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调生活的俄国人的眼界,慷慨地奉献给他们世界文学的瑰宝和他国美丽的图 画,把俄罗斯文学与地球上全人类的文学结合起来。您的……创作充满了对祖国 语言的赤子之爱,您总是那么细腻地体现祖国语言的美……您不愧为缔造了可与 欧洲文学媲美的俄罗斯文学,并进而使俄罗斯文学成为19世纪的一个卓越现象 的那些诗人的继承者。” 2.内容与题旨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 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 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 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 惆怅和感伤。 整篇小说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 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这一喜一悲,首尾照应地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表 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这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 却又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 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 的农庄生活,并无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 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比起图 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 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如临其境。《安东 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它由一幕幕细 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 了诗意的氛围。 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 面来组织、推进,这一点很像散文。(俄罗斯文学没有小说与散文的分类,只有 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为散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 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 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岀精美的俄罗 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这是一篇由思绪而组织的小说,凭借“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 晨”“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 记忆犹新”等语句将小说过渡到另一幅图景中,显得娴熟而自然 3.场景分析 小说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开始那一句充满抒 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
单调生活的俄国人的眼界,慷慨地奉献给他们世界文学的瑰宝和他国美丽的图 画,把俄罗斯文学与地球上全人类的文学结合起来。您的……创作充满了对祖国 语言的赤子之爱,您总是那么细腻地体现祖国语言的美……您不愧为缔造了可与 欧洲文学媲美的俄罗斯文学,并进而使俄罗斯文学成为 19 世纪的一个卓越现象 的那些诗人的继承者。” 2.内容与题旨 “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 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 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 园梦境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 惆怅和感伤。 整篇小说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 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这一喜一悲,首尾照应地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表 达出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这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 却又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 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 的农庄生活,并无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 社会平衡的革命。因而,在他的笔下,贵族农庄的生活是美好而惬意的。比起图 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 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如临其境。《安东 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它由一幕幕细 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 了诗意的氛围。 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 面来组织、推进,这一点很像散文。(俄罗斯文学没有小说与散文的分类,只有 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为散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 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 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 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这是一篇由思绪而组织的小说,凭借“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 晨”“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 记忆犹新”等语句将小说过渡到另一幅图景中,显得娴熟而自然。 3.场景分析 小说的第一部分,选择了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来描绘。开始那一句充满抒 情格调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果园丰
