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 2)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的开发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发生变化。如大型生产项目的兴 起和新区开发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事业成功的机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因素。 一般地,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 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区。迁入地区也愿意接受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2)政治因素。如政府通过经济和人口政策限制和鼓励人口迁移。 3)宗教活动。如宗教朝觐,宗教战争,宗教迫害等引起的人口迁移。 四、人口迁移对壮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 2人口汗移保讲了区域经济的发据 3移民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清 4.人口迁移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 第五节 人口移动的理论与模式 一、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evenstein)提出7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 大部分的移民是短距离迁移,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结果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与作者所处时代有关): (5)短距离迁移女性居多,长距离迁移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青人: (7)主要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迁移的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三、 引力模型 (1)美国社会学家吉佛1946年提出的模型: 公式的含义:两地人口迁移总数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a次方成反比。 这个模型把阻碍两 地之间人口迁移因素简化到最简单的地步,使两地间人口迁移可以用3个指标描述,并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 研究。 (2)美国人口学家罗理提出的模型: 模型的含义: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是:从农业劳动力较多的地区流向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从工资低的地 区流向工资高的地区。 三、“推一拉”理论 “推一拉”理论主要是着眼于人口迁移的原因的分析,它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把当地居民 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积极因素形成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 迁出地的推力因素主要有:迁出地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 经济收入水平低,生活多件差等 迁入地的拉力因素主要有:迁入地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文化设施、交通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 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有机会等: 当然,迁出地也有引力,如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迁入地也有排 斥力,如竞争激烈、单身生活的苦恼、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25
25 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率高。 2)生产布局的变化和新区的开发常常使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发生变化。如大型生产项目的兴 起和新区开发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事业成功的机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距离和规模与交通工具的发展与布局有很大的关系。 3.社会文化因素 1)文化教育因素 。 一般地,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 地区迁往文化教育的中心地区。迁入地区也愿意接受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2)政治因素。如政府通过经济和人口政策限制和鼓励人口迁移。 3)宗教活动。如宗教朝觐,宗教战争,宗教迫害等引起的人口迁移。 四、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迁移改变了区域人口分布和人口构成 2.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移民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4.人口迁移促进了种族、民族的同化和融合 第五节 人口移动的理论与模式 一、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 Revenstein)提出 7 条迁移法则,分别是: (1) 大部分的移民是短距离迁移,大都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结果; (2)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与作者所处时代有关); (5) 短距离迁移女性居多,长距离迁移男性居多; (6) 大部分移民是年青人; (7) 主要从农业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迁移的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 (1) 美国社会学家吉佛 1946 年提出的模型: 公式的含义:两地人口迁移总数与两地人口数的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 a 次方成反比。 这个模型把阻碍两 地之间人口迁移因素简化到最简单的地步,使两地间人口迁移可以用 3 个指标描述,并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 研究。 (2) 美国人口学家罗理提出的模型: 模型的含义:人口迁移的主流方向是:从农业劳动力较多的地区流向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地区;从工资低的地 区流向工资高的地区。 三、“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主要是着眼于人口迁移的原因的分析,它认为迁出地必有种种消极因素形成“推力”把当地居民 推出原居住地;而迁入地必有积极因素形成拉力把外地居民吸引进来。 迁出地的推力因素主要有:迁出地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失业率高)、 经济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等; 迁入地的拉力因素主要有:迁入地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文化设施、交通条件、较高的工资收入、 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等; 当然,迁出地也有引力,如家人团聚的欢乐、熟悉的社区环境、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迁入地也有排 斥力,如竞争激烈、单身生活的苦恼、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
