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为文化:是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行 为文化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当然不同多民族,表达同样的心理状态而采取的行为可能差别很大。如表示 “友好、欢迎等意义,东方一般是握手,或点头微笑等行为,而西方一些民族则是拥抱 3)艺术文化:举凡戏曲、音乐、文学、绘画、舞蹈、雕塑、书法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因此艺术包括的内容 也很广泛。艺术文化指: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 艺术文化既具有思想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如舞蹈,既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关 的享受。 4、文化结构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 是基础,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有时很 难把他们区分开来。如我国的传统民居, -四合院。 取材广泛,包括砖瓦、泥土、石材、木料等,由这些材料建成大小不等的房屋,这都属于物质文化的层面。 四合院的布局一般为矩形,房屋建筑呈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大门在东南角上,进大门,左转,即进入前院 院子南侧的倒座房(面朝北),为佣工住处,兼放杂物: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的正房( 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中间是家庭住房的中枢,是主人接待尊贵客人和家人聚会的地方,两边为卧 房,是主人(长辈)的起居室和卧室。正房的前后、左右两侧是厢房,或称下房、配房。由晚辈等居住。这 种建筑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有关,有的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可以容纳几代同堂。这是对我国家庭制度 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民居的建筑装饰、室内摆设,如砖雕、木雕上的任务、花草、动物以及墙上的字画等,都属于艺术品,是我 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属于精神文化。 因此,四合院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南方古猿阶段 一直立人阶段 一早期智人阶段 一晚期智 人阶段,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个人种。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发展农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人类体质的变 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变化,前者成为生物适应,后者成为文化适应。 1.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这 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也就是其身体特征由猿变成人的过程。 早期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森林环境中 在树上活动,使其自然形成身体直立与爬行同时并存的机会(如前肢抓 树枝,身体下垂,从一个树摆到另一个树上)。后来,气候变干,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人类不得不转到地面 上活动,这为直立行走创造了条件。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爬行和直立行走并存,后来经过长期的适应,则 能够完全直立行走,与动物不同。 直立行走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祖先体质上的巨大变化: 前后肢功能及特征发生分化。前肢:不再具有爬行功能,不再承担体重,而转向攫取食物,携带工具,使用 工具等,使前肢向机动灵活的方向发展,由于抓、握、捏等动作,各趾变为手指:后肢,因承担行走和支撑 全部体重,后肢变的粗大,在行走中为了保持平稳和快速,足骨形成拱形,足趾变得短小(由于失去了抓、 握等的机会)。为了逃避大型动物的攻击或捕获猎物,不断的快速奔跑,使腿部肌肉发达。 嘴与牙齿、脑容量的变化。到地面上以后,人类的食物变成了杂食,要求咀增功能加强,而原来作为武器的 功能衰退,因此,嘴巴后缩。由于人类的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有,使脑容量增大,进一步促进了智力的发 展。 10
10 2)行为文化:是指以语言、礼俗、仪容、服饰、动作等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是心理文化的直接显示。 行 为文化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当然不同多民族,表达同样的心理状态而采取的行为可能差别很大。如表示 “友好、欢迎”等意义,东方一般是握手,或点头微笑等行为,而西方一些民族则是拥抱。 3)艺术文化:举凡戏曲、音乐、文学、绘画、舞蹈、雕塑、书法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因此艺术包括的内容 也很广泛。艺术文化指:人们艺术活动的方式和艺术产品的总和。 艺术文化既具有思想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如舞蹈,既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也给人们带来一定的美 的享受。 4、文化结构与自然圈层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在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 是基础,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有时很 难把他们区分开来。如我国的传统民居——四合院。 取材广泛,包括砖瓦、泥土、石材、木料等,由这些材料建成大小不等的房屋,这都属于物质文化的层面。 四合院的布局一般为矩形,房屋建筑呈南北轴线对称排列。大门在东南角上,进大门,左转,即进入前院, 院子南侧的倒座房(面朝北),为佣工住处,兼放杂物;经垂花门进入中心庭院,分布在中轴线上的正房(上 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中间是家庭住房的中枢,是主人接待尊贵客人和家人聚会的地方,两边为卧 房,是主人(长辈)的起居室和卧室。正房的前后、左右两侧是厢房,或称下房、配房。由晚辈等居住。这 种建筑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有关,有的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可以容纳几代同堂。这是对我国家庭制度 的反映,属于制度文化。 民居的建筑装饰、室内摆设,如砖雕、木雕上的任务、花草、动物以及墙上的字画等,都属于艺术品,是我 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属于精神文化。 因此,四合院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南方古猿阶段―――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 人阶段,最后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个人种。