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工程知识 知识推演。、分析环境专业工程问题。 2.问愿分析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式(讲 敦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授、实验、上 支撑课科 机、讨论) 日标 第一章绪论 1掌握微生物的概 (1)微生物的定义、类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 群和特点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 (2)微生物与人类生产 持的母影由 及生活的关系 3.微生物对化学污染我 思政融入点:在有关微4 的防治 露点:微生物 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添加 4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 与人类生命 中国科学家在微生物学 影响和防治 健康相关性 中的香健作用.通过沙眼 5环墙工程松测中的言 讲授与讨论 衣原体施原的发现过程 生物学技术与法 点:微生物 引出汤飞凡学以致用,男 6.了解微生物对化学 学技术与方 于改克世界医学题, 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 福人类的历史功绩,从而 利彩利 设明我国到党干作老的门了翠特生物付环培的 卓域发现对世界人民的 有害影响和防治 贡献之大,无形当中增加 6了解环境检测中的微 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第二草非细想结构的廷 1病毒的形态大小 重点:病毒化 微生物病毒 2.病毒化学组成及繁础 学组成及较 (1)病毒的一般特性利 过程等特征。 殖过程等特 (2)病毒的检深 在自然界的存在状 2 讲授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新 态及井水处理时的病 毒去除情况 难点:如何松 冠肺炎病毒、艾滋病病毒 4.病毒的分类、检测及 测环境中的 等,讨论维护生物伦理号 的重要性 培养方法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1.2 掌握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知识,并能 用于恰当表述复杂环境工程问题,采用自然科学相关 知识推演、分析环境专业工程问题。 1.工程知识 2 2.2 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够运用环境工 程基本原理及专业知识,加以分析与解释,并恰当表 达。 2. 问题分析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 授、实验、上 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类 群和特点 (2)微生物与人类生产 及生活的关系 思政融入点:在有关微生 物学的发展历史中,添加 中国科学家在微生物学 中的贡献作用,通过沙眼 衣原体病原的发现过程, 引出汤飞凡学以致用,勇 于攻克世界医学难题,造 福人类的历史功绩,从而 说明我国科学工作者的 卓越发现对世界人民的 贡献之大,无形当中增加 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掌握微生物的概念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 的防治 4.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 影响和防治 5.环境工程检测中的微 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6.了解微生物对化学污 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 利影响 7.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 有害影响和防治 6.了解环境检测中的微 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重点:微生物 与人类生命 健康相关性 难点:微生物 学技术与方 法 2 讲授与讨论 1 第二章非细胞结构的超 微生物——病毒 (1)病毒的一般特性和 类群 (2)病毒的检测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新 冠肺炎病毒、艾滋病病毒 等,讨论维护生物伦理学 的重要性。 1.病毒的形态大小 2.病毒化学组成及繁殖 过程等特征。 3. 在自然界的存在状 态及井水处理时的病 毒去除情况 4.病毒的分类、检测及 培养方法 重点:病毒化 学组成及繁 殖过程等特 征 难点:如何检 测环境中的 病毒 2 讲授 1
1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2细菌的细胞构造、繁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 点:繁殖为 式和菌落形 (2)蓝细菌和放线菌 表,细菌的分类 成过程 思改融入点:通过介绍 4放线黄的形态结构 4 讲授 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茵 繁殖过程和群体特征 难点:革兰氏 染色差异,鼓励同学们利 革兰氏垫色步和 用科学逻辑思维去发现 染色步和 并解决问题。 6.古菌、苴细菌、螺旋 机理 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 休的一般特占。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原生动物对水质的指 重点:真核微 (1)原生动书 示作用 生物在人类 2酵母、霉菌的细胞结 生活中的应 (2)微型后生动物 构和培养特征 思政融入点:根据微生物 用 3.藻类的一殷特点。 的分类特征,使同学们了 授 ,常见后生微型动物的 生物讲化过理及规律 点:直核微 境养同 学们养成循序渐 形态与特点 后生微型动物对水质 质检 进式的科学素养, 则的指 的指示作用 示作用 第五音微生物的生理 (1)微牛物的阵 微生物的酶结构与组 (2)微生物的营养 成 (3)微生物的产能代选 2酶的催化 重点:微生物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微 3.微生物的营养物与营 的营养物与 生物代谢过程中关建产 养类型 营养类型及 物是酿造产业的关键与 微生物所需的碳氨刊 其代谢过程 心我长期受制国 比例 讲授 外微生物技术断, 5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类 难点: 微生物 键产业话语权较弱,随者 型 的能量生成 技术进步,我们逐渐摆脚 6.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过程 闲墙,拓展民族产业钉出 7.微生物ATP的生成方 的伟大任多等融入到微 生物学课堂教学中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 1微生物生长繁殖 重点:微生物 殖与生长因子 2.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 生长繁殖的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定方法: 测定方法 (2)微生物的生存因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 点及测定方法 难点 微生物 4 讲授 生素发现过程,引导学生 4.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基 分解代谢 不要轻易放弃试验过程 本原理 物中的与菌 中的任何异常现象,不要5相浊和恒化培养的技 种整定右关 轻易放弃自认为失数的 术特点 的生化反应
