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读书报告选(选自2009秋季学期读书作业) 1、韩思齐:1969-2009:从纽约到草原 2、满静萍:小啜微呷思想史 、仇璐:关系学与国家现代权力 1969-2009:从纽约到草原 08300730049韩思齐 从今年中旬就开始宣传的一个不知名的音乐节品牌“张北草原音乐节”在八月份出乎意 料地成功举办了,还请到了英国TRIP-HOP三巨头之一的 TRICKY这种国际巨星参加,确 实出乎我的意料。河北西部这个默默无闻的张北县或许只是这些欧美乐队演出记忆中的点 缀,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音乐节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中,显然有着丰富的意义:摇滚寻路 和脱贫致富 既然是音乐节,还是先从摇滚寻路说起。从前中国也举行过大型的摇滚音乐节,“迷笛 音乐节”是个典型。每年集结中国摇滚乐坛新出炉的乐队歌手以及经典的老资格乐手,在某 个城市进行连续多日的演出。虽然也有外国乐队参与但是并非很重量级。这次来了 TRICKY,使得乐评界仿佛一夜之间就感觉到了中外摇滚乐巨大的差距,在这种落差之下, 乐评人的情绪不淡定,导致许多观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最为典型的观点是拿中国目前的音乐节和四十年前耸立在摇滚乐历史上的里程碑 纽约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 Woodstock)音乐节作对比,然后觉得中国根本没有伍德斯托克 的范儿,中国的摇滚乐只是一场“洋务运动”,模仿皮毛匮乏精神。 如果这是值得抱怨的事情,我估计乐评人们恐怕要永远抱怨下去了。就算只就“摇滚乐” 这个音乐的形式来看,它就是西方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这种载体来做音乐,“外形”上就 不可避免地相似,小到逢场必“砸吉他”的行为,大到编曲、配器、唱法和流派尾随西方 其实当代中国若确实具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思想背景的话,倒也不见 得一定不能赶上西方。日本学习美国,自己的资本主义不也一度蓬勃发展吗?然而,如果回 顾伍德斯托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就不应该奢求中国摇滚这个“新生儿”拥有少年老成的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只是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中比较突出的事件之一。这场运动 流行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许多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 的青年人进行了各种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 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 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969年。尼克松宣誓就任总统,反战运动持续高亢;纽约“石墙事件”发生,不甘于 被警察长期骚扰的“同志们”起身抗暴,开启了同志平权运动;嬉皮士群体再与警方不断发生 暴力冲突的情况下愈发不满于错乱的现实 伍德斯托克打着时代的主要口号:爱、正义、自由和和平,因而吸引了大约50万嬉皮 士前来参加,被公认为美国上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亲历音乐节的作家这样描述:“歌手们在舞台上日夜轮番上阵。台下的年轻人在雨后的 泥浆中歌唱跳舞,在河中集体裸身洗浴,在草地上实践“做爱不作战”.伍德斯托克最大
本课程读书报告选(选自 2009 秋季学期读书作业) 1、 韩思齐:1969-2009:从纽约到草原 2、满静萍:小啜微呷思想史 3、仇璐: 关系学与国家现代权力 1969-2009:从纽约到草原 08300730049 韩思齐 从今年中旬就开始宣传的一个不知名的音乐节品牌“张北草原音乐节”在八月份出乎意 料地成功举办了,还请到了英国 TRIP-HOP 三巨头之一的 TRICKY 这种国际巨星参加,确 实出乎我的意料。河北西部这个默默无闻的张北县或许只是这些欧美乐队演出记忆中的点 缀,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音乐节在中国的社会语境中,显然有着丰富的意义:摇滚寻路 和脱贫致富。 既然是音乐节,还是先从摇滚寻路说起。从前中国也举行过大型的摇滚音乐节,“迷笛 音乐节”是个典型。每年集结中国摇滚乐坛新出炉的乐队歌手以及经典的老资格乐手,在某 一个城市进行连续多日的演出。虽然也有外国乐队参与但是并非很重量级。这次来了 TRICKY,使得乐评界仿佛一夜之间就感觉到了中外摇滚乐巨大的差距,在这种落差之下, 乐评人的情绪不淡定,导致许多观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最为典型的观点是拿中国目前的音乐节和四十年前耸立在摇滚乐历史上的里程碑—— 纽约 1969 年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节作对比,然后觉得中国根本没有伍德斯托克 的范儿,中国的摇滚乐只是一场“洋务运动”,模仿皮毛匮乏精神。 