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专业:针推专业层次:5年制 【教学时数】6学时(其中讲课5学时、操作1学时;40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太阳经脉病候。 3、掌握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 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前谷、阳谷、小海、曘俞、秉风、曲 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等10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太阳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太阳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40分钟 2、《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15分钟 3、《灵枢·经脉》手太阳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10分钟。 4、《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循行与手少阴经别循行共15分钟。 5、《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6、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常用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80分钟。 7、前谷、阳谷、小海、曘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 等10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15分钟。 8、手太阳腧穴小结10分钟。 9、课堂讨论与提问10分钟。 10、划经点穴40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髅、听宫等9个常用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 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 专业:针推专业 层次:5 年制 【教学时数】 6 学时(其中讲课 5 学时、操作 1 学时;40 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太阳经脉病候。 3、掌握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 常用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熟悉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 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太阳络脉、手太阳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太阳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太阳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 40 分钟。 2、《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 15 分钟。 3、《灵枢·经脉》手太阳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10 分钟。 4、《灵枢·经别》手太阳经别循行与手少阴经别循行共 15 分钟。 5、《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6、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 80 分钟。 7、前谷、阳谷、小海、臑俞、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 等 10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 15 分钟。 8、手太阳腧穴小结 10 分钟。 9、课堂讨论与提问 10 分钟。 10、划经点穴 40 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太阳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常用 1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太阳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太阳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髏、听宫等9个 常用腧穴的类属、定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第八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中的手少阴经别在此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解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腧穴的属性、定位、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太阳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太阳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太阳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等 9 个 常用腧穴的类属、定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太阳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第八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中的手少阴经别在此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解。 2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 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Taiyang, SD)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手走头,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 缘,属小肠,络心。(图9-1) 下巨虚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图 图9-1 (一)经脉循行 l、解词(含校注 踝:指尺骨小头隆起处。杨上善《太素》:“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 为踝也”。 