总之,迁移者总是在两地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从而作出是否迁移的抉择 本模型解释人口迁移是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有别于单纯 从经济因素出发解释人口的迁移,相对比较贴切。 四、流转理论 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1971年提出。他认为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密切关系。 他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把人口迁移划分成五个阶段,并对其特点作了分析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率很低: 第一阶段,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讯速增多,出现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千移 第三阶段,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间迁移和其他来回迁移增多: 第四阶段,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期。人口的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 引起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 第五阶段,未来超先进社会时期。是一个尚未形成的未来社会,人口迁移的非经济成分增大,大多数迁移是 在域市内部和域市之间发生,类似旅游流动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 五、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即一部分人群较另一部分人群有更大的迁移倾向:移民对迁移流向、距离和区 域的决定是经过选择的、而非随机的。 1)性别与迁移:经济性迁移、远距离迁移、新区开发的迁移中表现出男性优势。因两性社会经济职能的差 异、历史原因、生理因素造成女性较多的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只在家庭性迁移女性为主。 2)年龄与迁移:少年儿童,处于从属地位,一般不能自己决定迁移,即使亲属发生了迁移,也会因其不易适 应环境而暂留原住地,因此迁移率低:青年期,学习、就业、结婚、成家都会成为迁移的原因,是人生所有 阶段中迁移率最高的。30岁后,由于工作、生活渐趋稳定,加上生儿有女,赡养老人,迁移率迅速减少。 老年期,因退休退职、投亲靠友,迁移活动有所增加 3)文化程度与迁移:人口迁移奉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因文化程度高,学习、就业机会多,有更多的选择, 也视野开阔、对外界了解多、富有进取精神。 4)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的相对集中性:人口迁移具有某些特定的迁入目的地和迁出来源地。 此外,人口迁移具有近邻优先”的特点。 第大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1种牌 种族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 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是人类在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社会 文化特征无关。 2.种族的起源 (1)多元论。多元论者认为不同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各个种族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形态。多源沦派以魏敦瑞为代表,他在1946年提出了人类有四 个进化中心:一是由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二是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 亚发展为棕种人:三是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四是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2)一源论。认为所有人类种族起源于一个地方。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后来由于扩散迁徙,生活在不 同环境下的人群通讨遗传产生出一系列种族上的特征,并深步巩固下来。其证据很多,例如人为各种族的身 体结构,在与社会性生产活动有关的性状方面都非常相似,表现在许多器官的极微细的结构上:根据基因遗 传规律,不同的物种是不能杂交的,或者虽能杂交,但其后代一般没有繁殖能力,而人类现存的所有种族间 都可以相互通婚和生有后代。 26
26 总之,迁移者总是在两地的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从而作出是否迁移的抉择。 本模型解释人口迁移是由于各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有别于单纯 从经济因素出发解释人口的迁移,相对比较贴切。 四、流转理论 美国地理学家泽林斯基 1971 年提出。他认为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密切关系。 他把人口迁移和人口转变理论结合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把人口迁移划分成五个阶段,并对其特点作了分析; 第一阶段,传统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率很低; 第二阶段,早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迅速增多,出现大规模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 第三阶段,晚期转型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城市间迁移和其他来回迁移增多; 第四阶段,发达的后工业社会时期。人口的低死亡率和低生育率,国际人口迁移增加,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 引起的周期性人口迁移和流动增加; 第五阶段,未来超先进社会时期。