如果这是值得抱怨的事情,我估计乐评人们恐怕要永远抱怨下去了。就算只就“摇滚乐” 这个音乐的形式来看,它就是西方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用这种载体来做音乐,“外形”上就 不可避免地相似,小到逢场必“砸吉他”的行为,大到编曲、配器、唱法和流派尾随西方。 其实当代中国若确实具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思想背景的话,倒也不见 得一定不能赶上西方。日本学习美国,自己的资本主义不也一度蓬勃发展吗?然而,如果回 顾伍德斯托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就不应该奢求中国摇滚这个“新生儿”拥有少年老成的 心。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只是美国 60 年代“反文化运动”中比较突出的事件之一。这场运动 流行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许多美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 的青年人进行了各种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 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 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969 年。尼克松宣誓就任总统,反战运动持续高亢;纽约“石墙事件”发生,不甘于 被警察长期骚扰的“同志们”起身抗暴,开启了同志平权运动;嬉皮士群体再与警方不断发生 暴力冲突的情况下愈发不满于错乱的现实… … 伍德斯托克打着时代的主要口号:爱、正义、自由和和平,因而吸引了大约 50 万嬉皮 士前来参加,被公认为美国上世纪 60 年代嬉皮士运动的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亲历音乐节的作家这样描述:“歌手们在舞台上日夜轮番上阵。台下的年轻人在雨后的 泥浆中歌唱跳舞,在河中集体裸身洗浴,在草地上实践“做爱不作战”… …伍德斯托克最大
的特色就是什么都没发生:当时有50万人,而且食物几乎匮乏,但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与不 幸。当地警长说:“姑且不论他们的服装和想法,他们是我24年警察生涯中最有礼貌、最体 贴和最乖的年轻人 虽然由于摇滚乐与音乐节在青年文化、反叛、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多重矛盾,盛况仅仅持 续三天,但伍德斯托克因了其鲜活的身体力行和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而成为摇滚史上的永 恒神话 中国乐评人定然比我这个外行听众更为了解这段历史,但也许是期望过于殷切,或说对 这座里程碑过于崇拜,而希望把音乐节全部往其上靠,以伍德斯托克为教科书。然而,应该 记住的是摇滚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某个作品或某个事件,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 让我们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自我价值,可以创造和接受无数的可能,可以不羁于沉重的世事, 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全世界的人一起呐喊。 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事物相比没有意义。如果说张北音乐节和整个中国摇 滚是在进行洋务运动,那么乐评人就是洋务运动中的地方官僚,有心富国却指导无方。 另一个观点也显得乐观得有些偏颇。一位乐评人认为:“当我们做到一定的规模,经济 社会到达了某个程度,伍德斯托克自然就来了。” 在上一个观点的辩驳中我们已经细观了伍德斯托克的时代场景。若从社会学观点看,那 是的社会是典型的“失范”状态,价值规范迷失,社会凝聚力散失。战后的美国青年群体自 著名的“垮掉的一代”时就弥漫着疲惫和潦倒,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 的理解,尤以“垮掉派”文人为甚,他们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 的性爱和吸毒等)。“垮掉的一代”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纵然,“我还年 轻,我还在路上”这类语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感动,垮掉派和其后来人嬉皮士的行动也成 为黑人运动、妇女权利、同性恋解放的滥觞,但总的来说,那个时代和它所生产出来的热情 而放荡的人群以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效应,不是我们今天的愿景。 