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时间;但不能避免破伤风毒素所致惊厥小鼠的死亡。蝉蜕及五虎追风散(蝉蜕、明天麻、 南星、朱砂、僵蚕、全蝎)能对抗小白鼠因马钱子碱、可卡因及烟碱等引起的惊厥死亡,部 分消除烟碱所引起的肌肉震颤,五虎追风散还能对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厥死亡。对由破伤风 毒素引起的家兔破伤风,在症状发作前后给予蝉蜕散或五虎追风散,能延长发病动物的平均 存活时间,但不能使之免于死亡。蝉蜕流浸膏、蝉蜕煎剂对注射破伤风毒素小鼠的死亡时间 略有推迟的效果。 2.镇静作用蝉蜕醇提取物有显著镇静作用,能明昰减少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显著 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蝉蜕和 五虎追风散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由活动,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即它们都具有镇静作用 它们亦能引起家兔活动减少、安静、横纹肌紧张度降低、翻正反射迟钝等周身反应。 3.解热作用蝉蜕煎剂1g/kg口服对过期伤寒菌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其头足部较 身部为强。 4.其他作用实验证明:兔耳静脉注射醇浸剂60~250mg/kg,能防止静脉注射垂体后 叶素(2u/kg)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电图改变(Ty-5及S-T段抬高),但对心率及QT间期 影响不显著。因此认为,蝉蜕醇浸液可能具有阻滞心肌β一受体的作用 硏究表明:蝉蜕能显著减少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及延长热痛刺激时小鼠反射时间。蝉 蜕水煎液对机体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蝉蜕具有神经节阻断作用,对肾上腺素反应系统和乙酰胆碱降压反应无影响。蝉蜕各部 分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头痛蝉蜕、葛根、川芎、白芍、白芷各15g,细辛3g,甘草6g,受风寒诱发者加 桂枝6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19例,服药14剂后症状控制和消失者7例,显效10例, 好转2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17 2.治疗慢性荨麻疹蝉蜕洗净,晒干、炒焦,研末过筛制成蜜丸,每丸重9g。每次1 丸,每日2~3次,温开水送下。治疗30例,结果痊愈7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有效 病例服药2~3天后即见症状改善,皮损消退:服药5~7天症状和皮损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 失;继续服药15~20天,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1972:(3):215) 3.治疗破伤风蝉蜕30g,制南星6g,明天麻6g,全蝎(连尾)7个(或9个),僵 蚕(炒)7个(或9个)。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3日。在服上药前先用朱砂面1.5g、黄 酒60m1为引冲服。治疗27例,痊愈率为81.49%。(中华医学杂志1956;(10):937 4.治疗痔疮蝉蜕15g,冰片12g,麻油3oml。将蝉蜕微火焙焦存性硏末,再加冰片 混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睡前用银花20g,木鳖子12g(捣碎),甘草12g,煎水趁热洗患 处,再用棉签蘸药膏涂于痔核上。连用5~7天,无副作用。共治疗痔疮脱肛便血肿痛53 例,全部在涂药后痛除、血止、核消。(辽宁中医杂志1983:(5):40) 5.治疗产后尿潴留蝉蜕(去头足)9g,加水500~600m1,煎至400m1,去渣加适量 红糖,1次服完。若5~6小时不能排尿,可重复给药1次。治疗125例,服药后1~6小时 排尿者108例,好转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6%。〔湖北中医杂志1983:(5):40 治疗小儿鞘膜积液蝉蜕、苏叶各15g,枯矾、五倍子各10g,将上药用纱布包好, 加水1500m1,煎沸10分钟。把药液倒入盒内,乘热先熏后洗,凉至微温时将阴囊放入药液 中浸泡,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下次再用药时,需将药液加至微温。每3日用药1 剂,连用3剂为1疗程。治疗36例,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黑龙江中医药1991 (1):37 方剂选用:
26 活时间;但不能避免破伤风毒素所致惊厥小鼠的死亡。蝉蜕及五虎追风散(蝉蜕、明天麻、 南星、朱砂、僵蚕、全蝎)能对抗小白鼠因马钱子碱、可卡因及烟碱等引起的惊厥死亡,部 分消除烟碱所引起的肌肉震颤,五虎追风散还能对抗卡地阿佐引起的惊厥死亡。对由破伤风 毒素引起的家兔破伤风,在症状发作前后给予蝉蜕散或五虎追风散,能延长发病动物的平均 存活时间,但不能使之免于死亡。蝉蜕流浸膏、蝉蜕煎剂对注射破伤风毒素小鼠的死亡时间 略有推迟的效果。 2. 镇静作用 蝉蜕醇提取物有显著镇静作用,能明显减少正常小鼠的自发活动,显著 拮抗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与巴比妥类药物有协同作用。蝉蜕和 五虎追风散能抑制小白鼠的自由活动,与环己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即它们都具有镇静作用; 它们亦能引起家兔活动减少、安静、横纹肌紧张度降低、翻正反射迟钝等周身反应。 3. 解热作用 蝉蜕煎剂 1g/kg 口服对过期伤寒菌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其头足部较 身部为强。 4. 其他作用 实验证明:兔耳静脉注射醇浸剂 60~250mg/kg,能防止静脉注射垂体后 叶素(2u/kg)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心电图改变(Tv-5 及 S-T 段抬高),但对心率及 Q-T 间期 影响不显著。因此认为,蝉蜕醇浸液可能具有阻滞心肌 β-受体的作用。 研究表明:蝉蜕能显著减少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次数及延长热痛刺激时小鼠反射时间。蝉 蜕水煎液对机体免疫功能和变态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 蝉蜕具有神经节阻断作用,对肾上腺素反应系统和乙酰胆碱降压反应无影响。蝉蜕各部 分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头痛 蝉蜕、葛根、川芎、白芍、白芷各 15g,细辛 3g,甘草 6g,受风寒诱发者加 桂枝 6g。水煎服,每日 1 剂。治疗 19 例,服药 14 剂后症状控制和消失者 7 例,显效 10 例, 好转 2 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2):17〕 2. 治疗慢性荨麻疹 蝉蜕洗净,晒干、炒焦,研末过筛制成蜜丸,每丸重 9g。每次 1 丸,每日 2~3 次,温开水送下。治疗 30 例,结果痊愈 7 例,显效 15 例,好转 5 例。有效 病例服药 2~3 天后即见症状改善,皮损消退;服药 5~7 天症状和皮损可完全消失或基本消 失;继续服药 15~20 天,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皮肤病防治研究通讯 1972;(3):215〕 3. 治疗破伤风 蝉蜕 30g,制南星 6g,明天麻 6g,全蝎(连尾)7 个(或 9 个),僵 蚕(炒)7 个(或 9 个)。水煎服,每日 1 剂,连用 3 日。在服上药前先用朱砂面 1.5g、黄 酒 60ml 为引冲服。治疗 27 例,痊愈率为 81.49 %。〔中华医学杂志 1956;(10):937〕 4. 治疗痔疮 蝉蜕 15g,冰片 12g,麻油 30ml。将蝉蜕微火焙焦存性研末,再加冰片 混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睡前用银花 20g,木鳖子 12g(捣碎),甘草 12g,煎水趁热洗患 处,再用棉签蘸药膏涂于痔核上。连用 5~7 天,无副作用。共治疗痔疮脱肛便血肿痛 53 例,全部在涂药后痛除、血止、核消。〔辽宁中医杂志 1983;(5):40〕 5. 治疗产后尿潴留 蝉蜕(去头足)9g,加水 500~600ml,煎至 400ml,去渣加适量 红糖,1 次服完。若 5~6 小时不能排尿,可重复给药 1 次。治疗 125 例,服药后 1~6 小时 排尿者 108 例,好转 14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 97.6%。〔湖北中医杂志 1983;(5):40〕 6. 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蝉蜕、苏叶各 15g,枯矾、五倍子各 10g,将上药用纱布包好, 加水 1500ml,煎沸 10 分钟。把药液倒入盒内,乘热先熏后洗,凉至微温时将阴囊放入药液 中浸泡,每日 2 次,每次 10~30 分钟。下次再用药时,需将药液加至微温。每 3 日用药 1 剂,连用 3 剂为 1 疗程。治疗 36 例,治愈 30 例,有效 4 例,无效 2 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1; (1):37〕 方剂选用:
1.治疗咳嗽,肺气壅滞不利: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各一两,陈皮、 甘草(炙)各半两。共为细末。每服半钱,生姜汤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治疗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薄荷一钱五分,蝉蜕一钱(去足、翅),前 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栝楼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煎服。(《时病论》辛凉解表法) 3.治疗疔疮:蝉蜕壳、白僵蚕各等份。上为末,醋调涂四周,留疮口,俟根出稍长, 然后拔根出,再用药涂疮。一方不用醋,用油调涂。(《太平圣惠方》蝉蜕散) 4.治疗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份。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姚 僧坦集验方》) 5.治疗小儿夜啼:蝉蜕二七枚,辰砂少许。为末,炼蜜丸,令儿吮。