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摸式。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19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期扩张阶段: 二战后进入生有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年推行计划生有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降。20世纪50 70 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2010年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处于高位静止的原始型。建国后,死亡率急剧下降,1950 _1g70处干早 期扩张阶段:1970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大幅减低了出生率、而死亡率相对稳定在0.65-0.68%,自然增长 率持续下降,1990年代跨入后期扩张阶段:预计2020年前后计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 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有控制品列,内部差异大 (4)印度模式。1920年代前处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1950 60年代自然增长率仍比 较高,达2%,直到19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生有控制较弱,由于文化传统及特点国 情,人口控制实效不大。 五、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3、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 六、人口的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1766一1834)在1798年在《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研究了土地、粮食与人 口的关系。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有四个观点: 1)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2)两个级数:人口在 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前一个量要比后一个量大得多。 3)两种抑制:在二者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手段有二:战争、灾荒、瘟疫等,他称其 为积极抑制”:要哪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他称其为道德抑制。4)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要 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抑制人 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评价:1)关于粮食按算数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2)抛开了人库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 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3)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 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2)马克思的人口理论 1)人有二重性,即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2)过剩人口”原理:3)通过人口自我调节,可以达到两 个生立的缘一」 (3)适度人口论 19世纪末期在英国学者坎南(E.Cannan)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国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 等。认为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 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 一定数量的人口。即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区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后者 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的人口。适度人口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 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
20 功能也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呈现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日本模式。 日本产业革命较晚。整个 19 世纪处于高位静止阶段;19 世纪末到二战前为早期扩张阶段; 二战后进入生育高峰期,人口急剧增长。1948 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急剧下降。20 世纪 50——70 年代,进入后期扩张阶段,80 年代进入低位静止阶段;预计 2010 年进入绝对衰减阶段。 (3)中国人口转变模式。旧中国处于高位静止的原始型。建国后,死亡率急剧下降,1950——1970 处于早 期扩张阶段;1970 年代,开始计划生育,大幅减低了出生率、而死亡率相对稳定在 0.65-0.68‰,自然增长 率持续下降,1990 年代跨入后期扩张阶段;预计 2020 年前后计入低位静止阶段;2040 年后进入绝对衰减阶 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生育控制强烈,内部差异大。 (4)印度模式。1920 年代前处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1950——60 年代自然增长率仍比 较高,达 2%,直到 1990 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没有下降的趋势。生育控制较弱,由于文化传统及特点国 情,人口控制实效不大。 五、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1、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2、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婴儿存活率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 3、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较高。 六、人口的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1、人口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1766-1834)在 1798 年在《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中,研究了土地、粮食与人 口的关系。马尔萨斯人口论主要有四个观点: 1)两个公理: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2)两个级数:人口在 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前一个量要比后一个量大得多。 3)两种抑制:在二者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手段有二:战争、灾荒、瘟疫等,他称其 为“积极抑制”;要哪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他称其为“道德抑制”。4)三个命题:人口增加必然要 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抑制人 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评价:1)关于粮食按算数级数增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2)抛开了人库增长现象的社会本质,认为人民贫困 不是由于社会制度,而是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3)认为解决人口贫困不是通过社会变革,而是仅仅通过节 制生育就能达到的。 (2)马克思的人口理论 1)人有二重性,即人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2)“过剩人口”原理;3)通过人口自我调节,可以达到两 个生产的统一。 (3)适度人口论 19 世纪末期在英国学者坎南(E. Cannan )提倡下发展起来的,其代表著作有法国学者索维的《人口通论》 等。认为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理论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 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即处于“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之间的理想人口状态。 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区别,前者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的人口;后者 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的人口。适度人口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 定、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即人口承载量,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 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 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第二节人口构成 、人口构成 1、人口构成 指一定地区, 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研究其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订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为产业 开发、区域开发规划等提供依据。 2.人口构成的分类 根据人口构成因素的特点和性质,人口构成可以归纳为人口自然构成、人口社会经济构成、人口质量构成和 人口的地域构成等几类。 (1)人口的自然构成,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包括性别、年龄、人种等。变 化较为缓慢、稳定持续时间长。 2)人口的经济构成,按照人口的 一定的经济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 ,形成的人口结构,是 人口经济特性的反映。如按照产业、职业、行业、收入等来划分。经济构成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 会分配制度的影响。 (3)人口的社会构成,按照人口的社会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部分,形成的人口构成。,是人口社会属性 的反映,如民族、宗教、文化、婚烟家庭构成等。人口的社会构成会随着随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如民族、 语言的融合,宗教的传播等,会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4)人口的质量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人口质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在德、智、体诸方面特质的总合,主要有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 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指发育是否健全,体质强弱、动作敏捷程度、智力是否正常。文化素质:指一定地域 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衡量的指标通常有文官半文官率、在校大学生 比重、受过高等教有者比重、高级知识分子比重等。人口思想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 传统习惯等方面。 (5)人口地域构成,按照人口居住的地域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组,而形成的人口构成。它反映人口的 空间分布状况。由于人口的地域构成是人类长期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结果。因此,一般 来说,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比较稠密:反之,则人口相对稀少: 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域构成、行政区域构成和城乡构成。 人口自然地域构成:指人口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如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的分布状况: 人口行政区域构成,指人口在各行政区域(如省、市、自治区等)的分布状况:人口的城乡构成,表示一个 国家或地区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分布状况。 研究人口的地域构成,有利于协调人口及其生存空间的关系,改变人口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 1定义: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即反映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的性别构成与人口自身增长、与不同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有密切关系。 2.衡量指标 (1)性别比:以女子人口为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表示两性人口的数量的对比关系。平衡为100,若性别比大于100,表示男性多于女性,反之女性多于男性。 总的来说,整体性别比在92(95)-106之间都是正常的。 人口的性别比取决于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死亡水平的差异、男女迁移水平的差异、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 21
21 2、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即人口承载量,指地球及其某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 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 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第二节 人口构成 一、人口构成 1、人口构成 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的人口系统内部各因素的结构及其比例关系。 研究其有助于揭示人口构成规律,为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口构成体系,制订有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如为产业 开发、区域开发规划等提供依据。 2.人口构成的分类 根据人口构成因素的特点和性质,人口构成可以归纳为人口自然构成、人口社会经济构成、人口质量构成和 人口的地域构成等几类。 (1)人口的自然构成,按照人口的自然特征划分,反映人口的自然属性,包括性别、年龄、人种等。变 化较为缓慢、稳定持续时间长。 (2)人口的经济构成,按照人口的一定的经济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形成的人口结构,是 人口经济特性的反映。如按照产业、职业、行业、收入等来划分。经济构成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 会分配制度的影响。 (3)人口的社会构成,按照人口的社会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部分,形成的人口构成。,是人口社会属性 的反映,如民族、宗教、文化、婚姻家庭构成等。人口的社会构成会随着随社会的变迁发生变化,如民族、 语言的融合,宗教的传播等,会随社会变迁而变化。 (4)人口的质量构成,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人口质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在德、智、体诸方面特质的总合,主要有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 素质组成。身体素质:指发育是否健全,体质强弱、动作敏捷程度、智力是否正常。文化素质:指一定地域 人口群体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衡量的指标通常有文盲半文盲率、在校大学生 比重、受过高等教育者比重、高级知识分子比重等。人口思想素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品质和 传统习惯等方面。 (5)人口地域构成,按照人口居住的地域标志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组,而形成的人口构成。