收的景象中。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清晨的 果园。先是视觉的印象: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 林阴道。然后是嗅觉的印象: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接着是听觉的印象:“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一句“运苹果非得 夜间不可”,又将我们引入了果园之夜的图景,依然有视觉的印象:满天星斗 沉沉夜色;嗅觉的印象:清新空气中的焦油味:听觉印象:叽叽嘎嘎远去的车声。 前面都是概括性的描写,紧接着,作者描述了一个生动的细节。雇工吃苹果,果 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一一不吃才傻呢!哪个割 蜜的不吃几口蜂蜜。”在丰年里,人们自然乐善好施,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饱含情味的一笔,透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在寥寥几笔勾勒出果园清晨图和日暮图的大致样貌之后,作者又饱蘸了浓浓的色 笔来细描这两幅图画。“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蒲宁一定是懂得绘画技 巧的,因为他的画面里体现了精当的构图,画面的比例恰到好处,不仅照顾到了 光影的效果,还考虑到如何设置中心主角。在第二段的清晨图中,他先描绘出果 园主的大窝棚并把它作为背景:“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绿色 的果园色调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人物作为前景:在“小家碧玉”和“公子哥 儿”的群像中,“村长年轻的妻子”成为了作者重点描绘的主角。作者用细腻的 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穿着,简直是栩栩如生,如见其人。用果园主议论她的话 来点出她内在的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 在难得见到了”,这样由外而内地把一个典型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推到了我们 面前。几个次要人物则在画面的另一边构成一幅买卖图,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 接下来,作者又将笔触伸入夜幕,将这幅图画浓墨渲染。夜色深沉时,人的视觉 不那么敏锐了,作者便用嗅觉和听觉来着色:在袭人的“寒气”、“新麦的麦秸 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之中,“村里的人语声和 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果园里的“篝火”成了这一幕的主角,蒲宁写 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逼真又富有生活气息。深夜的星空下,声音又一次成 为主角。列车经过时的声音和单管猎枪的枪声被描写得出神入化,平凡的生活场 景渗透出诗意 第二部分,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在这一节 里,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 写实之后,又由实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去,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庄 户人的生活。 接下来,过渡句“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将叙述由“富裕的庄 户人家的生活方式”转向了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的回忆,顺理成章地来描 写姑母的庄园生活图景。骑马到庄园的路上,作者的观察由远及近,先写远方的 景物:天空、朝阳、雨后的钢轨般的道路。再写近处的景象 望无垠的大片 大片倾斜的冬麦田”以及盘旋的“鹞雏”。紧接着,“鹞雏”又将我们的视线由 近处引向了远方:“一根根轮廓分明的电线杆朝阳光灿灿的远方奔去,而横在电 线杆之间的电报线,则像是银光闪闪的琴弦,正在沿着晴朗的、斜悬的天空滑动, 电报线上停着好些青鹰,——一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像极了。”他的观察和描
收的景象中。一句“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又将我们带入清晨的 果园。先是视觉的印象: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 林阴道。然后是嗅觉的印象:落叶的幽香,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接着是听觉的印象:“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一句“运苹果非得 夜间不可”,又将我们引入了果园之夜的图景,依然有视觉的印象:满天星斗、 沉沉夜色;嗅觉的印象:清新空气中的焦油味;听觉印象:叽叽嘎嘎远去的车声。 前面都是概括性的描写,紧接着,作者描述了一个生动的细节。雇工吃苹果,果 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 蜜的不吃几口蜂蜜。”在丰年里,人们自然乐善好施,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饱含情味的一笔,透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在寥寥几笔勾勒出果园清晨图和日暮图的大致样貌之后,作者又饱蘸了浓浓的色 笔来细描这两幅图画。“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蒲宁一定是懂得绘画技 巧的,因为他的画面里体现了精当的构图,画面的比例恰到好处,不仅照顾到了 光影的效果,还考虑到如何设置中心主角。在第二段的清晨图中,他先描绘出果 园主的大窝棚并把它作为背景:“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绿色 的果园色调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人物作为前景:在“小家碧玉”和“公子哥 儿”的群像中,“村长年轻的妻子”成为了作者重点描绘的主角。作者用细腻的 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穿着,简直是栩栩如生,如见其人。用果园主议论她的话 来点出她内在的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 在难得见到了”,这样由外而内地把一个典型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推到了我们 面前。几个次要人物则在画面的另一边构成一幅买卖图,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 接下来,作者又将笔触伸入夜幕,将这幅图画浓墨渲染。夜色深沉时,人的视觉 不那么敏锐了,作者便用嗅觉和听觉来着色:在袭人的“寒气”、“新麦的麦秸 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之中,“村里的人语声和 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果园里的“篝火”成了这一幕的主角,蒲宁写 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逼真又富有生活气息。深夜的星空下,声音又一次成 为主角。列车经过时的声音和单管猎枪的枪声被描写得出神入化,平凡的生活场 景渗透出诗意。 第二部分,以农谚和抒情性的语句引领,过渡到田野丰收的图画上去。在这一节 里,作者极力描绘了农村当时的富庶,人们的长寿、富足,心态平和。在细腻的 写实之后,又由实入虚,将自我纳入了那幅生活图景中去,想像自己作为一个庄 户人的生活。 接下来,过渡句“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将叙述由“富裕的庄 户人家的生活方式”转向了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的回忆,顺理成章地来描 写姑母的庄园生活图景。骑马到庄园的路上,作者的观察由远及近,先写远方的 景物:天空、朝阳、雨后的钢轨般的道路。再写近处的景象:“一望无垠的大片 大片倾斜的冬麦田”以及盘旋的“鹞雏”。紧接着,“鹞雏”又将我们的视线由 近处引向了远方:“一根根轮廓分明的电线杆朝阳光灿灿的远方奔去,而横在电 线杆之间的电报线,则像是银光闪闪的琴弦,正在沿着晴朗的、斜悬的天空滑动, 电报线上停着好些青鹰,──活像乐谱上黑色的音符,像极了。”他的观察和描