(《赤水玄珠》蝉 蜕膏 6.治疗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世医得效方》) 7.治疗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金牛儿,以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服一字 冷水调下。(《卫生易简方》) 配伍效用 蝉蜕配伍钩藤钩藤清肝热,息肝风,尤其息风止痉作用更佳,再辅以蝉蜕凉肝息风,二者 共奏清热息风之功,可治疗高热惊风病证 蝉蜕配伍桔梗、牛蒡子蝉蜕质轻性寒入肺,疏散风热而利咽;桔梗宣肺利咽;牛蒡子 散风热,泄热毒而利咽。三者配伍,有疏散风热、清音利咽之功效,可治疗风热郁肺引起之 咽痛音哑等症 蝉蜕配伍菊花蝉蜕甘寒,轻浮宣散,疏肝经风热以明目退翳:菊花轻淸凉散,善解头 目风热,又能淸泄肝热而明目。二者均性寒入肝,相须为用,其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之功效 更著,用于治疗风热壅盛、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以及麻疹后疹毒未净 所致之目赤流泪、翳膜遮目等症 蝉蜕配伍胖大海蝉蜕甘寒,气淸质轻,善于凉散风热、疏利咽喉:胖大海甘淡微寒 能开肺气、清痰热,兼能利肺治喑。二者皆能宣肺、清咽、开音。相伍为用,共奏疏肺清热、 利咽开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咽痒以及肺经热盛、气闭失宣之声音 嘶哑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蝉蜕整体的药理作用最强,毒性小,小鼠给药量达成人最大用量的833倍仍 安然无恙 蝉蜕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809mg/kg,而灌胃8000ng/kg未出现死 亡。给小鼠腹腔注射,日剂量小于1/20半数致死量时,连续10日,可避免死亡:而日剂量 达1/6半数致死量时,连续7日,全部死亡。醇提取物1.12g(生药)/kg给兔静脉注射,每 日1次,连续7日,GPT无明显变化,尿素氮下降,肌酐升高,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曾有煎服蝉蜕10g后15分钟,岀现上腹部持续疼痛,并有腹胀、肠鸣,30分钟后自行 消失的报告 【医家论药】 “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 啼,阴肿。”“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本草纲目》) “蝉蜕气寒,味甘咸,无毒。主治小儿惊夜啼,大人眼目赤肿。同荆芥能除风热,入 僵蚕又却风痰。用于发散药中,能清肌表之热;用于解毒药中,能除脏腑之火。痈疽外肿者 同麻黄以散之;痘疮未实者,同麻黄以疏之。”(《药鉴》) “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本草衍义》)
27 1. 治疗咳嗽,肺气壅滞不利:蝉壳(去土,微炒)、人参(去芦)、五味子各一两,陈皮、 甘草(炙)各半两。共为细末。每服半钱,生姜汤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 治疗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薄荷一钱五分,蝉蜕一钱(去足、翅),前 胡一钱五分,淡豆豉四钱,栝楼壳二钱,牛蒡子一钱五分。煎服。(《时病论》辛凉解表法) 3. 治疗疔疮:蝉蜕壳、白僵蚕各等份。上为末,醋调涂四周,留疮口,俟根出稍长, 然后拔根出,再用药涂疮。一方不用醋,用油调涂。(《太平圣惠方》蝉蜕散) 4. 治疗风气客皮肤瘙痒不已:蝉蜕、薄荷叶等份。为末。酒调一钱匕,日三服。(《姚 僧坦集验方》) 5. 治疗小儿夜啼:蝉蜕二七枚,辰砂少许。为末,炼蜜丸,令儿吮。(《赤水玄珠》蝉 蜕膏) 6. 治疗小儿阴肿:蝉蜕半两,煎水洗;仍服五苓散,即肿消痛止。(《世医得效方》) 7. 治疗小儿天吊,头目仰视,痰塞内热:金牛儿,以浆水煮一日,晒干为末,每服一字, 冷水调下。(《卫生易简方》) 配伍效用: 蝉蜕配伍钩藤 钩藤清肝热,息肝风,尤其息风止痉作用更佳,再辅以蝉蜕凉肝息风,二者 共奏清热息风之功,可治疗高热惊风病证。 蝉蜕配伍桔梗、牛蒡子 蝉蜕质轻性寒入肺,疏散风热而利咽;桔梗宣肺利咽;牛蒡子 散风热,泄热毒而利咽。三者配伍,有疏散风热、清音利咽之功效,可治疗风热郁肺引起之 咽痛音哑等症。 蝉蜕配伍菊花 蝉蜕甘寒,轻浮宣散,疏肝经风热以明目退翳;菊花轻清凉散,善解头 目风热,又能清泄肝热而明目。二者均性寒入肝,相须为用,其疏风散热、清肝明目之功效 更著,用于治疗风热壅盛、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以及麻疹后疹毒未净 所致之目赤流泪、翳膜遮目等症。 蝉蜕配伍胖大海 蝉蜕甘寒,气清质轻,善于凉散风热、疏利咽喉;胖大海甘淡微寒, 能开肺气、清痰热,兼能利肺治喑。二者皆能宣肺、清咽、开音。相伍为用,共奏疏肺清热、 利咽开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咽痒以及肺经热盛、气闭失宣之声音 嘶哑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蝉蜕整体的药理作用最强,毒性小,小鼠给药量达成人最大用量的 833 倍仍 安然无恙。 蝉蜕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809mg/kg,而灌胃 8000mg/kg 未出现死 亡。