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中篇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二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第八章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专业:针推专业层次:5年制 【教学时数】4学时(其中讲课3学时、操作1学时;40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少阴经脉病候。 3、掌握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归 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青灵、灵道、少府等3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少阴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少阴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30分钟。 2、《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15分钟 3、《灵枢·经脉》手少阴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4、《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5分钟, 5、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40分钟。 6、青灵、灵道、少府等3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5分钟。 7、手少阴腧穴小结10分钟。 8、课堂讨论与提问10分钟。 9、划经点穴40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手少阴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十二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课程名称】 经络腧穴学 【教学章节】 第八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教学对象】 专业:针推专业 层次:5 年制 【教学时数】 4 学时(其中讲课 3 学时、操作 1 学时;40 分钟/学时) 【教材及版本】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划经点穴)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像、自制动画、挂图、模型 【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动画、挂图、模型等形象化教学。 2、操作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划经点穴。 3、在本章讲授过程中,分段放映电视教学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的原文。 2、熟悉手少阴经脉病候。 3、掌握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定位、归 经、主治和操作,熟悉青灵、灵道、少府等 3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 4、熟悉手少阴络脉、手少阴经别的内容。 5、了解手少阴经筋的内容。 6、了解手少阴腧穴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循行小结共 30 分钟。 2、《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病候原文:解词(含校注)、难点分析与讨论、 病候小结共 15 分钟。 3、《灵枢·经脉》手少阴络脉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4、《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筋循行与病候原文共 5 分钟。 5、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局部解剖层次要点、主治和操作共 40 分钟。 6、青灵、灵道、少府等 3 个非常用腧穴的定位和归经共 5 分钟。 7、手少阴腧穴小结 10 分钟。 8、课堂讨论与提问 10 分钟。 9、划经点穴 40 分钟。 【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手少阴经脉循行、络属脏腑以及与五脏六腑、头面五官的联系。 2、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属性、定位、 归经、主治和操作。 (二)难点 1、古代体表部位名词的解释。 1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少阴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少阴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6个常用腧穴的类属、定 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手少阴经别合并至“第九章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 解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2、《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有关手少阴经络原文中医 学问题的理解。 3、手少阴有关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课堂讨论与提问】 1、《灵枢·经脉》手少阴经脉循行原文背诵。 2、提问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6 个常用腧穴的类属、定 位和主治要点。 3、讨论《灵枢·经脉》、《灵枢·经别》、《灵枢·经筋》手少阴经络原文中 有关的医学问题。 【备注】 手少阴经别合并至“第九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中,与手太阳经别一起讲 解。 2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 The Heart Meridian of hand- Shaoyin,HT)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胸走手,主要分布上肢内侧后缘, 属心(系),络小肠。(图8-1) 属目系 系舌本 ②心中!/人于心中 点說 手少阴心经循行图 图 (一)经脉循行 l、解词(含校注) 目系:《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 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因此,目系是指眼 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并由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共同组成。病理上,“脑转则 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掌后锐骨:掌后豌豆骨部。“锐”通作“兑”,《太素》注:“其小指掌后尖骨 谓之兑骨也”。另外,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 上髁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历代对“心系”的不同解释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指心脏的联系组织,前人对心系的注 解主要有三种:A、指心与肺之间相连的组织。