第三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 (2)蓝细菌和放线菌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 革兰氏阳性与阴性细菌 染色差异,鼓励同学们利 用科学逻辑思维去发现 并解决问题。 1.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2.细菌的细胞构造、繁 殖方式和菌落形成 3.常见细菌类群的代 表、细菌的分类。 4.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繁殖过程和群体特征 5.革兰氏染色步骤和机 理 6.古菌、蓝细菌、螺旋 体、立克次氏体和支原 体的一般特点。 重点:繁殖方 式和菌落形 成过程 难点:革兰氏 染色步骤和 机理 4 讲授 1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1)原生动物 (2)微型后生动物 思政融入点:根据微生物 的分类特征,使同学们了 解生物进化过程及规律, 培养同学们养成循序渐 进式的科学素养。 1.原生动物对水质的指 示作用 2.酵母、霉菌的细胞结 构和培养特征 3.藻类的一般特点。 4.常见后生微型动物的 形态与特点 5.后生微型动物对水质 的指示作用 重点:真核微 生物在人类 生活中的应 用 难点:真核微 生物对于水 质检测的指 示作用 4 讲授 1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理 (1)微生物的酶 (2)微生物的营养 (3)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微 生物代谢过程中关键产 物是酿造产业的关键与 核心,我国长期受制于国 外微生物技术垄断,对关 键产业话语权较弱,随着 技术进步,我们逐渐摆脱 困境,拓展民族产业复兴 的伟大任务等融入到微 生物学课堂教学中。 1.微生物的酶结构与组 成 2.酶的催化 3.微生物的营养物与营 养类型 4.微生物所需的碳氮磷 比例 5.微生物的培养基及类 型 6.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7.微生物ATP的生成方 式 重点:微生物 的营养物与 营养类型及 其代谢过程 难点:微生物 的能量生成 过程 2 讲授 1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 殖与生长因子 ( 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 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抗 生素发现过程,引导学生 不要轻易放弃试验过程 中的任何异常现象,不要 轻易放弃自认为失败的 1.微生物生长繁殖 2.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 定方法; 3.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特 点及测定方法 4.微生物连续培养的基 本原理 5.恒浊和恒化培养的技 术特点 重点:微生物 生长繁殖的 测定方法 难点:微生物 分解代谢产 物中的与菌 种鉴定有关 的生化反应 4 讲授 1
实验结果,要认真分析6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概 “失欧”的原因.也许能 今和获得方法 在失败的试验过程中有 7温度、氧气 重大发现。 微生物生长的彩响 8.微生物对纤维素,海 粉、蛋白质、脂肪等分 解方式: 9.微生物分解代谢产物 中的与荫种鉴定有 的生化反应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 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 重点:微生物 变异 传的物 (1)微生物的遗传 (2)微生物的变异 2微生物遗传物质结构 基础及结构 3基因突变的概凳 分析 (3)基因重组 4基因突变的机理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吉 2 讲授 5厘核贵牛物的基闲重 走点:微生物 年科学家沃森与克甲克 组的方式 基因突变的 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充分 直核微生物的基因重 学生们了解合作 组的形式 对于解决间题的重要性 1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 特点 第八意微牛物的生 生物与人类生活的 重点:微生物 (1)生态系统概述 与人类生活 (2)土壤微生物生态 密切关系 的密切关系 微生物与其生活在 (3)空气微生物生态 起的其它生物之甸的 (4水体微生物牛态 差点:微生粉 相百关系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微 在不同生态 !微生物在不同生态条 生物学在环培中无处不 多件下的种 讲授 在,闹释微生物与人 类 件下的种类, 数量 数量 分 刻相件,并介绍微生物] 布及在污染生态条件 布及在污第 下的作用和特点 生学,使同学们了解正确 生态条件下 5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岸 的防护病原微生物的方 的作用和特 方法 法,保障身体健 微生物在水中分布和 饮水的卫生学指标。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 直点:活性汽 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 生物群落 泥对于污水 生物学原理 2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 处理厂污水 (1)污水生物处理中的 水的机理 处理的重要 生态系统 3,菌胶团的结构 性 4 讲授 2 (2)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4.活性污泥丝状膨张的 的成因及对策 成因 准点:活性 (3)厌氧环境中活性污 5活性污泥丝状膨张控 泥中名溢尚 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 制对策 生物的功能