给小鼠腹腔注射,日剂量小于 1/20 半数致死量时,连续 10 日,可避免死亡;而日剂量 达 1/6 半数致死量时,连续 7 日,全部死亡。醇提取物 1.12g(生药)/kg 给兔静脉注射,每 日 1 次,连续 7 日,GPT 无明显变化,尿素氮下降,肌酐升高,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曾有煎服蝉蜕 10g 后 15 分钟,出现上腹部持续疼痛,并有腹胀、肠鸣,30 分钟后自行 消失的报告。 【医家论药】 “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 啼,阴肿。”“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本草纲目》) “蝉蜕气寒,味甘咸,无毒。主治小儿惊 夜啼,大人眼目赤肿。同荆芥能除风热,入 僵蚕又却风痰。用于发散药中,能清肌表之热;用于解毒药中,能除脏腑之火。痈疽外肿者, 同麻黄以散之;痘疮未实者,同麻黄以疏之。”(《药鉴》) “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本草衍义》)
桑叶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 Morus alba l.的叶。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功能: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淸肝明目、凉血止血。主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 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桑叶中含芸香甙( Rutin)、槲皮素( Quercetin)、异槲皮甙( Isogercitrin)、 槲皮素-3-三葡糖甙(Q ercetin 3- Triglucoside)、β-谷甾醇(β- Sitosterol)、菜油甾醇 ( Campesterol)、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 Inokosterone)、蜕皮甾酮( Ecdysterone)、溶血素 ( Hemolysin)、绿原酸等 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异丁酸、异戊酸、异己酸、水杨酸甲 酯、愈创木酚( Guaiacol)、酚( Pheno1)、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 Eugenol)等 亦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瑚珀酸、棕榈酸、氨基酸等 尚含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麦角甾醇、胆碱、 葫芦巴碱及铜、锌、硼、锰。 药理作用: 1.对血糖的作用桑叶可以降血糖。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肾上腺素高血 糖的测定为指标,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桑叶中含有粗蛋白质,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 素的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的速度。此外 些无机元素对其降血糖机制也有一定作用 2.其他作用对麻醉狗股静脉注射稀释提出液,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不影响呼吸 桑叶对性周期的鼠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桑叶水煎剂高浓度(3lmg/m)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桑芽在试管内对伤寒杆菌 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且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体外实验表眀:鲜桑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杄菌、炭疽杄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杄菌、伤寒杆菌、痢疾 杆菌、绿脓杆菌亦有效。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下肢象皮肿10%桑叶注射液5m1,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2次,注射3天后,开 始绑扎患肢,15~21天为1疗程。对一期象皮肿患者亦可采用25%或50%桑叶注射液4ml, 每日肌注1次;对2~5期患者则可应用5%或50%桑叶注射液4m1,每日肌注2次,疗程以 15~21天为宜。根据患肢缩小、软化程度,可考虑间隔15天后,再给予第2或第3个疗程。 对各期象皮肿的病人,给予1个疗程(15~21天)的治疗,象皮肿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统计352条腿(血检阳性者占4.4%,有流火者占95.5%),基本治愈10.2%,显著好转和好 转分别为44.2%和42.3%。(中草药通讯1972:(6):32 2.治疗红斑类皮肤病桑叶20~40g,蚤休、生地各10~15g,枇杷叶10~20g,生甘 草5~10g。随证加减。治疗红斑类皮肤病(荨麻疹、多形性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
