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现代研究 目录 麻黄 桂枝 苍耳子. 2269 辛夷 葱白 12 柽柳 14 鹅不食草 龙骨 17 薄荷... 19 牛蒡子. 蝉蜕 25 桑叶. 28 菊花 30 蔓荆子 33 葛根 柴胡 升麻. 5958 琥珀 紫苏. 生姜 53 远志 57 荆芥. 防风 ,,.62 羌活 苦棟皮. 大蒜 斑螯. 蟾酥 马钱子. 白芷 ,92 水蛭 97 朱砂 100
常用中药现代研究 目录 麻 黄 ...................................................... 2 桂 枝 ...................................................... 2 苍耳子 ...................................................... 6 辛 夷 ...................................................... 9 葱 白 ..................................................... 12 柽 柳 ..................................................... 14 鹅不食草 ................................................... 16 龙 骨 ..................................................... 17 薄 荷 ..................................................... 19 牛蒡子 ..................................................... 23 蝉 蜕 ..................................................... 25 桑 叶 ..................................................... 28 菊 花 ..................................................... 30 蔓荆子 ..................................................... 33 葛 根 ..................................................... 35 柴 胡 ..................................................... 39 升 麻 ..................................................... 45 琥 珀 ..................................................... 48 紫 苏 ..................................................... 50 生 姜 ..................................................... 53 远志 ....................................................... 57 荆芥 ....................................................... 60 防风 ....................................................... 62 羌 活 ..................................................... 66 苦楝皮 ..................................................... 69 大 蒜 ..................................................... 71 斑蝥 ....................................................... 77 蟾 酥 ..................................................... 83 马钱子 ..................................................... 88 白 芷 ..................................................... 92 水 蛭 ..................................................... 97 朱砂 ...................................................... 100
麻黄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和 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Mey.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 经。功能:发汗、平喘、利水。主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 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内服:煎汤(宜先 煎,去水面浮沫),1.5~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草麻黄茎中含有生物碱1%~踮%,其生物碱中40%~90%为麻黄碱 ( l-Ephedrine),其次为伪麻黄碱(d- Pseudo- ephedrine)及微量的}N-甲基麻黄碱 (l-N- Methy 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 Pseudo methy lephedrine)、去甲基 麻黄碱(- 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 Demethyl-τ pseudoephedrine)、麻黄次碱 ( Ephedrine)。此外,还含有苄基甲胺( Benzy l- methy lamine)、2,3,5,6-四甲基吡嗪 (2,3,5,6- Tetramethy pyrazine)等:又含6%的儿茶鞣质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l-a 松油醇(}-a- Terpineol)、β-萜品烯醇(β- Terpineol)、萜品烯醇-4( Terpineol-4)、月桂 烯( Myrcene)、2,3,5,6-四甲基吡嗪等30余种成分:亦含有黄酮类成分,如白飞燕草甙元 ( Leucode lphinidin)、麦黄酮( Tricin)、芹黄素( Apigenin)、山萘酚( Kaempfer-o1) 等;尚含有机酸类,如对-羟基苯甲酸( P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 Cinnamylic acid) 对-香豆酸( Coumaric acid)、香草酸( 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 Protocatechuic acid)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 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以及草酸(κ alic acid、 柠檬酸( Citric acid)、苹果酸( Malic acid)、延胡索酸( Fumaric acid)等有机酸类 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 等 上述三种麻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相似,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 黄较低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 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嫩枝。味苦、甘,性温。入膀胱、心、 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 经闭、癥瘕。