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的历程和成 重点:噪声污染定义 及来瓶.碍声的物理 度量和声级的计算: 了解噪声及噪声污染自 理解噪声频诺分析 掌界噪声的主观评价 定义、特点和来源: 量:了解噪声的控 解描述声被的基本物西 标准,理解声波的传 量。堂探操市的物理向 播特性和噪声控制的 量和声级的计算:理 工作程序图吸声 第二章噪声污染 噪声频谱分析 掌握明 技 (吸声材料 声的主观评价量:了解 及其控制 市结构)、隔声技术 噪声的控制标准,理 (1)概述 (隔墙、隔声屏、隔 声波的传播特性和噪出 (2)噪声控制的物 声置圆声间)和消 控制的工作程序,掌 目标1 其电 声技术(阻性消声、 (3)吸声技术 吸声技术(吸声材料、 讲授:16 目标 (4)隔声技术 出结构)、隔声 抗性消声和阻抗复合 20 设计:4 型消声)的基本理 目标 (隔墙、隔声屏、隔 目标4 (5)消声技术 掌界吸声技术、隔声 罩、隔声间)和消声扌 思政融入点:《 技术和消声技术的设 术(阻性消声、抗性沿 华人民共和国噪古 计基础:掌捏吸声技 声和阻抗复合型消声 亏染防治法》解读 术、隔声技术和消 技术、隔声技术和消 技 控制噪声的设 计算. 技术的设计基础:掌程 吸声技术、隔声技术和 消声技术控制嗓声的设 计计算。 难点:声声级的计 算 声波传播特性 声降噪的设计计 算:隔声的计算、消 声哭的设计计算 服点:振原理、隔 第三章振动污染 银元件的种类,金属 及其控制 了解振动污染的定义 弹簧隔据器、橡胶 危害及控制一般方法 (1)振动及其危 振器的设计计算方 目标1 量握隔报原理:了解四 讲授:4 目标 与控制 法。 振元件的种类:掌据全 设计:2 目标3 (2)摄振原界 难点:隔振原理:金 (3)隔振元件 属弹簧隔振器、橡胶 属弹簧隔振器、 目标4 (4)阻尼减振 振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隔振器的设计计算方 法
理的的历程和成 就 第二章 噪声污染 及其控制 (1)概述 (2)噪声控制的物 理基础 (3)吸声技术 (4)隔声技术 (5)消声技术 思政融入点:《中 华人民共和国噪声 污染防治法》解读 了解噪声及噪声污染的 定义、特点和来源;了 解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 量;掌握噪声的物理度 量和声级的计算;理解 噪声频谱分析;掌握噪 声的主观评价量;了解 噪声的控制标准,理解 声波的传播特性和噪声 控制的工作程序;掌握 吸声技术(吸声材料、 吸声结构)、隔声技术 (隔墙、隔声屏、隔声 罩、隔声间)和消声技 术(阻性消声、抗性消 声和阻抗复合型消声) 的基本原理;掌握吸声 技术、隔声技术和消声 技术的设计基础;掌握 吸声技术、隔声技术和 消声技术控制噪声的设 计计算。 重点:噪声污染定义 及来源;噪声的物理 度量和声级的计算; 理解噪声频谱分析; 掌握噪声的主观评价 量;了解噪声的控制 标准,理解声波的传 播特性和噪声控制的 工作程序;掌握吸声 技术(吸声材料、吸 声结构)、隔声技术 (隔墙、隔声屏、隔 声罩、隔声间)和消 声技术(阻性消声、 抗性消声和阻抗复合 型消声)的基本原理; 掌握吸声技术、隔声 技术和消声技术的设 计基础;掌握吸声技 术、隔声技术和消声 技术控制噪声的设计 计算。 难点:声声级的计 算;声波传播特性; 吸声降噪的设计计 算;隔声的计算、消 声器的设计计算 20 讲授:16 设计: 4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三章 振动污染 及其控制 (1)振动及其危害 与控制 (2)隔振原理 (3)隔振元件 (4)阻尼减振 了解振动污染的定义、 危害及控制一般方法; 掌握隔振原理;了解隔 振元件的种类;掌握金 属弹簧隔振器、橡胶隔 振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隔振原理、隔 振元件的种类,金属 弹簧隔振器、橡胶隔 振器的设计计算方 法。 难点:隔振原理;金 属弹簧隔振器、橡胶 隔振器的设计计算方 法 6 讲授: 4 设计: 2 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 4
第四章电磁辐射 了解电磁辐射污染的来重点:电磁辐射污染的 源、传播途径及对人体基本物理量和防治原 污染及其控制 的危害:了解电辐 :电碰辐射污染的 标1 污染防治的基本京则 台措施及技术 目标 (2)电磁辐射污染 掌握电磁辐射污染的國 难点:电磁辐射污染 防治技术 治措瓶及技术。 的防治措旄及技术 第五章放射性污 染及其控制 (1)概 了解放射性污染的 源、特点及危害:理解重点:放射性污染的 (2)放射性污染财 放射性污染防护的基本本物理量和防治原则: 讲授:1学时 目标1 原则及对策:掌握放射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措 (3)放射性废物 2 日标3 性污染防护的方法:了施及技术。 讨论:1学时 目标4 思政融入点 解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难点:放射性污染的 竿摆放性废物处理 防治指施及技术 日本核放射性污 术。 水排海 一大国 尚任 第六意光污染污 染及其控制 了解光污染定义、来 重点:光污染的基本物 (1)概述 及产生的原因:理解光 理量和光污染的防治 (2)光污染的防治污染防治管理的措施: 措施及技术。 讲授 目标1 目标3 管理 理解光污染的防治技难点:光污染的防治措 (3)光污染的防治术。 