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的发展农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即人类体质的变 化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变化,前者成为生物适应,后者成为文化适应。 1.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而这 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也就是其身体特征由猿变成人的过程。 早期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森林环境中,在树上活动,使其自然形成身体直立与爬行同时并存的机会(如前肢抓 树枝,身体下垂,从一个树摆到另一个树上)。后来,气候变干,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人类不得不转到地面 上活动,这为直立行走创造了条件。在最开始的时候,可能爬行和直立行走并存,后来经过长期的适应,则 能够完全直立行走,与动物不同。 直立行走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祖先体质上的巨大变化: 前后肢功能及特征发生分化。前肢:不再具有爬行功能,不再承担体重,而转向攫取食物,携带工具,使用 工具等,使前肢向机动灵活的方向发展,由于抓、握、捏等动作,各趾变为手指;后肢,因承担行走和支撑 全部体重,后肢变的粗大,在行走中为了保持平稳和快速,足骨形成拱形,足趾变得短小(由于失去了抓、 握等的机会)。为了逃避大型动物的攻击或捕获猎物,不断的快速奔跑,使腿部肌肉发达。 嘴与牙齿、脑容量的变化。到地面上以后,人类的食物变成了杂食,要求咀嚼功能加强,而原来作为武器的 功能衰退,因此,嘴巴后缩。由于人类的劳动,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脑容量增大,进一步促进了智力的发 展
视觉变化。在草原上为了寻找食物、逃避猛兽,提高了视觉的敏锐性。 脊柱的变化。在长期的直立行走和奔跑中,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脊柱变成了“S”形。 这些,都是在环境变化后,人类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通过遗传和积累,体质上发生的变化 最终身体特征跟猿差别越来越大,而逐渐朝者现代人的方向发展。 2.文化话应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 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群体组织与分工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增强人类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以来技术、工具、组织等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成为文化适应。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文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以适应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 工具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人类采集天然的棍棒、石头作为工具,来捕获猎物:后来,人们开始通过打制 石头来制造工具(如石刀),可以用来猎捕动物,切割兽肉:后来,又发展了远射工具(如飞石素,标枪 弓箭等),可以射杀更远距离的动物:农业出现以后,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消费,又产生了相应的工具(如 石斧、石磨、陶器等)。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火的利用。火的作用,可以防御野兽进攻,可以使食物变熟,便于人的清化和吸收,再者火可以取暖等。最 初,只能利用天然火,但难以保存,后来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当人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以后,不仅大大 改善了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条件,而且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也有所扩大。 组织与分工的形成。如在狩猎中,人们通过几个人或更多人的有组织的分工与配合,也可以提高猎取效率, 也更加安全。 因此,人类依靠利用工具、制造工具、取火技术以及群体的组织与分工等,可以提高获取食物的效率,增强 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文化适应 随着文化适应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农业、畜牧业、服装、房屋、聚落,最后形成了城市、文字、宗教、法 律、国家等,出现了人类文明,进入到了高级文明的社会。 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 1相同之处 (】)二者都是随若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保特其特性的稳定性。 在生物适应中,生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基因的变化固定和稳定下来,遗传给后 代:在文化适应中,为了适应环境,人们的文化也会不断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这种文化变化一旦被 居民接受、长期奉行,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类型,甚至文化传统,也会被传承下去。 (2)二者在演化中,通过新性状和新文化的产生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生物适应中,具有新性状的新物种的出现,往往在生活能力、繁殖能力等方面超过旧物种,新物种生活能 力强,增长快。在文化适应中,文化也总是推陈出新,新文化的产生扩大了人类生活领域,使人类对环境的 适应性增强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和选择而实现的。 在生物方面,通过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实现新旧替代:在文化方面,通过社会选择实现。 (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者关键作用 在生物方面,生物的优胜劣汰,自然环境起决定作用:在文化方面,文化的新旧更替,推陈出新,则是社会 环境起决定作用。 2.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人的生物特性通过基因遗传,是先天的、不用去学习:人的文化特征的传承,要通过后代的学习获得,是后 天的、不能通过遗传获得。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父母传给子女, 一个世代传给下一个世代,不是本物种不可能获得,在血缘关系上是垂直 11