28 桑 叶 为桑科落叶小乔木植物桑树 Morus alba L.的叶。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功能: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凉血止血。主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 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桑叶中含芸香甙(Rutin)、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甙(Isoqercitrin)、 槲皮素-3-三葡糖甙(Quercetin-3-Trigluc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 (Campesterol)、昆虫变态激素牛膝甾酮(Inokosterone)、蜕皮甾酮(Ecdysterone)、溶血素 (Hemolysin)、绿原酸等。 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异丁酸、异戊酸、异己酸、水杨酸甲 酯、愈创木酚(Guaiacol)、酚(Phenol)、邻苯甲酚、间苯甲酚、丁香油酚(Eugenol)等。 亦含草酸、延胡索酸、酒石酸、柠檬酸、瑚珀酸、棕榈酸、氨基酸等。 尚含糖类、维生素 A、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维生素 C、胡萝卜素、麦角甾醇、胆碱、 葫芦巴碱及铜、锌、硼、锰。 药理作用: 1. 对血糖的作用 桑叶可以降血糖。以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肾上腺素高血 糖的测定为指标,桑叶有抗糖尿病作用。桑叶中含有粗蛋白质,其中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 素的分泌,可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因素,并能降低胰岛素分解的速度。此外,一 些无机元素对其降血糖机制也有一定作用。 2. 其他作用 对麻醉狗股静脉注射稀释提出液,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不影响呼吸。 桑叶对性周期的鼠的子宫有兴奋作用,对鼠肠肌有抑制作用。 桑叶水煎剂高浓度(31mg/ml)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桑芽在试管内对伤寒杆菌 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且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体外实验表明:鲜桑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 杆菌、绿脓杆菌亦有效。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下肢象皮肿 10%桑叶注射液 5ml,肌肉注射,每日 1 次或 2 次,注射 3 天后,开 始绑扎患肢,15~21 天为 1 疗程。对一期象皮肿患者亦可采用 25%或 50%桑叶注射液 4ml, 每日肌注 1 次;对 2~5 期患者则可应用 5%或 50%桑叶注射液 4ml,每日肌注 2 次,疗程以 15~21 天为宜。根据患肢缩小、软化程度,可考虑间隔 15 天后,再给予第 2 或第 3 个疗程。 对各期象皮肿的病人,给予 1 个疗程(15~21 天)的治疗,象皮肿病变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统计 352 条腿(血检阳性者占 4.4%,有流火者占 95.5%),基本治愈 10.2%,显著好转和好 转分别为 44.2%和 42.3%。〔中草药通讯 1972;(6):32〕 2. 治疗红斑类皮肤病 桑叶 20~40g,蚤休、生地各 10~15g,枇杷叶 10~20g,生甘 草 5~10g。随证加减。治疗红斑类皮肤病(荨麻疹、多形性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
经性皮炎、湿疹)计22例,痊愈15例,显效5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1990:(4): 3.治疗蝎螫伤桑叶、明矾各适量煎水浸洗伤口。治疗5例,效果显著。〔安徽单验方 集.第1版.安徽人民出版社1972:232) 方剂选用: 1.治疗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2.治疗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 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3.治疗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4.治疗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 正传》) 5.