它反映人口的 空间分布状况。由于人口的地域构成是人类长期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结果。因此,一般 来说,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比较稠密;反之,则人口相对稀少。 人口的地域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地域构成、行政区域构成和城乡构成。 人口自然地域构成:指人口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如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等)的分布状况; 人口行政区域构成,指人口在各行政区域(如省、市、自治区等)的分布状况;人口的城乡构成,表示一个 国家或地区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分布状况。 研究人口的地域构成,有利于协调人口及其生存空间的关系,改变人口分布的不合理现象。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 1.定义: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即反映男女之间的比例关系。 人口的性别构成与人口自身增长、与不同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等有密切关系。 2.衡量指标 (1)性别比:以女子人口为 100,计算男性人数对女性人数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表示两性人口的数量的对比关系。平衡为 100,若性别比大于 100,表示男性多于女性,反之女性多于男性。 总的来说,整体性别比在 92(95)-106 之间都是正常的。 人口的性别比取决于出生婴儿性别比、男女死亡水平的差异、男女迁移水平的差异、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
(2)性比重:指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将是两性择偶与组织家庭发生困难,进而引发其它社 会方面的问题。 三、人口年龄构成 1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有关,因此分析人口的年龄构成,则可以从中发现人口的出生、 死亡和人口千移的动态过程,预则未来各年龄组人口的发展挡热及其比例关系等。人口构成对人口面生产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动态过程。 因此按照联合国规定,界定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老年人定位在60岁以上,老年人口系 数若大于10%,则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二是定位在65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则大于7% 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口的负担问题。对于人口的负担,一般用抚养系数来衡量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15岁以下和64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的比,也被称为年龄抚养比。 如果只计算15岁以下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比:如果只计算64岁以上人口与15-64 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老年抚养比 第三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指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 一、人口密度 一般地,对于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采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即用每km居住的平均居民人数来表示,所以又称之为人口算术密 度。它掩盖了所计算范围的内部差异。有时为了真实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有 提出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 如在计算人口土地密度时,可用居住面积、耕地面积 农用面积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1)人口分布极不平德 从全球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只占11.5%北半球也不均衡,集中分布在北纬20°一40°,40°-60 两个纬度带,分别占全球的50%和30%。赤道到北纬20°仅占10%,北纬60°以上仅占1.5% 按地区而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四大片地区: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南亚:欧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美国 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这四大区域分布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3。 各洲人口分布,欧洲、亚洲人口密度大,而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稀流。 从国家看,人口大国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 日利亚。 (2)人口分布的临海性 由于大陆间海洋联系增强,使沿海地区成为海外原料地和商品市场口岸,同时又是近代大工业和金融资本的 密集区,人口也向沿海聚集。 (3)人口分布的低地指向性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沿海平原、三角洲等低平的地区。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成反比。 (4)人口分布的城镇指向性 22
22 (2) 性比重:指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百分比,公式如下: 人口性别结构失调,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将是两性择偶与组织家庭发生困难,进而引发其它社 会方面的问题。 三、人口年龄构成 1.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通常用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表示。 人口年龄构成与人口的出生、死亡和迁移等有关,因此分析人口的年龄构成,则可以从中发现人口的出生、 死亡和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预测未来各年龄组人口的发展趋势及其比例关系等。人口构成对人口再生产、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动态过程。 因此按照联合国规定,界定老年型国家或地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老年人定位在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系 数若大于 10%,则为老龄化国家或地区。二是定位在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系数则大于 7%。 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人口的负担问题。对于人口的负担,一般用抚养系数来衡量。 人口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处于被供养年龄(一般指 15 岁以下和 64 岁以上)的人口与处于劳动年龄(15-64 岁)人口的比,也被称为年龄抚养比。 如果只计算15岁以下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少儿抚养比;如果只计算64岁以上人口与15-64 岁人口的比,则该比值称为老年抚养比。 第三节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指人口数量的地域差异。 一、人口密度 一般地,对于人口地域分布的度量采用人口密度这一指标。 人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即用每 km2 居住的平均居民人数来表示,所以又称之为人口算术密 度。它掩盖了所计算范围的内部差异。有时为了真实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有 提出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如在计算人口土地密度时,可用居住面积、耕地面积、 农用面积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1)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从全球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只占 11.5%。