11 视觉变化。在草原上为了寻找食物、逃避猛兽,提高了视觉的敏锐性。 脊柱的变化。在长期的直立行走和奔跑中,为了保持身体的平衡,脊柱变成了“S”形。 这些,都是在环境变化后,人类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通过遗传和积累,体质上发生的变化, 最终身体特征跟猿差别越来越大,而逐渐朝着现代人的方向发展。 2.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 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群体组织与分工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变化,同样也可以增强人类对环境的适 应能力。因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以来技术、工具、组织等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就成为文化适应。 也就是说,人类通过文化方面的变化和发展以适应环境,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创造了文化。 工具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人类采集天然的棍棒、石头作为工具,来捕获猎物;后来,人们开始通过打制 石头来制造工具(如石刀),可以用来猎捕动物,切割兽肉;后来,又发展了远射工具(如飞石索,标枪、 弓箭等),可以射杀更远距离的动物;农业出现以后,围绕农业生产、加工和消费,又产生了相应的工具(如 石斧、石磨、陶器等)。工具的发展,使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火的利用。火的作用,可以防御野兽进攻,可以使食物变熟,便于人的消化和吸收,再者火可以取暖等。最 初,只能利用天然火,但难以保存,后来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当人们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以后,不仅大大 改善了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条件,而且使人类的活动领域也有所扩大。 组织与分工的形成。如在狩猎中,人们通过几个人或更多人的有组织的分工与配合,也可以提高猎取效率, 也更加安全。 因此,人类依靠利用工具、制造工具、取火技术以及群体的组织与分工等,可以提高获取食物的效率,增强 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文化适应。 随着文化适应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农业、畜牧业、服装、房屋、聚落,最后形成了城市、文字、宗教、法 律、国家等,出现了人类文明,进入到了高级文明的社会。 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异同 1.相同之处 (1)二者都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同时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 在生物适应中,生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基因的变化固定和稳定下来,遗传给后 代;在文化适应中,为了适应环境,人们的文化也会不断的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这种文化变化一旦被 居民接受、长期奉行,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类型,甚至文化传统,也会被传承下去。 (2)二者在演化中,通过新性状和新文化的产生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生物适应中,具有新性状的新物种的出现,往往在生活能力、繁殖能力等方面超过旧物种,新物种生活能 力强,增长快。在文化适应中,文化也总是推陈出新,新文化的产生扩大了人类生活领域,使人类对环境的 适应性增强。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和选择而实现的。 在生物方面,通过自然选择、生存竞争实现新旧替代;在文化方面,通过社会选择实现。 (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者关键作用 在生物方面,生物的优胜劣汰,自然环境起决定作用;在文化方面,文化的新旧更替,推陈出新,则是社会 环境起决定作用。 2. 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人的生物特性通过基因遗传,是先天的、不用去学习;人的文化特征的传承,要通过后代的学习获得,是后 天的、不能通过遗传获得。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父母传给子女,一个世代传给下一个世代,不是本物种不可能获得,在血缘关系上是垂直
的,传播速度慢:新的文化特点是通过群体的后天学习获得,个体间可以相互学习,上下世代间也可相互学 习,并可以向其他群体传播,是横向传播,速度快。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是通过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会导致旧物种及旧的特性的消失:新 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是通过旧的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实现,原来的文化载体只要接受新文化,放弃旧文化 即可,原群体仍然存在。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制约生物,生物对自然环境只有微弱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 制约人类,但人类可以不断剑造文化、推动社会环境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CultureArea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甚至 多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 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2、文化区的类型 (I)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 形式文化区指 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 与模糊的边界。 形式文化区的确立,往往选择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宗教、民族、民俗)作为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指 标(如划分语言区时,以某些典型词汇的语音作指标),把所有调查资料都绘制到地图上,就会发现这种文 化特征的分布范围,即其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在空间上,都具有一个文化特征鲜明的核心区域(或中心地区),在这个区,文化特征的一致性 最强、差异性最小,文化现象及特征表现最突出、最典型、最标准:远离核心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性逐渐增大, 成为形式文化区的外围区:而再向外,则出现与另外一个文化特征相混杂、并存、渗透的模糊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风指受政治、经济或补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区域。功能文化区内并不一定所有的文 化特征全面一致,而仅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某 个功能的辐射区,这项功能在全区是一致的。如 个国 家、一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有明确的功能中心和确切的界线,没有交错的过度地带。如国家的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功能的 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所在地,国界则是这种政治功能的确切边界。 (3)乡土文化区(感性文化区,感觉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士文化区,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形成的文化区。同时,这 种文化区也得到区外人的认可。 如北方文化区、南方文化区、东方文化区、西方文化区等都是一种乡土文化区。如对欧美国家来说,东方文 化是一种笼统的、感觉化的,但得到他们的广泛认可,是对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 等所有属于东方区域文化的总体印象。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较,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其文化特征也缺乏一致性 4、世界主要的文化区 对于文化风的别分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应不同的根据、目的、要求,别分方法和种类很多。美国省达尔(日「 MKC)把世界划分为六大主要文化区:西方文化区(细分为西北欧亚区、地中海亚区、中欧亚区、前 苏联亚区),伊斯兰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 二、文化的扩散 1、文化扩散现象 12