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 Cinnamic aldehyde),占 70%~80%,为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桂枝水煎得到6个成分:反式桂皮酸(Tran- cinnamic acid)、香豆精( coumarin)、β-谷甾醇(B- Sitoterol)、原儿茶酸 ( Protocatechuic acid)、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桂枝的皮中还分离出3-(2-羟基苯基) 丙酸[3-(2- Hydroxyphenyl l) propanoic acid]和其他的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 麻 黄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 和 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Mey. 的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入肺、膀胱 经。功能:发汗、平喘、利水。主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 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内服:煎汤(宜先 煎,去水面浮沫),1.5~10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草麻黄茎中含有生物碱 1%~2%,其生物碱中 40%~90%为麻黄碱 (l-Ephedrine),其次为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及微量的 l-N-甲基麻黄碱 (l-N-Methylephedrine)、d-N-甲基伪麻黄碱(d-N-Pseudo methylephedrine)、l-去甲基 麻黄碱(l-Norephedrine)、d-去甲基伪麻黄碱(d-Demethyl-pseudoephedrine)、麻黄次碱 (Ephedine)。此外,还含有苄基甲胺(Benzyl-methylamine)、2,3,5,6-四甲基吡嗪 (2,3,5,6-Tetramethylpyrazine)等;又含 6%的儿茶鞣质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 l-α- 松油醇(l-α-Terpineol)、β-萜品烯醇(β-Terpineol)、萜品烯醇-4(Terpineol-4)、月桂 烯(Myrcene)、2,3,5,6-四甲基吡嗪等 30 余种成分;亦含有黄酮类成分,如白飞燕草甙元 (Leucodelphinidin)、麦黄酮(Tricin)、芹黄素(Apigenin)、山萘酚(Kaempfer- ol) 等;尚含有机酸类,如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namylic acid)、 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木贼麻黄含生物碱 1.15%~1.75%,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本品还含有鞣质、 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等糖类化合物以及草酸(Oxalic acid)、 柠檬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等有机酸类。 中麻黄含多量麻黄碱,尚含鞣质、黄酮甙、糊精、菊粉、淀粉、果胶、纤维素、葡萄糖 等。 上述三种麻黄中所含化学成分相似,但生物碱含量以木贼麻黄最高,草麻黄次之,中麻 黄较低。 桂 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味苦、甘,性温。入膀胱、心、 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 经闭、癥瘕。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 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占 70%~80%,为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桂枝水煎得到 6 个成分: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 、 香 豆 精 (Coumarin) 、 β- 谷 甾 醇 (β-Sitoterol) 、 原 儿 茶 酸 (Protocatechuic acid)、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桂枝的皮中还分离出 3-(2-羟基苯基) 丙酸[3-(2- 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和其他的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a.镇静作用:桂皮醛250~500mg/kg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 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 b.镇痛作用:实验表明:桂枝镇痛作用较弱。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 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 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夹尾和烫尾所致疼痛无抑制作用。 C.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酸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 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因此 麻桂煎剂发汗作用可能与中枢有关。 d.抗惊厥作用:桂皮醛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 死亡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抗菌作用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杄菌、枯草杄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 效浓度为25mg/ml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 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杄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 法)。桂枝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 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 70%醇浸剂作用较好。 4.利尿作用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 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 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 性肿胀上,致炎后1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 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据实验报告桂枝成分桂皮醛 有组胺释放作用,在给药20~60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细胞增加。 在肾炎研究中,桂枝浸膏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被认为有较强的 抗过敏反应 6.