实验结果,要认真分析 “失败”的原因,也许能够 在失败的试验过程中有 重大发现。 6.微生物同步生长的概 念和获得方法 7.温度、氧气、PH 对 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8.微生物对纤维素、淀 粉、蛋白质、脂肪等分 解方式; 9.微生物分解代谢产物 中的与菌种鉴定有关 的生化反应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和 变异 ( 1)微生物的遗传 ( 2)微生物的变异 (3)基因重组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青 年科学家沃森与克里克 发现 DNA 是遗传物质, 充分让学生们了解合作 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 础 2.微生物遗传物质结构 3.基因突变的概念 4.基因突变的机理。 5.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 组的方式 6.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 组的形式 重点:微生物 遗传的物质 基础及结构 分析 难点:微生物 基因突变的 现实意义有 哪些 2 讲授 1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 (1)生态系统概述 (2)土壤微生物生态 (3)空气微生物生态 (4)水体微生物生态 思政融入点:通过介绍微 生物学在环境中无处不 在,阐释微生物与人类时 刻相伴,并介绍微生物卫 生学,使同学们了解正确 的防护病原微生物的方 法,保障身体健康。 1.微生物在自然分布的 特点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 密切关系 3.微生物与其生活在一 起 的其它生物之间的 相互关系 4.微生物在不同生态条 件下的种类、数量、分 布及在污染生态条件 下的作用和特点 5.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 方法 6.微生物在水中分布和 饮水的卫生学指标。 重点:微生物 与人类生活 的密切关系 难点:微生物 在不同生态 条件下的种 类、数量、分 布及在污染 生态条件下 的作用和特 点 2 讲授 2 第九章水环境污染控制 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 生物学原理 ( 1)污水生物处理中的 生态系统 ( 2)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的成因及对策 ( 3)厌氧环境中活性污 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 1.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 生物群落 2.好氧活性污泥净化废 水的机理 3.菌胶团的结构。 4.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 成因 5.活性污泥丝状膨胀控 制对策 重点:活性污 泥对于污水 处理厂污水 处理的重要 性 难点:活性污 泥中各类微 生物的功能 4 讲授 2
落 6污废水处理中的生态与作用 思政融入点:青山绿水就 系统和水处理工艺的 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原理及实现方式 我们将适过 生物在 水净化和环境治理中为 货的重要作用,引入和 出这一重要环境生态学 」 第十章污废水深度处理 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的 二级水处理概② 微生物学原理 2.脱氮工艺原理,硝化 (1)污废水深度处理 段、反硝化段运行操作 重点:污水深 (2)微污染水源水预处 关键因素 理的微生物原现 3.微污染水源处理的工 度处理工艺 (3)人工湿地中的微 艺过程 难点:人工福 4 物与水生拍物净化作用 4.饮用水消毒的方法原 讲授 2 地净化污废 思政融入点:人工涅地是 理 国家开展水域生态治理 S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特 水的方法与 原理 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温 地生修复:向同学们 绍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 的原理。 新理念。 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 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 其微生物群 (1)有机固体废物的赏 L常用的垃吸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 2推肥法、堆肥化、堆 (2)废气的生物处理 肥的枢含 思政融入点:通过案例 好氧堆肥法的微生物 点:氧推 学原 肥法的微生 绍,从2018年1月1日 物学原理 4.相关发酵微生物类 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 及特点 进授与讨论 圾,这其中就包括废东塑 难点:废气处 2 5.厌氧堆肥过程。 胶、纸类、弃护渣、上 纺织品.中国在宜布对洋 废气处理的物理 化 理的物理、化 学及生物学方法 学及生物宁 垃圾实进口禁令后,西 方法 7.含硫恶臭污染物及 方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 NH3、CO,的微生物 对这一改变。因为,很多 理 垃圾出口国没有充足的 基础设施,难以充分 对废旧 立圾的回 收利用
落 思政融入点:青山绿水就 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 我们将通过微生物在污 水净化和环境治理中发 货的重要作用,引入和导 出这一重要环境生态学 理。 6.污废水处理中的生态 系统和水处理工艺的 原理及实现方式 与作用 第十章污废水深度处理 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的 微生物学原理 ( 1)污废水深度处理 ( 2)微污染水源水预处 理的微生物原理 ( 3)人工湿地中的微生 物与水生植物净化作用 思政融入点:人工湿地是 国家开展水域生态治理 的重要手段,通过介绍湿 地生态修复,向同学们介 绍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 新理念。 1.一、二级水处理概念 2.脱氮工艺原理,硝化 段、反硝化段运行操作 关键因素。 3.微污染水源处理的工 艺过程, 4.饮用水消毒的方法原 理。 5.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特 点 6.人工湿地净化污废水 的原理。 重点:污水深 度处理工艺 难点:人工湿 地净化污废 水的方法与 原理 4 讲授 2 第十一章有机固体废物 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 其微生物群落 ( 1)有机固体废物的微 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 落 (2)废气的生物处理 思政融入点:通过案例介 绍,从 2018 年 1 月 1 日 开始,中国禁止进口洋垃 圾,这其中就包括废弃塑 胶、纸类、废弃炉渣、与 纺织品。中国在宣布对洋 垃圾实施进口禁令后,西 方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 对这一改变。因为,很多 垃圾出口国没有充足的 基础设施,难以充分实现 对废旧物品及垃圾的回 收利用。 1.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 2.堆肥法、堆肥化、堆 肥的概念 3.好氧堆肥法的微生物 学原理 4.相关发酵微生物类群 及特点 5.厌氧堆肥过程。 