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美国地理学者查普尔和享狂顿等更加强调地理环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占产生了广污的壁影 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超出了客观检验的可能性。 (2)巴罗斯(Harlen H.Barrows,.1877-1960)的生态调节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 生态(即研究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究中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3)苏尔(Carl sauer,1889一1975)的文化景观学派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1925论文(景观的形态》,提出他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间的相互关系。人 类按照自己的文化的标准,对自然景观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的 中心,年客 (4)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重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在1939年的(地理学的性质》和1959年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系统地总结了 诉代地理学思相和理论,被认为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摩 5、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经济地理取代了人文地理,地理学界出现学派争论。 (1)杰思 部门统计学派, 主张经济地理应从事部门经济统计工作,无需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 (2)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 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即 彻底抛弃地理观点」 (3)巴朗斯 -区域学派, 主张统一的地理学,强调区域研究的综合性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 在方法论方面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在人地关系认识方面: 人地关系协调论(或和诺论)。1980年怀特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剧变,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 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计量革命,1950年代出现(最早出现于1930年代),1960年代达到高潮。数学方法引入地理学,进行定量 化、结确化研究。 行为革命,1970年代行为研究。地理学研究中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行为决策过程的地理特征等。拓宽了人地空间关系的研究领域。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给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制图、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处理等:2)给人 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同质资料:3)减少了观测、计算误差:4)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5)效率高、速度快、节省经费。 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新倾向有 (1)人文化倾向。重视人文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在地理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社会化。人文地理研究重点由经济地理转向了社会领域(非经济因素)研究,如城市、人口、聚落等。 (3)生态化。重视人地作用过程研究,重视生态因子研究,如生产中自然保护、生态成本、生态效益、自 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5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超出了客观检验的可能性。 (2)巴罗斯(Harlen H. Barrows,1877—1960)的生态调节论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 1923 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他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的 生态(即研究人类对其自然环境的适应),在研究中以人为中心,而自然条件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条件。 (3)苏尔(Carl Sauer,1889—1975)的文化景观学派 美国地理学家苏尔 1925 论文《景观的形态》,提出他认为地理学应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间的相互关系。人 类按照自己的文化的标准,对自然景观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的 中心任务。 (4)哈特向的区域学派 重视区域研究的重要性。在 1939 年的〈地理学的性质〉和 1959 年的〈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中系统地总结了 近代地理学思想和理论,被认为是地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经济地理取代了人文地理,地理学界出现学派争论。 (1)杰恩——部门统计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应从事部门经济统计工作,无需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 (2)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派,主张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经济学科,应当和地理学决裂,即 彻底抛弃地理观点。 (3)巴朗斯基——区域学派,主张统一的地理学,强调区域研究的综合性。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建立 在方法论方面引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 在人地关系认识方面: 人地关系协调论(或和谐论)。1980 年怀特提出“在今日世界人口日增,环境剧变,资源匮乏和自然灾害频 繁的处境中,如何去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成为地理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建立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 2、新的研究方法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 计量革命,1950 年代出现(最早出现于 1930 年代),1960 年代达到高潮。数学方法引入地理学,进行定量 化、精确化研究。 行为革命,1970 年代行为研究。地理学研究中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对环境的感觉认知过程, 感觉和知觉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行为决策过程的地理特征等。拓宽了人地空间关系的研究领域。 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给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1)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地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制图、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处理等;2)给人 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的同质资料;3)减少了观测、计算误差;4)为动态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5)效率高、速度快、节省经费。 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新倾向有: (1)人文化倾向。重视人文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在地理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2)社会化。人文地理研究重点由经济地理转向了社会领域(非经济因素)研究,如城市、人口、聚落等。 (3)生态化。重视人地作用过程研究,重视生态因子研究,如生产中自然保护、生态成本、生态效益、自 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应用方向。实用化,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四、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 1、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 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 中国文化包括地理学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文地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一些著作和学者的思想中。在原始社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 初步形成了某些地理概念。如:住址选择知识:选择洞穴(周口店),近水高地(半坡遗址):岩石和矿物 知识(制陶):农业生产的知识:城市的知识等。 (1)《诗经》。《诗经》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土地利用知识:聚落与城址选择、居民区规划方面的知识。 (2)《禹贡》。