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 学生考试论文选(选自2008年6月) 2008年6月考试第四题-命题论文: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15%) 下面的两则报道,叙述或评论的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都涉及同一个问题,即“群体身 份的国家命名“,以此为标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 06黄天荡 不管是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聊天,肯定网络民意合法性、承认网民作为一个公民群体存 在,还是南非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南非华人归为黑人、享受黑人的福利和优待,都反映了 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事实,一个群体唯有经过国家(法律、领导人)的许可才能获得正式的 身份认同 从历史上看,对于人群的区分多是考虑地理、经济因素,或是由于共享某些生活经济而 形成了内在的凝聚力。最典型的便是马克思关于阶级区分的观点,以经济状况和在生产体系 中的作用来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但随着时代发展,影响人群相互之间认同的因素越来 越多,简单地距离可以有驴友、版友、车友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之间交际范围的扩大, 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兴群体如果希望获得许可 必须经过国家的许可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需要国家许可才能肯定一个群体的合法存在呢?或者说,国家拥 有了哪些资源是保证一个群体身份认同所必须的呢? 考察国家与人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韦伯所论述的官僚制。现在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便 是韦伯语言的越来越有效率、越来越庞杂的官僚体系,官僚制成了唯一有效的统治体系,能 够合法地调动其控制的大量资源,决定每个公民的前途与命运。所以,胡总书记网上聊天的 一次小小尝试就有了很多的解读,因为这是一个象征,这代表了可能获得的资源,不管是宏 观上的合法性的认同,还是具体的普通官员上网了解民情的响应。而南非的事例则更为具体, 华人被归为黑人,直接的考量即是其背后所包含的种种优惠条件,优惠价格购买股票、优先 提拔到商界高层等等 而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官僚体系的不人性化,或者说,现代国家已经成为了具有某种 自主性的异化的存在。国家掌控原本由社会、由文化控制的领域,国家获得的资源是以牺牲 其它的领域为代价的。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中国的农民革命只要揭竿而起再自立为王
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 学生考试论文选 (选自 2008 年 6 月) 2008 年 6 月考试第四题 -命题论文: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 (15%) 下面的两则报道,叙述或评论的是两个独立的事件,但都涉及同一个问题,即 “群体身 份的国家命名“,以此为标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 06 黄天荡 不管是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聊天,肯定网络民意合法性、承认网民作为一个公民群体存 在,还是南非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南非华人归为黑人、享受黑人的福利和优待,都反映了一 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事实,一个群体唯有经过国家(法律、领导人)的许可才能获得正式的 身份认同。 从历史上看,对于人群的区分多是考虑地理、经济因素,或是由于共享某些生活经济而 形成了内在的凝聚力。最典型的便是马克思关于阶级区分的观点,以经济状况和在生产体系 中的作用来区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但随着时代发展,影响人群相互之间认同的因素越来 越多,简单地距离可以有驴友、版友、车友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之间交际范围的扩大, 也反映了技术进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兴群体如果希望获得许可 必须经过国家的许可。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需要国家许可才能肯定一个群体的合法存在呢?或者说,国家拥 有了哪些资源是保证一个群体身份认同所必须的呢? 考察国家与人的关系,我们必须回到韦伯所论述的官僚制。现在民族国家发展的趋势便 是韦伯语言的越来越有效率、越来越庞杂的官僚体系,官僚制成了唯一有效的统治体系,能 够合法地调动其控制的大量资源,决定每个公民的前途与命运。所以,胡总书记网上聊天的 一次小小尝试就有了很多的解读,因为这是一个象征,这代表了可能获得的资源,不管是宏 观上的合法性的认同,还是具体的普通官员上网了解民情的响应。而南非的事例则更为具体, 华人被归为黑人,直接的考量即是其背后所包含的种种优惠条件,优惠价格购买股票、优先 提拔到商界高层等等。 而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官僚体系的不人性化,或者说,现代国家已经成为了具有某种 自主性的异化的存在。国家掌控原本由社会、由文化控制的领域,国家获得的资源是以牺牲 其它的领域为代价的。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前中国的农民革命只要揭竿而起再自立为王