因此我们应该做出一个简明的区分:伍德斯托克是社会病态的产物,而不是经济发达文 化繁荣的产物 那么,失范是否有利于文化现象的自由发展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尽管许多人可能会 举出民国时候一大批水平高超的学术研究和思潮来肯定失范所带来的文化繁荣,而且伍德斯 托克、垮掉派文学等一系列反文化运动似乎又是一例。然而,失范时期的自由思想只是其影 响中意外显现的“副产品”,其主要的影响是社会政治经济动荡和混乱,以及人们心灵状况 的破碎空虚。战争也导致社会失范,但战争时期似乎不能做到文化繁荣吧?所以,失范绝对 不是成熟的多元文化的必要条件。不论何种社会,只要其价值系统能够衍生出一套支持多样 化的声音、分异化的表达的体制,相信就有可能产生文化的繁荣 回到音乐发展上来。那么,中国摇滚乐就只能面对西方激情而曲折的社会历程和音乐发 展史而望洋兴叹吗?那样又过于悲观了。作为外行,我当然无法提出专业的设想,只是根据 近年来的欣赏经验,发现中国乐手的一个喜人进步:从往年的“愤怒”摇滚(如崔健《让我 在雪地上撒点野》)到现在的“知性”音乐。何以这么说呢,请看音乐人周云蓬的一首歌词 《中国孩子》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的特色就是什么都没发生:当时有 50 万人,而且食物几乎匮乏,但没有发生任何暴力与不 幸。当地警长说:“姑且不论他们的服装和想法,他们是我 24 年警察生涯中最有礼貌、最体 贴和最乖的年轻人。”” 虽然由于摇滚乐与音乐节在青年文化、反叛、商业与政治之间的多重矛盾,盛况仅仅持 续三天,但伍德斯托克因了其鲜活的身体力行和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而成为摇滚史上的永 恒神话。 中国乐评人定然比我这个外行听众更为了解这段历史,但也许是期望过于殷切,或说对 这座里程碑过于崇拜,而希望把音乐节全部往其上靠,以伍德斯托克为教科书。然而,应该 记住的是摇滚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某个作品或某个事件,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这种精神 让我们能够表达各式各样的自我价值,可以创造和接受无数的可能,可以不羁于沉重的世事, 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全世界的人一起呐喊。 将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事物相比没有意义。如果说张北音乐节和整个中国摇 滚是在进行洋务运动,那么乐评人就是洋务运动中的地方官僚,有心富国却指导无方。 另一个观点也显得乐观得有些偏颇。一位乐评人认为:“当我们做到一定的规模,经济 社会到达了某个程度,伍德斯托克自然就来了。” 在上一个观点的辩驳中我们已经细观了伍德斯托克的时代场景。若从社会学观点看,那 是的社会是典型的“失范”状态,价值规范迷失,社会凝聚力散失。战后的美国青年群体自 著名的“垮掉的一代”时就弥漫着疲惫和潦倒,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 的理解,尤以“垮掉派”文人为甚,他们对体验各种极端的生活方式有浓厚的兴趣(例如放纵 的性爱和吸毒等)。“垮掉的一代”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纵然,“我还年 轻,我还在路上”这类语句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和感动,垮掉派和其后来人嬉皮士的行动也成 为黑人运动、妇女权利、同性恋解放的滥觞,但总的来说,那个时代和它所生产出来的热情 而放荡的人群以及一系列不良的社会效应,不是我们今天的愿景。 因此我们应该做出一个简明的区分:伍德斯托克是社会病态的产物,而不是经济发达文 化繁荣的产物。 那么,失范是否有利于文化现象的自由发展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尽管许多人可能会 举出民国时候一大批水平高超的学术研究和思潮来肯定失范所带来的文化繁荣,而且伍德斯 托克、垮掉派文学等一系列反文化运动似乎又是一例。然而,失范时期的自由思想只是其影 响中意外显现的“副产品”,其主要的影响是社会政治经济动荡和混乱,以及人们心灵状况 的破碎空虚。战争也导致社会失范,但战争时期似乎不能做到文化繁荣吧?所以,失范绝对 不是成熟的多元文化的必要条件。不论何种社会,只要其价值系统能够衍生出一套支持多样 化的声音、分异化的表达的体制,相信就有可能产生文化的繁荣。 回到音乐发展上来。那么,中国摇滚乐就只能面对西方激情而曲折的社会历程和音乐发 展史而望洋兴叹吗?那样又过于悲观了。作为外行,我当然无法提出专业的设想,只是根据 近年来的欣赏经验,发现中国乐手的一个喜人进步:从往年的“愤怒”摇滚(如崔健《让我 在雪地上撒点野》)到现在的“知性”音乐。何以这么说呢,请看音乐人周云蓬的一首歌词 《中国孩子》: 不要做克拉玛依的孩子,火烧痛皮肤让亲娘心焦 不要做沙兰镇的孩子,水底下漆黑他睡不着 不要做成都人的孩子,吸毒的妈妈七天七夜不回家