《禹贡》是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中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的一个光辉典型。全篇 1193字,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对当时全国的地理概貌作了描述。1)九州,把全国以天然的山 河、湖、海作为政区界线划分为九个州(冀、笼、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对每州分别描述其山 川、湖泊治理经过、土壤颜色性状、肥沃程度、矿产、畜产、手工业品、特殊物产品、天赋的等级和贡赋名 目等:其中对士壤进行了分类,指出其颜色、性状和肥力,植被类型,依次按统一标准来规定各州的田赋 肥力等级,被认为是开创了农业区划研究的先河。2)导山,全国最早的山系记载,把全国山脉分为“三条四 列”。3)导水,全国最早的河流系统记录,叙述全国水系的专文。把全国水系分成四条。4)五服,具有政 治地理意义,以冀州为中心,按距离远近,以五百里为率,分为甸、侯、绥、要、荒。“服即王畿以外的地 方。在此之外,到了地理视野的极限“四至”(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体现了原始的 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禹贡》是一部区域地理专著,比古希腊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早1一2个世纪 (3)《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记载了山川、道里、 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含神化成分,被成为奇书。 (4)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系统地概括了当时全国各经济区的天然资源、人口密度、社会习俗与文化、 技术渊源、经济区的开发水平、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等。反映了各经济区最本质、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和在全国 的地位。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 (5)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秦汉改以前的分封制为郡县制,以行政需域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始出现。班 固的《地理志》开创了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体例。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代区域地理著作。 后来的正史地理志 从内容、体例上都以它为仿效的榜样 (6)张赛出使西域,是为了打通西行通道(丝绸之路),带回了西域十几个国家的地理知识。被司马迁写 成《史记大宛列传》 (7)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的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哪道元(北魏)在考察的基础上,以《水 经》记叙的水道为纲,对其加以订正、补充、撰写成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水经注》。《水经注》以 河流为纲,综合记述了每一流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涉及人文地理方面涉及出产、城邑、关隘 交通、建制沿革、聚落兴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神话传说等。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是公元6世 纪以前古代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总结。 (8)李吉甫(758一814)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对全国地方情况的总结性成果。成书于唐元和8年(813 年)。以政区为纲领,内容涉及政区沿革,政区范围,户口,贡赋,物产,山川形势,水利,古迹,史事等 方面。本书体例是在总结过去所写的地志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成的,故成为后世全国总地志的范本,总地志 的代表作。 (9)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术了所经过的110多各国家、28个城邦的地理见闻。涉及山地形,域岳 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宗教文化等情况。其中保存了中亚、南亚古代的地理历史资料及我 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今天仍是研究中亚、印度一带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文献,被欧洲 和日本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
6 (4)应用方向。实用化,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四、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 1、中国古代人文地理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 中国文化包括地理学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的发展道路。 中国人文地理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一些著作和学者的思想中。在原始社会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知识, 初步形成了某些地理概念。如:住址选择知识:选择洞穴(周口店),近水高地(半坡遗址);岩石和矿物 知识(制陶);农业生产的知识;城市的知识等。 (1)《诗经》。《诗经》中的人文地理知识:土地利用知识;聚落与城址选择、居民区规划方面的知识。 (2)《禹贡》。《禹贡》是一篇具有系统地理观念的著作,中国最古老的区域地理的一个光辉典型。 全篇 1193 字,分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部分。对当时全国的地理概貌作了描述。1)九州,把全国以天然的山、 河、湖、海作为政区界线划分为九个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对每州分别描述其山 川、湖泊治理经过、土壤颜色性状、肥沃程度、矿产、畜产、手工业品、特殊物产品、天赋的等级和贡赋名 目等;其中对土壤进行了分类,指出其颜色、性状和肥力,植被类型,依次按统一标准来规定各州的田赋和 肥力等级,被认为是开创了农业区划研究的先河。2)导山,全国最早的山系记载,把全国山脉分为“三条四 列”。3)导水,全国最早的河流系统记录,叙述全国水系的专文。把全国水系分成四条。4)五服,具有政 治地理意义,以冀州为中心,按距离远近,以五百里为率,分为甸、侯、绥、要、荒。“服”即王畿以外的地 方。在此之外,到了地理视野的极限“四至”(东渐于海,西被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体现了原始的 大一统的政治理想。《禹贡》是一部区域地理专著,比古希腊斯特拉波的《地理学》早 1—2 个世纪。 (3)《山海经》。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山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山岳地理专著。记载了山川、道里、 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含神化成分,被成为奇书。 (4)司马迁的《货殖列传》。系统地概括了当时全国各经济区的天然资源、人口密度、社会习俗与文化、 技术渊源、经济区的开发水平、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等。反映了各经济区最本质、最重要的地理特点和在全国 的地位。并进行了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认为是具有一定的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 (5)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秦汉改以前的分封制为郡县制,以行政疆域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始出现。班 固的《地理志》开创了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体例。是我国一部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古代区域地理著作。 后来的正史地理志,从内容、体例上都以它为仿效的榜样。 (6)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打通西行通道(丝绸之路),带回了西域十几个国家的地理知识。被司马迁写 成《史记•大宛列传》。 (7)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是我国的一部水文地理专著,郦道元(北魏)在考察的基础上,以《水 经》记叙的水道为纲,对其加以订正、补充、撰写成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水经注》。《水经注》以 河流为纲,综合记述了每一流域内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情况。涉及人文地理方面涉及出产、城邑、关隘、 交通、建制沿革、聚落兴衰、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神话传说等。也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是公元 6 世 纪以前古代地理知识的全面性总结。 (8)李吉甫(758—814)的《元和郡县图志》。是对全国地方情况的总结性成果。成书于唐元和 8 年(813 年)。以政区为纲领,内容涉及政区沿革,政区范围,户口,贡赋,物产,山川形势,水利,古迹,史事等 方面。本书体例是在总结过去所写的地志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编成的,故成为后世全国总地志的范本,总地志 的代表作。 (9)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所经过的 110 多各国家、28 个城邦的地理见闻。涉及山川地形,城邑 关防,交通道路,风土习俗,物产气候,宗教文化等情况。其中保存了中亚、南亚古代的地理历史资料及我 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理历史资料。