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 从学生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 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 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 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 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 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一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 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 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 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含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 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学生的劳动 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 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 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 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 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 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17、教给学生观察 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 径,而是把它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 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 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 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 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 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 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 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 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 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 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舂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 想吧!”一一我对学生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观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 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我 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
21 鲜明的思想表现的积极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言语,提高学生的一般素养。应当指出,劳动只有 从学生入手后的最初几天就开始,并且经过周密思考的组织,它才能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起到应 有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中年级和高年级的每一位教师,在准备一门学科的教学时,都把学生应当参加的 积极活动加以规划,并使这种活动能给学生以智力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概念和规律性。 我毫不动摇地深信:没有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犹如没有旋律就 没有音乐、没有词就没有言语、没有书就没有科学一样。在像生物学、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学 科的教学体系中,劳动与思考的统一、活动与词的统一,——这是学校作为思想的策源地而建筑 于其上的基石之一。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地考虑:以什么方式, 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例如,物 理教学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和相互联系,大多包含在这样的一些现象的概念中,如:物质、能、运 动、能的转化、状态的变化、现象的相互作用等。物理教师寻找各种可能性来组织学生的劳动, 以便所有这些概念都能在具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例如,布置一个学生做一件仪器原理的模型, 通过它可以演示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而电能又转变为热能。另一个学生则制作一种模型,演示机 械作用怎样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这种劳动不单纯是为了说明知识,而且可以说是知识的活用。 我向教师们建议: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 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 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 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的素养。 17、教给学生观察 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 径,而是把它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 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 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 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一个有观察力的 学生,绝不会是学业成绩落后或者文理不通的学生。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 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 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 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儿童需要理解和识记的东西越多,他在周围自然界和劳动中 看到的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就应当越多。 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就教给他们从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不平常的东西来,教给他们探寻和发 现因果联系,经常要他们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二月,正是深冬严寒的季节。可是恰巧遇到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来到寂静的、还有积 雪的果园里。“孩子们,你们仔细地看看周围的事物。你们能看到春天已经快要来临的最初的标志 吗?即使你们中间最不留心的人,也能看出两、三种标志。而不仅会看并且会想的人,就能看出几 十种标志来。谁会欣赏大自然的音乐,他就能听出春天正在觉醒的第一批旋律。大家看吧,听吧, 想吧!”——我对学生们说。我看到,孩子们仔细观察看雪层覆盖的树枝,察看树木的外皮,倾听 着各种声音。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使他们感到欣喜。每一个人都想找到某种新的东西。以后,我 们过了一星期又来到果园里,接着每星期都来一次。而每一次,都有某些新的东西展示在儿童的
好奇的目光面前。学生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 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 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 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 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 力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一一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 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 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 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 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 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 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 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 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 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 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 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 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 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 累问题—一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 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 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 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
22 好奇的目光面前。学生在低年级受过了这种观察力的训练,就学会了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 而尤其宝贵的是,他们能够对词抱积极的态度。教师教给学生们观察和发现,就能从他们那里听 到许多聪敏的、出乎预料的“哲理性”的问题。 请你教给学生观察和看见周围世界的各种现 象吧。当自然界里发生转折的时期,请你把儿童带领到大自然中去,因为这时候正发生着迅猛地、 急剧的变化:生命的觉醒,生物的内在的生命力正在更新,正在为生命中的强有力的飞跃积蓄精 力。 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这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18、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在学龄中期和学龄后期,阅读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跟在学龄初期进行观察一样,起着同样 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善于观察的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培养起对科学书籍的感受性。不经常阅读 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 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 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我们又不可能不断地把日新月异的新的概念和规律性补充 到中学教学大纲里去。因此,在现代的学校里,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之一。 你要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你在讲解大纲规定的新教材时, 就应当用大纲以外的知识的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 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 不讲。学生看见了越出必修的大纲教材的可能性,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 ——青少年一心想要读那些书,这也就是激发阅读的兴趣。 在学校图书馆或者个人藏书里,教师应当有一批书籍,用来扩充学生在大纲教材方面的知识。 已经出版和正在出版的这类图书很多。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阅读现代前沿科学问题方面的 科学著作和科普读物。阅读这些书籍,也能使学生对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清楚。 教学大纲里有一些最难的章节,理解了这些章节才能学懂其他章节。让学生就这些章节阅读 一些扩充知识的书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设法在学习这些章节之前、之后 或者同时,让学生阅读一些科普书刊。学生还没有学过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还有许多不懂的东 西,可是已经在读有关这一问题的书,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可怕的。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 他对课堂上和学习新教材过程中所讲的知识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讲解新教材以前就让学生积 累问题——这倒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这里指的是那些很艰难、很缓慢地感知、理解和识记所学的教材的学生:一样东西还没弄懂, 另一样东西就该到要学了;刚刚学会这一样,另一样就已经忘记了。有些教师相信,要减轻这些 学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有时候,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 你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