施及技术 技术 第六章热污染污 染及其控制 了解热污染来源、成因、重点:温室效应,热污 (1)橱求 影响及温室效应:理解染的防治措施及技术, 日标 (2)热污染的防治 讨论 思政融入点 热污染的防治策略及技难点:热污染的防治措 目标4 术 施及技术 双碳目标、协同 减排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范围涵盖理论讲授和讨论的全部内 容,包括主要概念、技术原理、影响因素、设计计算等。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 简答题、计算题或分析题等类型。 (二)课程成绩 考试课程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分别占比50%和5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 平时作业占15%、讨论占5%,阶段测验占10%,噪声控制设计20%
第四章 电磁辐射 污染及其控制 (1)概述 (2)电磁辐射污染 防治技术 了解电磁辐射污染的来 源、传播途径及对人体 的危害;了解电磁辐射 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 掌握电磁辐射污染的防 治措施及技术。 重点:电磁辐射污染的 基本物理量和防治原 则;电磁辐射污染的防 治措施及技术。 难点:电磁辐射污染 的防治措施及技术 1 目标 1 目标 3 第五章 放射性污 染及其控制 (1)概述 (2)放射性污染防 护 (3)放射性废物处 理 思政融入点: 日本核放射性污 水排海——大国 责任 了 解 放 射 性 污 染 的 来 源、特点及危害;理解 放射性污染防护的基本 原则及对策;掌握放射 性污染防护的方法;了 解放射性废物的分类; 掌握放射性废物处理技 术。 重点:放射性污染的基 本物理量和防治原则;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措 施及技术。 难点:放射性污染的 防治措施及技术 2 讲授:1 学时 讨论:1 学时 目标 1 目标 3 目标 4 第六章 光污染污 染及其控制 (1)概述 (2)光污染的防治 管理 (3)光污染的防治 技术 了解光污染定义、来源 及产生的原因;理解光 污染防治管理的措施; 理 解 光 污 染 的 防 治 技 术。 重点:光污染的基本物 理量和光污染的防治 措施及技术。 难点:光污染的防治措 施及技术 1 讲授 目标 1 目标 3 第六章 热污染污 染及其控制 (1)概述 (2)热污染的防治 思政融入点: 双碳目标、协同 减排 了解热污染来源、成因、 影响及温室效应;理解 热污染的防治策略及技 术。 重点:温室效应,热污 染的防治措施及技术。 难点:热污染的防治措 施及技术 1 讨论 目标 1 目标 4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核方式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范围涵盖理论讲授和讨论的全部内 容,包括主要概念、技术原理、影响因素、设计计算等。考试题目类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 简答题、计算题或分析题等类型。 (二)课程成绩 考试课程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分别占比 50%和 5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 平时作业占 15%、讨论占 5%,阶段测验占 10%,噪声控制设计 20%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结满分为100分.占总成结的506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测验、讨论和噪声控制设计等部分构成,各部 分占比及评分标准由教师根实际情况决定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100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译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可以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卷、简答题、计算题和设计避。 (4)考试内容:针对期术考试对应的误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平时成绩(50%) 课程目标 期末成绩 合计 作业 测 课堂讨论 课程设计 05%) (509%) (10%) (5% (0%) (20%) 5 2 0 7 、6 33 2 5 4 0 6 33 3 3 2 0 3 合计(成绩构成) 20 10 5 20 5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资源包括:优秀在线MOOC资源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和微课视频(课程团队录制)等。线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将传统讲授与讨论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以重点、难点内容, 知识点应用和扩展为主要讲授内容。