治疗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上绷,阴干,细切,用 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配伍效用 桑叶配伍菊花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清肝明目之功。但桑叶淸疏之力较强,能走肺络,可宣 肺泄热、润肺止咳,功擅散风:菊花清肝平肝之力较胜,兼能益阴,长于清热。二者相须为 用,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清肝明目之功更著,常用于治疗外感凤热或风温初起之身热不 甚、有汗而表不解、咳嗽等表证以及肝经风热上攻或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咽痛、目赤肿痛 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 桑叶配伍石膏桑叶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止咳,蜜炙后其润肺燥之功尤著:石膏辛甘大 寒,外能解肌肤邪热,内能泄肺胃之火,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二者合用,清中有润,共 奏清肺润燥之功,可治疗燥热伤肺、气阴两亏、肺失宣降而证见咳嗽痰稠,或干咳少痰、鼻 燥咽干者 桑叶配伍杏仁、贝母桑叶轻清凉散,疏风散热:杏仁宣降肺气而止咳:贝母润肺止咳, 三者配伍应用,共奏疏散风热、润肺止咳之功,以治疗温燥袭肺之轻证而见干咳无痰或痰少 而黏、咯之不爽者。 桑叶配伍野菊花桑叶苦甘性寒,疏风散热,清肝明目:野菊花苦辛性凉,疏风清热、 消肿解毒。二药皆入肺、肝经,相伍为用,共奏疏风散热、解毒明目之功,可治疗风热毒邪 引起之目赤肿痛。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 性试验中,用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天,对内脏器官无 损害,如超过人用量的250倍以上,则对肝、肾、肺等器官有一定损害(如变性、出血) 桑叶注射液无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桑叶注射液后出现: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轻微发冷、发热、头晕反应, 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卧床1~2天 可逐渐减轻 【医家论药】 “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 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 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本草经疏》) 桑叶,虽治盜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 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重庆堂随笔》) “桑叶可长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
29 经性皮炎、湿疹)计 22 例,痊愈 15 例,显效 5 例,无效 2 例。〔吉林中医药 1990;(4): 20〕 3. 治疗蝎螫伤 桑叶、明矾各适量煎水浸洗伤口。治疗 5 例,效果显著。〔安徽单验方 集. 第 1 版.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72:232〕 方剂选用: 1. 治疗风眼下泪: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濒湖集简方》) 2. 治疗吐血:晚桑叶,微焙,不计多少,捣罗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冷腊茶调如膏, 入麝香少许,夜卧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后用补肺药。(《圣济总录》独圣散) 3. 治疗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4. 治疗火烧及汤泡疮: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医学 正传》) 5. 治疗小儿渴:桑叶不拘多少,用生蜜逐叶上敷过,将线系叶上绷,阴干,细切,用 水煎汁服之。(《胜金方》) 配伍效用: 桑叶配伍菊花 二者均有疏散风热及清肝明目之功。但桑叶清疏之力较强,能走肺络,可宣 肺泄热、润肺止咳,功擅散风;菊花清肝平肝之力较胜,兼能益阴,长于清热。二者相须为 用,其疏散风热、润肺止咳、清肝明目之功更著,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之身热不 甚、有汗而表不解、咳嗽等表证以及肝经风热上攻或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咽痛、目赤肿痛、 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 桑叶配伍石膏 桑叶疏风散热、清肺润燥止咳,蜜炙后其润肺燥之功尤著;石膏辛甘大 寒,外能解肌肤邪热,内能泄肺胃之火,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二者合用,清中有润,共 奏清肺润燥之功,可治疗燥热伤肺、气阴两亏、肺失宣降而证见咳嗽痰稠,或干咳少痰、鼻 燥咽干者。 桑叶配伍杏仁、贝母 桑叶轻清凉散,疏风散热;杏仁宣降肺气而止咳;贝母润肺止咳。 