是一个尚未形成的未来社会,人口迁移的非经济成分增大,大多数迁移是 在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发生,类似旅游流动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 五、人口迁移的选择性 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选择性,即一部分人群较另一部分人群有更大的迁移倾向;移民对迁移流向、距离和区 域的决定是经过选择的、而非随机的。 1)性别与迁移:经济性迁移、远距离迁移、新区开发的迁移中表现出男性优势。因两性社会经济职能的差 异、历史原因、生理因素造成女性较多的处于从属或依附地位,只在家庭性迁移女性为主。 2)年龄与迁移:少年儿童,处于从属地位,一般不能自己决定迁移,即使亲属发生了迁移,也会因其不易适 应环境而暂留原住地,因此迁移率低;青年期,学习、就业、结婚、成家都会成为迁移的原因,是人生所有 阶段中迁移率最高的。30 岁后,由于工作、生活渐趋稳定,加上生儿育女,赡养老人,迁移率迅速减少。 老年期,因退休退职、投亲靠友,迁移活动有所增加。 3)文化程度与迁移:人口迁移率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因文化程度高,学习、就业机会多,有更多的选择, 也视野开阔、对外界了解多、富有进取精神。 4)人口迁移流向选择的相对集中性:人口迁移具有某些特定的迁入目的地和迁出来源地。 此外,人口迁移具有“近邻优先”的特点。 第六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 一、种族的起源 1.种族 种族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 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是人类在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社会 文化特征无关。 2.种族的起源 (1)多元论。多元论者认为不同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各个种族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形态。多源沦派以魏敦瑞为代表,他在 1946 年提出了人类有四 个进化中心:一是由我国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二是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 亚发展为棕种人;三是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四是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2)一源论。认为所有人类种族起源于一个地方。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后来由于扩散迁徙,生活在不 同环境下的人群通过遗传产生出一系列种族上的特征,并逐步巩固下来。其证据很多,例如人为各种族的身 体结构,在与社会性生产活动有关的性状方面都非常相似,表现在许多器官的极微细的结构上;根据基因遗 传规律,不同的物种是不能杂交的,或者虽能杂交,但其后代一般没有繁殖能力,而人类现存的所有种族间 都可以相互通婚和生育后代
“元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是对这个共同祖先的起源地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非洲因为在 非洲发现了南猿化石和古人类遗骸:更多的人认为,亚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由于南亚的褐猿和长臂猿化石 遗骸在西亚、南亚等地均有发现,分子物学的研究方法证明褐猿和人类的关系比非洲的猿类更密切。其次 现在被看作是人类直系祖先的腊玛古猿是在南亚和西亚发现的。由此,认为不管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 起源于亚洲”。 3.种族与环境 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是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所形成的。正由于这样,起 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由于迁移,所经历的环境不同,因此在自然形态的遗传基因上则逐渐出现差异,最后 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地理环境对种族自然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肤色的影响 般来说,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 照强烈程度有关。色素多、肤色深的人大多集中在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纬度愈高,阳光愈弱,人体的肤色 也就愈浅。 (2)身体结构。 气候对身体结构有很大影响。一般地说,生长在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在炎热气候区的人 的身体较肥大,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 (3)对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的影响。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阁的:而生长在 寒冷地区的人其鼻子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减少对肺部的刺激。干燥 地区,皮肤收缩,故毛囊正直而且垂直,生直状毛发:在温暖湿润气候中,皮肤松池,毛囊大而弯曲,生羊 毛状发,波状毛发介于二者之间。 (4)对身体特征的影响。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例如镰刀型红血球症的遗传 就是非洲黑人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一个例子。尽管带有镰刀型红血球的人易患贫血甚至死亡,但对疾病 有抵抗力,所以镰型红血球这一特征被选择了。 (5)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的体型特征与某些社会最常用的生产工具和武 器有关。如在古代四肢较长的人比身体矮壮的人更善于投掷长矛:宽肩粗臂的人善于用弓箭。当代体育活 对体型的影响更为明显,举重运动员一般体型较短,四肢较粗壮,而体操运动员则体型匀称优美。 二、种族的划分 种族的划分是以人群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对人群划分本质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划分,即人种的划分只是 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它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性质无关。不同人种没有优劣和高低贵戴之分。 1种族划分的标志 (1)毛发。即毛发的形状。有:1)直发,亚洲黄种人特有的特征:2)波状发,光滑波状至卷状毛发,以 欧洲人最常见,西亚、北非、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3)羊毛状发,又称球状发,以非洲黑人为主:4) 上述的中间过度形态,多为混血人种。 (2)皮肤。指肤色。皮下色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皮肤的颜色。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不同 肤色色素含量差别很大,如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1000个mm以下,黑肤色在14000个以上。肤色主要有: 白、黄、黑、褐、红等色。中间色一般为混血人种。瑞典科学家林奈(1758年)将世界人种按照肤色划分 为:欧洲人(白),美洲人(红),亚洲人(黄),非洲人(黑)等。 (3)身长。身长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但有时候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人群平均身高 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受遗传的影响。 1924年,哈顿提出身长划分标准:≤1.48m,矮小:1.48~1.58m,短身:1.58~1.68m,中等:1.68~1.72m 长身:≥1.72m,极长身。 这个分法有缺陷,由于现在人的身高普遍有所提高。 27