课程教学中将虚拟仿真结合进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 形象生动的知识,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开发线上课后作业,巩周课堂教学成果。《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借助泛雅平台进行 了课程在线习题的建设,实现在线布置作业,在线作答,在线批改。同时,借助互联网渠道, 多途径开展辅导答疑,充分利用了QQ、微信、学习通、电话等多种方式开展辅导答疑工作, 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提高辅导答疑的效果。 六、参考材料 线上:泛雅平台 https://moocl.chaoxing com/course/222657819.html?edit=true&articleld=282805634 主撰人:詹艳慧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50%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测验、讨论和噪声控制设计等部分构成,各部 分占比及评分标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5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可以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设计题。 (4)考试内容:针对期末考试对应的课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合计 平时成绩(50%) 期末成绩 (50%) 作业 (15%) 测验 (10%) 课堂讨论 (5%) 实验 (0%) 课程设计 (20%) 1 5 3 2 0 7 16 33 2 5 4 1 0 6 17 33 3 5 3 2 0 7 17 34 合计(成绩构成) 20 10 5 0 20 5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资源包括:优秀在线 MOOC 资源、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和微课视频(课程团队录制)等。线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将传统讲授与讨论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以重点、难点内容, 知识点应用和扩展为主要讲授内容。课程教学中将虚拟仿真结合进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 形象生动的知识,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开发线上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借助泛雅平台进行 了课程在线习题的建设,实现在线布置作业,在线作答,在线批改。同时,借助互联网渠道, 多途径开展辅导答疑,充分利用了 QQ、微信、学习通、电话等多种方式开展辅导答疑工作, 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提高辅导答疑的效果。 六、参考材料 线上:泛雅平台: 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222657819.html?edit=true&articleId=282805634 主撰人:詹艳慧
审核人:于飞 英文校对:任德章 教学副院长:李娟英 日期:2022年9月18日
审核人:于飞 英文校对:任德章 教学副院长:李娟英 日 期:2022 年 9 月 18 日
附件:各类考核与评价标准表 1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成绩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分数90分) 78<分数 68≤分数< (60分数 不及格 90) 78) 6) (分数<60分 课程目标 对喝声、振动、 对暖声、。短动 对喝声。根动 对赐由。垢动 电磁、放射性 噪声、振动、电 巾磁、放时性 电磁、放射性。 电磁、放射性。 光和执污垫的 光和热污染的 光和热污染的 光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 基本概念及 基本概念及其 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其 特点:掌握 本概念及其特 特点:草捏娱 特点:掌握哦 特点:掌捏噪 声、握动、电遵 点:掌星噪声 市、振动、电猫 声、振动、由缆 课程目标】 声、振动、申磁 放射性污染控 振动、电磁、放 放射性污染松 被射性污染轻 (5%) 放射性污染控 制的一船程序 射性污染控制 制 一般程序 制的 ·般程 制 一程 防护原则及基 防护原则及基 防护原则及药 防护原则及基 的一般程 本方法等有 护原则及基 本方法等理程 本方法等知识 本方法理解深 定的了解,作名 方法等了解不 较深入,作答较 点有一定的理 入,作答准确 思路尚可.部分 多,作答思路泪 准确。分析较得 解,题目分析较 分析得当 知识点掌提不 清晰。 乱。 