今天仍是研究中亚、印度一带历史地理不可缺少的文献,被欧洲 和日本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综合地、系统地描述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解 释其成因与内部联系的规律性:对传统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把地理学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之上。比近代地 理学创始人洪堡和李特尔早1 2个世纪 (11)明末清初出现的经世致用”、“讲求实际”的实学思潮,有: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沿革地理、军事地理及外国地理等知识。顾祖再 的《读史方舆纪要》主要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理论。提出人口如果不加以控 制,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就可能蕴藏若社会危机。提出了两种人口控制方法: 天地调剂之法:君相调剂之法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主要以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为主。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 步的研穷:二是积累了大量以风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 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2、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鸦片战争一建国前) 鸦片战争后到上世纪初,国门打开,西方地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是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一方面,翻译外国人的地理著作,编写地理著作。如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Hugh Murray的《世界地理 大全》(中译名《四洲志》),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本世界地理。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我国编写的第 部世界地理专著。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和探险者对我国的考查,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有上百人对我国进行过考查,范围由沿海到内地,遍及中国。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取者 -张相文(1866一1933),1908年发表了《地文学》一书,1909年创办了“中国 地理学会"”,1910年地理学会创刊了《地学杂志》 此外,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地理专业,引进地理学思想 丁文江(1887-1936),留学于英国。竺可桢(1890一1974)留学于美国。他们创建了中国新的地理教学和 研究机构,莫定了发展基础。 其后,黄国璋(1896一1966)留学于美国那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胡焕庸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们引进了西方新的地理学思想 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几乎遍 及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部门。 3、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的发展(建国后 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一1957年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更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请苏联专 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否认人文地理学学的 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一1966年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区域规划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 世界水平。 (3)1966-1978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科散失。是中国人 文地理发展的低湖。 (4)1978一今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卷天。198 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1985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 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 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1、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地理学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邻学 科相互交融、汇合,互为补充、共同解答者人类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因此,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大综合研 7
7 (10)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综合地、系统地描述地理环境,进行区域对比分析,并解 释其成因与内部联系的规律性;对传统地理观念提出了批评,把地理学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之上。比近代地 理学创始人洪堡和李特尔早 1——2 个世纪。 (11)明末清初出现的“经世致用”、“讲求实际”的实学思潮,有: 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涉及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沿革地理、军事地理及外国地理等知识。顾祖禹 的《读史方舆纪要》主要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洪亮吉(1746—1809)的人口理论。提出人口如果不加以控 制,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就可能蕴藏着社会危机。提出了两种人口控制方法: 天地调剂之法;君相调剂之法。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主要以大量的史书、地方志和游记为主。一是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对人地关系进行了初 步的研究;二是积累了大量以区域人文地理论述为特色的人文地理知识。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 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2、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鸦片战争—建国前) 鸦片战争后到上世纪初,国门打开,西方地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是古代地理学向近代地理学转变的时期。 一方面,翻译外国人的地理著作,编写地理著作。如林则徐组织翻译了英国人 Hugh Murray 的《世界地理 大全》(中译名《四洲志》),是我国最早翻译的一本世界地理。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是我国编写的第 一部世界地理专著。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和探险者对我国的考查,对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时有上百人对我国进行过考查,范围由沿海到内地,遍及中国。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张相文(1866-1933),1908 年发表了《地文学》一书,1909 年创办了“中国 地理学会”,1910 年地理学会创刊了《地学杂志》。 此外,中国政府派遣留学生学习地理专业,引进地理学思想。 丁文江(1887-1936),留学于英国。竺可桢(1890-1974)留学于美国。他们创建了中国新的地理教学和 研究机构,奠定了发展基础。 其后,黄国璋(1896-1966)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胡焕庸留学于法国巴黎大学。 他们引进了西方新的地理学思想,培养了大批地理学人才,促进了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研究领域几乎遍 及人文地理学的各个部门。 3、中国现代地理学的的发展(建国后——) 建国以后,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走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分四个阶段。 (1)1950-1957 年 学习苏联的地理学思想,重视学习苏联经济地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请苏联专 家讲学,翻译苏联著作和论文,按苏联模式设置教学研究机构、编写经济地理讲义等。否认人文地理学学的 存在,仅仅发展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和人口地理。 (2)1958-1966 年 经济地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经济地理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如区域规划、 农业区划、工业布局等。西方的计量革命和哲学方法论的革新都没有波及到中国,人文地理研究明显落后于 世界水平。 (3)1966-1978 年 十年文化大革命,地理研究受到摧残,机构拆散、人员改行、资料散失。是中国人 文地理发展的低潮。 (4)1978-今 由于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国家政治经济的对外开放,迎来了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春天。1981 年召开了第一次人文地理学术讨论会,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口号。1985 年全国主要大学地理系开始开设人 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近年来,人口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 展。 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趋势 1、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融合更为广泛深入。地理学与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邻学 科相互交融、汇合,互为补充、共同解答着人类面临的前瞻性问题。因此,进行跨学科、多层次的大综合研