27 一元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是对这个共同祖先的起源地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非洲因为在 非洲发现了南猿化石和古人类遗骸;更多的人认为,亚洲是人类起源的地方。由于南亚的褐猿和长臂猿化石 遗骸在西亚、南亚等地均有发现,分子物学的研究方法证明褐猿和人类的关系比非洲的猿类更密切。其次, 现在被看作是人类直系祖先的腊玛古猿是在南亚和西亚发现的。由此,认为“不管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都 起源于亚洲”。 3.种族与环境 种族自然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是对环境的长期适应所形成的。正由于这样,起 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由于迁移,所经历的环境不同,因此在自然形态的遗传基因上则逐渐出现差异,最后 形成了不同的种族。 地理环境对种族自然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肤色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 照强烈程度有关。色素多、肤色深的人大多集中在阳光充足的赤道地区,纬度愈高,阳光愈弱,人体的肤色 也就愈浅。 (2)身体结构。 气候对身体结构有很大影响。一般地说,生长在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在炎热气候区的人 的身体较肥大,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 (3)对鼻子、眼形和头发组织等身体特征的影响。如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鼻孔一般是宽阔的;而生长在 寒冷地区的人其鼻子较长而突出,可以将吸进的寒冷空气加以暖化而后进入肺部。减少对肺部的刺激。干燥 地区,皮肤收缩,故毛囊正直而且垂直,生直状毛发;在温暖湿润气候中,皮肤松弛,毛囊大而弯曲,生羊 毛状发,波状毛发介于二者之间。 (4)对身体特征的影响。各种族具有的特殊身体特征是适应特殊环境的结果。例如镰刀型红血球症的遗传 就是非洲黑人在自然选择中适应环境的一个例子。尽管带有镰刀型红血球的人易患贫血甚至死亡,但对疾病 有抵抗力,所以镰型红血球这一特征被选择了。 (5)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发展也起一定的推动作用。人的体型特征与某些社会最常用的生产工具和武 器有关。如在古代四肢较长的人比身体矮壮的人更善于投掷长矛;宽肩粗臂的人善于用弓箭。当代体育活动 对体型的影响更为明显,举重运动员一般体型较短,四肢较粗壮,而体操运动员则体型匀称优美。 二、种族的划分 种族的划分是以人群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对人群划分本质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划分,即人种的划分只是 身体外部特征的不同。它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性质无关。不同人种没有优劣和高低贵贱之分。 1.种族划分的标志 (1)毛发。即毛发的形状。有:1)直发,亚洲黄种人特有的特征;2)波状发,光滑波状至卷状毛发,以 欧洲人最常见,西亚、北非、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3)羊毛状发,又称球状发,以非洲黑人为主;4) 上述的中间过度形态,多为混血人种。 (2)皮肤。指肤色。皮下色素含量的多少决定皮肤的颜色。色素细胞分布愈密,人的肤色就会愈深。不同 肤色色素含量差别很大,如白肤色的色素细胞约为 1000 个/mm 以下,黑肤色在 14000 个以上。肤色主要有: 白、黄、黑、褐、红等色。中间色一般为混血人种。瑞典科学家林奈(1758 年)将世界人种按照肤色划分 为:欧洲人(白),美洲人(红),亚洲人(黄),非洲人(黑)等。 (3)身长。身长主要受到遗传因素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但有时候在相同的生活条件下,不同人群平均身高 可能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受遗传的影响。 1924 年,哈顿提出身长划分标准:≤1.48m,矮小;1.48∼1.58m,短身;1.58∼1.68m,中等;1.68∼1.72m, 长身; ≥1.72m,极长身。 这个分法有缺陷,由于现在人的身高普遍有所提高
(4)头形。面形与头形也可以识别不同的种族。一般面形与头形性是相协调的。头颅的比例是识别种族的 重要标志。用头(盖)骨指数计算。通常:头骨指数:<74.99,长头:75-79.99,中头:>80,短头。一般, 白种人多长,蕾种人名短头 (5)鼻形。以鼻梁的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用鼻子的狭宽与长度之比表示。若指数:≥85,宽鼻: 85~0,中鼻:<70,狭鼻。一般的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眼。眼的颜色,大小,因人种不同,也有较大的差异。 (7)血型。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 (8)指纹。具有终生不变的特点。据统计,指纹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亚洲人 的斗型纹最多:黑种人的弓形纹最多:欧洲人的箕形纹最多 2.世界种族的划分 对世界人种的划分方法比较多,最初按肤色划分成: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布尔民巴哈(.F.Blumenbaeh) 按综合指标分成:高加索人、蒙古人、非洲人、美洲人、马来人。丹尼卡分成6类29种:瓦罗伊斯分成4 类27种:艾伊库斯提特分成4类21种等。国际上统一的分法是4类12种。 )白色种族群 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长身,体毛中等。在世界上白色种族群数量不是最多, 却分布最广泛的。它不仅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也分布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阿 拉伯人、南亚地区(印度、阿富汗。白色人种可分为三组:北欧种族:长身、长头、皮肤谈红。代表地 域(瑞典、丹麦、苏格兰等):②阿尔俾斯人(南欧),短头、低身、白皮肤。代表地域(以瑞士为中心,德 国、波兰南部、奥地利、匈牙利、法国、南斯拉夫等):③地中海周围(南欧),长身、长头、皮肤带褐色 分布(西班牙、简萄牙、意大利等)。 2)黄色种族群 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构成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体毛多、眼棕色、脸宽 平、鼻高中度、低身。 