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谓二十篇也,复考校之以《齐论》、《古论》,择其善者而为之注。注与注音义同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疏]“近故”至“义说”。○正义曰:此叙魏时注说《论语》之人也。年世未远人已殁故, 是近故也。司空,古官三公也。《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魏志》云:“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太祖辟群为司空西 曹属,文帝即位,迁尚书仆射。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顷之为司空。青龙四年薨。”“王肃 字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甘露元年薨。注《尚书》、《礼·丧服》、《论 语》、《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难郑玄。”周生烈,敦煌人,《七录》云: “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此二人皆为《论语义说》,谓作注而说其义,故云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正义曰:将作《论语集解》,故须言先儒有得失不同之说也。据 今而道往古,谓之前世。上教下曰传,下承上曰受。谓张禹以上至夏侯胜以来,但师资诵说 而已,虽说有异者、同者,皆不著篇简以为传注、训解。中为之训解,谓自古至今中间 包氏、周氏等为此《论语训解》,有二十馀家,故云至于今多矣。以其趣舍各异,故得失互 有也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正义曰:此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 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剿说 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注但记其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 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谓诸家之说於义有不安者也。颇为改易者,言诸家之善则 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颇多为改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马曰,及诸家说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 自下已言、改易先儒者也。名曰《论语集解》者,何氏注解既毕,乃自题之也。杜氏注《春 秋左氏传》谓之“集解”者,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 同而意异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 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疏]“光禄”至“等上”。○正义曰:此叙同集解之人也。《表》云:“大夫,掌论议,有太
6 篇章,谓二十篇也,复考校之以《齐论》、《古论》,择其善者而为之注。注与注音义同。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疏]“近故”至“义说”。○正义曰:此叙魏时注说《论语》之人也。年世未远人已殁故, 是近故也。司空,古官三公也。《表》云:“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魏志》云:“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太祖辟群为司空西 曹属,文帝即位,迁尚书仆射。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顷之为司空。青龙四年薨。”“王肃 字子邕,东海兰陵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甘露元年薨。注《尚书》、《礼·丧服》、《论 语》、《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难郑玄。”周生烈, 敦煌人,《七录》云: “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此二人皆为《论语义说》,谓作注而说其义,故云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正义曰:将作《论语集解》,故须言先儒有得失不同之说也。据 今而道往古,谓之前世。上教下曰传,下承上曰受。谓张禹以上至夏侯胜以来,但师资诵说 而已,虽说有异者、同者,皆不著篇简以为传注、训解。中 为之训解,谓自古至今中间, 包氏、周氏等为此《论语训解》,有二十馀家,故云至于今多矣。以其趣舍各异,故得失互 有也。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正义曰:此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诸家谓孔安国、 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剿说, 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注但记其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 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谓诸家之说於义有不安者也。颇为改易者,言诸家之善则 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颇多为改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马曰,及诸家说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 自下已言、改易先儒者也。名曰《论语集解》者,何氏注解既毕,乃自题之也。杜氏注《春 秋左氏传》谓之“集解”者,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言 同而意异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ダ、 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疏]“光禄”至“等上”。○正义曰:此叙同集解之人也。《表》云:“大夫,掌论议,有太
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 千石。”无印绶,爵级十九曰关内侯,颜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孙邕字宗 儒,乐安青州人也。《晋书》:“郑冲字文和,荧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魏文帝 为太子,命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大守,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表》又云:“侍中、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魏 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又曰:“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 医、太宫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如淳曰:“将,谓都郎将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 皆得有散骑及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骑并乘舆车。”颜师古曰:“并 音步浪反。骑而散从,无常职也。”此言中领军者,《表》无文。安乡亭侯者,不在爵级二十 之数,盖汉末及魏置亭侯、列侯之伦也。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夂字景倩, 荀之子,诜之弟也,咸熙中为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属官有尚书。成帝建始 四年初置尚书,员五人。”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颜师古曰:“驸,副 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也,何进之孙, 咸之子。曹爽秉政,以晏为尚书,又尚公主。著述凡数十篇。正始中,此五人共上此《论语 集解》也。 ●卷一·学而第 [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 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 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 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 “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 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 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 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O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 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
7 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 千石。”无印绶,爵级十九曰关内侯,颜师古曰:“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孙邕字宗 儒,乐安青州人也。《晋书》:“郑冲字文和,荧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魏文帝 为太子,命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大守,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 《表》又云:“侍中、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魏 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又曰:“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 医、太宫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如淳曰:“将,谓都郎将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 皆得有散骑及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骑并乘舆车。”颜师古曰:“并 音步浪反。骑而散从,无常职也。”此言中领军者,《表》无文。安乡亭侯者,不在爵级二十 之数,盖汉末及魏置亭侯、列侯之伦也。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ダ字景倩, 荀 之子,诜之弟也,咸熙中为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属官有尚书。成帝建始 四年初置尚书,员五人。”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颜师古曰:“驸,副 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何晏字平叔,南阳宛人也,何进之孙, 咸之子。曹爽秉政,以晏为尚书,又尚公主。著述凡数十篇。正始中,此五人共上此《论语 集解》也。 ●卷一·学而第一 [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论撰之时,以《论 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 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 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 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 篇各言其指,此不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 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 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者,古人称师曰 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说文》云:“词也。从口,乙
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 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 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 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 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O注“马曰子者” 至“说怿”。O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 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 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 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 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後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 以明其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 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 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後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 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 《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 《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 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 “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 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於功易也。”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 也,藏焉,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 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 内曰说,在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 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亦可丑也, 亦可喜也。”O注“包曰:同门曰朋”。O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 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 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 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O注