杨上善《太素》:“肺下悬心之系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文字材料】(凡加粗的黑体字为主要板书内容) 第一节 手少阴经络 一、手少阴经脉(The Heart Meridian of Hand-Shaoyin,HT) 根据经脉命名及走向规律可以推断:本经从胸走手,主要分布上肢内侧后缘, 属心(系),络小肠。(图 8-1) 图 8-1 (一)经脉循行 1、解词(含校注) 目系:《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灵枢·大惑论》:“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气之精为白眼, 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因此,目系是指眼 后与脑相连的组织,并由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共同组成。病理上,“脑转则 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掌后锐骨:掌后豌豆骨部。“锐”通作“兑”,《太素》注:“其小指掌后尖骨 谓之兑骨也”。另外,手太阳经筋“结于肘内锐骨之后”,指肘内的高骨,即肱骨 上髁。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历代对“心系”的不同解释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指心脏的联系组织,前人对心系的注 解主要有三种:A、指心与肺之间相连的组织。杨上善《太素》:“肺下悬心之系, 3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名曰心系”。B、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滑伯仁《发挥》:“盖五脏系皆通 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张景岳《类经》:“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 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C、指 心与肺、肾相连的组织。清·赵观澜《医学指归》:“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 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于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 讨论:首先《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却上 肺……”,从其中“上”、“下”、“却”等表示方位的词以及前后文来看,“心系 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外、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记 载表明,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其次,《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 心一心系一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符合《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 应当从心、肺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理解 (2)“头为诸阳之会”,为何手少阴经上头面? A、从生理方面来看心为阴中之“阳”(《灵枢·九针十二原》),故其内行 经脉上达头面 B、从病理方面来看因为经络的起源——对病理现象的观察、腧穴主治作 用的归纳。临床上当心火上炎时,常见嗌干、目赤、舌红、舌疮等头面部病症, 一般可取本经腧穴治疗;同时,据记载,通里、少海主舌疾、目眩,少冲、神门 主目黄、咽干等。 C、从心的功能方面来看心主血,头面五官有赖于心血的濡养;心主神, 头面五官的活动有赖于心神的支配。 附:相关知识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但五脏之中又可分为阴阳,胸与腹相比,胸背为阳, 腰腹为阴,肺为“阳中之少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 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 (3)为何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而不象其他经脉那样起于 别处,来属于本脏或本腑? 杨上善曰:“十二经脉之中,余十一经脉及手太阳经,皆起于别处,来入藏 腑,此少阴经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 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余经起于余处,来属藏腑,此经起自心中,还属心系, 由是心神最为长也”(《太素》卷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 是魂、魄、意、志等各“神”之长;心藏神,在五脏之中最为尊贵。总之,主要 是突出心的重要作用 附:思维拓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经络的起源当然以解剖知识、针刺和气功感应等客观存在 的现象为依据,但同时也参入许多推理的成分,即模型化、理想化,这样也可解 释为什么是十二条经,而不是十一条经或十三条经。因此,如何进行经络实质的 研究是一个值得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4)为何本经由直行的主干直接交于下条经? 《发挥》:“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他藏,故其交经接受,不假于支别云”。 (5)解释“横出腋下”、“下出腋下”、“下腋三寸”的具体含义。 “横出腋下 从中府穴出,描述的是手太阴肺经;“下出腋下 从 极泉穴出,描述的是手少阴心经;“下腋三寸 从天池穴出,描述的是手厥 阴心包经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名曰心系”。B、指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滑伯仁《发挥》:“盖五脏系皆通 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张景岳《类经》:“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 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C、指 心与肺、肾相连的组织。清·赵观澜《医学指归》:“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 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于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 讨论:首先《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却上 肺……”,从其中“上”、“下”、“却”等表示方位的词以及前后文来看,“心系” 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外、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记 载表明,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其次,《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 心—心系—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符合《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 应当从心、肺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理解。 (2)“头为诸阳之会”,为何手少阴经上头面? A、从生理方面来看 心为阴中之“阳”(《灵枢·九针十二原》),故其内行 经脉上达头面。 