对隔声、吸声 对隔声、吸声 对隔声、吸声 对隔声、吸声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消声及隔振阻 消声及隔振阳 消声及隔振用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尼等物技术 尼等控制技术 尼等蛇制技术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的原理、特点 的原理、特点 的原理、特点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计算及应用 计算及应用知 计算及应用知 计算及应用 只握程度高 识黛握程度轧 识掌握程度中 识握程度 识掌握程度线 具有噪声控制 高。具有噪声控 等。具有一定的 般。具有一定的 差.缺乏噪声拉 仪器设备使用、 制仪器设备使 操声控制仪器 噪声控制仪器 制仪器设备使 洗剥和暖古治用。法刑和吸法 设备使用、选型 设名使用。决时 用、洗型和碍 课程目标2 理方案洗择的 治理方案洗择 和噪声治理方 治理方率选择 (5% 和噪声治理方 ,运用到解 的能力 案选择的能 案选择的能力 的能力,运用到 头夏杂环境 解决复杂环 运用到解决复 运用到解决复 解决复杂环垃 程问题中的能 工程问题中的 杂环境工程问 杂环境工程问 工程问题中的 力强。解题思路能力较强。解数 题中的能力中 顺中的能力一 能力筹。解颗 清晰、过程完 思路洁晰、过程 等,解题思路较 般。解题思路较 路混乱、无计算 计算结果正 完整 、计算结 清晰、过程完 过程、计算结界 确。书写整齐 果较正确。书号 整、计算结果有 整、 十算结果 错误。 范 整齐规范。 定问题。书写 题较大。书写较 较规范, 洁晰, 课程目标3 能够清渐地认 够较洁晰址 能够较清渐认 可以认识、分 不能认识、分析 识、分析和解 (5%) 分析和解决 认识、分析和解 和解决物理性 和解决物理 物理性环境污决物理性环境 物理性环境污 环境污染控制 环境污染控制
附件:各类考核与评价标准表 1.平时作业评分标准 成绩 课程目标 优秀 (分数≥90 分) 良好 (78≤分数< 90) 中等 (68≤分数< 78) 及格 (60≤分数< 68) 不及格 (分数<60 分) 课程目标 1 (5%) 对噪声、振动、 电磁、放射性、 光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其 特点;掌握噪 声、振动、电磁、 放射性污染控 制的一般程序、 防护原则及基 本方法理解深 入,作答准确, 分析得当。 对噪声、振动、 电磁、放射性、 光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其 特点;掌握噪 声、振动、电磁、 放射性污染控 制的一般程序、 防护原则及基 本方法等理解 较深入,作答较 准确,分析较得 当。 对噪声、振动、 电磁、放射性、 光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其 特点;掌握噪 声、振动、电磁、 放射性污染控 制的一般程序、 防护原则及基 本方法等知识 点有一定的理 解,题目分析较 清晰。 对噪声、振动、 电磁、放射性、 光和热污染的 基本概念及其 特点;掌握噪 声、振动、电磁、 放射性污染控 制的一般程序、 防护原则及基 本方法等有一 定的了解,作答 思路尚可,部分 知识点掌握不 牢。 噪声、振动、电 磁、放射性、光 和热污染的基 本概念及其特 点;掌握噪声、 振动、电磁、放 射性污染控制 的一般程序、防 护原则及基本 方法等了解不 多,作答思路混 乱。 课程目标 2 (5%)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识掌握程度高。 具有噪声控制 仪器设备使用、 选型和噪声治 理方案选择的 能力,运用到解 决复杂环境工 程问题中的能 力强。解题思路 清晰、过程完 整、计算结果正 确。书写整齐规 范。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识掌握程度较 高。具有噪声控 制仪器设备使 用、选型和噪声 治理方案选择 的能力,运用到 解决复杂环境 工程问题中的 能力较强。解题 思路清晰、过程 较完整、计算结 果较正确。书写 整齐规范。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识掌握程度中 等。具有一定的 噪声控制仪器 设备使用、选型 和噪声治理方 案选择的能力, 运用到解决复 杂环境工程问 题中的能力中 等。解题思路较 清晰、过程完 整、计算结果有 一定问题。书写 较规范。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识掌握程度一 般。具有一定的 噪声控制仪器 设备使用、选型 和噪声治理方 案选择的能力, 运用到解决复 杂环境工程问 题中的能力一 般。解题思路较 清晰、过程不完 整、计算结果问 题较大。书写较 清晰。 对隔声、吸声、 消声及隔振阻 尼等控制技术 的原理、特点、 计算及应用知 识掌握程度较 差。缺乏噪声控 制仪器设备使 用、选型和噪声 治理方案选择 的能力,运用到 解决复杂环境 工程问题中的 能力差。解题思 路混乱、无计算 过程、计算结果 错误。 课程目标 3 (5%) 能够清晰地认 识、分析和解决 物理性环境污 能够较清晰地 认识、分析和解 决物理性环境 能够较清晰认 识、分析和解决 物理性环境污 可以认识、分析 和解决物理性 环境污染控制 不能认识、分析 和解决物理性 环境污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