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 预 测题 说明:按照高考答题规范,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只交“答题卷。试卷保存 好,待讲评用 I卷(阅读68分) 甲必考题(50分) 、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1-3题。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任俊华 孔子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种节用 态度,反对滥捕乱杀。《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 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 观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干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 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 子去河边钓鱼和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捕杀 野生动物问题。 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 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 这样—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 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 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 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1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新课程标准语文考试大纲广东卷 预 测 题 说明:按照高考答题规范,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只交“答题卷” .......。试卷保存 .... 好,待讲评用。 Ⅰ卷 (阅读 68 分) 甲 必考题(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 1—3 题。 “弋不射宿”的生态资源节用观 任 俊 华 孔子有“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因而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节用 态度,反对滥捕乱杀。《论语·述而第七》记录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鱼 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 观。 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的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是相 当丰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狩猎是维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 子去河边钓鱼和山上射鸟正是参加劳动、维持基本生活的表现,不存在今天意义上的捕杀 野生动物问题。 为什么孔子主张用竹竿钓鱼不用绳网捕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巢宿的鸟?这 是因为用绳网捕鱼可对鱼儿一网打尽,无论大小;射杀巢宿的鸟也会大大小小一巢打尽。 这样一来就破坏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会造成资源枯竭,也会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鱼 狩猎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种不仁的行径,所以孔子加以反对。当然,这种生态资源节用 观也体现了孔子“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为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利益而反 对毁灭野生资源的生态伦理思想和对可再生资源保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 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干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即治理干乘之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 源,爱护众人,用工不违农时(这里,“人”与“民”并用,前者泛指,后者专指,并非 “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何必不直接讲“爱大人”呢?至于“民”与“时”即农时 并用,显然专指农民)。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 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还把“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第二十》)即君子给人 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面上是对君子而言, 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节选自《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孔丘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下面对中国哲学“人·民”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是泛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就直接讲“爱大人”了。 B.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人”与“民”是 有区别的。 C.“民”是专指,显然专指从事农耕的农民,因为它与“时”(农时)联系对举 D.孔子把“君子惠而不费”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 美德)之首,这表明他已经有“人民”这个概念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否则会破坏了生态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而使资源枯竭 B.“泛爱众而亲仁”,反映了我国原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足见孔子有 远见卓识 C.春秋时代,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孔子反对滥捕乱杀,是因为“乐山乐水” 的生态伦理情怀,使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关爱的态度 D.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表面上是对君子的行为要求和肯定,实质上又是对统治者的 道德要求与期盼 3.对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是让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 狩猎,维持基本生活
2 孔子的节用观是跟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儒家 主张统治者以德治国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 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第一》)即治理千乘之国,必须严肃对待,诚信无欺,节用资 源,爱护众人,用工不违农时(这里,“人”与“民”并用,前者泛指,后者专指,并非 “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何必不直接讲“爱大人”呢?至于“民”与“时”即农时 并用,显然专指农民)。可见,敬事、诚信、节用、爱人都是同一个层次的道德范畴,是 对统治者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子还把“君子惠而不费”(《论语·尧曰第二十》)即君子给人 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美德)之首,这表面上是对君子而言, 实际上也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 (节选自《敬畏天命与生态伦理——孔丘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1.下面对中国哲学“人·民”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人”是泛指,并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就直接讲“爱大人”了。 B.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可见,“人”与“民”是 有区别的。 C. “民”是专指,显然专指从事农耕的农民,因为它与“时”(农时)联系对举。 D. 孔子把“君子惠而不费”即君子给人民好处自己却节用而不浪费,作为“五美”(五种 美德)之首,这表明他已经有“人民”这个概念了。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否则会破坏了生态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而使资源枯竭。 B.“泛爱众而亲仁”,反映了我国原始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发展战略思想,足见孔子有 远见卓识。 C. 春秋时代,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孔子反对滥捕乱杀,是因为“乐山乐水” 的生态伦理情怀,使他对山中的鸟、水中的鱼都能持一种关爱的态度。 D. 孔子的“君子惠而不费”,表面上是对君子的行为要求和肯定,实质上又是对统治者的 道德要求与期盼。 3.对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 A.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是让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鱼 狩猎,维持基本生活
B.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即“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C.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 情怀 D.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是统治者必须具备 的道德观念 E.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主张的民主思想和悲天悯人 人文意识的源头。 4.作者在文题和第1节中指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孔子生态资源节用观的反映 后文(选文结尾)又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这两者是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原文内容试 简要分析概括(不超过130字)。(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 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 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 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 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 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 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