就可以宣告国家的成立,但现在,一个国家要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必须经过一系列标准和体 系的考量。而群体认同的发展也同此理。另外,官僚体系的不人性化或者说“理性化”就意 味着其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不从实际背景出发而完全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寻找支 撑。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华人要被归为黑人呢?并不是说黑人是歧 视性的词语,但为什么不能再增加一条黄种人的优惠条款呢?这就是官僚体系赤裸裸地挑战 人性的证据,合理但不合意 以上即是我关于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的一些思考,主要集中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分析 上,请老师批评指正 06汤诗杰 国家给群体的身份进行命名,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是屡见不鲜的,而关键在于这样的命名 具有何种的意义 意义意味着命名不单单是给个称号。这种命名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是因为命名本身包含利 益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要解释为何命名具有这种利益相关性,就要理 解命名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说一次再定位 说到定位,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用布迪厄的场域来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南非华人而言,法 院的一纸判决改变的是其在南非社会中就社会地位的场域上所处的位置,即从白人到黑人 从没有受过种族压迫的种族到受过种族压迫的种族,从而,使他们的处境彻底改善,而且不 仅位置改变,由于位置关系的改变他们手头用于决余的资本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布迪厄的分 发,这是质变,总量改变,但是由于规则的改变,他们手头的知识能力都随着群体身份的改 变而上了一个层次,在南非社会的场域中更有价值了 但在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种命名得以可能,或者说它的效果得以可能的原因,也 即,在南非社会的场域中,少数民族归根结底是属于被支配的群体的,即政府和法院手上的 资源才是更高层次的,在这方面,南非华人的群体也是在看清这种关系的情况下走了一条正 确的改变规则的道路。正式国家权利的支配地位使得这样的命名与再定位得以可能,也得以 有真正的效果。 但是,我们又要反过来看,命名行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即国家是否也和群体一 样,从命名行为中谋求什么?布迪厄也分析过,在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采取的常常是 保护的策略。那么可想而知,对于国家与政府而言,保护?不是?命名的团体,而是自己的 统治,华人收到的不公正待遇无疑是标榜种族平等的,南非民主政府的一块心痛,威胁着其
就可以宣告国家的成立,但现在,一个国家要获得其他国家的认同必须经过一系列标准和体 系的考量。而群体认同的发展也同此理。另外,官僚体系的不人性化或者说“理性化”就意 味着其割裂了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不从实际背景出发而完全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中寻找支 撑。或许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觉得有点别扭,为什么华人要被归为黑人呢?并不是说黑人是歧 视性的词语,但为什么不能再增加一条黄种人的优惠条款呢?这就是官僚体系赤裸裸地挑战 人性的证据,合理但不合意。 以上即是我关于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的一些思考,主要集中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分析 上,请老师批评指正。 06 汤诗杰 国家给群体的身份进行命名,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是屡见不鲜的,而关键在于这样的命名 具有何种的意义。 意义意味着命名不单单是给个称号。这种命名之所以受到关注也是因为命名本身包含利 益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要解释为何命名具有这种利益相关性,就要理 解命名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说一次再定位。 说到定位,我们马上可以想到用布迪厄的场域来解释这一现象。对于南非华人而言,法 院的一纸判决改变的是其在南非社会中就社会地位的场域上所处的位置,即从白人到黑人, 从没有受过种族压迫的种族到受过种族压迫的种族,从而,使他们的处境彻底改善,而且不 仅位置改变,由于位置关系的改变他们手头用于决余的资本也发生了变化,按照布迪厄的分 发,这是质变,总量改变,但是由于规则的改变,他们手头的知识能力都随着群体身份的改 变而上了一个层次,在南非社会的场域中更有价值了。 但在此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这种命名得以可能,或者说它的效果得以可能的原因,也 即,在南非社会的场域中,少数民族归根结底是属于被支配的群体的,即政府和法院手上的 资源才是更高层次的,在这方面,南非华人的群体也是在看清这种关系的情况下走了一条正 确的改变规则的道路。正式国家权利的支配地位使得这样的命名与再定位得以可能,也得以 有真正的效果。 但是,我们又要反过来看,命名行为对于国家又有什么意义呢?即国家是否也和群体一 样,从命名行为中谋求什么?布迪厄也分析过,在场域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采取的常常是 保护的策略。那么可想而知,对于国家与政府而言,保护?不是?命名的团体,而是自己的 统治,华人收到的不公正待遇无疑是标榜种族平等的,南非民主政府的一块心痛,威胁着其
