解答和自 编“动脑筋”应用题。在五至八年级的整个教学期间,学生们还担任了几个外语学习小组的辅导 员:一、二年级学生跟着他们讲法语和读法语。 在七至十年级,每一个学生都在“科技晚会”上做介绍或做报告。我们的每一个少年都认为, 尽最大努力把介绍或报告准备得更好些,是一件光荣的事。 所有这些工作形式,其用意都在于: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智力生活是他的一种道德尊严。教 师要这样来教育学生:造成一种风气,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 24、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 这是一个和学校的全部工作都有联系的问题。如果教师只考虑怎样迫使学生用更多的间坐在 那里抠教科书,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别的一切活动中都吸引过来,那么负担过重的现象就是不 可避免的。有的学生除了上课、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分数以外,对别的任何事情都不考虑,这种 人的命运是不值得羡慕的。请你千万别让这种学究气把你的学生卷进去。除了平常的学校活动、 观察和兴趣范围以外,学生还应当有一种丰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我所说的智力生活,就是 指学生的(课外)阅读,特别是在少年期。 如果你被指定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那你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 任务之一。你要列出一张你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应当阅读的书目,并且要设法使本班的小图书馆里 有这些书。 如果少年、男女青年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那么他们的完满的、全面的发展就是 不可设想的。我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他的个性,我就始终努力使我的每一个学生早在小学起就建 立自己的小藏书箱。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藏书量已经相当可观——大约有 100 到 150 本书。就 像音乐家不随时拿起自己心爱的乐器就不能生活一样,一个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复阅读自己心爱 的书就无法生活。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 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 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 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我认识一位教师,他“对一切都感 到厌烦”,正像他所说的,他不愿意总是重复讲同样的东西。学生从他的话里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停 滞的、僵化的。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然而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
样地不愿意思考 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 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力 求建立许多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这首先是指成立了各种科学一一学科小组:科学 一数学小组、科学一一技术小组、科学一一化学小组、科学一一生物学小组、科学一一文学小组 哲学小组。可能,冠上“科学”这个词,会使人觉得有些夸张,不过它毕竟反映了一定的真理: 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对于这些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附属物, 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在科 学—一学科小组的活动中,学生们照例要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作报告、作综合报导),但是这 里有一个特点,就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 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它们看做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 起的,就是他们产生了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 学习困难的男女孩子也可以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和晚会。对这些学生来说,负担过 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而对他们来说 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个提法初看起来有些荒谬: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 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但是,这并不荒谬,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 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 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 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必不可少,乃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 利地学习,不让他经常感到有学业落后的威胁(大家知道,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只要生几天病, 他就会落后一大截)。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 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 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一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 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 制度。 首先,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想指出在脑力劳动的制度中必须加以防止的做法。绝不允许在刚 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而在高年级,学生经常 在下半天还是3、4个甚至5、6个小时地从事着和课堂上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每天10至12个 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一一这真是一种 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使学生对知识 产生冷淡的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经验证明,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 和做练习。下半天应当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外书,参加科学 学科小组的活动,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换句话说,下半天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请注意,这并不是让学生无
30 样地不愿意思考。 不应当把学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个人的狭窄的小天地。 一个人既在丰富集体的智力生活,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力 求建立许多过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集体。这首先是指成立了各种科学——学科小组:科学— —数学小组、科学——技术小组、科学——化学小组、科学——生物学小组、科学——文学小组、 哲学小组。可能,冠上“科学”这个词,会使人觉得有些夸张,不过它毕竟反映了一定的真理: 青少年迈上了科学思维的道路。对于这些课外小组,无论如何不应把它们看成是学科的附属物, 或者作为提高及格率的手段。它们是智力生活的策源地。小组里洋溢着钻研、好学的精神。在科 学——学科小组的活动中,学生们照例要讲述他们所阅读的书籍(作报告、作综合报导),但是这 里有一个特点,就是给思想增添了真正的创造性:当青少年给同学们讲述那些真理和规律性的时 候,他们抱着珍视的态度,把它们看做是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财富,而同这些财富联系在一 起的,就是他们产生了对于劳动、创造和未来的思考。 学习困难的男女孩子也可以参加科学——学科小组的活动和晚会。对这些学生来说,负担过 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在小组里,那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激发他们去阅读,而对他们来说, 阅读正是达到顺利学习的最重要的补救手段。 25、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 这个提法初看起来有些荒谬: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 的时间,他才能够顺利地学习。但是,这并不荒谬,而是教育过程的逻辑。学生的学习日被各种 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直接有关的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 学业落后的可能性就越大。 自由时间的问题,不仅是涉及教学,而且是涉及智育、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像 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之所以必不可少,乃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顺 利地学习,不让他经常感到有学业落后的威胁(大家知道,常有这样的事:一个学生只要生几天病, 他就会落后一大截)。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我们要使学生的生活中不单单只 有学习,还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 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明智的、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自由时间。学生本身也是 赢得自由时间的重要助手。知识处于何种状态——是处于能动的、积极的状态,还是处于僵化的 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此外,还有一个条件决定着有没有自由时间,这就是作息 制度。 首先,根据多年的经验,我想指出在脑力劳动的制度中必须加以防止的做法。绝不允许在刚 刚上完几节课以后,就让学生接连几小时地坐在那里读教科书和做练习。而在高年级,学生经常 在下半天还是 3、4 个甚至 5、6 个小时地从事着和课堂上同样紧张的脑力劳动。每天 10 至 12 个 小时坐在那里读书、听讲、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 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力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将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 使学生对知识 产生冷淡的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得一个人只有学习,却没有智力生活。 经验证明,可以这样来安排学生的脑力劳动,让他的下半天自由支配,而不必坐在那里读书 和做练习。下半天应当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学生可以读课外书,参加科学— —学科小组的活动,在野外劳动,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人们的劳动。 换句话说,下半天进行的脑力活动,应当是知识的扩充和转化。请注意,这并不是让学生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