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 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 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一正是这一点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 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 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 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100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 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一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 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 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 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 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 此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 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 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 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我在前面已经详细谈到过,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 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 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 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 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 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一一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 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在小学里,就应当使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不 仅如此,要想撇开流利地阅读的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能变得迟钝,造 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陋肤浅。大概你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简直不会把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我曾经把这类学生的言语逐字地记录 下来并进行了分析:这种言语好像是从上下文里脱落出来的个别的词,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学生一般地都不会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某个部分,因此他的言语里就出现了坑坑洼洼,模 糊不清。对这些可悲的事实进行的多年研究,使我得出一条结论: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这 是我给这种缺点起的名称),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而造成 的。许多词没有被儿童透彻理解,只是由于一条很简单的原因: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 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学生既然不会流
23 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 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 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 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一位姓特卡琴柯的优秀数学教师, 他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善于合理地 组织这里所说的这种阅读,通过阅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特卡琴柯从五年级教到十年级,他 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 100 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 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那么他的 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例如,在教方程以前,学生们就读了几十页关于方程的书, 这种书首先是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讲的是方程怎样作为“动脑筋习题”在民间的智慧中形成的。 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借助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 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 经过周密考虑地、有预见地、有组织地让学习较差的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这是教师要关 心的一件大事。实质上,在学校生活实践中称之为“对后进生个别施教”的工作,其要点正在于 此。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 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快点掌握,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 他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整块食物囫囵吞咽下去,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以后就生起病来,以至 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 我在前面已经详细谈到过,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 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这就是一种最可悲的关系失调的表现。流利 地和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的技能,这不单单是个基本的文化基础问题,这是 学生在课堂上和在独立读书时进行完善的逻辑思维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所谓流利地、有 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 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 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 在小学里,就应当使阅读达到这样的完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不 仅如此,要想撇开流利地阅读的技能而要求学生掌握知识,那就只能使学生的智能变得迟钝,造 成思维的混乱、没有联系、支离破碎和粗陋肤浅。大概你们也遇到过这样一些五、六年级的学生, 他们(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简直不会把两个词联系到一起。我曾经把这类学生的言语逐字地记录 下来并进行了分析:这种言语好像是从上下文里脱落出来的个别的词,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学生一般地都不会用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某个部分,因此他的言语里就出现了坑坑洼洼,模 糊不清。对这些可悲的事实进行的多年研究,使我得出一条结论:这种智力上的“口齿不清”(这 是我给这种缺点起的名称),正是由于缺乏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以及边阅读边思考的技能而造成 的。许多词没有被儿童透彻理解,只是由于一条很简单的原因:儿童没有来得及把词好好地读熟 并且感知它们的发声,特别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识里把词跟有关的表象联系起来。学生既然不会流
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 变得迟钝 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 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是用下面的办 法来检验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我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 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 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 如果学生(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 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 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 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缺 少这种技能,就又会造成另一种关系失调。要掌握这样的书写速度,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练习。 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说,要使学生达到不必思考怎样把字母连接成词以及 他在写什么字母的程度。应当是所写东西的内容占据着学生的注意的中心。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 可以在第四学年达到这一要求。但是,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 读也不好的人 培养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技能的练习,可以(在学生能很好地阅读的条件下)按下列方法进行。 教师向儿童们讲述某一种自然现象、事件或劳动过程:在讲述中要能明确地区分出各个逻辑的组 成部分,而每一部分中又有重点以及与重点有关的细节和详情。在教师讲述的时候,要求学生按 照教师讲述材料的顺序,把要点记录下来。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在听讲的同时就把故事(演讲、解说) 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的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 正好是由于他缺乏这种基本的、但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技能。 这样技能的作用还不仅限于实际应用。它还是发展智力才能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同时听 写和思考的技能(也像同时阅读和书写的技能一样),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 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 的技能之一。教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语法的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很注意不要让学生的技能和知识之 间出现关系失调的现象。这里所产生的关系失调,就是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在讲课(讲演、 解说)中所举的事实的圈子里。这种关系失调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了一堆僵死的 不再发展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迁移,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这 里发生的这种情况,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僵化。当知识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遇到一些乍看起 来令人觉得奇怪的现象。例如,学生背会了关于物质有4种状态的概念,但是他在实际生活中却 不去注意大量的这类事实,不去利用这些事实来从新的、以前未知的角度去解释这一概念。于是, 在检查知识时,学生遇到了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的事实,而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面前茫 然失措,不能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实质 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 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 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一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 义的状态。而使知识进入这种状态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育劳动的经验告诉我,搜集和加工事实 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就能使知识经常地处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又是具有深刻 的特性的:学生不仅在分析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维。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 学生装七上字求中的车用路什么特点,一在我看,这是教学注的极为重要的向题之一