其他作用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 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出现祛痰、 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 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1给小鼠注射,对SV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 制率为100%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甘草各10g,羌活6g,乳香、没药各5g,水煎服。治疗 20例,结果基本治愈1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中医1987:9(1):26) 2.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桂枝、麻黄各9g,茯苓、白术、泽泻、半夏、厚朴 杏仁、防己各15g,知母21g,薏苡仁、枳实各30g,黄芪60g,甘草6g。年轻体壮者用量 酌增,老少体弱者用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最好每日肌注长 效青霉素1次,每次120万u,注射前先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治疗40例,显效33例,有效 4例,无效3例。(辽宁中医杂志1991:18(6):19 3.治疗面神经麻痹桂枝30g,防风20g,赤芍15g。水煎趁热擦洗患部,每次20分 钟,每日2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共治疗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 例。治愈时间为6~15天。(湖南中医杂志1987:8(2):封四〕
3 a. 镇静作用:桂皮醛 250~500mg/kg 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 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 等。 b. 镇痛作用:实验表明:桂枝镇痛作用较弱。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 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 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夹尾和烫尾所致疼痛无抑制作用。 c. 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酸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 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因此, 麻桂煎剂发汗作用可能与中枢有关。 d. 抗惊厥作用:桂皮醛 500mg/kg 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 死亡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 效浓度为 25mg/ml 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 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 法)。桂枝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 甲型京科 68-1 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 70%醇浸剂作用较好。 4.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 0.25g/kg 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 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 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 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 性肿胀上,致炎后 1 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 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据实验报告桂枝成分桂皮醛 有组胺释放作用,在给药 20~60 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细胞增加。 在肾炎研究中,桂枝浸膏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被认为有较强的 抗过敏反应。 6. 其他作用 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 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出现祛痰、 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 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l 给小鼠注射,对 SV40 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 制率为 100%。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桂枝、甘草各 10g,羌活 6g,乳香、没药各 5g,水煎服。治疗 20 例,结果基本治愈 14 例,好转 3 例,无效 3 例。〔新中医 1987;9(1):26〕 2.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桂枝、麻黄各 9g,茯苓、白术、泽泻、半夏、厚朴、 杏仁、防己各 15g,知母 21g,薏苡仁、枳实各 30g,黄芪 60g,甘草 6g。年轻体壮者用量 酌增,老少体弱者用量酌减,每日 1 剂,水煎温服,日服 3 次,夜服 1 次。最好每日肌注长 效青霉素 1 次,每次 120 万 u,注射前先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治疗 40 例,显效 33 例,有效 4 例,无效 3 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6):19〕 3. 治疗面神经麻痹 桂枝 30g,防风 20g,赤芍 15g。水煎趁热擦洗患部,每次 20 分 钟,每日 2 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共治疗 30 例,结果治愈 26 例,好转 3 例,无效 1 例。治愈时间为 6~15 天。〔湖南中医杂志 1987;8(2):封四〕
治疗低血压症 a.桂枝、肉桂各40g,甘草20g。混合煎煮分3次当茶饮服。治疗11ˆ例低血压患者,均获 效。一般服药后3天血压即上升,最快2天血压即恢复正常。(中国农村医学1985:(5) b.桂枝、甘草、附子(久煎)各15g。每日1剂,代茶频饮。服用4~14剂时,血压 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服用10余剂巩固。治疗低血压症39例,其中随访28例,多数病例 疗效巩固。(黑龙江中医药1988:(2):19) 4.治疗虚寒性胃脘痛桂枝、炒白术、生甘草各30g,生龙骨、党参各20g。共为末 过120目筛,每次5g,每日3次,红枣、干姜各5g,煎汤为引冲服(忌姜者用缩砂仁10g), 20天为1疗程。治疗20例,痊愈12例,好转4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1990 25(10):439) 5.治疗消化性溃疡桂枝12g,干姜10g,白芍、炙草、海螵蛸、黄芪、白芨各20g 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100例,治愈85例, 显效13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1990:11(8):345) 6.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各15g,生甘草、麻黄各6g,白术12g,知母、防 风各10g,附子30~60g(先煎1小时),生姜5g。水煎服,每日1剂。对顽痹经久不愈者 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各10g。