正常性,而中国日益广大的网民群体的力量在近年来的多次事件中得到体现,政府积极地进 行回应并承认其公民地位不能不说是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已不再一统天下 的时段,可以规范与整合老大的可以算乌合之众的网民群体的感慨也只有公民责任与爱国心 了吧 总而言之,正确看待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利益关系的变动与政治上的双向需求都是要 考虑的因素,当然,在这两个案例中都没有体现另一点,即一种命名可能对其他群体造成利 益损害。这也是国家政策一定会考虑的一环,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晋国神社与甲级战犯的 问题。 05张莉 “群里身份的国家命名”顾名思意就是国家承认或确认社会中某一群体的身份,这个“身 份”可以包括网民身份、公民身份等。这种确认或命名体现的其实是国家的控制力,国家对 这一部分群体的某种恐惧、忧患 比如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网民在线交流,是为了肯定网络民意合法性和承认网民之为一个 公民群体的存在。众所周知,网络是个沟通交流的巨大平台,各种身份、地位、种族的人在 上面可以畅所欲言。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名身份的可匿名性,使得网络中存在很多不 安定因素,网民身份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认定。国家承认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本质上是为了 实现其对该领域(网络)的控制,能够以软权力安抚稳定部分网民对当权者的不满情绪,从 而稳定秩序。而且在网络中,是各种“符号”的互动,网民在虚拟空间力用“字符”相互沟 通交流。 国家命名群体身这一行为实际上也体现出只是与权力同时存在的理论。国家为什么要特 意命名某一群体的身份呢?只有在这类群体被确认、被规定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他们。“群 体身份”是一个被构建起来的身份,这里有一个完整的陈述。首先,该群体中是由那些人构 成的?他们实施什么样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对社会有何影响?如何确认这一群体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包含在“群体身份”的承认过程中的,这是一种建构的知识,权力在其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而公民赋予国家承认其身份的合法性,反过来,就是承认国家政府的合法性,承认其权 力的正当运用。群体乐于接受这汇总“命名”,这种“社会控制”实际上体现了该群里对国 家权力的服从与认可。他们虽然处于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之下,但是他们是心甘情愿的。权 力并不总是消极的、强制的、暴力的,权力还可能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国家对群体身份的
正常性,而中国日益广大的网民群体的力量在近年来的多次事件中得到体现,政府积极地进 行回应并承认其公民地位不能不说是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在马克思主义已不再一统天下 的时段,可以规范与整合老大的可以算乌合之众的网民群体的感慨也只有公民责任与爱国心 了吧。 总而言之,正确看待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利益关系的变动与政治上的双向需求都是要 考虑的因素,当然,在这两个案例中都没有体现另一点,即一种命名可能对其他群体造成利 益损害。这也是国家政策一定会考虑的一环,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晋国神社与甲级战犯的 问题。 05 张莉 “群里身份的国家命名”顾名思意就是国家承认或确认社会中某一群体的身份,这个“身 份”可以包括网民身份、公民身份等。这种确认或命名体现的其实是国家的控制力,国家对 这一部分群体的某种恐惧、忧患。 比如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网民在线交流,是为了肯定网络民意合法性和承认网民之为一个 公民群体的存在。众所周知,网络是个沟通交流的巨大平台,各种身份、地位、种族的人在 上面可以畅所欲言。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名身份的可匿名性,使得网络中存在很多不 安定因素,网民身份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认定。国家承认网络民意的合法性,本质上是为了 实现其对该领域(网络)的控制,能够以软权力安抚稳定部分网民对当权者的不满情绪,从 而稳定秩序。而且在网络中,是各种“符号”的互动,网民在虚拟空间力用“字符”相互沟 通交流。 国家命名群体身这一行为实际上也体现出只是与权力同时存在的理论。国家为什么要特 意命名某一群体的身份呢?只有在这类群体被确认、被规定之后,才能真正认识他们。“群 体身份”是一个被构建起来的身份,这里有一个完整的陈述。首先,该群体中是由那些人构 成的?他们实施什么样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对社会有何影响?如何确认这一群体的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包含在“群体身份”的承认过程中的,这是一种建构的知识,权力在其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而公民赋予国家承认其身份的合法性,反过来,就是承认国家政府的合法性,承认其权 力的正当运用。群体乐于接受这汇总“命名”,这种“社会控制”实际上体现了该群里对国 家权力的服从与认可。他们虽然处于无所不在的权力控制之下,但是他们是心甘情愿的。权 力并不总是消极的、强制的、暴力的,权力还可能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国家对群体身份的
