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伐缶方的进军路线和 沿途所伐诸方国的地望问题 —兼释卜辞中的“噣”字 缶方是商王朝西部的强敌。武丁伐缶方是武丁中期的一次重 要战争。这次战争历时长久、规模巨大,沿途还对甾、蜀(喝),不、基 诸方国进行了讨伐,涉及的问题颇为广泛①,特别是这次战争的起 讫时间、进军路线和沿途所伐诸方国的历史地理以及“喝”字的释 读等问题,都需进行认真的讨论(见图)。 °基方 大邑商 河 黄 河 洛 宣方 水 年方 山 洛 烛水 方 洛水 水 图 武丁的伐甾之役 武丁中期某年十一月,商王武丁亲率大军从殷都“大邑商”(今 河南安阳殷墟)出发,开始了征伐缶方的战争。武丁敦伐甾方,是这 次战争的头一个战役。 ◆13·
壬子卜投[贞],[我][践]甾? 王固日:吉,些?旬有三日甲子,允线,二十月。 《合集》六八三O 壬子卜,争贞,自今日我甾? 《合集》六八三四 癸丑卜,争贞,自今至于丁已我甾?王固日:丁已我毋其气于 来?甲子戈,旬有一日。 《合集》六八三四 癸丑卜,争贞,自今于丁已我弗些甾? 《合集》六八三四 癸丑卜,王…敦甾,号,十二月。 《合集》三三○八三 伐甾的战役从十一月“王子”日开始,原计刻到五日后的“丁 已”日结束战斗,盖由于甾方的顽强反抗,直到十二月“甲子”日才 初战告捷。但在甲子前的几天里,殷王屡卜此战能否取胜: 庚申卜,不及甾?其及甾? 《合集》三三○七五 辛酉卜,王翌壬戍甾?十二月。 《合集》三三○八二 癸亥,车弗践之久驶?甲子允线。 《合集》六八三四 可见,这场战役进行得相当艰巨。甲子日初战告捷后,零星的 战斗还在进行。 癸酉卜,…敦甾,甲戍戏? 已丑卜,贞,喜以祉或伐甾,受佑? 《合集》三三○七八 辛卯卜,王敦甾,受佑? 《合集》三三○七四 戊午卜,股贞,我其呼敦甾,? 《合集》二○五三○ 戊午卜轂贞,我敦甾,? ·14·
《合集》一○二七 这说明直到次年一月戊午日,仍在占问敦伐甾方能否获得胜 利。此役从十一月壬子开始,到次年一月戊午基本结束,历时六十 七天,除殷王武丁亲自挂帅外,参战的将领还有我、曾、业或等,可 见武丁对这次战役是相当重视的。 甾方的地望与缶方为邻。早在十二月甲子日伐甾告捷的前一 天,殷王已布置伐缶方的战斗。 癸亥卜般贞,翌乙丑多臣光缶? 癸亥卜,設贞,我使此缶?二告。 癸亥卜般贞,我使毋其缶?二告 《合集》六八三四 这说明甾、缶两地相去不远,大约只有一日的路程。陈梦家先生指 出:缶方即古陶国,在今山西水济县境(详后)②,故甾方的地望亦 当在此附近。我们认为,甾方当因萏水而得名。“甾”,通作甚。《山 海经·中次六经》:“常丞之山,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水经注 ·河水四》:“河水又东菑水注之,水出常蟊之山,西北径曲沃城南, 又屈径其城西;西北入河…《春秋·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守 桃林之塞,处此以备秦。时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为积古 之传矣。”杨守敬按:“恒农郡北陕有曲沃城。《括地志》在陕县西南 三十二里。《隋志》:桃林有淄水即芏水池。《灵宝县志》:水在县东 二十里”。菑水在今河南灵宝县东,东接陕县界。此处为东西往来 之孔道,武王伐纣后“放牛于桃林之虚”③,晋使詹嘉“守桃林之 塞”,足证这里为东西交通之要塞。甾方居此,为武丁西进伐缶方的 障碍,所以遭到商军的讨伐。 二商军在“喝”敦伐缶方 商车在伐甾告捷后,即向西进驻“喝”地,展开对缶方的战争。 庚寅贞,敦缶于喝些右旅?在…一月。《怀》一六四○ ·15
