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每只0.035ml,抗着床率达100%。终止妊娠的厉 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薄荷水溶部分也对大白鼠有抗 早孕作用和兴奋子宫作用。家兔孕后第6天或第9天宫腔内分别给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 第12天处死观察胚珠变化,结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终止早孕及抗着床作用。其作用机制可 能与加强子宫收缩无关,对α及β受体皆无影响,但能轻度加强缩宫素的作用,与对滋养 叶的损害有关。 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 6.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乌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气8lmg/kg,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 分泌,降低分泌物重量,吸入243mg/kg则降低黏液排出量,这可能是对呼吸道黏液细胞的 直接作用。薄荷醇能减少血液与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 而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用于鼻炎、喉炎时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进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释, 而表现明显的缓解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外感髙热薄荷、芥穗、银花、杏仁、生石膏、前胡、黄芩、竹叶、柴胡、生甘草、 板蓝根各10g,连翘15g。水煎,一日服4次、6次或8次。治疗外感高热73例,24小时恢 复正常者13例,占17.8%;无效2例,占2.47%。有效率为97.26%。〔中医杂志1991:32 (3):52 2.治疗急性乳腺炎薄荷、橘叶各60g,水煎,过滤,用毛巾浸汤热敷患处,每日1 剂,早晚各敷1次。共治疗40余例(未溃脓者),疗效良好。(广西赤脚医生1977:;(1) 3.治疗慢性荨麻疹薄荷15g,桂圆干6粒,煎服。每日1次,连服2~4周。治疗40 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4例。〔福建医药杂志1980;2(5):6 4.治疗黄褐斑薄荷、柴胡、黄芩、栀子、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各 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黄褐斑45例,痊愈6例,基本痊愈23例,显效12例,无效 4例。(山东中医杂志1982:(3):153 5.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薄荷、蝉蜕各3~9g,生石膏10~40g,甘草3~6g。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婴幼儿可不拘次数,当水频服。咳嗽加桑叶、款冬花:咽痛加连翘、 桔梗;食滞加炒麦芽、鸡内金:大便干燥加大黄,治疗240例,总有效率为95.4%。(河北 中医1991:;13(2):5) 6.治疗咽炎 a.薄荷、甘草、桔梗各3g,麦门冬、板蓝根、玄参、生地各6g,菊花、金银花、白茅根、 莲藕节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为1疗程。治疗急性咽炎200例,显效178 例,有效18例,无效4例。一般治疗1个疗程可控制症状,治疗2个疗程即愈。(广西中 医药1986:9(1):15 b.薄荷、甘草、玄参、麦冬各15g。将各药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匀,分装小袋。治疗 慢性咽炎80例,结果痊愈40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中药材1992:15 (4):4 7.治疗急性结膜炎车前草(子)50g,薄荷10g,水煎2次成500~600m,待药液凉 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λ眼球结膜,每日1剂,洗 5次,至痊愈。共治疗12例红眼病,连洗3~5天痊愈者7例,洗6~7天痊愈者4例,洗 7天以上者1例。(新中医1985:17(6):47) 方剂选用:1.治疗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份,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 方》)
21 床与抗早孕作用,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每只 0.035ml,抗着床率达 100%。终止妊娠的原 因可能是子宫收缩加强,也不能排除蜕膜组织等的直接损伤。薄荷水溶部分也对大白鼠有抗 早孕作用和兴奋子宫作用。家兔孕后第 6 天或第 9 天宫腔内分别给予不同量的薄荷油,于 第 12 天处死观察胚珠变化,结果表明:薄荷油具有终止早孕及抗着床作用。其作用机制可 能与加强子宫收缩无关,对 α 及 β 受体皆无影响,但能轻度加强缩宫素的作用,与对滋养 叶的损害有关。 薄荷热水提取物体外实验对人子宫颈癌 JTC-26 株有抑制作用。 6.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乌拉坦麻醉兔吸入薄荷醇蒸气 81mg/kg,能增加呼吸道黏液的 分泌,降低分泌物重量,吸入 243mg/kg 则降低黏液排出量,这可能是对呼吸道黏液细胞的 直接作用。薄荷醇能减少血液与皂甙等的泡沫,用于支气管炎时,能减少呼吸道的泡沫痰, 而使有效通气腔道增大。用于鼻炎、喉炎时可能由于薄荷醇能促进分泌,使黏稠的黏液稀释, 而表现明显的缓解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外感高热 薄荷、芥穗、银花、杏仁、生石膏、前胡、黄芩、竹叶、柴胡、生甘草、 板蓝根各 10g,连翘 15g。水煎,一日服 4 次、6 次或 8 次。治疗外感高热 73 例,24 小时恢 复正常者 13 例,占 17.8%;无效 2 例,占 2.47%。有效率为 97.26%。〔中医杂志 1991;32 (3):52〕 2. 治疗急性乳腺炎 薄荷、橘叶各 60g,水煎,过滤,用毛巾浸汤热敷患处,每日 1 剂,早晚各敷 1 次。共治疗 40 余例(未溃脓者),疗效良好。〔广西赤脚医生 1977;(1): 43〕 3. 治疗慢性荨麻疹 薄荷 15g,桂圆干 6 粒,煎服。每日 1 次,连服 2~4 周。治疗 40 例,显效 32 例,好转 4 例,无效 4 例。〔福建医药杂志 1980;2(5):6〕 4. 治疗黄褐斑 薄荷、柴胡、黄芩、栀子、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陈皮、甘草各 10g,水煎服,每日 1 剂。治疗黄褐斑 45 例,痊愈 6 例,基本痊愈 23 例,显效 12 例,无效 4 例。〔山东中医杂志 1982;(3):153〕 5.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薄荷、蝉蜕各 3~9g,生石膏 10~40g,甘草 3~6g。每日 1 剂,水煎分 3 次服。婴幼儿可不拘次数,当水频服。