究不仅使地理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优势具体化、程序化,而且拓宽了地理学的领域,造就 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2、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近代地理学分化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二元状态阻碍了地理学 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现代统一地理学发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消除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脱节, 使地理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发展更趋协调、统一。 3、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地理学宏观综合研究正由区域为主上升到 全球变化领域,即整个地球表层的动态变化过程。地理过程微观研究也在深入: 4、应用研究领域不新拓展,参与了全球性、风域性重大问颗的解决。地理学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 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地理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做出了诸多 弄。 5、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S)、全 球定位系统(GS)正构成当代地理研究的全新技术平台。信息化、数字化的历史性进程,不仅拓宽了地理 学的视野,而且深化了人类对地理过程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逻思维由归纳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重大转变, 使地理学理论有可能推向更系统、更综合的新境界。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到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等,都是文化,但实际上,在文化地理中,文化包 括的范围则要更广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家对文化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说和定义,有广义的, 也有狭义的。即使在同一门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解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1、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A Complex Whole),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一切的才能(Capabilities)和习惯(Habits) 泰勒定义的文化内容十分宽泛。但这个定义没有说到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是偏重于文化的精神方面。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 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观念,特 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 动的制约因素。 3、《辞海》的文化定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如人类的 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比如生产工具和设备、 物质产品、建筑等。 因此,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而言的人类文化。涉及所有的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 有物质、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同义词。因此,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就 等同于人文地理学 (2)狭义的文化 即精神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前者主要指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意 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后者如政府、社团、科学教育机构、寺院、庙字等。 8
8 究不仅使地理学的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和综合性优势具体化、程序化,而且拓宽了地理学的领域,造就 了新的学科生长点。 2、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发展更为协调统一。近代地理学分化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二元状态阻碍了地理学 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现代统一地理学发展,克服了二元论思维,消除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之间的脱节, 使地理学内部学科之间的发展更趋协调、统一。 3、宏观研究上升到全球变化领域,微观机理过程研究深入发展。地理学宏观综合研究正由区域为主上升到 全球变化领域,即整个地球表层的动态变化过程。地理过程微观研究也在深入。 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参与了全球性、区域性重大问题的解决。地理学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人口、资 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开展了广泛的应用地理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区域性问题做出了诸多 贡献。 5、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历史性更新,理论思维面临重大转变。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 球定位系统(GPS)正构成当代地理研究的全新技术平台。信息化、数字化的历史性进程,不仅拓宽了地理 学的视野,而且深化了人类对地理过程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逻辑思维由归纳推理向演绎推理的重大转变, 使地理学理论有可能推向更系统、更综合的新境界。 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谈到文学,艺术,宗教,风俗等等,都是文化,但实际上,在文化地理中,文化包 括的范围则要更广一些。 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家对文化提出过许多不同的解说和定义,有广义的, 也有狭义的。即使在同一门科学中,不同的学者对文化的解说也持有不同的见解。 1、泰勒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A Complex Whole),它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 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一切的才能(Capabilities)和习惯(Habits)。 泰勒定义的文化内容十分宽泛。但这个定义没有说到文化的物质方面,而是偏重于文化的精神方面。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定义 文化是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获得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 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观念,特 别是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 动的制约因素。 3、《辞海》的文化定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1)广义的文化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如人类的 意识形态,思想观念,艺术、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而且还包括物质文化,比如生产工具和设备、 物质产品、建筑等。 因此,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而言的人类文化。涉及所有的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包括人类所创造的所 有物质、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同义词。因此,广义的文化地理学研究范畴就 等同于人文地理学。 (2)狭义的文化 即精神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前者主要指宗教信仰、道德伦理、观念意 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政治法律等等,后者如政府、社团、科学教育机构、寺院、庙宇等