治疗30例,治愈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 效4例。〔时珍国药研究1991:2(4):158) 7.治疗坐骨神经痛桂枝、牛膝各15g,白芍30~60g,秦艽、当归、片姜黄各10g, 苍术20g,防风18g,熟附子、甘草各6g。水煎服。治疗23例,治愈16例,显效5例,有 效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1:5(4):36 8.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10g, 生姜3片。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痊愈46例,无效7例。〔江苏中医1990;11(11):19) 9.治疗荨麻疹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12枚。痒甚者加蝉蜕9g 防风、白蒺藜各10g;风团鲜红加生地12g,赤芍10g:风团苍白加当归10g,三七粉3g(冲 服)。治疗10例,全部治愈。服药5剂以下而愈者3例,10剂以下而愈者5例,20剂以下 而愈者2例。(河北中医1991:13(5):28) 11.治疗冻疮桂枝30g,川椒30g,生地30g,红花10g。水煎约4000m1,待至患者 皮肤所能耐受的热度,直接浸洗患处。每天1~2次。如冻疮已破溃流水,加五倍子30g 地榆20g。共治疗30例,疗效满意。绝大多数患者用药1剂即愈。〔临床验方集锦.第1版.福 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6 方剂选用: 1.治疗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2.治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 桂枝汤) 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 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4.治疗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 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
4 1. 治疗低血压症 a. 桂枝、肉桂各 40g,甘草 20g。混合煎煮分 3 次当茶饮服。治疗 117 例低血压患者,均获 效。一般服药后 3 天血压即上升,最快 2 天血压即恢复正常。〔中国农村医学 1985;(5): 11〕 b. 桂枝、甘草、附子(久煎)各 15g。每日 1 剂,代茶频饮。服用 4~14 剂时,血压 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服用 10 余剂巩固。治疗低血压症 39 例,其中随访 28 例,多数病例 疗效巩固。〔黑龙江中医药 1988;(2):19〕 4. 治疗虚寒性胃脘痛 桂枝、炒白术、生甘草各 30g,生龙骨、党参各 20g。共为末, 过 120 目筛,每次 5g,每日 3 次,红枣、干姜各 5g,煎汤为引冲服(忌姜者用缩砂仁 10g), 20 天为 1 疗程。治疗 20 例,痊愈 12 例,好转 4 例,无效 4 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0; 25(10):439〕 5. 治疗消化性溃疡 桂枝 12g,干姜 10g,白芍、炙草、海螵蛸、黄芪、白芨各 20g。 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 1 剂,10 剂为 1 疗程,疗程间隔 2 天。治疗 100 例,治愈 85 例, 显效 13 例,无效 2 例。〔陕西中医 1990;11(8):345〕 6.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桂枝、芍药各 15g,生甘草、麻黄各 6g,白术 12g,知母、防 风各 10g,附子 30~60g(先煎 1 小时),生姜 5g。水煎服,每日 1 剂。对顽痹经久不愈者 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各 10g。治疗 30 例,治愈 15 例,显效 6 例,有效 5 例,无 效 4 例。〔时珍国药研究 1991;2(4):158〕 7. 治疗坐骨神经痛 桂枝、牛膝各 15g,白芍 30~60g,秦艽、当归、片姜黄各 10g, 苍术 20g,防风 18g,熟附子、甘草各 6g。水煎服。治疗 23 例,治愈 16 例,显效 5 例,有 效 2 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1;5(4):36〕 8.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桂枝、杏仁各 5g,麻黄、炙甘草各 3g,赤芍、大枣各 10g, 生姜 3 片。随证加减。治疗 53 例,痊愈 46 例,无效 7 例。〔江苏中医 1990;11(11):19〕 9. 治疗荨麻疹 桂枝、白芍、生姜各 9g,炙甘草 6g,大枣 12 枚。痒甚者加蝉蜕 9g, 防风、白蒺藜各 10g;风团鲜红加生地 12g,赤芍 10g; 风团苍白加当归 10g,三七粉 3g(冲 服)。治疗 10 例,全部治愈。服药 5 剂以下而愈者 3 例,10 剂以下而愈者 5 例,20 剂以下 而愈者 2 例。〔河北中医 1991;13(5):28〕 11. 治疗冻疮 桂枝 30g,川椒 30g,生地 30g,红花 10g。水煎约 4000ml,待至患者 皮肤所能耐受的热度,直接浸洗患处。每天 1~2 次。如冻疮已破溃流水,加五倍子 30g, 地榆 20g。共治疗 30 例,疗效满意。绝大多数患者用药 1 剂即愈。〔临床验方集锦.第 1 版.福 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6〕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2. 治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 桂枝汤) 3. 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 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4. 治疗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 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
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5.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 (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 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配伍效用: 桂枝配伍白芍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而解肌表:白芍酸苦微寒,和营敛阴。二者配伍, 温一寒,一散一收,寓散于收,寓收于敛,既可辛温透汗,又不致发汗过猛,可使风寒散 而营阴不伤,自汗止而不留外邪。共奏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效,用以治疗表虚风 寒外袭之发热恶风、头痛身痛而有汘者:或四肢酸楚、麻木疼痛等证属气血不调者 桂枝配伍柴胡桂枝辛温,能开腠理、祛风寒,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柴胡辛凉,透表泄 热,能引邪达表而解,系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者伍用,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 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等太阳 少阳并病者 桂枝配伍茯苓桂枝辛甘而温,温阳化气行水,可散水湿阴霾之邪;茯苓甘淡而平,健 脾益气、利水渗湿,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专于化 气行水:茯苓得桂枝则温阳除湿。二者相使为用。有较强的蠲除水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心下 痞满、心悸头眩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证属水饮内停所致者。 