咳嗽加桑叶、款冬花;咽痛加连翘、 桔梗;食滞加炒麦芽、鸡内金;大便干燥加大黄,治疗 240 例,总有效率为 95.4%。〔河北 中医 1991;13(2):5〕 6. 治疗咽炎 a. 薄荷、甘草、桔梗各 3g,麦门冬、板蓝根、玄参、生地各 6g,菊花、金银花、白茅根、 莲藕节各 10g,水煎服,每日 1 剂,连服 3 剂为 1 疗程。治疗急性咽炎 200 例,显效 178 例,有效 18 例,无效 4 例。一般治疗 1 个疗程可控制症状, 治疗 2 个疗程即愈。〔广西中 医药 1986;9(1):15〕 b. 薄荷、甘草、玄参、麦冬各 15g。将各药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匀,分装小袋。治疗 慢性咽炎 80 例,结果痊愈 40 例,显效 21 例,有效 17 例,无效 2 例。〔中药材 1992;15 (4):45〕 7. 治疗急性结膜炎 车前草(子)50g,薄荷 10g,水煎 2 次成 500~600ml,待药液凉 后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洗患眼,洗时拨开上下眼睑,使药液进入眼球结膜,每日 1 剂,洗 3~ 5 次,至痊愈。共治疗 12 例红眼病,连洗 3~5 天痊愈者 7 例,洗 6~7 天痊愈者 4 例,洗 7 天以上者 1 例。〔新中医 1985;17(6):47〕 方剂选用:1. 治疗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份,为末。每温酒调服一钱。(《永类钤 方》)
2.治疗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 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 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 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太平圣惠方》薄荷丸) 3.治疗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4.治疗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配伍效用 薄荷配伍柴胡、白芍、茯苓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疏 散肝经郁滞,四药合用,有疏肝养血,健脾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胃受损之两 胁作痛、寒热往来、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诸症。 薄荷配伍蝉蜕薄荷疏散风热、淸利头目、透疹止痒;蝉蜕疏风淸热、透发瘾疹,轻淸 升散、善走皮腠,同时能引薄荷入血祛风止痒。二者伍用,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 斑疹、祛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咽喉疼痛:麻疹初起 或疹透不畅者以及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 薄荷配伍钩藤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擅疏风淸热、透疹利咽、疏肝解郁;钩 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长于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二者伍用,共奏祛风清热解表、清利 咽喉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者;咳嗽因内伤 或外感所致之,且日久不愈者以及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头晕目眩者 薄荷配伍桔梗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而利咽喉:桔梗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二者相使伍 用,可散风热,利咽喉,对于风热之邪所致之咽喉肿痛疗效佳。 薄荷配伍金银花、连翘薄荷散风淸热;金银花、连翘疏散透邪,清热解毒。三药合用, 共成辛凉解表,宣散风热之效,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 渴、咳嗽、咽痛等症。 薄荷配伍牛蒡子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透疹作用,相须应用,可加强疏散风热、透疹之 功,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及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之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薄荷醇(天然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5000~6000mg/kg; 大鼠皮下注射10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混悬液均为800~1000ng/kg。薄荷醇(合成 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1400~16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均为1500 1600mg/kg。 临床应用薄荷,毒副作用很少见。曾报道一例因腹胀误服薄荷油20m,15分钟后发生 头昏、眼花、恶心、呕吐、手足麻木、逐渐昏迷、血压略降(9.31/7.98kPa)。经静脉输液, 并给予中枢兴奋剂,于第二天恢复。 【医家论药】 “薄荷,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 诸经之领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 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药鉴》) “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淸,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 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 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药品化义》)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 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 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