12 的,传播速度慢;新的文化特点是通过群体的后天学习获得,个体间可以相互学习,上下世代间也可相互学 习,并可以向其他群体传播,是横向传播,速度快。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是通过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会导致旧物种及旧的特性的消失;新 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是通过旧的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实现,原来的文化载体只要接受新文化,放弃旧文化 即可,原群体仍然存在。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制约生物,生物对自然环境只有微弱的影响;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 制约人类,但人类可以不断创造文化、推动社会环境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一、文化区 Culture Area 1、文化区的概念 文化区是以不同地区盛行的文化特征的差异而划分的一种空间单位,即在同一区域内,某种文化要素,甚至 多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等)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 征的景观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2、文化区的类型 (1)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指一种或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 与模糊的边界。 形式文化区的确立,往往选择一种或多种文化要素(如语言、宗教、民族、民俗)作为文化特征的标志性指 标(如划分语言区时,以某些典型词汇的语音作指标),把所有调查资料都绘制到地图上,就会发现这种文 化特征的分布范围,即其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在空间上,都具有一个文化特征鲜明的核心区域(或中心地区),在这个区,文化特征的一致性 最强、差异性最小,文化现象及特征表现最突出、最典型、最标准;远离核心区文化特征的差异性逐渐增大, 成为形式文化区的外围区;而再向外,则出现与另外一个文化特征相混杂、并存、渗透的模糊过渡带。 (2)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指受政治、经济或社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空间区域。功能文化区内并不一定所有的文 化特征全面一致,而仅仅是政治、经济、社会的某一个功能的辐射区,这项功能在全区是一致的。如一个国 家、一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有明确的功能中心和确切的界线,没有交错的过度地带。如国家的首都,是一个国家政治功能的 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所在地,国界则是这种政治功能的确切边界。 (3)乡土文化区(感性文化区,感觉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形成的文化区。同时,这 种文化区也得到区外人的认可。 如北方文化区、南方文化区、东方文化区、西方文化区等都是一种乡土文化区。如对欧美国家来说,东方文 化是一种笼统的、感觉化的,但得到他们的广泛认可,是对中国文化、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以及东南亚文化 等所有属于东方区域文化的总体印象。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较,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其文化特征也缺乏一致性。 4、世界主要的文化区 对于文化区的划分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应不同的根据、目的、要求,划分方法和种类很多。美国肯达尔(Herry M. Kendall)把世界划分为六大主要文化区:西方文化区(细分为西北欧亚区、地中海亚区、中欧亚区、前 苏联亚区),伊斯兰文化区,东亚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 二、文化的扩散 1、文化扩散现象
文化的扩散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外一地的空间过程。一般地,文化源地是文化移动的起点,文化分布是 文化移动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看, 一般指古文明中心。中国黄河中下游,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流域,美素不达米 亚两河流域,都为旧大陆文化,是河流、平原文化中心:美洲印第安古文明,是新大陆文明,为高地文化中 心。 2、文化扩散的类型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使其占据的空间扩大的过程。扩展扩散的特 点:地理空间上连续的,旧的分布区位于新的分布区范围内。 按照文化扩散的特点,可分成三类: ①接触扩散,文化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并且是渐进的、连续的。如同传染病的传播,又称传 染扩散。 ②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按其种等级顺序,从高倒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数讨程。传播程中表现出 种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某种程度的改变,使 得其在当地得以存在和传播。接受者抛弃了文化的外在形式,而接受了文化的思想实质。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到另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其文 化随之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如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欧洲的移民传入的。 迁移扩散的特点:文化现象接受地和原文化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扩散比较快:带去的是原本的文化。 3、文化扩散的动力和阻力 (1)文化扩散的动力 文化扩散的动因主要有 一种文化特征、 个文化因子、甚至一个文化系统,只要它有价值,有意义,便会为人学习、仿效和接 受: 2)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即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流 [3)]对每一次的具体扩散来说,有具体的原因 (2)文化扩散的阻力 文化扩散的阻力包括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 自然阻滞(力):两文化群体间自然环境的障碍,阻滞文化的扩散。