写都是有序的,准确而优美。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 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这些鲜亮明丽的色彩运用,体现出作者 出色的色彩感觉。 从姑母那巨大而古老的“宅第”的描写中我们能感觉到它的某种象征意义,它或 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 倾圮之日。“没有一刻不安详地停着好些吃得肥肥的鸽子”和“数以千计的麻雀 却像阵阵急雨,由一个屋顶倾泻到另一个屋顶”,给这个静寂的景象增添出活泼 的动感,表现出动静的完美平衡,也顺利地引出了“安乐窝”这个对贵族宅第的 评价。宅第内部的描写就与教材中列举的巴尔扎克的手法有相似之处了。作者通 过物质空间的描写揭示所有人的性格身份、生活情趣,贵族的华贵、矜持、整洁、 气派和排场在房屋内部的陈设中一览无余。在这个背景下,姑母是图画的主角, 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而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 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第三部分,农忙时节已经过去,九月将尽,深秋来临,狩猎季节开始了。狩猎固 然是这组图画的中心,但作者还安排了几幅图画与它映衬。首先是雨季的景象。 这里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色彩运用,短短几句里,充满了明与暗、冷与热、轻 与重、动与静的对比。本来是静态的景观被作者一写竟然充满了动感:“落日的 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这种效果正是“颤 抖”“穿破”“压”等几个动词造成的。“金光”与“乌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和反差,给人非常明艳的印象。“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与“水汪汪的浅蓝色 的天空”不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将沉重与轻盈的质感并列在一起, 达到巧妙的错落平衡。 十月,雨季过后的果园,“雨霁日出”,又是一幅“清澈明净”的景象。作者毫 不吝惜地使用着浓重的色彩:“黑森森的果园”“绿松玉般的碧空”以及“乌油 油”的田野,让人忘了冬天就要来临。 打猎图铺垫得十足。“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握着短柄 马鞭和左轮枪,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枪,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硝烟使 客厅里更加烟雾腾腾,可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这个 出场十分精彩,描写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只用了一个典型细节 就将他的野性、豪爽、不拘小节以及男子汉的阳刚气质烘托了出来。接下来在森 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也是扣人心弦,紧张激烈,富有强烈的男性气息。在强烈的 动感场面之后,随着“我”的迷路,闯入另一孤林,又插入了一段“死一般寂静” 的风景描写。森林里的潮气和幽暗、冰冷和寂静,和前面那一幅人喊马嘶、犬吠 兽叫的热闹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猎途中借宿邻家的场面也是颇为热闹的,人们“来到灯火通明、人头挤挤的屋 里”“开宴豪饮”。但作者却荡开一笔,描写当客人误了早起打猎而在主人书房 里浏览藏书时的情景:高大的书架,古老藏书的厚厚皮革封面上烫有的小小金星, 发黄书页中沁人心脾的霉味,这些都令人神往、迷醉。于是在慵懒的书卷气中, 读者也度过了一段甜蜜而孤独的时光。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照,但不是对
写都是有序的,准确而优美。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 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这些鲜亮明丽的色彩运用,体现出作者 出色的色彩感觉。 从姑母那巨大而古老的“宅第”的描写中我们能感觉到它的某种象征意义,它或 许就是作者心目中的贵族生活的理想形象:古老、坚固,富有生命,永远不会有 倾圮之日。“没有一刻不安详地停着好些吃得肥肥的鸽子”和“数以千计的麻雀 却像阵阵急雨,由一个屋顶倾泻到另一个屋顶”,给这个静寂的景象增添出活泼 的动感,表现出动静的完美平衡,也顺利地引出了“安乐窝”这个对贵族宅第的 评价。宅第内部的描写就与教材中列举的巴尔扎克的手法有相似之处了。作者通 过物质空间的描写揭示所有人的性格身份、生活情趣,贵族的华贵、矜持、整洁、 气派和排场在房屋内部的陈设中一览无余。在这个背景下,姑母是图画的主角, 结实硬朗、傲岸而又和蔼──这正是贵族气度的典型,而丰盛的晚餐则是贵族奢 华气派的最好诠释。 第三部分,农忙时节已经过去,九月将尽,深秋来临,狩猎季节开始了。狩猎固 然是这组图画的中心,但作者还安排了几幅图画与它映衬。首先是雨季的景象。 这里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色彩运用,短短几句里,充满了明与暗、冷与热、轻 与重、动与静的对比。本来是静态的景观被作者一写竟然充满了动感:“落日的 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这种效果正是“颤 抖”“穿破”“压”等几个动词造成的。“金光”与“乌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和反差,给人非常明艳的印象。“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与“水汪汪的浅蓝色 的天空”不仅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将沉重与轻盈的质感并列在一起, 达到巧妙的错落平衡。 十月,雨季过后的果园,“雨霁日出”,又是一幅“清澈明净”的景象。作者毫 不吝惜地使用着浓重的色彩:“黑森森的果园”“绿松玉般的碧空”以及“乌油 油”的田野,让人忘了冬天就要来临。 打猎图铺垫得十足。“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从书房里走了出来,手里握着短柄 马鞭和左轮枪,出人不意地朝狗开了一枪,震得满客厅的人耳朵都聋了。硝烟使 客厅里更加烟雾腾腾,可是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却站在那里哈哈大笑。”这个 出场十分精彩,描写阿尔谢尼伊·谢苗内奇的形象和性格,只用了一个典型细节 就将他的野性、豪爽、不拘小节以及男子汉的阳刚气质烘托了出来。接下来在森 林中纵马狩猎的场面也是扣人心弦,紧张激烈,富有强烈的男性气息。在强烈的 动感场面之后,随着“我”的迷路,闯入另一孤林,又插入了一段“死一般寂静” 的风景描写。森林里的潮气和幽暗、冰冷和寂静,和前面那一幅人喊马嘶、犬吠 兽叫的热闹图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打猎途中借宿邻家的场面也是颇为热闹的,人们“来到灯火通明、人头挤挤的屋 里”“开宴豪饮”。但作者却荡开一笔,描写当客人误了早起打猎而在主人书房 里浏览藏书时的情景:高大的书架,古老藏书的厚厚皮革封面上烫有的小小金星, 发黄书页中沁人心脾的霉味,这些都令人神往、迷醉。于是在慵懒的书卷气中, 读者也度过了一段甜蜜而孤独的时光。前后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对照,但不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