不要做河南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不要做中国的孩子 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野中的老山羊 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儒的人 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看完这首歌词,固然有一种心寒之感,然而它却深刻地剖析了现实的社会状况,犀利地 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这种表达甚至超越了西方很多以政治批判为主题 音乐,因为政治摇滚乐往往是在一个给定的立场上进行“议论”,而这首歌词显然是冷静(如 果说也有痛惜的话)地“叙述”社会现实状况。相信听完这首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要比在 报纸上看一百次新闻报道更加强烈。 所以,关注现实,立足本土,似乎才是中国摇滚乐和其他流派音乐应该偏向的道路 最后我们把目光放在音乐节的脱贫致富效应上。据《南方周末》报道,张北县委书记李 雪荣和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现场指挥,虽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朋克。“只要内容 健康,只要不反对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让大家享受摇滚乐?”李雪荣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 “不开放,张北就没有出路”。许多国外摇滚音乐节的资料,考察出一些音乐节的确是在 偏远小镇举行,经年累月,取得了巨大成功,小镇因此名声在外。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一这 确实是一个“项目”,一个可以让全国人民认识张北、了解张北的好项目。 在筹办过程中,我觉得音乐节对于张北,似乎类似于奥运会对于北京那样,最明显的效 果就是完善了基础设施,厕所的建设就是典型。然而,在 HIP-HOP和R&B风格的音乐在中 国乃至世界最广泛的年轻人群中流行、而摇滚几乎沦为边缘的小众文化的时代,我们并不能 对参加人数的增长抱过高希望。 另外,把音乐联系上政治目标,多少让有些“发烧友”有点不舒服,觉得太功利。有人 觉得连哪些歌能上场去唱都要审核,保证没有“政治问题”,音乐节的精神早就被剥夺了。 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艺术因为其卓异于现实的气质而必须不断地与现实作斗争, 往往还被现实打压得灰头土脸,看看梵高生前那怀才不遇的苦涩就无需多言。然而,就是在 这种斗争中,艺术才获得了自身的力量和生命。如果艺术全盘地毫无阻力地被现实接受,它 就不再是艺术,而很可能是意识形态的统治了。 祝福中国音乐!
不要做河南人的孩子,艾滋病在血液里哈哈的笑 不要做山西人的孩子,爸爸变成了一筐煤,你别再想见到他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 饿极了他们会把你吃掉,还不如旷野中的老山羊 为保护小羊而目露凶光 不要做中国人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些怯懦的人 为证明他们的铁石心肠,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 看完这首歌词,固然有一种心寒之感,然而它却深刻地剖析了现实的社会状况,犀利地 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担忧。这种表达甚至超越了西方很多以政治批判为主题 音乐,因为政治摇滚乐往往是在一个给定的立场上进行“议论”,而这首歌词显然是冷静(如 果说也有痛惜的话)地“叙述”社会现实状况。相信听完这首歌所产生的心灵震撼,要比在 报纸上看一百次新闻报道更加强烈。 所以,关注现实,立足本土,似乎才是中国摇滚乐和其他流派音乐应该偏向的道路。 最后我们把目光放在音乐节的脱贫致富效应上。据《南方周末》报道,张北县委书记李 雪荣和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现场指挥,虽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朋克。“只要内容 健康,只要不反对共产党,为什么不可以让大家享受摇滚乐?”李雪荣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 “不开放,张北就没有出路”。 许多国外摇滚音乐节的资料,考察出一些音乐节的确是在 偏远小镇举行,经年累月,取得了巨大成功,小镇因此名声在外。由此,他得出结论——这 确实是一个“项目”,一个可以让全国人民认识张北、了解张北的好项目。 在筹办过程中,我觉得音乐节对于张北,似乎类似于奥运会对于北京那样,最明显的效 果就是完善了基础设施,厕所的建设就是典型。然而,在 HIP-HOP 和 R&B 风格的音乐在中 国乃至世界最广泛的年轻人群中流行、而摇滚几乎沦为边缘的小众文化的时代,我们并不能 对参加人数的增长抱过高希望。 另外,把音乐联系上政治目标,多少让有些“发烧友”有点不舒服,觉得太功利。有人 觉得连哪些歌能上场去唱都要审核,保证没有“政治问题”,音乐节的精神早就被剥夺了。 不过,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艺术因为其卓异于现实的气质而必须不断地与现实作斗争, 往往还被现实打压得灰头土脸,看看梵高生前那怀才不遇的苦涩就无需多言。然而,就是在 这种斗争中,艺术才获得了自身的力量和生命。如果艺术全盘地毫无阻力地被现实接受,它 就不再是艺术,而很可能是意识形态的统治了。 祝福中国音乐!