桂枝配伍栝楼、薤白桂枝温通胸中阳气:栝楼祛痰散结而开胸:薤白宣通胸阳,散阴 寒之结。三者配伍,可温阳行气,豁痰散结,开胸除满,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胸 痛效果良好。 桂枝配伍石膏桂枝发汗解肌,偏治风寒表证,亦能通经除痹;石膏清热泻火,偏清气分实 热,亦解肌腠之热。二者相伍,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共奏疏表散寒、清热解肌、通经除痹 之功效,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诸症及热痹之发热持续不退、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者。 桂枝配伍桃仁、丹皮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祛淤消癥。三者配伍,共奏通血 祛淤之功,可治疗淤血内停之癥瘕。 桂枝配伍吴茱萸、当归、川芎桂枝温通血脉;吴茱萸散寒止痛:当归、川芎活血养血。 四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效,可治疗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所致的月经失调 桂枝配伍炙甘草、人参、阿胶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养心;人参补脾而安神增智 阿胶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有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心 动悸、脉结代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桂皮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静脉注射132mg/kg;腹腔注射610mg/kg 口服2225mg/kg 桂枝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和半数致死量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 明显增强。 【医家论药】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 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本草汇言》)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用药心法》)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 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本草纲目》)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 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
5 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5. 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 (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 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配伍效用: 桂枝配伍白芍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而解肌表;白芍酸苦微寒,和营敛阴。二者配伍, 一温一寒,一散一收,寓散于收,寓收于敛,既可辛温透汗,又不致发汗过猛,可使风寒散 而营阴不伤,自汗止而不留外邪。共奏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效,用以治疗表虚风 寒外袭之发热恶风、头痛身痛而有汗者;或四肢酸楚、麻木疼痛等证属气血不调者。 桂枝配伍柴胡 桂枝辛温,能开腠理、祛风寒,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柴胡辛凉,透表泄 热,能引邪达表而解,系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者伍用,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 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等太阳、 少阳并病者。 桂枝配伍茯苓 桂枝辛甘而温,温阳化气行水,可散水湿阴霾之邪;茯苓甘淡而平,健 脾益气、利水渗湿,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专于化 气行水;茯苓得桂枝则温阳除湿。二者相使为用。有较强的蠲除水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心下 痞满、心悸头眩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证属水饮内停所致者。 桂枝配伍栝楼、薤白 桂枝温通胸中阳气;栝楼祛痰散结而开胸;薤白宣通胸阳,散阴 寒之结。三者配伍,可温阳行气,豁痰散结,开胸除满,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胸 痛效果良好。 桂枝配伍石膏 桂枝发汗解肌,偏治风寒表证,亦能通经除痹;石膏清热泻火,偏清气分实 热,亦解肌腠之热。二者相伍,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共奏疏表散寒、清热解肌、通经除痹 之功效,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诸症及热痹之发热持续不退、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者。 桂枝配伍桃仁、丹皮 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祛淤消癥。三者配伍,共奏通血 祛淤之功,可治疗淤血内停之癥瘕。 桂枝配伍吴茱萸、当归、川芎 桂枝温通血脉;吴茱萸散寒止痛;当归、川芎活血养血。 四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效,可治疗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所致的月经失调。 桂枝配伍炙甘草、人参、阿胶 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养心;人参补脾而安神增智; 阿胶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有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心 动悸、脉结代。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桂皮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静脉注射 132mg/kg;腹腔注射 610mg/kg; 口服 2 225mg/kg。 桂枝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和半数致死量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 明显增强。 【医家论药】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 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本草汇言》)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用药心法》)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 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本草纲目》)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 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