8 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 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 所未知也。”孔子曰:“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 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 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注“马曰子者” 至“说怿”。○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 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 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 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 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後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 以明其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以子冠 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者,皇氏以 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後禁,则 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 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 《诗》,舞《勺》。十五成童,舞《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 《乐》,冬夏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 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又《文王世子》云: “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 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於功易也。”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 也,藏焉, 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 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 内曰说,在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 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 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亦可丑也, 亦可喜也。”○注“包曰:同门曰朋”。○正义曰: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 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 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 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注
“愠怒”至“不怒”。O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 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 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 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与”。O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为人也,孝 於父母,顺於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 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 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O注“孔子弟子有若”。O正义曰 《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O注“鲜,少也”。O正 义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 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己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 说之,少能有仁也。”) [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O正义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巧好其言语 令善其颜色,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弟子曾参尝曰:“吾每日 三自省察已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 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O注“马曰: 弟子曾参。”O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
9 “愠怒”至“不怒”。○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 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子易事,不 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也。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 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与”。○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其为人也,孝 於父母,顺於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 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 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敢质言,故云“与”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义曰: 《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注“鲜,少也”。○正 义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犯颜谏争。 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非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 说之,少能有仁也。”) [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义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巧好其言语, 令善其颜色,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弟子曾参尝曰:“吾每日 三自省察已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 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注“马曰: 弟子曾参。”○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 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
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 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O包 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 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 “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 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子曰道”至“以时”。O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 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 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以为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以为,道,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 上公也。馀同。O注“马曰道”至“过焉”。O正义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 谓为之政教。”《史记》齐景公时有司马田穰苴善用兵。《周礼》司马掌征伐。六国时,齐威 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於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曰《司马法》。此“六尺曰步” 至“成出革车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证千乘之国为公侯之大国也。云“然则千乘之赋 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 ,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三三而九,则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 乘也。计千乘犹少百乘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 百里,引而接之,则长六百里,广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长三百里,将埤前三百里南西两边 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为方一里者二百五十 六,然割方百里者为六分,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 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复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两边,则每边不复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 有畸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 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 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 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者,《坊记》云: “制国不过千乘。”然则地虽广大,以千乘为限,故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司马法》 “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是六军矣。《周礼·大司
10 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 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 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 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 “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 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疏]“子曰道”至“以时”。○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道谓为之政教。 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 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以为国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以为,道,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 上公也。馀同。○注“马曰道”至“过焉”。○正义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 谓为之政教。”《史记》齐景公时有司马田穰苴善用兵。《周礼》司马掌征伐。六国时,齐威 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於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曰《司马法》。此“六尺曰步”, 至“成出革车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证千乘之国为公侯之大国也。云“然则千乘之赋, 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云“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 一,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三三而九,则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 乘也。计千乘犹少百乘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 百里,引而接之,则长六百里,广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长三百里,将埤前三百里南西两边, 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为方一里者二百五十 六,然 割方百里者为六分,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 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复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两边,则每边不复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 有畸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 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 男之地,封疆方百里。”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 莫能容之,故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者,《坊记》云: “制国不过千乘。”然则地虽广大,以千乘为限,故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司马法》 “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是六军矣。《周礼·大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