6.废气处理的物理、化 学及生物学方法 7.含硫恶臭污染物及 NH3 、CO 2 的微生物处 理 重点:好氧堆 肥法的微生 物学原理 难点:废气处 理的物理、化 学及生物学 方法 2 讲授与讨论 2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一)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本上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生活实际的 案例解析。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课程成墙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在线学习、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 占课程考核成绩的40%,其中平时作业占20%、在线学习占10%、课堂讨论10%。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结满分为40分。占总成绩的40% 平时成绩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讨论、课堂表现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作 占20%、在线学习占10%、课堂讨论10%.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100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6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包含单项选择恩、多项选择愿、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恩、论述题。 (4)考试内容:环境工程领域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相关知识点。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平时成绩(xx%) 课程目标 期末成绩 合计 作业 在线学习 课堂讨论 60%) (209% (10%) 10% 9 6 5 46 2 4 5 34 54 合计(成绩枸成) 10 0 100% 五、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进行必要的理论推导,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实 例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抽象定理的掌握,启发学生对课程 和专业的兴趣:教学紧扣“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灵活采用传 统讲授方式、观看录像、电子教案、课程资源上网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提 供教学参考资料、推荐课外阅读材料等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现代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可以有效利用多种手机软件,如学习通等,将最新的微 生物相关新闻或案例上传,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实,培养社会责任 感。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实施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一)考核方式 采用闭卷考试,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本上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结合生活实际的 案例解析。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课程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在线学习、课堂讨论等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 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40%,其中平时作业占 20%、在线学习占 10%、课堂讨论 10%。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40 分,占总成绩的 40%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讨论、课堂表现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作业 占 20%、在线学习占 10%、课堂讨论 10%。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6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4)考试内容:环境工程领域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相关知识点。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 合计 平时成绩(××%) 期末成绩 (60%) 作业 (20%) 在线学习 (10%) 课堂讨论 (10%) 1 9 6 5 26 46 2 11 4 5 34 54 合计(成绩构成) 20 10 10 60 100% 五、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进行必要的理论推导,细讲 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实 例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抽象定理的掌握,启发学生对课程 和专业的兴趣;教学紧扣“课堂讲授、课程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灵活采用传 统讲授方式、观看录像、电子教案、课程资源上网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同时通过提 供教学参考资料、推荐课外阅读材料等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结构。 现代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可以有效利用多种手机软件,如学习通等,将最新的微 生物相关新闻或案例上传,在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现实,培养社会责任 感。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布相关教学信息、实施自主学习;采用分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