因此,狭义的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一切的综合 二、文化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 ,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1、物质文化 ()定义:指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与人类农、食、住、行相 关的服饰、饮食、居住及交通文化等都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瞎。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而言,指人类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即,它包括人 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具体的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兴趣 爱好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创造出来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物质文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 认识、把握、运用和改造的水平和能力。 (2)物质文化的特占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指物质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实物,是现实中可以触摸的物质实体。这是区别于 其它文化层次的关键。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指其它文化形态,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 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构成了其它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 载体。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指在不同的时代,物质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不 同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物质生产技术也不同。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 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有、 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另外就是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如政府。 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形成的规范有关行为的准则。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和权威性。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度文化随若时间在不断在发展变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制度会存在技大的差异。如在封建社会经济 时,中国是地主经济,西欧是庄园经济,印度是农村公社。 3精神文化 (1)定义:指由人类在社会实我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 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具体指的是思维活动和桔神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 心世界。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2)精神文化的分类:精神文化一般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心理,指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理,如人们日常的愿望、要求、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文化心理经过理论的整理或艺术处理升华,同时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按照与人们社会存在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两类,即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意识形态。 基础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物质经济基础,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3)精神文化的其它分类及其概念 由于精神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因此还有一种分法,按照其不同的层面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书面文化 等几个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书面文化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跨越时空界限,给他 人传递文化
9 因此,狭义的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等一切的综合。 二、文化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 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1、物质文化 (1)定义:指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如与人类衣、食、住、行相 关的服饰、饮食、居住及交通文化等都是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对而言,指人类创造的可见的、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内容。即,它包括人 类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具体的器物及其生产、工艺和技术,体现在其中的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兴趣 爱好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创造出来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物质文化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 认识、把握、运用和改造的水平和能力。 (2)物质文化的特点 1)物质文化的物质性。指物质文化的存在形态是具体的实物,是现实中可以触摸的物质实体。这是区别于 其它文化层次的关键。2)物质文化的基础性。指其它文化形态,如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 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构成了其它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 载体。3)物质文化的时代性。指在不同的时代,物质文化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不 同时代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物质生产技术也不同。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包括人际关系和规 范化了的社会制度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另外就是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如政府。 制度,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逐渐形成的规范有关行为的准则。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 强制性和权威性。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制度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在发展变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域,制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在封建社会经济 时,中国是地主经济,西欧是庄园经济,印度是农村公社。 3.精神文化 (1)定义:指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 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因素所组成。具体指的是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 心世界。精神文化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2)精神文化的分类:精神文化一般包括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心理,指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理,如人们日常的愿望、要求、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文化心理经过理论的整理或艺术处理升华,同时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按照与人们社会存在关系的远近,可以分为两类,即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意识形态。 基础意识形态,集中体现物质经济基础,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 上层意识形态,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3)精神文化的其它分类及其概念 由于精神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因此还有一种分法,按照其不同的层面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书面文化 等几个。 1)书面文化:是以书面形式而凝固了的精神文化。书面文化是借助书写的各种符号,跨越时空界限,给他 人传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