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阻滞的作用日益 减小。 文化阻滞(力):两文化群体间文化差异(文化距离)影响文化扩散。两文化群体间相似性大,则文化距离 小,联系紧密,容易产生交流及扩散:反之,文化距离大,扩散就难以发生。 在今天,人为阻滞超过了自然阻滞,成为文化扩散的主要障碍。随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文化扩散阻滞因素 作用逐渐减小。 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人类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反作用。也就是研究 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双向作用,实质就是研究人地关系。 1、文化与环接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13 文化的扩散是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外一地的空间过程。一般地,文化源地是文化移动的起点,文化分布是 文化移动的结果。 从世界范围看,一般指古文明中心。中国黄河中下游,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流域,美索不达米 亚两河流域,都为旧大陆文化,是河流、平原文化中心;美洲印第安古文明,是新大陆文明,为高地文化中 心。 2、文化扩散的类型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使其占据的空间扩大的过程。扩展扩散的特 点:地理空间上连续的,旧的分布区位于新的分布区范围内。 按照文化扩散的特点,可分成三类: ①接触扩散,文化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并且是渐进的、连续的。如同传染病的传播,又称传 染扩散。 ②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按照某种等级顺序,从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 种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某种程度的改变,使 得其在当地得以存在和传播。接受者抛弃了文化的外在形式,而接受了文化的思想实质。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人或集团,由于某种原因到另一地,将其原有的文化带到新的地区,其文 化随之在新的居住地传播开来。如美洲的基督教就是通过欧洲的移民传入的。 迁移扩散的特点:文化现象接受地和原文化区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扩散比较快;带去的是原本的文化。 3、文化扩散的动力和阻力 (1)文化扩散的动力 文化扩散的动因主要有: [1] 一种文化特征、一个文化因子、甚至一个文化系统,只要它有价值,有意义,便会为人学习、仿效和接 受; [2]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即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促进了人类的相互交流; [3] 对每一次的具体扩散来说,有具体的原因。 (2) 文化扩散的阻力 文化扩散的阻力包括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 自然阻滞(力):两文化群体间自然环境的障碍,阻滞文化的扩散。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阻滞的作用日益 减小。 文化阻滞(力):两文化群体间文化差异(文化距离)影响文化扩散。两文化群体间相似性大,则文化距离 小,联系紧密,容易产生交流及扩散;反之,文化距离大,扩散就难以发生。 在今天,人为阻滞超过了自然阻滞,成为文化扩散的主要障碍。随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文化扩散阻滞因素 作用逐渐减小。 三、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就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及人类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反作用。也就是研究 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双向作用,实质就是研究人地关系。 1、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民族文化的心理素质也有一定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2、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的理论与思想的历史发展比较久远,主要论点有: (1)环境决定论 即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在人地关系方面,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潮到 古希腊时代 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谈论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民族的性格与气候条件具有密切 的关系。民族的性格是由所处的气候所决定的。如北方寒冷地区的民族,性格“精力充足”,勇敢无畏,“但 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聪明,但精神卑弱,缺乏勇敢精神,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 至沦为奴隶。希腊气候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民族的性格也是兼有这两种民族的优秀品德。 18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到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受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决定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来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他的活 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2)可能论 维达尔白兰士,反对环境决定论,提出可能论。认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 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和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相 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意义可能不 样 (3)适应论 由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它认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 化的长期适应。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限制,同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可能论意味者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 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4)生态论 由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它认为地理学的任务应该研究人类生态,即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 究中应当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一个人类活动的条件而已。 