命名同时体现出对该群体的关注,对该群体的关注,对该群体声音的聆听,这是一种积极的 社会控制,是权力的积极运用,也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有效的互动 “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本身具有多个概念性问题,什么是群体身份?怎么确认群体? 如何定义身份?为什么群体身份需要国家命虽然这一系列问题在这里我暂不具体讨论。最重 要一点是这一系列问题都包含着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国家的权力,以及公民对国家权力的 服从,体现着国家权力在公共淋浴所发挥的作用 05刘芳琼 两则事件都涉及了同样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加以展开,具体论述群体身份的国家 命名对于群体的意义、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以及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时效性。 首先,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对于群体的意义在于这使得这一群体获得了合法性。自然而然他 也就拥有了合理性。借助场域的理论,一旦该群体具有合法性。那么它所存在就是光明正大 的了。对于每一个场域而言,它本身是具有竞争的特性的。它鼓励居于其中的个人或者团体 去争取,保护自己的权力,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例如选文中被定义为黑人的南非华人就可以 享受黑人的社会福利上拥有的权力。 当一个群体获得了合法性的身份后,该群体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从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毫无疑问,此种方法有顺应民意法。这是最自然而然 的,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是民之所向的,也是最和平的:暴力法,是群体通过暴力手段向 国家权威提出威胁而迫使国家对其命名的。这种方法可能国家是居于被动地位的。但是否对 于该群体的命名是民之所向不能一言蔽之。胡锦涛对于网络群体的身份命名显然是顺应民意 法。另外,还有第三种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一一国家出于统治的需要,预先命名一个群 体,赋予其合法性,然后将其推向社会,是社会接受。 从上述的两则材料中可以发现,对于群体进行身份的命名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 如南非华人获得黑人身份,是通过法律形式命名,非正式的如第一则材料,国家领导人的出 现而使其获得身份 最后,群体身份的时效性。一个群体在获得其身份后,是否就永远拥有了合法性呢?笔 者认为这由社会变迁以及该群体自身的发展所决定。在对于如美国等两党制国家,共和党执 政时获得群体身份而在民主党执政时可能就会被取消。颇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味道。与 此同时,这也取决于该群体自身的发展,举例而言,以义和团为例,当慈禧太后认为义和团
命名同时体现出对该群体的关注,对该群体的关注,对该群体声音的聆听,这是一种积极的 社会控制,是权力的积极运用,也是国家与公民之间有效的互动。 “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本身具有多个概念性问题,什么是群体身份?怎么确认群体? 如何定义身份?为什么群体身份需要国家命虽然这一系列问题在这里我暂不具体讨论。最重 要一点是这一系列问题都包含着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国家的权力,以及公民对国家权力的 服从,体现着国家权力在公共淋浴所发挥的作用。 05 刘芳琼 两则事件都涉及了同样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加以展开,具体论述群体身份的国家 命名对于群体的意义、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以及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时效性。 首先,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对于群体的意义在于这使得这一群体获得了合法性。自然而然他 也就拥有了合理性。借助场域的理论,一旦该群体具有合法性。那么它所存在就是光明正大 的了。对于每一个场域而言,它本身是具有竞争的特性的。它鼓励居于其中的个人或者团体 去争取,保护自己的权力,以获得最大的利益。例如选文中被定义为黑人的南非华人就可以 享受黑人的社会福利上拥有的权力。 当一个群体获得了合法性的身份后,该群体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从 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毫无疑问,此种方法有顺应民意法。这是最自然而然 的,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是民之所向的,也是最和平的;暴力法,是群体通过暴力手段向 国家权威提出威胁而迫使国家对其命名的。这种方法可能国家是居于被动地位的。但是否对 于该群体的命名是民之所向不能一言蔽之。胡锦涛对于网络群体的身份命名显然是顺应民意 法。另外,还有第三种国家命名群体身份的方法——国家出于统治的需要,预先命名一个群 体,赋予其合法性,然后将其推向社会,是社会接受。 从上述的两则材料中可以发现,对于群体进行身份的命名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 如南非华人获得黑人身份,是通过法律形式命名,非正式的如第一则材料,国家领导人的出 现而使其获得身份。 最后,群体身份的时效性。一个群体在获得其身份后,是否就永远拥有了合法性呢?笔 者认为这由社会变迁以及该群体自身的发展所决定。在对于如美国等两党制国家,共和党执 政时获得群体身份而在民主党执政时可能就会被取消。颇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味道。与 此同时,这也取决于该群体自身的发展,举例而言,以义和团为例,当慈禧太后认为义和团