22 2. 治疗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薄荷一束如碗大(阴干),皂荚十挺(长 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涂醋,炙令焦黄)。捣碎,以酒一斛,浸经三宿,取出曝干,更 浸三宿,如此取酒尽为度,焙干,捣罗为散,以烧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黄芪 汤下二十丸,小儿减半服之。(《太平圣惠方》薄荷丸) 3. 治疗血痢:薄荷叶煎汤单服。(《普济方》) 4. 治疗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本事方》) 配伍效用: 薄荷配伍柴胡、白芍、茯苓 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茯苓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疏 散肝经郁滞,四药合用,有疏肝养血,健脾和中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胃受损之两 胁作痛、寒热往来、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诸症。 薄荷配伍蝉蜕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透疹止痒;蝉蜕疏风清热、透发瘾疹,轻清 升散、善走皮腠,同时能引薄荷入血祛风止痒。二者伍用,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透 斑疹、祛风止痒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头痛、发热、咽喉疼痛;麻疹初起 或疹透不畅者以及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 薄荷配伍钩藤 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擅疏风清热、透疹利咽、疏肝解郁;钩 藤味甘性凉,入肝、心经,长于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二者伍用,共奏祛风清热解表、清利 咽喉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无汗、微恶风寒、头痛、身痛者;咳嗽因内伤 或外感所致之,且日久不愈者以及肝阳上亢之头胀头痛、头晕目眩者。 薄荷配伍桔梗 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而利咽喉;桔梗开宣肺气而利胸膈咽喉,二者相使伍 用,可散风热,利咽喉,对于风热之邪所致之咽喉肿痛疗效佳。 薄荷配伍金银花、连翘 薄荷散风清热;金银花、连翘疏散透邪,清热解毒。三药合用, 共成辛凉解表,宣散风热之效,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 渴、咳嗽、咽痛等症。 薄荷配伍牛蒡子 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透疹作用,相须应用,可加强疏散风热、透疹之 功,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及麻疹初起、疹出不畅之症。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燥、肝阳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薄荷醇(天然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 5 000~6 000mg/kg; 大鼠皮下注射 1 0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混悬液均为 800~1 000mg/kg。薄荷醇(合成 品)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小鼠皮下注射 1 400~1600mg/kg;猫口服或腹腔注射均为 1 500~ 1600mg/kg。 临床应用薄荷,毒副作用很少见。曾报道一例因腹胀误服薄荷油 20ml,15 分钟后发生 头昏、眼花、恶心、呕吐、手足麻木、逐渐昏迷、血压略降(9.31/7.98kPa)。经静脉输液, 并给予中枢兴奋剂,于第二天恢复。 【医家论药】 “薄荷,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 诸经之领头。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佐甘菊,并能 清心明目。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药鉴》) “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 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 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药品化义》) “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 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 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
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 其有泄真元耳。”(《本草求真》)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 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 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瘛痰,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 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 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 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汘用薄荷,犹伤寒发汘用麻黄也。”(《医 学衷中参西录》)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 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本草经疏》) 附注:薄荷,主产于我国南方一带,故有南薄荷之称。以江苏苏州地区所产者最佳,称 苏薄荷,历来被奉为道地药材。《本草纲目》曰:“入药以苏产者为胜。”薄荷习以生品入 药,适用于既有表证又见有脘痞呕恶者 薄荷如经文火微炒入药者,称为炒薄荷:若炒至微焦存性λ药者,则称为薄荷炭。薄荷 炒后辛散之力已缓,发汗力较生品弱,宜用于外感风热有汗之证,可防汗出过多而耗正气 炒炭则擅入血分,可散血分之热。但临床上炒制品的应用较少。 牛蒡子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的果实。亦名恶实(《名医别录》)、鼠 黏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等。味辛、苦,性凉。入肺、胃经。功能:疏 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消肿、解毒。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 痈肿疮毒。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牛蒡甙( Arctiin),其甙元为1-牛蒡粉(1- Arctigenin)。其另一成 分异牛蒡酚( Isoarctigenin),以2%K处理,则生牛蒡酚。