三者配伍应用,共奏疏散风热、润肺止咳之功,以治疗温燥袭肺之轻证而见干咳无痰或痰少 而黏、咯之不爽者。 桑叶配伍野菊花 桑叶苦甘性寒,疏风散热,清肝明目;野菊花苦辛性凉,疏风清热、 消肿解毒。二药皆入肺、肝经,相伍为用,共奏疏风散热、解毒明目之功,可治疗风热毒邪 引起之目赤肿痛。 【注意事项】 毒副作用:在用桑叶注射液治疗下肢象皮肿时测定了它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小;在亚急 性试验中,用 10%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 60 倍,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 21 天,对内脏器官无 损害,如超过人用量的 250 倍以上,则对肝、肾、肺等器官有一定损害(如变性、出血); 桑叶注射液无刺激性,不引起溶血及过敏反应。 临床应用桑叶注射液后出现:注射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轻微发冷、发热、头晕反应, 不影响治疗;个别病人注药后发生全身不适,腰、背及下肢疼痛、不能活动。卧床 1~2 天, 可逐渐减轻。 【医家论药】 “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 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渴。 发者血之余也,益血故又能长发,凉血故又止吐血。”(《本草经疏》) “桑叶,虽治盗汗,而风温暑热服之,肺气清肃,即能汗解。息内风而除头痛,止风行肠胃 之泄泻,已肝热妄行之崩漏,胎前诸病,由于肝热者尤为要药。”(《重庆堂随笔》) “桑叶可长服,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
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和桑 叶煎服,治痢,亦主金疮及诸损伤止血。”(《本草图经》) “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 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荼,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本草撮要》) 菊花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 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味甘、苦, 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风、淸热、眀目、解毒。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 疔疮、肿毒。内服:煎汤,5~15g:;泡茶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菊花含挥发油、黄酮甙、菊甙( Chrysanthemin)、水苏碱( Stachydrine) 腺嘌呤( Adenine)、胆碱( Choline)、刺槐素( Acacetin)、维生素Bl及维生素A样物质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挥发油中含龙脑( Borneol)、醋酸龙脑酯( Bornylacetate)、菊油环 酮( Chrysanthenone)、樟脑( Camphor)等。此外,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 Aminozide)。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菊花煎剂及多种提取物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能明显增加 离体兔心或在位犬心的冠脉流量,对缺血心电图有所改善,而对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肌耗 氧量的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松弛冠脉平滑肌所致。但是不同的提取物各具特点, 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缓慢而持久,冠脉流量增加显著: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弱:剩余的水溶液 则作用迅速而短暂,并使正常搏动的离体兔心停搏,使室颤离体兔心室颤消除而恢复正常搏 给小鼠腹腔注射菊花浸膏,可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菊花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提高其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菊甙尚有降压作用。 2.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菊花水浸剂或煎剂(1:1~1:5)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霍乱弧菌以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内有抗病 毒(PR8〕及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杄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杭菊全草的水提取物则无抗菌作用 3.