丁已卜,令雀即雀?在嗳,二月。 《合集》二○一七一 贞,雀亡囚?在喝,二月。 《合集》二○一七○ 戊午卜,呼戈比…?在喝,二月。 《合集》二○一七一 …张从于嚼? 《合集》三三一七五 辛已贞,年以画于嚼乃奠? 《英》二四一三 这里的“嚼”字,作 品 《合集》二○一七○ 角 《合集》三○五九八 哥 《屯》八六六 鼋 《七》五○ 诸形,旧不识《甲骨文编》卷十三谓:“从男、从口,说文所无。”从此 字的构形看,其所从的口或吕旁,都是口字。从口或从吕,单双本无 别,古文字中例证甚多。例如,甲骨文庭字作向(《库》一○○)或 (《前》六·二九·六),是其例证。其所从的巴或旁,当是蜀字。 《申骨文编》卷十三的蜀字,都与此字的构形相同,可资佐证。此字 从口从蜀,当隶定为喝《说文·口部》:“喝,缘也。从口,蜀声”。又: “缘,口也”《史记·楚世家》:“射喝鸟于东海”。《索隐》:“暖,音昼, 谓大鸟之有钩缘者”。《广韵》:“喝,鸟口”。此字所从之蜀旁,其上 的目形颇似有钩的鸟口,它既是声符,且兼有表意的成分。可见,蜀 的本义是指有钩的鸟口而言。因此,我们认为将此字释为从口蜀 声的字,是可以肯定的。 卜辞中的“慢”字均借作地名,因商军是在代甾后“敦缶于喝” 的,故知“蜀”地离“菑”和“缶”都不会太远。陈梦家先生指出:缶方 ·16·
“与河津之基方、临汾之犬、平陆之郭、新绛之筍相近,亦当在晋南。 《说文》甸下云:《史篇》读与缶同,是甸、缶古是一字,缶疑即陶,《河 水注》卷四:‘河水又南径甸城西,…甸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 都也,南去历山不远’。今永济南”④,近是。我们知道,《合集》六八 三四所载商军在伐甾方取胜告捷的前一天(癸亥日),曾占问乙丑 日伐缶方能否取得胜利,由此推测缶方距甾方约有一日的路程,故 缶方的地望当是以今山西永济为中心、兼有黄河以南、甾方以西的 地区。由此可见,卜辞中“喝”的地望当在河南灵宝县西部。 “喝”当指烛水流域。嚼、烛皆读蜀得声,可以通假。《庄子·盗 跖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经典释文》:“涿本或作浊”。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颜涿聚,”《汉书·古今人表》作“颜烛 雏”;《庄子·天地篇》:“五味浊口”,《辅行记》四之三引“浊”作 “烛”,《经典释文》:“浊,本又作烛”,是其佳证。“烛”当即古之烛水。 《山海经·中次六经》:“阳华之山门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绪 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史记·秦本纪》:灵公“十三 年,城籍姑”。“绪姑”或作“籍姑”,其声急读之即为烛。《汉书·地 理志·弘农郡》弘农县下,班固自注:“故秦函谷关,衙(衡)山岭下 谷烛水所出,北入河”。《后汉书·郡国志·弘农郡》:“弘农故秦函 谷关,烛水出。”《水经注·河水四》:“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又 东北历色川,烛水注之。…即《山海经》所谓绪姑之水,出于阳华 之阴,东北流注于门水者也。…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世渭 之石城山,其水东北流,径石城西,东北合右水。右水出石城山东北 流经石城东,东北入左水。《地理志》日:“烛水出衡龄下谷,《开山 图》曰:衡山在函谷山西南,是水乱流,东注于绪姑之水,二水悉得 通称矣”。杨守敬疏:“今雒南县东北有宏农河,东北流入河即门水 也”。这说明烛水即《山海经》之绪姑水,发源于函谷关西南的衡山 (岭),东北流汇宏农涧而注入黄河,在今河南灵宝西北。它与山西 水济隔河相望,东距甾方仅数十里地,商军进驻这里讨伐缶方,是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