有能力对付西方的坚船利炮时,义和团被定义为国教,兴盛之极,而当慈禧太后最后改变统 治目标采取投降姿态时,义和团即刻成为非法社团,全国通缉 进一步而言,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呢?当国家足够强大时,国家占上 位,国家可以选择有利于其统治的群体,而当国家较弱时,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味 道。群体会通过暴力迫使国家承认其身份,这时群体居上位 06陈芸 前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众网民在线交流,这样一件前无古 人的事情自然被许多舆论和专家认为是一件颇有指示意味的标志性事件,有专家高呼此举是 正是给了网民作为一个公民群体的存在的身份地位,其实仔细体味这句话,不难发现它其实 暗含着公民群体身份需要国家来命名和正式认同的涵义。社会的民主化在统治者看不见的地 方孕育了不少草根阶段,而一旦这样一种具有相同行为方式的人们被大众认为是一个“群 体”,那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合法性都会逐渐落入被人考量或打探的范围 我想诘问的是,难道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团体如今都要通过这样一个“国家命名”的 类程序化过程才能获得承认和尊重吗?我们知道,认同分两种,一种是自我认同,另一种是 人外界对你的认同。自我认同不一定先于外界认同之前产生,但往往更易成为表明身份的坚 定力量。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所呈现出来的公民群体的力量其实早已壮大,早在胡锦涛本 次上网和网民交流之前,网民在互联网上所展示出的批判、监督之功能早已彰显无遗。“华 南虎照之谜”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早在三月份两会期间,网民通过各大论坛议政的 热潮也不可小视。 个需要被国家命名的群体必定有其不同常规的边缘性,特殊性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虽然我对于专家对予网民作为公民群体得到了存在的证明这一说法不太认同,觉得它有过度 放大国家力量的嫌疑,但是这一评论也确实揭露出网民,作为一个规模已达一亿多的群体 其在公共舆论,参政议政所表现出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官方”的重视,所以连国家元首也亲 自“下朝”与网民们交流,这种新技术时代下民意的表达将有可能纳入正轨,那个时候,网 民这一群体身份就岂止是被“命名”而是被列入正法了。 06林海音 身份的悲哀 一个群体的身份,要依靠国家权力或者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方式才能得以确认,在我看
有能力对付西方的坚船利炮时,义和团被定义为国教,兴盛之极,而当慈禧太后最后改变统 治目标采取投降姿态时,义和团即刻成为非法社团,全国通缉。 进一步而言,群体身份的国家命名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呢?当国家足够强大时,国家占上 位,国家可以选择有利于其统治的群体,而当国家较弱时,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味 道。群体会通过暴力迫使国家承认其身份,这时群体居上位。 06 陈芸 前不久,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众网民在线交流,这样一件前无古 人的事情自然被许多舆论和专家认为是一件颇有指示意味的标志性事件,有专家高呼此举是 正是给了网民作为一个公民群体的存在的身份地位,其实仔细体味这句话,不难发现它其实 暗含着公民群体身份需要国家来命名和正式认同的涵义。社会的民主化在统治者看不见的地 方孕育了不少草根阶段,而一旦这样一种具有相同行为方式的人们被大众认为是一个“群 体”, 那他们的一举一动以及合法性都会逐渐落入被人考量或打探的范围。 我想诘问的是,难道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团体如今都要通过这样一个“国家命名”的 类程序化过程才能获得承认和尊重吗?我们知道,认同分两种,一种是自我认同,另一种是 人外界对你的认同。自我认同不一定先于外界认同之前产生,但往往更易成为表明身份的坚 定力量。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所呈现出来的公民群体的力量其实早已壮大,早在胡锦涛本 次上网和网民交流之前,网民在互联网上所展示出的批判、监督之功能早已彰显无遗。“华 南虎照之谜”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早在三月份两会期间,网民通过各大论坛议政的 热潮也不可小视。 一个需要被国家命名的群体必定有其不同常规的边缘性,特殊性和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虽然我对于专家对予网民作为公民群体得到了存在的证明这一说法不太认同,觉得它有过度 放大国家力量的嫌疑,但是这一评论也确实揭露出网民,作为一个规模已达一亿多的群体, 其在公共舆论,参政议政所表现出的力量已经得到了“官方”的重视,所以连国家元首也亲 自“下朝”与网民们交流,这种新技术时代下民意的表达将有可能纳入正轨,那个时候,网 民这一群体身份就岂止是被“命名”而是被列入正法了。 06 林海音 身份的悲哀 一个群体的身份,要依靠国家权力或者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方式才能得以确认,在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