果实尚含脂肪油25‰~30%, 其碘价为138.83,在空气中,约经1个月而固化。脂肪酸中主要为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此外,尚有少量硬脂酸和棕榈酸,油酸及α-亚油酸,并含有牛蒡甾醇( Gobosterin) C2H45OH、维生素A类物质和维生素B1。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从牛蒡根中离析得抑制肿瘤 生长的物质。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牛蒡子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 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 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煎剂(100%)在试管内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降血糖作用牛蒡子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碳水化合物耐量増高, 毒性较小 3.牛蒡甙的作用牛蒡甙能短暂地降低兔血压。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或麻痹
23 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 其有泄真元耳。”(《本草求真》)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穿经络, 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 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瘛瘲,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 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 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 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医 学衷中参西录》) “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 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本草经疏》) 附注:薄荷,主产于我国南方一带,故有南薄荷之称。以江苏苏州地区所产者最佳,称 苏薄荷,历来被奉为道地药材。《本草纲目》曰:“入药以苏产者为胜。”薄荷习以生品入 药,适用于既有表证又见有脘痞呕恶者。 薄荷如经文火微炒入药者,称为炒薄荷;若炒至微焦存性入药者,则称为薄荷炭。薄荷 炒后辛散之力已缓,发汗力较生品弱,宜用于外感风热有汗之证,可防汗出过多而耗正气; 炒炭则擅入血分,可散血分之热。但临床上炒制品的应用较少。 牛蒡子 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 Arctium lappa L. 的果实。亦名恶实(《名医别录》)、鼠 黏子(《珍珠囊》)、大力子(《卫生易简方》)等。味辛、苦,性凉。入肺、胃经。功能:疏 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消肿、解毒。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 痈肿疮毒。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牛蒡甙(Arctiin),其甙元为 l-牛蒡粉(l-Arctigenin)。其另一成 分异牛蒡酚(Isoarctigenin),以 2%KOH 处理,则生牛蒡酚。果实尚含脂肪油 25%~30%, 其碘价为 138.83,在空气中,约经 1 个月而固化。脂肪酸中主要为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此外,尚有少量硬脂酸和棕榈酸,油酸及 α-亚油酸,并含有牛蒡甾醇(Gobosterin) C27H45OH、维生素 A 类物质和维生素 B1。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从牛蒡根中离析得抑制肿瘤 生长的物质。 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牛蒡子水浸剂(1:2)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 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 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牛蒡子煎剂(100%)在试管内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链球菌和伤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 降血糖作用 牛蒡子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碳水化合物耐量增高, 毒性较小。 3. 牛蒡甙的作用 牛蒡甙能短暂地降低兔血压。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或麻痹
作用。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亦呈麻痹作用。能引起蛙、小鼠、兔的强直性惊厥,呼吸细弱, 随意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此时心脏尚未停止搏动。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呈扩张作 用。对离体蛙心有麻痹作用。能引起小鼠的轻度举尾反应。并有轻度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4.其他作用有报告指出,牛蒡子内服可解毒、消炎、排脓;根内服可增强新陈代谢 促进血液循环,利大便,通经;叶外用有显著消炎、镇痛效果。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牛蒡子30g,陈皮、茯苓、合欢、佩兰、菖蒲各15g,半夏 竹茹各10g,天竺黄(研面冲)、甘草各5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西药脱水 降颅压、止血及对症治疗,30天为1疗程。治疗100例,3周内症状缓解者76例,脑膜刺 激征消失者70例,4周内病死例数为5例:而没有加服中药的100例中,3周内症状缓解 者只有48例,脑膜刺激征消失者41例,4周内病死例数为2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 10(9):568) 2.治疗小儿上感发热牛蒡子、黄芩、柴胡各10g,葛根12g,石膏30g,皂角刺、连 翘、二花各15g,随证加减。咳嗽加前胡、射干:便秘加大黄、栝楼仁;便溏稀加桔梗、藿 香。治疗60例,体温退至正常时间为:0.5~1天者50例,1~2天者8例,3天者2例 扁桃体化脓的患儿,服完3剂药后,分泌物全部消失。说明本方具有解表散邪,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表里双解的作用。(湖北中医杂志1990:(4):7 3.