24 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 变得迟钝。 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地感知一组在 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在教小学生的时候,是用下面的办 法来检验学生会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我让学生朗读一篇童话或故事(新课文),譬如说 一篇关于原始人的生活的故事。我在他们面前的黑板上挂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上面画着原始人 的生活情景:是火堆,有准备食物的情景,有捕鱼的活动,有孩子们在嬉戏,还有做衣服的情景。 如果学生(这里指的是三年级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眼睛离不开书本,以致在朗读结束时他还 来不及仔细地看看这幅图画,并且记住课文里根本没有写到的那些细节,这就说明他还不会阅读。 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 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 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缺 少这种技能,就又会造成另一种关系失调。要掌握这样的书写速度,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练习。 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说,要使学生达到不必思考怎样把字母连接成词以及 他在写什么字母的程度。应当是所写东西的内容占据着学生的注意的中心。通过足够数量的练习, 可以在第四学年达到这一要求。但是,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 读也不好的人。 培养迅速而有理解的书写技能的练习,可以(在学生能很好地阅读的条件下)按下列方法进行。 教师向儿童们讲述某一种自然现象、事件或劳动过程;在讲述中要能明确地区分出各个逻辑的组 成部分,而每一部分中又有重点以及与重点有关的细节和详情。在教师讲述的时候,要求学生按 照教师讲述材料的顺序,把要点记录下来。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在听讲的同时就把故事(演讲、解说) 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的技能,那就根本谈不上掌握知识。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学业落后的原因, 正好是由于他缺乏这种基本的、但同时也是十分复杂的技能。 这样技能的作用还不仅限于实际应用。它还是发展智力才能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同时听、 写和思考的技能(也像同时阅读和书写的技能一样),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 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技能,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能否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十分重要 的技能之一。教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语法的有经验的教师们,都很注意不要让学生的技能和知识之 间出现关系失调的现象。这里所产生的关系失调,就是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在教师在讲课(讲演、 解说)中所举的事实的圈子里。这种关系失调的后果,就是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变成了一堆僵死的, 不再发展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不能迁移,不能被新的事实所丰富,不能用来解释新的事实。这 里发生的这种情况,我想把它称之为知识的僵化。当知识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遇到一些乍看起 来令人觉得奇怪的现象。例如,学生背会了关于物质有 4 种状态的概念,但是他在实际生活中却 不去注意大量的这类事实,不去利用这些事实来从新的、以前未知的角度去解释这一概念。于是, 在检查知识时,学生遇到了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气态的事实,而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实面前茫 然失措,不能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实质。 为了使学生学会自觉地把概括的东西运用于生活实践,必须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的事实, 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 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 义的状态。而使知识进入这种状态是多么重要啊!多年的教育劳动的经验告诉我,搜集和加工事实 是一种特殊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就能使知识经常地处于发展之中,而这种发展又是具有深刻 的特性的:学生不仅在分析他周围发生的事物,而且也在分析自己的思维。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 学生就走上了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 某一门学科体系中的事实具有什么特点,——在我看来,这是教学法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同时也是一个一般教育学的问题。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请你从这个 角度来分析一下教学大纲。请你考虑一下,选用哪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部分事实 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还要请你对搜集事实的过程本身给学生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示,并 且教给学生如何对事实进行思考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 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 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 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一一这些都是 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 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 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 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 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 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一一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 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 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 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 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 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例如,在下一节课中,将要讲到植物的根系及其在植物生命过 程中的作用,学生已经成百上千次地见过植物的根,乍看起来,教材中未必找得出任何使学生感 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我对孩子 们讲述说,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 各种事实的这样一个接合点上来: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 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 树木就不能活下去。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想一想,它 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一一这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我把这一点讲清 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 奧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
25 同时也是一个一般教育学的问题。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请你从这个 角度来分析一下教学大纲。请你考虑一下,选用哪一部分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部分事实 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还要请你对搜集事实的过程本身给学生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指示,并 且教给学生如何对事实进行思考。 21、兴趣的秘密何在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有趣呢?是不是所有 的课都能上得有趣呢?兴趣的源泉何在呢? 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 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自然界 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 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个源泉像潺潺的小溪,就在我们的眼前,你只 要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一幅令人惊异的大自然的秘密的图画;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兴趣 的源泉则藏在深处,你得去攀登、挖掘,才能发现它;而很常见的情况是,这个“攀登”、“挖掘” 自然万物的实质及其因果联系的过程本身,这是兴趣的重要源泉。 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 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 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离开了脑力劳动,就既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 所抱的态度。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的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 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连起来的那些线索。我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那 些接合点和线索,因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揭示 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例如,在下一节课中,将要讲到植物的根系及其在植物生命过 程中的作用,学生已经成百上千次地见过植物的根,乍看起来,教材中未必找得出任何使学生感 兴趣的东西。但是,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我对孩子 们讲述说,那些很细很细的根须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所需要的物质。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 各种事实的这样一个接合点上来:在土壤里,有一种生命在时刻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冬夏,这种 在土壤深处的生命都永不熄灭;亿万个微生物好像在为许多根须服务,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 树木就不能活下去。我说:“孩子们,让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土壤的这种复杂的生命。想一想,它 是怎样依赖于从周围环境中提供的物质的。那样,在你们面前就会展示出生物和无生物之间的相 互作用。”无生物怎样变为构成生物的建筑材料,——这正是各种事实的结合点,我把这一点讲清 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 奥秘面前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少年们的心,他们就越加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 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但是如果不给它提供食物(与事实和现象进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