解热作用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其作用与其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抑制有关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高血压病 a.菊花、银花各24~30g(以头晕为主者加桑叶12g,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高者加山楂 12~24g)。混匀,为1日量,分4次用沸水冲泡10~15分钟后当茶饮,不可煎熬。观察高 血压病46例,服药3~7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血压降至正常者35例, 其余病例服药10~30天后,症状亦有明显好转。(新医药学杂志1972;(2):32 b.菊花40g,白术、牡蛎、防风、党参各10g,细辛、矾石、干姜、川芎、桂枝、茯苓
30 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捣末,丸散任服,或煎以代茶,令人聪明。又炙叶令微干,和桑 叶煎服,治痢,亦主金疮及诸损伤止血。”(《本草图经》) “桑叶,得麦冬治劳热;得生地、阿胶、石膏、枇杷叶治肺燥咳血;得黑芝麻炼蜜为丸,除 湿祛风明目。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洗眼去风泪。”(《本草撮要》) 菊 花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 folium Ramat. 的头状花序。味甘、苦, 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主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 疔疮、肿毒。内服:煎汤,5~15g;泡茶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菊花含挥发油、黄酮甙、菊甙(Chrysanthemin)、水苏碱(Stachydrine)、 腺嘌呤(Adenine)、胆碱(Choline)、刺槐素(Acacetin)、维生素 B1 及维生素 A 样物质、 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挥发油中含龙脑(Borneol)、醋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菊油环 酮(Chrysanthenone)、樟脑(Camphor)等。此外,尚含丁二酸二甲基酰肼(Aminozide)。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菊花煎剂及多种提取物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能明显增加 离体兔心或在位犬心的冠脉流量,对缺血心电图有所改善,而对心率、心肌收缩力和心肌耗 氧量的影响较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松弛冠脉平滑肌所致。但是不同的提取物各具特点, 乙酸乙酯提取物作用缓慢而持久,冠脉流量增加显著;氯仿提取物作用最弱;剩余的水溶液 则作用迅速而短暂,并使正常搏动的离体兔心停搏,使室颤离体兔心室颤消除而恢复正常搏 动。 给小鼠腹腔注射菊花浸膏,可抑制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菊花浸膏给小鼠腹腔注射,可提高其对减压缺氧的耐受力。菊甙尚有降压作用。 2.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菊花水浸剂或煎剂(1:1~1:5)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 绿脓杆菌、人型结核杆菌、霍乱弧菌以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在体内有抗病 毒(PR8)及抗钩端螺旋体的作用。小鼠体内抑菌试验表明:新鲜全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等抑菌作用较强,对绿脓杆菌作用甚弱,对肺炎双球菌无效。 杭菊全草的水提取物则无抗菌作用。 3. 解热作用 菊花浸膏灌胃,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其作用与其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抑制有关。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 a. 菊花、银花各 24~30g(以头晕为主者加桑叶 12g,动脉硬化、血清胆固醇高者加山楂 12~24g)。混匀,为 1 日量,分 4 次用沸水冲泡 10~15 分钟后当茶饮,不可煎熬。观察高 血压病 46 例,服药 3~7 天后头痛、眩晕、失眠等症状开始减轻、血压降至正常者 35 例, 其余病例服药 10~30 天后,症状亦有明显好转。〔新医药学杂志 1972;(2):32〕 b. 菊花 40g,白术、牡蛎、防风、党参各 10g,细辛、矾石、干姜、川芎、桂枝、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