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说:“有城即有戎⑦”,是正确的。这说明“有城”可称为戎。 “戎”,通作龙。《尔雅·释畜》说:“马八尺为城”。郝懿行疏云:“城 当为戎,《释文》作戎是矣。…郭引《周礼·瘦人》职文但彼作龙, 诸书引亦作龙。《说文城字下云:马八尺为龙。《月令》驾苍龙注: 马八尺以上为龙.《淮南·时则篇》注引《周礼》及《后汉书》注引《尔 雅》亦俱作龙。郭引作姓者,欲明此城彼龙,二者相当,因而改龙为 姓,非《周礼》归文也”。凡此皆为龙方即有城氏的绝好佐证。那末, 卜辞中的龙方当即古吏中的有城氏,《尚书·尧典》中的龙,就是龙 方之君了。 夏代初年龙图为后羿的贤臣。《左传·襄公四年》载:“昔有夏 之方衰也,后羿自组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 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因、熊凳、尾图,而用寒浞。”杜预注:“四 子皆羿之贤臣”。“龙圉”,《汉书·古人表》作“龙图”;《潜夫论·五 德志》作“尤圉”,彭铎按:“程本作围。《文选》桓温《荐焦秀表》注 引《传》同。”可见“龙圉”即龙图,当是龙方的首领,夏初为后羿的贤 臣。 由上所述,我们认为,龙方即有城氏,本商之先祖契的母族,帝 尧时逐渐发展壮大,与商族结为联姻,成为挺立于诸侯之林的强大 国族。如果这种推测不错的话,《尚书·尧典》中被舜命为“纳言”兼 “主宾客”的“龙”,当是有城氏的首领,而契母简狄,也就是龙方之 女了。直到夏代初年,龙方的首领“龙图”,仍为后羿的贤臣。 三龙方的后裔为匈奴的一支 武王灭商后龙方的国族是否存在?它的后裔如何?搞清这些 问题,是颇有意义的。 龙方是以犬为图腾的国族。《周礼·瘦人》谓“马八尺以上为 龙”,典籍多主此说。《论衡·龙虚篇》:“世俗画龙之像,马头蛇尾。” 《尚书中侯·握河记》:“龙马衔甲,…自河而出。”可见古人确有 ·8…
以“马”为龙的思想。但是,殷墟卜辞屡见有马方的记载⑧,它与龙 方显然有别。因此龙方不可能是以“马”为图腾的国族。 我们知道,殷契之母为有城氏之女,名日简狄,说明有城本属 狄族。《说文·犬部》:“狄,赤狄,本犬种”,足见狄是以“犬”为图腾 的人们的共同体。《汉书·孔禧传》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博物 志》引《徐偃王志》载:“有犬名鸽仓,…临死生角而九尾,实黄龙 也”。解放前闽、浙地区,以狗为图腾的畲族,就把狗称之谓龙犬或 龙狗⑨。因此,龙方当是以犬为图腾的国族。 值得注意的是,殷墟卜辞中亦有犬侯的记载©。从其内容看, 犬侯与龙方亦非同一国族。《诗·野有死麇》:“天使龙也吠”。毛传: “龙,狗也”。《尔雅·释畜》云:“龙,狗也。”郝懿行疏云:“《诗·野有 死麇》传用《尔雅》疏行李巡日:‘龙,一名狗。’《穆天子传》:“天子之 狗”,郭注:‘龙茸,谓猛狗。或日龙亦狗名。’按龙茸谓多长毛,即 今之狮浓狗也。”《说文·犬部》也说:“尾,犬之多毛者,”这说明浓 狗即今俗名之狮子狗也。如前所述,龙通作龙,故狗亦可称为龙。因 此,我们认为,龙方当是以狗(即狮子狗)为图腾的部族。大抵狄族 是以犬为图腾的部族,然狄族强大,犬种宜多,狄族内不同的支族 便以不同的犬种作为图腾,来表示区别,也是合乎情理的。 龙方的后裔为匈奴的一个支族。《史记·匈奴列传》载:“唐虞 以上有山戎、猃狁、辈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 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史证·五帝本纪·索 隐》日:“荤粥,匈奴别名也。唐虞以上日山戎,亦日熏粥,夏日淳维, 殷曰鬼方,周日猃狁,汉日匈奴”。《诗·采薇》毛传:“猃狁,北狄 也。”郑笺:“北狄,今匈奴也”。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也说:古之 “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后人皆 被以犬戎之名”,与“春秋之戎狄、战国以后之匈奴”,“先后相应,其 为同种①”。因此,殷之鬼方、西周之猃狁、春秋之戎狄、战国以后之 匈奴,都是我国古代西北诸族之总称,他们本为同种,世代相传,先 ·94