细分为:①蒙古人,皮肤淡黄色,可以分成北蒙古人种(蒙古人)、中蒙古人种(中国)、南蒙古人种(缅甸 人、泰国人):②美洲印地安人,即新大陆的土著,又分北美洲印第安人、中美洲印第安人和南美洲印第安 人。③埃斯基摩人,即茵纽特人。分布在格陵兰为中心的北极圈内,低身、直毛、皮肤红褐色、长头。 3)黑色种族群 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毛发细短、体毛少、目呈棕色、鼻低而大。黑色人种分布以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此外,美洲也有两千多万黑人。 黑人又可分成:①尼格罗(Ngro)种族:分:苏丹尼格罗人,分布在非洲沙漠南缘和苏丹森林区:班兹尼格 罗人(BanzuNegro),分布在非洲北纬5度以南的地区:②布须曼种族(Bushman),主要分布在南非,又分 布须曼人和霍屯都人() 4)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儿童的头发为红色其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 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群岛上。 又分成4中:①澳大利亚人,长头、宽鼻、波状毛发、身长、皮肤深褐色。②美拉尼西亚人,分布在美 拉尼西亚岛,皮肤深褐、短头、狭鼻。③波里利尼西亚人,新西兰毛利人。④密克罗尼西亚人。皮肤黄 白色、长身、中头,是黄色人和白人混血人。 三、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人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成为地理人种 人的自然特征上的共性。 地域人种:在统一地理人种内,存在地域上的差异,依此划分的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小人种: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按社会习俗、内部婚配差异划分的人群。 28
28 (4)头形。面形与头形也可以识别不同的种族。一般面形与头形性是相协调的。头颅的比例是识别种族的 重要标志。用头(盖)骨指数计算。通常:头骨指数:<74.99,长头;75~79.99,中头;>80,短头。一般, 白种人多长头,黄种人多短头。 (5)鼻形。以鼻梁的狭宽或高、中、低划分种族。用鼻子的狭宽与长度之比表示。若指数: ≥85,宽鼻; 85∼70,中鼻;≤70,狭鼻。一般的白种人狭鼻,黄种人中鼻,黑种人宽鼻。 (6)眼。 眼的颜色,大小,因人种不同,也有较大的差异。 (7)血型。由于每个人只有一种血型,不同种族血型也有不同。 (8)指纹。具有终生不变的特点。据统计,指纹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弓形纹、箕形纹和斗形纹。亚洲人 的斗型纹最多;黑种人的弓形纹最多;欧洲人的箕形纹最多。 2.世界种族的划分 对世界人种的划分方法比较多,最初按肤色划分成:黄种、白种和黑种人;布尔民巴哈(J.F.Blumenbaeh ) 按综合指标分成:高加索人、蒙古人、非洲人、美洲人、马来人。 丹尼卡分成 6 类 29 种;瓦罗伊斯分成 4 类 27 种;艾伊库斯提特分成 4 类 21 种等。国际上统一的分法是 4 类 12 种。 1)白色种族群 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长身,体毛中等。在世界上白色种族群数量不是最多, 却分布最广泛的。它不仅分布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也分布在从毛里塔尼亚到索马里的北非地区以及西亚(阿 拉伯人)、南亚地区(印度、阿富汗)。白色人种可分为三组:①北欧种族;长身、长头、皮肤淡红。代表地 域(瑞典、丹麦、苏格兰等);②阿尔俾斯人(南欧),短头、低身、白皮肤。代表地域(以瑞士为中心,德 国、波兰南部、奥地利、匈牙利、法国、南斯拉夫等);③地中海周围(南欧),长身、长头、皮肤带褐色, 分布(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 2)黄色种族群 亚洲大陆和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构成黄色种族群。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体毛多、眼棕色、脸宽 平、鼻高中度、低身。 细分为:①蒙古人,皮肤淡黄色,可以分成北蒙古人种(蒙古人)、中蒙古人种(中国)、南蒙古人种(缅甸 人、泰国人);②美洲印地安人,即新大陆的土著,又分北美洲印第安人、中美洲印第安人和南美洲印第安 人。③埃斯基摩人,即茵纽特人。分布在格陵兰为中心的北极圈内,低身、直毛、皮肤红褐色、长头。 3)黑色种族群 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成羊毛卷状,唇厚、毛发细短、体毛少、目呈棕色、鼻低而大。黑色人种分布以撒 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此外,美洲也有两千多万黑人。 黑人又可分成:①尼格罗(Negro)种族;分:苏丹尼格罗人,分布在非洲沙漠南缘和苏丹森林区;班兹尼格 罗人(BanzuNegro),分布在非洲北纬 5 度以南的地区;②布须曼种族(Bushman),主要分布在南非,又分 布须曼人和霍屯都人(Hottentots)。 4)棕色种族群 肤色深,儿童的头发为红色其至是亚麻色,毛发卷曲。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太平洋岛屿的美拉尼西亚、密克 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群岛上。 又分成 4 中: ①澳大利亚人,长头、宽鼻、波状毛发、身长、皮肤深褐色。 ② 美拉尼西亚人,分布在美 拉尼西亚岛,皮肤深褐、短头、狭鼻。 ③ 波里利尼西亚人,新西兰毛利人。④ 密克罗尼西亚人。皮肤黄 白色、长身、中头,是黄色人和白人混血人。 三、地理人种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人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成为地理人种。 人的自然特征上的共性。 地域人种:在统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依此划分的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小人种: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按社会习俗、内部婚配差异划分的人群
世界地理人种的划分: 1亚洲地理人种 该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 斯笔摩地域人种等。 2欧洲地理人种 它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它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 在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移到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3.非洲地理人种 它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它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 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利 它是南北美洲的土著人。