到了20世纪0年代,由干生态环墙间题的严面,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 心,以协调人口、资源 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5)文化决定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以前相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特别是为了克服自然 条件的不足,涉及和修建了一些伟大的工程,如河流上大坝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 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即人类通过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 人是通过文化在其作用,因此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6)和谐论 把人看成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利用自然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强调文 化对环境的影响,及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为主要目的 四、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为文化整合。即各要素之间的协 调平衡关系。 1文化整合的含义 (1)内整合 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种成分的整合。即各种要素要相互协调,如果某个要素变 化超出了限度,都会导致彼此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平衡,结果会带来灾难。如现今工业化、现代化席卷全球, 现代技术、现代生产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反之,只有物质文化的变
14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2、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的理论与思想的历史发展比较久远,主要论点有: (1)环境决定论 即地理环境决定论,它在人地关系方面,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时代。 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谈论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民族的性格与气候条件具有密切 的关系。民族的性格是由所处的气候所决定的。如北方寒冷地区的民族,性格“精力充足”,勇敢无畏,“但 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气候炎热,各民族聪明,但精神卑弱,缺乏勇敢精神,常屈从于人,而为臣民,甚 至沦为奴隶。希腊气候处于寒冷和炎热之间,民族的性格也是兼有这两种民族的优秀品德。 18 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到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受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决定。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来很大的影响。他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他的活 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 (2)可能论 维达尔·白兰士,反对环境决定论,提出可能论。认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 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和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相 同的环境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来说,意义可能不一样。 (3)适应论 由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它认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 化的长期适应。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限制,同时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可能论意味着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他是 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4)生态论 由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它认为地理学的任务应该研究人类生态,即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 究中应当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一个人类活动的条件而已。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 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5)文化决定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以前相比,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特别是为了克服自然 条件的不足,涉及和修建了一些伟大的工程,如河流上大坝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 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即人类通过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因为在这种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其作用,因此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6)和谐论 把人看成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人类利用自然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强调文 化对环境的影响,及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为主要目的。 四、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即为文化整合。即各要素之间的协 调平衡关系。 1.文化整合的含义 (1)内整合 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种成分的整合。即各种要素要相互协调,如果某个要素变 化超出了限度,都会导致彼此之间的不协调和不平衡,结果会带来灾难。如现今工业化、现代化席卷全球, 现代技术、现代生产就需要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和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反之,只有物质文化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