B、从病理方面来看 因为经络的起源——对病理现象的观察、腧穴主治作 用的归纳。临床上当心火上炎时,常见嗌干、目赤、舌红、舌疮等头面部病症, 一般可取本经腧穴治疗;同时,据记载,通里、少海主舌疾、目眩,少冲、神门 主目黄、咽干等。 C、从心的功能方面来看 心主血,头面五官有赖于心血的濡养;心主神, 头面五官的活动有赖于心神的支配。 附:相关知识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但五脏之中又可分为阴阳,胸与腹相比,胸背为阳, 腰腹为阴,肺为“阳中之少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 为“阴中之太阴”、肝为“阴中之少阳”。(《灵枢·九针十二原》) (3)为何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而不象其他经脉那样起于 别处,来属于本脏或本腑? 杨上善曰:“十二经脉之中,余十一经脉及手太阳经,皆起于别处,来入藏 腑,此少阴经起自心中,何以然者?以其心神是五神之主,能自生脉,不因余处 生脉来入,故自出经也……余经起于余处,来属藏腑,此经起自心中,还属心系, 由是心神最为长也”(《太素》卷八)。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神 是魂、魄、意、志等各“神”之长;心藏神,在五脏之中最为尊贵。总之,主要 是突出心的重要作用。 附:思维拓展 从这里可以看到,经络的起源当然以解剖知识、针刺和气功感应等客观存在 的现象为依据,但同时也参入许多推理的成分,即模型化、理想化,这样也可解 释为什么是十二条经,而不是十一条经或十三条经。因此,如何进行经络实质的 研究是一个值得更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4)为何本经由直行的主干直接交于下条经? 《发挥》:“心为君主之官,示尊于他藏,故其交经接受,不假于支别云”。 (5)解释“横出腋下”、“下出腋下”、“下腋三寸”的具体含义。 “横出腋下”——从中府穴出,描述的是手太阴肺经;“下出腋下”——从 极泉穴出,描述的是手少阴心经;“下腋三寸”——从天池穴出,描述的是手厥 阴心包经。 4
教研室针推基础教研室教师沈晓明(副教授)时间2004年4月1日 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在手小指交接于手太阳小肠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心中→属心系→络小肠; 分支:心系→挟咽→目系; 直行的脉:心系→肺→腋下→上肢内侧后缘→小指端 ③循行特点 A、直接起于心脏;B、上达头面;C、由直行的主干交于下条经;D、无交 会穴。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肺;器官—一心系、目系、咽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咽:是食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素问·太 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张景岳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 于天;咽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于地”。一般多单称“咽”,称“咽喉”者 多指“咽”与“喉”二者,如任脉“至咽喉”、冲脉与任脉“会于咽喉”等均是。 其病证有“咽肿”(足少阴肾经) 嗌:特指食管上端,相当于现在所称的咽峡部分。其病证有“嗌干”(手少 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嗌痛”(手太阳小肠经)、“嗌肿”(手少阳 三焦经)。 喉:多称“喉咙”,是喉头及气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 之所以上下也”。它又称“肺系”,杨玄操注:“喉咙,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 通气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其病证为“喉痹”(足阳明胃经、手阳明 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臂厥:指皮肤温度低、皮肤呈紫色或蜡黄色、手腕下垂、无脉搏等一系列症 状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何谓“颃颡” 颃,古通称“亢”,《说文》:“亢,人颈也”,《尔雅》:“亢,鸟鸣”,俗写作 吭”;颡,有二义,一指额部,一指发音器官,俗写作“嗓”。颃颡连称,意义 属后者。从杨上善《太素》、滑伯仁《发挥》、张景岳《类经》、张隐庵《集注》 等注解来看,颃颡的范围应该包括咽腔,其上当鼻咽部,下至喉咽部。它既然位 于咽部,故其病证有“嗌干”(足厥阴肝经)。 又,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杨上善《太素》解释:“喉咙上 孔”;又《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鼻孔也”,所称喉 咙上孔,似指喉头的声门,则应在会厌之下:而会厌上双孔,则似指鼻后孔。 《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类经》注解:“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教研室 针推基础教研室 教师 沈晓明(副教授) 时间 2004 年 4 月 1 日 3、循行小结 ①交接规律 本经经脉在心中与足太阴脾经的支脉衔接,在手小指交接于手太阳小肠经 ②分布概况 主干:心中→属心系→络小肠; 分支:心系→挟咽→目系; 直行的脉:心系→肺→腋下→上肢内侧后缘→小指端。 ③循行特点 A、直接起于心脏;B、上达头面;C、由直行的主干交于下条经;D、无交 会穴。 ④联系脏腑与器官 脏腑——心、小肠、肺;器官——心系、目系、咽。 (二)经脉病候 1、解词(含校注) 咽:是食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素问·太 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张景岳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 于天;咽为胃系,所以受水谷,故下通于地”。一般多单称“咽”,称“咽喉”者 多指“咽”与“喉”二者,如任脉“至咽喉”、冲脉与任脉“会于咽喉”等均是。 其病证有“咽肿”(足少阴肾经)。 嗌:特指食管上端,相当于现在所称的咽峡部分。其病证有“嗌干”(手少 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嗌痛”(手太阳小肠经)、“嗌肿”(手少阳 三焦经)。 喉:多称“喉咙”,是喉头及气管的通称。《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 之所以上下也”。它又称“肺系”,杨玄操注:“喉咙,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 通气息焉,即肺之系也,呼吸之道路”。其病证为“喉痹”(足阳明胃经、手阳明 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臂厥:指皮肤温度低、皮肤呈紫色或蜡黄色、手腕下垂、无脉搏等一系列症 状。 2、难点分析与讨论 (1)何谓“颃颡”? 颃,古通称“亢”,《说文》:“亢,人颈也”,《尔雅》:“亢,鸟鸣”,俗写作 “吭”;颡,有二义,一指额部,一指发音器官,俗写作“嗓”。颃颡连称,意义 属后者。从杨上善《太素》、滑伯仁《发挥》、张景岳《类经》、张隐庵《集注》 等注解来看,颃颡的范围应该包括咽腔,其上当鼻咽部,下至喉咽部。它既然位 于咽部,故其病证有“嗌干”(足厥阴肝经)。 又,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杨上善《太素》解释:“喉咙上 孔”;又《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鼻孔也”,所称喉 咙上孔,似指喉头的声门,则应在会厌之下;而会厌上双孔,则似指鼻后孔。 《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类经》注解:“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