治疗慢性咽炎牛蒡子、桔梗各10g,赤芍、山豆根、草河车各15g,甘草3g。随 证加减。水煎服。治疗30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6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 0(12):733) 方剂选用: 1.治疗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2.治疗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 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 3.治疗风壅涏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 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4.治疗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 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5.治疗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6.治疗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份。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 生必用方》) 配伍效用: 牛蒡子配伍桔梗牛蒡子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之功:桔梗有宣肺开音利咽之能。二者配伍, 共奏疏风解表利咽之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或热毒壅盛所引起之咽喉肿痛 牛蒡子配伍桔梗、贝母牛蒡子疏散风热,清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止咳:贝母化痰止 咳。三者伍用,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嗽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或肺热之咳嗽、痰黄而咳 之不爽者。 牛蒡子配伍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散风清热,消肿利咽:金银花、连翘宣散风热,清热 解毒。三者配伍应用,有疏散风热,解肌利咽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 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本草经疏》)
24 作用。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亦呈麻痹作用。能引起蛙、小鼠、兔的强直性惊厥,呼吸细弱, 随意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此时心脏尚未停止搏动。对蛙下肢及兔耳血管呈扩张作 用。对离体蛙心有麻痹作用。能引起小鼠的轻度举尾反应。并有轻度的利尿及泻下作用。 4.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牛蒡子内服可解毒、消炎、排脓;根内服可增强新陈代谢, 促进血液循环,利大便,通经;叶外用有显著消炎、镇痛效果。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牛蒡子 30g,陈皮、茯苓、合欢、佩兰、菖蒲各 15g,半夏、 竹茹各 10g,天竺黄(研面冲)、甘草各 5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 1 剂,配合西药脱水、 降颅压、止血及对症治疗,30 天为 1 疗程。治疗 100 例,3 周内症状缓解者 76 例,脑膜刺 激征消失者 70 例,4 周内病死例数为 5 例;而没有加服中药的 100 例中,3 周内症状缓解 者只有 48 例,脑膜刺激征消失者 41 例,4 周内病死例数为 24 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9):568〕 2. 治疗小儿上感发热 牛蒡子、黄芩、柴胡各 10g,葛根 12g,石膏 30g,皂角刺、连 翘、二花各 15g,随证加减。咳嗽加前胡、射干;便秘加大黄、栝楼仁;便溏稀加桔梗、藿 香。治疗 60 例,体温退至正常时间为:0.5~1 天者 50 例,1~2 天者 8 例,3 天者 2 例。 扁桃体化脓的患儿,服完 3 剂药后,分泌物全部消失。说明本方具有解表散邪,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表里双解的作用。〔湖北中医杂志 1990;(4):7〕 3. 治疗慢性咽炎 牛蒡子、桔梗各 10g,赤芍、山豆根、草河车各 15g,甘草 3g。随 证加减。水煎服。治疗 30 例,显效 17 例,有效 7 例,无效 6 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10(12):733〕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2. 治疗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 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 3. 治疗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 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4. 治疗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 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5. 治疗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6. 治疗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份。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 生必用方》) 配伍效用: 牛蒡子配伍桔梗 牛蒡子有疏散风热,清肺利咽之功;桔梗有宣肺开音利咽之能。二者配伍, 共奏疏风解表利咽之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或热毒壅盛所引起之咽喉肿痛。 牛蒡子配伍桔梗、贝母 牛蒡子疏散风热,清肺利咽;桔梗宣肺祛痰止咳;贝母化痰止 咳。三者伍用,有解表清热,化痰止咳嗽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或肺热之咳嗽、痰黄而咳 之不爽者。 牛蒡子配伍金银花、连翘 牛蒡子散风清热,消肿利咽;金银花、连翘宣散风热,清热 解毒。三者配伍应用,有疏散风热,解肌利咽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发热、 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 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牛蒡子提取物毒性较小。