小啜微呷思想史 0830073025满静萍 一部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西方思想史试图使用强力的暴政桎梏欧洲的思想,对于处变不 惊自觉自为的中国哲人来说,欧洲的蓝眼黄毛们似乎总有些庸人自扰。当我们再次试图剥丝 抽茧,观澜索源地挖掘远古的思想的时候,我不禁浑身寒得发颤:那些作古的文字当真想要 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人类?当他们凭借文字想要传达一种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时候,却 深陷语言的囹圄。如此构成一个很简单的悖理,他们如何解决语言障碍对于一种普适思想的 贯彻,而这在艺术史上却又是一个简单的定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不存在纯粹的思想。 我们身临其境,有如参演一场文明史展览巡礼,品尝思辨的美馔,咀嚼时代的英华,每 一笔伟岸的华书我们咋舌大呼神来,每一弯通幽的曲径我们冥思感慨妙哉;而当一切流转, 切可知充斥着怀疑和混沌,我们在思想的漩涡中无可自拔。因为始终,在批判人类全部思 想的历史时,不得不参杂着幽灵般的不可知论。否则那庞杂的思想洪流将把我们一并鲸吞蚕 食。 无论是思想史还是人类文明史,都是一部可书的,折腾的,循环往复的建立与毁灭的历 史 纷杂混乱的现代社会恐怕无法再能想象尼采呼唤全新的道德价值体系时候,他那洞穿 切的告知。振聋发聩永远青睐厚积薄发的巨人。想象一个拖着缠身百病的人却心怀超人的意 志,代表了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偶像作为一个标杆立在思想的尽头。他挑战的是称霸思想界 百年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他的对手是理性主义的守护人,形而上学的缔造者,难道他不 害怕吗?“重估一切价值。”没有想到,竟然是一行诗敲响了古典主义哲学的丧钟,埋葬了 欧洲大陆赖以稳定生存的思想基础,那是一个同样纷杂的时代,过了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了,又过了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纳粹野蛮地偷窃了尼采的能量,把它 运用到了邪恶的统治和愚弄上。此时,我们才第一次看到思想的伟力,就像白天在阳光的照 耀下我们无法发现星光,而在黑幕的衬托下,我们才能赞美它。被异化的尼采主义像一根钢 钉打进日耳曼民族的骨头里,流脓的伤口直过了三代人还见有光滑的伤疤。战后平反,真正 伟岸的尼采主义才渐渐深入人心。而一种思想的曲折遭遇无不昭示着一个古有的谶语。思想 如苇草,脆弱又坚强 西方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众所周知,相反,思想久远了而不可考据,对于我们东方的学 人想要一尝古希腊思想的脔肉,惟恐一知半见,落得作茧自缚的惨相。古巴尔干半岛纬度较 高,多山峦河川,耕地贫瘠,岛屿星罗棋布,海岸曲折细碎,森林覆盖良妤,适宜发展造船
小啜微呷思想史 08300730025 满静萍 一部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西方思想史试图使用强力的暴政桎梏欧洲的思想,对于处变不 惊自觉自为的中国哲人来说,欧洲的蓝眼黄毛们似乎总有些庸人自扰。当我们再次试图剥丝 抽茧,观澜索源地挖掘远古的思想的时候,我不禁浑身寒得发颤:那些作古的文字当真想要 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人类?当他们凭借文字想要传达一种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的时候,却 深陷语言的囹圄。如此构成一个很简单的悖理,他们如何解决语言障碍对于一种普适思想的 贯彻,而这在艺术史上却又是一个简单的定理,于是我们得出结论,不存在纯粹的思想。 