臂骨:此处指尺骨。《太素》作“臂下骨”,杨上善注:“臂有二骨,垂手之 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桡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尺骨)”。 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疑此原属注文,因此加括号,《素问·刺 禁论》王冰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与此意相合。另外,“颃” 与“撷”均指目下方的颧骨部,前者多用于《灵枢·经脉》中,后者多用于《灵 枢·经筋》中,如手阳明经筋“结于颃”、足阳明经筋“合于加 难点分析与讨论 (1)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指的是那些穴位?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 手太阳经络 一、手太阳经脉(The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Taiyang, SI)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手走头,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 缘,属小肠,络心。(图 9-1) 图 9-1 (一)经脉循行 1、解词(含校注) 踝:指尺骨小头隆起处。杨上善《太素》:“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 为踝也”。 臂骨:此处指尺骨。《太素》作“臂下骨”,杨上善注:“臂有二骨,垂手之 时,内箱前骨名为上骨(桡骨),外箱后骨名为下骨(尺骨)”。 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疑此原属注文,因此加括号,《素问·刺 禁论》王冰注:“手太阳脉,自颧而斜行,至目内眦”,与此意相合。另外,“九页” 与“出页”均指目下方的颧骨部,前者多用于《灵枢·经脉》中,后者多用于《灵 枢·经筋》中,如手阳明经筋“结于九页”、足阳明经筋“合于九页”。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手太阳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指的是那些穴位? 3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出肩解”,指肩关节后方的肩贞、曘俞穴;“绕肩胛”,指肩胛冈下上的天 宗、秉风、曲垣穴;“交肩上”,指肩胛内上方的肩外俞、肩中俞穴,并与足太阳 经的附分、大杼交会以及与督脉的大椎交会。 (2)关于《帛书》“齿脉”、“肩脉”、“耳脉”的意义 A、从命名来看,与《灵枢·经脉》中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 不同,它主要是着眼于经脉上端所达的头身主要部位来命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 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 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 B、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重点,如牙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肩 臂痛,多取手太阳经的后溪。 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在目内眦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抵胃→属小 肠; 分支一:缺盆→颈→面颊→外眼角→耳: 分支二:面颊→内眼角 ③循行特点 在上臂部“小海”至“肩贞”段无穴位。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胃;器官——耳、目(锐眦)、咽、鼻。 (二)经脉病候 解词(含校注) 颔: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难点分析与讨论 (1)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里实际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不主“小肠”所生病, 是为何手太阳经的“所生病”用“液”来概括 病证所涉及的部位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加之因为它无小肠腑证, 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因为其所列举 的病证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曘、肘臂外后廉痛等。因此,要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须根据“液”的基本意义,并结合其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来理解。 A、从“液”的生理作用来看,“液”与“津”对举,主要停留于内部,存 在于骨节、脑髓、孔窍(耳、目)等处,起润滑和滋养作用。如《灵枢·决气》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口问》:“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 之道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B、从“液”的病理变化来看,由于不能“灌精,濡空窍”,出现一些耳、 目、关节的病变。《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出肩解”,指肩关节后方的肩贞、臑俞穴;“绕肩胛”,指肩胛冈下上的天 宗、秉风、曲垣穴;“交肩上”,指肩胛内上方的肩外俞、肩中俞穴,并与足太阳 经的附分、大杼交会以及与督脉的大椎交会。 (2)关于《帛书》“齿脉”、“肩脉”、“耳脉”的意义 A、从命名来看,与《灵枢·经脉》中着眼于四肢(手足)分阴阳的命名法 不同,它主要是着眼于经脉上端所达的头身主要部位来命名,手阳明经主要到达 齿部,故称之为“齿脉”,手太阳经主要到达肩部,故称之为“肩脉”,手少阳经 主要到达耳部,故称之为“耳脉”。 B、总结出四肢部经穴的远道主治重点,如牙痛,多取手阳明经的合谷,肩 臂痛,多取手太阳经的后溪。 3、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手小指与手少阴心经相衔接,在目内眦交接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小指尺侧端→上肢外侧后缘→绕行肩胛部→缺盆→络心→抵胃→属小 肠; 分支一:缺盆→颈→面颊→外眼角→耳; 分支二:面颊→内眼角。 ③循行特点 在上臂部“小海”至“肩贞”段无穴位。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胃;器官——耳、目(锐眦)、咽、鼻。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颔:指颏下结喉上两侧肉之软处。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主“液”所生病? 