牛蒡子甙能引起蛙、小鼠和兔强直性惊厥、呼吸细 弱,随后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 临床应用中尚未见到有不良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 咽喉不利,诸毒热痈,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 肺经风热,悉宜用此。”(《药品化义》) “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 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 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 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 发,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慎不 可谓牛蒡泄降,宜于斑疹,而与芩、地、知、膏、玄参等物一例视之。若此外痈肿水肿等证, 则苟非热结,慎弗轻用。”(《本草正义》) “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本草经疏》)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 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淸。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本草求真》) 牛蒡子,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药性论 “牛蒡子,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柑橘为妙。辛能达 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 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药鉴》) “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 诸肿疮疡,为痘疹要药。”(《本草害利》) 蝉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蝉)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羽化后的蜕壳。亦名蝉蜕壳 (《太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蜕(《眼科龙木论》)等。味甘、咸,性凉。 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主治:外感风热、咳嗽 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内服:煎汤, 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蝉蜕含大量钾壳质。亦含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黄酮类、甾体类、 糖类、油脂、挥发油及乙醇胺( Ethanolamine)等。尚含钙、铝、磷、镁、铁、锰、铬、锌 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抗惊厥作用蝉蜕各部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广泛抑制效能,其作用强度:整体>身冫 足。但各部分均不能对抗内毒素的致死作用。实验表明:蝉蜕醇提取物能减少士的宁引起的 小鼠惊厥死亡数,延长惊厥动物存活期,延长士的宁所致惊厥的潜伏期;但不能对抗戊四氮 引起的惊厥。能延长破伤风毒素所致惊厥小鼠的存活期,与苯巴比妥钠联用可更显著延长存
25 毒副作用:牛蒡子提取物毒性较小。牛蒡子甙能引起蛙、小鼠和兔强直性惊厥、呼吸细 弱,随后运动消失,最后转入麻痹状态。 临床应用中尚未见到有不良反应的报告。 【医家论药】 “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 咽喉不利,诸毒热痈,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 肺经风热,悉宜用此。”(《药品化义》) “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 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 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 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余如血热发斑,湿热 发 ,皆以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表里兼顾,亦无疑忌,非其他之寒凉清降可比,慎不 可谓牛蒡泄降,宜于斑疹,而与芩、地、知、膏、玄参等物一例视之。若此外痈肿水肿等证, 则苟非热结,慎弗轻用。”(《本草正义》) “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本草经疏》) “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 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 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本草求真》) “牛蒡子,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药性论》) “牛蒡子,气寒,味苦辛,无毒。苦能解毒退热,而利咽喉之痛,并柑橘为妙。辛能达 表润肌,而散疮疡之肿,同解毒尤良。合气与味,又治腰膝凝滞之血。若痘出不快者,即用 麻黄桔梗汁煮之,则痘不时起发矣。”(《药鉴》) “辛苦而寒,泻热散结除风,宣肺气,清咽喉,理痰嗽,通行诸经,开毛窍除热毒,散 诸肿疮疡,为痘疹要药。”(《本草害利》) 蝉 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羽化后的蜕壳。亦名蝉蜕壳 (《太平圣惠方》)、金牛儿(《卫生易简方》)、蝉蜕(《眼科龙木论》)等。味甘、咸,性凉。 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主治:外感风热、咳嗽 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内服:煎汤, 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蝉蜕含大量钾壳质。亦含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酚类、黄酮类、甾体类、 糖类、油脂、挥发油及乙醇胺(Ethanolamine)等。尚含钙、铝、磷、镁、铁、锰、铬、锌 等多种微量元素。 药理作用: 1. 抗惊厥作用 蝉蜕各部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广泛抑制效能,其作用强度:整体>身>头 足。但各部分均不能对抗内毒素的致死作用。实验表明:蝉蜕醇提取物能减少士的宁引起的 小鼠惊厥死亡数,延长惊厥动物存活期,延长士的宁所致惊厥的潜伏期;但不能对抗戊四氮 引起的惊厥。能延长破伤风毒素所致惊厥小鼠的存活期,与苯巴比妥钠联用可更显著延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