后称谓不同罢了。据《史记·匈奴列传》载:直到汉代匈奴部族依然 众多,“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 一”。那未,殷墟卜辞中以鬼、马、犬为图腾的鬼方、马方、龙方等,都 当是“自有君长”的匈奴先族。《逸周书·献令》载:匈奴的正北,与 之并列者有:“空同、大夏、莎车、豹胡、代翟、楼烦、月氏、歼黎,其 龙、东胡”。《汉书·匈奴传》载:冒顿“北服浑窳、屈射、丁零、隔昆、 龙、薪犁之国”。吕思勉日:“龙即其龙之龙②”。因此,汉代匈奴中 的龙国,当是商代龙方的后裔。也就是说,直到汉代,匈奴中龙方的 一支依然湮祀不绝。 匈奴族有以龙为图腾的信仰。《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五 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索隐》:“《汉书》作‘龙城’,亦作 ‘茏’字。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后汉书》 云‘匈奴俗,岁有三岁祠,祭天神”。因此,陈梦家先生指出:“龙方可 能与匈奴有关”③,是颇有卓见的。 由上所述,我们认为,龙方是以龙狗(即狮子狗)为图腾的国 族。它的后裔属於匈奴族的一支,直到汉代依然存在。 四 龙方的地望 龙方的地望何在?我们从龙方与羌方的关系及有绒氏和匈奴 族的活动区域,试加推测: (一)从羌人活动的地域推测。如前所述,殷墟卜辞中商朝在征 伐龙方时,往往“羌、龙”并提,龙方常向商朝“氏羌”,以供王室祭 祀;龙方常为商朝“辈羌”,以钳制羌方对商朝的威胁。这些都说明 龙方与羌方地望相近,关系密切。因此,陈梦家先生说:“此龙方与 羌方似或合或叛,两者当相近@④”,是正确的。这样,羌方的活动地 域就可为寻找龙方的地望,提供重要线索。据研究羌方的地望“或 在背南,或在河南附近的太行山地区”。“今陕西大荔县西十五里有 羌」镇,…此地或是羌白所曾居住之地,在河东之西”⑤。这说明 10…
羌方活动的地域在今晋南和太行山南麓,西边曾达到今陕西大荔 一带。因此,从龙方为商朝钳制羌方的作用看,龙方的地望当在羌 方之西,即今陕西东部洛河以西的地区。 (二)从有城氏活动的地域推测。我们知道,龙方即有姓氏。这 样,弄清有贼氏的地望,是至关重要的。《史记·殷本纪》载:“殷契, 母日简秋,有城之女”。裴骃《集解》引《淮南子》日:“有贼在不周之 北”。张守节《正义》日:“按:《记》云桀败于有城之墟’,有城当在蒲 州地。”蒲州即今山西西南永济县境。《殷本纪》又云:“桀败于有城 之墟,桀奔于鸣条”。《正义》引《括地志》云:“高涯原在蒲州安邑县 北三十里南坂口,即古鸣条陌也。鸣条战地,在安邑西”。安邑即今 山西夏县,与永济县相近,鸣条既在夏县西,有城之墟在永济县境 是完全合理的⑥。由此推测,夏代末年龙方的地望当在今山西西南 永济县境。 (三)从匈奴族活动的地域推测。我们知道,龙方的后裔属匈奴 族的一支,那未匈奴活动的地域何在?《史记·匈奴列传》载:“武王 伐纣而营洛邑,复居部,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日荒 服”。王国维指出:“猃狁之寇周也,及泾水之北,而周伐猃狁也,在 洛水之阴,则猃狁出入,当在泾、洛之间”“二水下游”⑦处。这说明 西周时期猃狁活动的地域当在今陕西东部的泾、洛之间。《汉书· 匈奴传》所载之龙国,在匈奴之北,吕思勉指出:“此时当亦在今河 北、山西境,后乃随汉族之开拓而北走者也⑧”。这是说到了汉代龙 方的后裔龙国,尚居住在今河北、山西境内,后来随着汉族的开拓 继续向北方迁去。 由上所述,我们认为,夏代末年龙方活动的地域在今山西西南 永济县境,地处黄河东岸。后来大抵受商族的压迫,西渡黄河,居于 今陕西东部的泾,洛之间。直到汉代,龙方的后裔龙国,仍处在今山 西、河北的北部地区(见图)。 11·
羌 黄 水 方 泪 治 水 之墟 河 河 龙方活动区城示意图 注释 ①②⑤⑧③④⑤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281、205、260、283、282、页, 科学出版社,1857年。 ③④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294、241页,中华书局,1979页。 ⑥《左传·成公十三年》 ⑦唐嘉宏:《中国古代民族研究》7页,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⑨《畲族图腾文化之研究X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册。 ⑩《前》五·七·七 ①⑦王国维:《鬼方昆夷猃狁考》,《观堂集林》卷十三。 ②⑧吕思勉:《读史札记》上册4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⑤郑杰样:《夏史初探97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