这里实际包括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何手太阳小肠经不主“小肠”所生病,二 是为何手太阳经的“所生病”用“液”来概括。 病证所涉及的部位为手太阳经的有穴通路所到达,加之因为它无小肠腑证, 所以不能说成主“小肠”所生病,而以主“液”所生病较为合适。因为其所列举 的病证有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等。因此,要回答 这个问题,主要须根据“液”的基本意义,并结合其有穴通路的具体部位来理解。 A、从“液”的生理作用来看,“液”与“津”对举,主要停留于内部,存 在于骨节、脑髓、孔窍(耳、目)等处,起润滑和滋养作用。如《灵枢·决气》: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曲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灵枢·口问》:“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 之道也”,“耳中宗脉之所聚也……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B、从“液”的病理变化来看,由于不能“灌精,濡空窍”,出现一些耳、 目、关节的病变。《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 4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3月1日 酸,耳数鸣”。耳、目、关节的病证与“液”不能“灌精,濡空窍”(《灵枢·口 问》)有关,(而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正好与之吻合,故以“液”来概括)也可以说 是“液脱”所致 杨上善对此作了总结,“两大骨相接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谓之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可见,“液”与“小肠经” 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而以“液”作为“小肠经”的代名词。 手太阳小肠经一系列病候中并无小肠腑证,而与“液”的病候基本一致,故 以“液”来概括小肠经病(仅仅说明,从小肠经病候概括的角度,以“液”这个 字眼代替更合适) 另外,张景岳(《类经》:“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 主液也”。)、张隐庵等注家,从“小肠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去理解(见 《经络学》教材),因为本经不及小肠腑病,故难以切合原意。 附:思维拓展 这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矛盾,且治疗小肠腑病的腧穴却位于胃经上, 这需要用经络学说中的其他内容如根结、气街理论来解释。 3、病候小结 A、外经病候——头面五官疾病(如耳聋、目黄、嗌肿)、其他所过处疾病 (如肩似拔、腈似折等) B、热性病 总之,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注:经脉病候中出现耳聋症状者有小肠经和三焦经。) 手太阳络脉 (一)循行 (二)病候 附:思维拓展 从《灵枢·经脉》中关于络脉病候的记载,分析络穴—一支正的主治: ①近治作用——节驰肘废 ②远治作用——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循经远道部的疾病,如项强 ③特殊作用——络穴,可治手少阴心经的癫狂、易惊、喜笑善忘、惊恐悲愁 等;络脉病,如疥疮生疣:;热性病(阳经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共同特点) 、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1、解词(含校注) 两筋:指在腋部的胸大肌与背阔肌。 指地:A、《太素》卷九经脉正别注:“地,下也,手太阳之正,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强调经脉上下走向。B、《类经》七卷第三注: “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 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强调经脉卜下、内外走向。(参见:沈 晓明.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中国针灸,1998;18(5):318)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3 月 1 日 酸,耳数鸣”。耳、目、关节的病证与“液”不能“灌精,濡空窍”(《灵枢·口 问》)有关,(而手太阳小肠经病证正好与之吻合,故以“液”来概括)也可以说 是“液脱”所致。 杨上善对此作了总结,“两大骨相接处,有谷精汁,补益脑髓,皮肤润泽, 谓之液,手太阳主之。邪气病液,遂循脉生诸病也”。可见,“液”与“小肠经” 在生理、病理上关系密切,因而以“液”作为“小肠经”的代名词。 手太阳小肠经一系列病候中并无小肠腑证,而与“液”的病候基本一致,故 以“液”来概括小肠经病(仅仅说明,从小肠经病候概括的角度,以“液”这个 字眼代替更合适) 另外,张景岳(《类经》:“小肠主泌别清浊,病则水谷不分而流行无制,是 主液也”。)、张隐庵等注家,从“小肠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去理解(见 《经络学》教材),因为本经不及小肠腑病,故难以切合原意。 附:思维拓展 这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矛盾,且治疗小肠腑病的腧穴却位于胃经上, 这需要用经络学说中的其他内容如根结、气街理论来解释。 3、病候小结 A、外经病候——头面五官疾病(如耳聋、目黄、嗌肿)、其他所过处疾病 (如肩似拔、臑似折等) B、热性病 总之,主要有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症。 (注:经脉病候中出现耳聋症状者有小肠经和三焦经。) 二、手太阳络脉 (一)循行 (二)病候 附:思维拓展 从《灵枢·经脉》中关于络脉病候的记载,分析络穴——支正的主治: ①近治作用——节驰肘废 ②远治作用——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目眩;循经远道部的疾病,如项强。 ③特殊作用——络穴,可治手少阴心经的癫狂、易惊、喜笑善忘、惊恐悲愁 等;络脉病,如疥疮生疣;热性病(阳经肘、膝关节以下穴位的共同特点) 三、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1、解词(含校注) 两筋:指在腋部的胸大肌与背阔肌。 指地:A、《太素》卷九经脉正别注:“地,下也,手太阳之正,从手至肩, 下行走心,系小肠,为指地也”。强调经脉上下走向。B、《类经》七卷第三注: “指地者,地属阴,居天之内,手太阳内行之脉,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于小 肠,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内,故曰指地”。强调经脉上下、内外走向。(参见:沈 晓明.手太阳经别和手少阳经别循行之我见.中国针灸,1998;18(5):31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