我们身临其境,有如参演一场文明史展览巡礼,品尝思辨的美馔,咀嚼时代的英华,每 一笔伟岸的华书我们咋舌大呼神来,每一弯通幽的曲径我们冥思感慨妙哉;而当一切流转, 一切可知充斥着怀疑和混沌,我们在思想的漩涡中无可自拔。因为始终,在批判人类全部思 想的历史时,不得不参杂着幽灵般的不可知论。否则那庞杂的思想洪流将把我们一并鲸吞蚕 食。 无论是思想史还是人类文明史,都是一部可书的,折腾的,循环往复的建立与毁灭的历 史。 纷杂混乱的现代社会恐怕无法再能想象尼采呼唤全新的道德价值体系时候,他那洞穿一 切的告知。振聋发聩永远青睐厚积薄发的巨人。想象一个拖着缠身百病的人却心怀超人的意 志,代表了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偶像作为一个标杆立在思想的尽头。他挑战的是称霸思想界 一百年的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他的对手是理性主义的守护人,形而上学的缔造者,难道他不 害怕吗?“重估一切价值。”没有想到,竟然是一行诗敲响了古典主义哲学的丧钟,埋葬了 欧洲大陆赖以稳定生存的思想基础,那是一个同样纷杂的时代,过了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 大战爆发了,又过了 3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纳粹野蛮地偷窃了尼采的能量,把它 运用到了邪恶的统治和愚弄上。此时,我们才第一次看到思想的伟力,就像白天在阳光的照 耀下我们无法发现星光,而在黑幕的衬托下,我们才能赞美它。被异化的尼采主义像一根钢 钉打进日耳曼民族的骨头里,流脓的伤口直过了三代人还见有光滑的伤疤。战后平反,真正 伟岸的尼采主义才渐渐深入人心。而一种思想的曲折遭遇无不昭示着一个古有的谶语。思想 如苇草,脆弱又坚强。 西方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众所周知,相反,思想久远了而不可考据,对于我们东方的学 人想要一尝古希腊思想的脔肉,惟恐一知半见,落得作茧自缚的惨相。古巴尔干半岛纬度较 高,多山峦河川,耕地贫瘠,岛屿星罗棋布,海岸曲折细碎,森林覆盖良好,适宜发展造船
业与航海业。地中海频繁的贸易交流,过早成熟的商业机制,被山川隔绝的城邦政治,辽阔 大海的人文熏陶,铸造了一个兼具自由平等又开放热血个性的民族。对于自然的过多关注开 启了人类自然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先河,理性的脉搏已经在向世界和历史泵送血液了。但作 为一个仍身处奴隶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民族,古希腊人的泛神论也孕育了一个神性与人性美 丽结合的畸形珍珠。我始终无法理解,一个完全崇拜理性的国度,如何同时保有对诗歌和音 乐的无上热情,他们给了司音乐之神阿波罗崇高的地位,在神话中他占据着大量的篇幅,拥 有众多的传说:同时他们又纵容哲人乱来,从不驱逐第欧根尼这样的狗人,反把他对于亚历 山大的揶揄传为佳话。但,我也不懂,他们赞颂人的伟大,雕刻象征力量的肌肉,和象征美 的胴体:他们也用他们引以自傲的民主,处死苏格拉底,一名智者,一名时代的巨人。泛希 腊时代,在思想的漩涡和历史的足迹中,他是理性的代表,形而上学的摇篮,是一个溶化了 矛盾和共生的锅炉,他在尼采的“价值”中又占有多少比例呢?那只能是一场暴风的伊始 当把一个人的所有罪孽机械的划分成了七种,人将有多少借口逃避责备,逃避惩罚,甚 至逃避灵魂?所有的哲学史都冠冕堂皇地将经院哲学的最终目标归结成“用古代哲学的理性 证明上帝的存在。”,还是毋宁说神学家们冠冕堂皇地想让一个靠海为生的民族自觉发育出的 理性主义与一个虚构的偶像并立存在。这是怎样一种不彻底的绵软无力的“重估”!当托马 斯煞费苦心巧舌如簧地用5条诡辩之术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我不禁为其愚昧而嗤笑不止, 不仅基督教苦心孤诣要营造的神秘感因此荡然无存,他的“通向上帝的五路”更毋宁说是 场18世纪科学家的永动机之梦。宗教统治的时代是欧洲文化爆发前与信仰一同行进的囤积 行为。