北半球也不均衡,集中分布在北纬 20º—40º,40º—60º 两个纬度带,分别占全球的 50%和 30%。赤道到北纬 20º仅占 10 %,北纬 60º以上仅占 1.5 %。 按地区而言,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四大片地区: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南亚;欧洲的大部分;北美洲的美国 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这四大区域分布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2/3。 各洲人口分布,欧洲、亚洲人口密度大,而拉丁美洲、大洋洲人口稀疏。 从国家看,人口大国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日本、孟加拉国、尼 日利亚。 (2)人口分布的临海性 由于大陆间海洋联系增强,使沿海地区成为海外原料地和商品市场口岸,同时又是近代大工业和金融资本的 密集区,人口也向沿海聚集。 (3)人口分布的低地指向性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一些沿海平原、三角洲等低平的地区。世界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成反比。 (4) 人口分布的城镇指向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人口逐渐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使城市人口愈 来愈多,乡村人口愈来愈少。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二是自然条件通过影响 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 (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地球的南北极及海拔过高地区,因温度低,不能种植农作 物,且易患疾病,因此,不适宜人口大规模定居。热带地区气温过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传染病流行,人 口分布也不如温带多。其它如干早的沙漠风,雨水极缺,不宜耕种,惟有河流两岸及沙漠绿洲人口集中。 般来说,除内陆干早区, 高山区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及人民生活 ,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 地区。 (2)海波高度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区。据计算,世界9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4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海拔过高,气温和气压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应:寒冷、风大的气候,土壤贫猪,耕地有限,交通不便等, 使发展生产的条件不及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因此,温带和寒带的山区和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都较平原地区小 但热带地区高海拔地区适宜居住。 此外,不同地形部位对人口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在高原和山区的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地、山麓地带等 部位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生产 人口相对集中 (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水体影响人口分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提供交通运输条件。因此水体的性质 分布状况、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常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江沿河分布。 (4)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量影响 土壤是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之 不同土壤的肥力和适宜耕作的性能不同。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体现。一般地,黑土、黑钙土、棕色森林土及冲积士等,最适宜农业耕种,所以,温带 地区及三角洲地带,人口最稠密:而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等土类,较为贫瘠,人口稀疏。 (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资源的开发积聚大量人口,如淘 金热引起人口的大量迁移。许多地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而形成城市。但反过来, 一些矿产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会使人口骤减,城市衰落。 2.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 如史前时代,采集狩猎为主,人口随可食性动植物的分布而迁徙,分布稀疏,流动性大:农业畜牧业发展后, 随耕地的扩大,人口的分布范围扩大,人口开始定居于村落,变动小:到工业社会,人口又居住于城市、工 商业中心,流动性大,分布格局变化大:后工业社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更强,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 (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 如发达的农耕区,人口稠密:因其产量高,供养人口多,人口密集:到工业社会人口集中于工业地带、工 业域结」 司样生产发展和布局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3)经济发展水平。 般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常比较稠密。如美国东北部,日本的“三湾一海” (4)交通运输条件
23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人口逐渐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使城市人口愈 来愈多,乡村人口愈来愈少。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直接影响人口分布;二是自然条件通过影响 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人口分布。 (1)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 地球的南北极及海拔过高地区,因温度低,不能种植农作 物,且易患疾病,因此,不适宜人口大规模定居。热带地区气温过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传染病流行,人 口分布也不如温带多。其它如干旱的沙漠区,雨水极缺,不宜耕种,惟有河流两岸及沙漠绿洲人口集中。一 般来说,除内陆干旱区,高山区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及人民生活,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 地区。 (2)海波高度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 1000 米以下的地区。据计算,世界 9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 400 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海拔过高,气温和气压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应;寒冷、风大的气候,土壤贫瘠,耕地有限,交通不便等, 使发展生产的条件不及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因此,温带和寒带的山区和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都较平原地区小。 但热带地区高海拔地区适宜居住。 此外,不同地形部位对人口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在高原和山区的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地、山麓地带等 部位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生产,人口相对集中。 (3)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水体影响人口分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提供交通运输条件。 因此水体的性质、 分布状况、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常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因素。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江沿河分布。 (4) 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土壤是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不同土壤的肥力和适宜耕作的性能不同。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体现。一般地,黑土、黑钙土、棕色森林土及冲积土等,最适宜农业耕种,所以,温带 地区及三角洲地带,人口最稠密;而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等土类,较为贫瘠,人口稀疏。 (5)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因资源的开发积聚大量人口,如淘 金热引起人口的大量迁移。许多地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大量人口,而形成城市。但反过来,一些矿产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会使人口骤减,城市衰落。 2. 社会经济条件 (1)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口分布。 如史前时代,采集狩猎为主,人口随可食性动植物的分布而迁徙,分布稀疏,流动性大;农业畜牧业发展后, 随耕地的扩大,人口的分布范围扩大,人口开始定居于村落,变动小;到工业社会,人口又居住于城市、工 商业中心,流动性大,分布格局变化大;后工业社会,城乡差异缩小,人口流动更强,平均人口密度趋于稳 定。 (2)生产发展与布局影响人口分布。 如发达的农耕区,人口稠密 ;因其产量高,供养人口多,人口密集;到工业社会人口集中于工业地带、工 业城镇。 同样生产发展和布局的不平衡,也会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 (3)经济发展水平。 一般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分布常比较稠密。如美国东北部,日本的“三湾一海”。 (4)交通运输条件
一般地,交通沿线人口分布稠密 (5)其它因素。 如科学技术进步,其可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如 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 争等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第四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定居地可不变更。如购物、郊游、度假等。人口迁 移是长期的、永久性的以及变更户籍的,而人口流动是短期的、暂时的以及不变更户籍的。因此,人口迁移 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一、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 1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迁移(中世纪结束之前) 近代社会以前人口迁移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不发达,地区间联系少。交通 落后,海洋、高山、沙漠成为人口移动的障碍。因此,人口迁移规模小,迁移仅在相对独立的大的地理单元 内进行。如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的迁移。 2.近代社会人口迁移 近代社会人口迁移,则是随若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兴起,交通工具的进步,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长距离跨洋迁移增多。这一时期主要路径有: (1)欧洲人向新大陆、非洲南部 、澳大利亚等地迁移 (2)非洲人口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 (3)亚洲人口的千移热海」 3现代人口的迁移 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接近尾声:(2)外籍劳工逐渐成为国际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5)农村向城市迁移。其他,如生存条件苏的恤向生存条件好的地风迁移等。 这一时期。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经济性原因为主,其次有社会性、政治性原因 二、人口迁移类型 1根据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2.按移民在迁入区定居时间的长短分 永久性迁移、定期迁移、周期性迁移、季节迁移、临时性迁移 3按有无组织和计划性分 有组织移民、自发移民 4.根据迁移人口的数量 集团迁移、个人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域 差异也是引起人口从一地迁向另一地的重要原因 一般地,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条件比较丰富的地区。 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 24
24 一般地,交通沿线人口分布稠密。 (5)其它因素。 如科学技术进步,其可改变或削弱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和居住的选择性将有所增大。如 开发历史,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 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各国人口经济政策、疆域变动、战 争等政治因素,都会影响人口分布。 第四节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定居地可不变更。如购物、郊游、度假等。人口迁 移是长期的、永久性的以及变更户籍的,而人口流动是短期的、暂时的以及不变更户籍的。因此,人口迁移 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一、世界人口的迁移概况 1.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迁移(中世纪结束之前) 近代社会以前人口迁移的社会是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不发达,地区间联系少。交通 落后,海洋、高山、沙漠成为人口移动的障碍。因此,人口迁移规模小,迁移仅在相对独立的大的地理单元 内进行。如欧亚大陆上的游牧民族的迁移。 2.近代社会人口迁移 近代社会人口迁移,则是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资本主义兴起,交通工具的进步,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长距离跨洋迁移增多。这一时期主要路径有: (1) 欧洲人向新大陆、非洲南部、澳大利亚等地迁移。 (2)非洲人口作为奴隶被贩运到南北美洲。 (3)亚洲人口的迁移热潮。 3.现代人口的迁移 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规模更大。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接近尾声;(2)外籍劳工逐渐成为国际人口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 (5)农村向城市迁移。 其他,如生存条件差的地区向生存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等。 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经济性原因为主,其次有社会性、政治性原因。 二、人口迁移类型 1.根据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分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2.按移民在迁入区定居时间的长短分 永久性迁移、定期迁移、周期性迁移、季节迁移、临时性迁移 3.按有无组织和计划性分 有组织移民、自发移民 4.根据迁移人口的数量分 集团迁移、个人迁移 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生态环境的地域 差异也是引起人口从一地迁向另一地的重要原因。 一般地,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条件比较丰富的地区。 此外,各种自然灾害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