3 B.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即“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子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C.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换句话说就是孔子“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 情怀。 D. 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是统治者必须具备 的道德观念。 E.儒家“爱人”、“惠民”的政治伦理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主张的民主思想和悲天悯人 人文意识的源头。 4.作者在文题和第 1 节中指出“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孔子生态资源节用观的反映, 后文(选文结尾)又说是对统治者的道德要求,这两者是怎样的联系?请结合原文内容试 简要分析概括(不超过 130 字)。(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㈠ 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 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 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 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 毋废。 ……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 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 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 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 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
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徒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熏)耳,饮痦(哑)药, 使居厕(猪圈)中,命日“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 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5.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微时妃也 妃:妻子 B.使人请太后 请:告诉 C.高帝属臣赵王 属:部属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间:机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以五百岁为春 B.使人持鸩饮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 C.欲立其子代太子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乃知其戚夫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 祖越来越疏远。 B.吕后派人使者往返多次召赵王进京,而赵国丞相周昌都找许多理由阻止了;吕后非常 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到长安,然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进京借机杀了他。 C.吕后太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后来借惠帝出去射箭之机派人拿去毒酒让赵王 喝下。惠帝知道后,痛哭而且病倒,从此再不愿意料理朝政了。 D.吕后痛恨当初戚姬被宠,自己被高祖疏远,且戚姬要立儿子为太子,吕后于是杀赵 王,害戚姬,使她变成人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3分) 译文: (2)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3分) 译文 (3)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3分)
4 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徒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熏)耳,饮瘖(哑)药, 使居厕(猪圈)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 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5.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 】 A.高祖微时妃.也。 妃:妻子。 B.使人请.太后。 请:告诉。 C.高帝属.臣赵王。 属:部属。 D.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间:机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 以五百岁为.春 B. 使人持鸩饮之. //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欲立其.子代太子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 乃.知其戚夫人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 祖越来越疏远。 B.吕后派人使者往返多次召赵王进京,而赵国丞相周昌都找许多理由阻止了;吕后非常 恼怒,就派人去召周昌到长安,然后又派人去召赵王进京借机杀了他。 C. 吕后太后想要杀赵王,却得不到机会。后来借惠帝出去射箭之机派人拿去毒酒让赵王 喝下。惠帝知道后,痛哭而且病倒,从此再不愿意料理朝政了。 D.吕后痛恨当初戚姬被宠,自己被高祖疏远,且戚姬要立儿子为太子,吕后于是杀赵 王,害戚姬,使她变成人彘。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3 分) 译文: (2)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3 分) 译文: (3)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3 分)
译文: 白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8-9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黃菊绕东篾。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 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9.元曲大家关汉卿这首小令很有特色,“(双调是宫调名,“碧玉箫”是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2分) 10.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首句,即豪情满怀,气盖全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壮丽景色一一正是金风玉 露的季节,诗人载酒游山,但见漫山遍野,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状如云锦彩霞,宛如熊 熊红火 B.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兴。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 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 C.末尾四句一转,侧面烘托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品级已经升到极限,现在 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无济于事的。故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销忧。 D.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 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11.作者在本曲中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发出“归,学取他渊明醉”的呼声的?请作具体的赏 析。(4分) 白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8分) (1)惟草木之零落兮, (屈原《离骚》)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潦水尽而寒潭水清 。(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 (4)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论语·为政》) (苏轼《后赤壁赋》) (6)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乙选考题(18分)
5 译文: ㈡ 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完成 8-9 题。 (双调)碧 玉 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 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9.元曲大家关汉卿这首小令很有特色,“(双调)”是宫调名,“碧玉箫”是 ; 这首小令的前四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2 分) 10.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 开篇首句,即豪情满怀,气盖全篇:一连四句,展现出秋山壮丽景色——正是金风玉 露的季节,诗人载酒游山,但见漫山遍野,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状如云锦彩霞,宛如熊 熊红火。 B. 五六句写开怀畅饮的豪兴。值此绚丽宜人的秋景,正该让清樽斟满,开怀痛饮;难得 与一伙布衣朋友相聚,正可举觞相劝。 C. 末尾四句一转,侧面烘托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出仕做官,品级已经升到极限,现在 能会有什么救助呢?意即亦无济于事的。故不如学陶渊明归隐,以醉销忧。 D. 这首小令描写了秋山景色的绚丽宜人,诗人游山的诗酒豪兴和由此而生的归隐之叹, 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11. 作者在本曲中是怎样水到渠成地发出“归,学取他渊明醉”的呼声的?请作具体的赏 析。(4 分) ㈢ 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句)。(8 分) ⑴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⑵_________ 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⑶潦水尽而寒潭水清, _______________。(王勃《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 ⑷六十而耳顺, ,不逾矩。(《论语·为政》) ⑸ , 。 (苏轼《后赤壁赋》) ⑹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大风歌》) 乙 选考题(1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