分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和福声 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现该地具有大量的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印第安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5.印度地理人种 该地域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和达罗毗茶地域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该人种是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已灭绝。 第七节民族 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民族的形成 形成过程:氏族一 .部落一民族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血缘家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组织。在血缘家族内,两性出现社会分工,形成一个生产单 位和经济共同体,出现了氏族,因此血缘关系是氏族产生的基础。包括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氏族间的族外 婚烟,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血缘关系氏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组织,即部落:在部落 战争中,为共同对付敌人、或保障生存区域安全,部落间结成部落联盟: 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内的部落或 部落联盟,在经济上交换产品,形成经济共同体,经济交往中促进了语言的交流、思想意识的交流等,形成 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进而出现了民族 2.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共同的语言,可以促使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接触与交流,促 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因此,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纽带。当然,语言与民族并非 一对应的 关系,也有多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 (2)共同地域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地城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 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尽管由于人的迁移等原因,民族混 杂居住的现象也比较普通,但各民族仍然保留自己相对集中的居住区。 (3)共同经济生活 由于长期生活在 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共同心理素质 9
29 世界地理人种的划分: 1.亚洲地理人种 该人种又称蒙古地理人种。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种、西藏地域人种、中国华北地域人种、东南亚地域人种和爱 斯笔摩地域人种等。 2.欧洲地理人种 它又称高加索地理人种。它包括东北欧地域人种、西北欧地域人种、阿尔卑斯地域人种和地中海地域人种等。 在新大陆被发现以后,欧洲地理人种大量迁移到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地。 3.非洲地理人种 它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它包括森林尼格罗地域人种、俾格米地域人种、班图地域人种、布须曼和霍屯督地 域人种、东非地域人种、苏丹地域人种和南非有色地域人种。 4.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它是南北美洲的土著人。分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中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南美洲印第安地域人种和福吉 安地域人种(即火地岛地域人种)。现该地具有大量的印第安人与欧洲人、印第安人与非洲人的混血后裔。 5.印度地理人种 该地域人种是居住在印度次大陆的人群,包括印度地域人种和达罗毗荼地域人种。 6.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该人种是原居住于澳大利亚和塔斯马尼亚的人群。塔斯马尼亚地域人种已灭绝。 第七节 民 族 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 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1.民族的形成 形成过程:氏族-部落-民族。 在漫长的远古时代,血缘家庭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组织。在血缘家族内,两性出现社会分工,形成一个生产单 位和经济共同体,出现了氏族,因此血缘关系是氏族产生的基础。包括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氏族间的族外 婚姻,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血缘关系氏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社会组织,即部落;在部落 战争中,为共同对付敌人、或保障生存区域安全,部落间结成部落联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内的部落或 部落联盟,在经济上交换产品,形成经济共同体,经济交往中促进了语言的交流、思想意识的交流等,形成 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进而出现了民族。 2.民族的特征 (1)共同语言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共同的语言,可以促使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接触与交流,促 进民族的形成,维系民族的统一与发展。因此,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纽带。当然,语言与民族并非一一对应的 关系,也有多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现象。 (2)共同地域 民族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地城内,由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似性,长期生活在一起 的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统一体,所以任何民族都有其形成的共同地域。尽管由于人的迁移等原因,民族混 杂居住的现象也比较普通,但各民族仍然保留自己相对集中的居住区。 (3)共同经济生活 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地区,使用同种语言,相互间交往频繁,同一民族就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4)共同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