也许,中世纪欧洲僵持不下此消彼长的二元政治制度正是思想上理性与信仰争端不止, 唯名论与唯实论长期对立的实在表现。一套套神秘而不知所云的繁琐证明想必也是其穷途末 路的标志。我不禁想到,当苏格拉底“助产术”与经院哲学家的诡辩相遇:前者诲人不倦自 讨没趣的诱导致力于制造思想与政治全能的“哲学王”,目的在于规制社会,具有一种对颓 废和虚幻免疫的实用精神;而后者不厌其烦殚思竭虑地用伪逻辑干预诡辩,致力于侍奉虚构 的偶像,虽然其拿来主义确实可受褒奖,但对于一个时代精神的磨灭和完全失败的价值重估 必要受到千夫所指 科学犹如举着闪光长矛的骑士,刺破重重黑幕解救了中世纪欧洲后,思想就如中谶一般 无法安宁。尼采需要重估的价值中,显然已经包括了伪基督的伪道德伪人权。他孱弱的身躯 一直渴望一个强有力的思想系统支撑。他所代表的就是用超人的意志代替一切弱小人类的个 人主义浪潮。至此,欧洲政治环境中的精英政治,天赋观念似乎都可在这部思想史中寻得吉 光片羽。形而上学强弩之末,行将就木,机械主义横行霸道,启蒙主义突飞猛进却后期乏力
业与航海业。地中海频繁的贸易交流,过早成熟的商业机制,被山川隔绝的城邦政治,辽阔 大海的人文熏陶,铸造了一个兼具自由平等又开放热血个性的民族。对于自然的过多关注开 启了人类自然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先河,理性的脉搏已经在向世界和历史泵送血液了。但作 为一个仍身处奴隶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民族,古希腊人的泛神论也孕育了一个神性与人性美 丽结合的畸形珍珠。我始终无法理解,一个完全崇拜理性的国度,如何同时保有对诗歌和音 乐的无上热情,他们给了司音乐之神阿波罗崇高的地位,在神话中他占据着大量的篇幅,拥 有众多的传说;同时他们又纵容哲人乱来,从不驱逐第欧根尼这样的狗人,反把他对于亚历 山大的揶揄传为佳话。但,我也不懂,他们赞颂人的伟大,雕刻象征力量的肌肉,和象征美 的胴体;他们也用他们引以自傲的民主,处死苏格拉底,一名智者,一名时代的巨人。泛希 腊时代,在思想的漩涡和历史的足迹中,他是理性的代表,形而上学的摇篮,是一个溶化了 矛盾和共生的锅炉,他在尼采的“价值”中又占有多少比例呢?那只能是一场暴风的伊始。 当把一个人的所有罪孽机械的划分成了七种,人将有多少借口逃避责备,逃避惩罚,甚 至逃避灵魂?所有的哲学史都冠冕堂皇地将经院哲学的最终目标归结成“用古代哲学的理性 证明上帝的存在。”,还是毋宁说神学家们冠冕堂皇地想让一个靠海为生的民族自觉发育出的 理性主义与一个虚构的偶像并立存在。这是怎样一种不彻底的绵软无力的“重估”!当托马 斯煞费苦心巧舌如簧地用 5 条诡辩之术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我不禁为其愚昧而嗤笑不止, 不仅基督教苦心孤诣要营造的神秘感因此荡然无存,他的“通向上帝的五路”更毋宁说是一 场 18 世纪科学家的永动机之梦。宗教统治的时代是欧洲文化爆发前与信仰一同行进的囤积 行为。也许,中世纪欧洲僵持不下此消彼长的二元政治制度正是思想上理性与信仰争端不止, 唯名论与唯实论长期对立的实在表现。一套套神秘而不知所云的繁琐证明想必也是其穷途末 路的标志。我不禁想到,当苏格拉底“助产术”与经院哲学家的诡辩相遇:前者诲人不倦自 讨没趣的诱导致力于制造思想与政治全能的“哲学王”,目的在于规制社会,具有一种对颓 废和虚幻免疫的实用精神;而后者不厌其烦殚思竭虑地用伪逻辑干预诡辩,致力于侍奉虚构 的偶像,虽然其拿来主义确实可受褒奖,但对于一个时代精神的磨灭和完全失败的价值重估, 必要受到千夫所指。 科学犹如举着闪光长矛的骑士,刺破重重黑幕解救了中世纪欧洲后,思想就如中谶一般 无法安宁。尼采需要重估的价值中,显然已经包括了伪基督的伪道德伪人权。他孱弱的身躯 一直渴望一个强有力的思想系统支撑。他所代表的就是用超人的意志代替一切弱小人类的个 人主义浪潮。至此,欧洲政治环境中的精英政治,天赋观念似乎都可在这部思想史中寻得吉 光片羽。形而上学强弩之末,行将就木,机械主义横行霸道,启蒙主义突飞猛进却后期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