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忌: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1.6±1.045g/kg。豚鼠2只,腹 腔注射煎剂5g/kg,4小时内死亡。另2只注射1g/kg,观察48小时,外观正常。 【医家论药】 “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盖热毒 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 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本草经疏》) “柽柳,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本草纲目》) “柽柳,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本经逢原》) “柽柳,主疥癣及一切恶疮。”(《东医宝鉴》) 鹅不食草 《食性本草》 为菊科植物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L.)A.Br. et aschers.的带花全草。亦名野 园荽(《濒湖集简方》)、石胡荽(《四声本草》)等。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广 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花开放时采收,去净土杂,晒干。味辛,性温。入 肺经。功能: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主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 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损伤。内服: 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全草中含多种三萜成分、蒲公英赛醇( Taraxerol)、蒲公英甾醇 ( Taraxasterol)、山金车烯二醇( Arnidiol)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C3OH5002,熔点204~ 206℃)。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树脂、鞣质、香豆素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 不明显,无祛痰作用。体外实验,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全草提取物对β一羟基-β 甲基戊二酸(HMG)辅酶A、钙通道阻滞剂和胆囊收缩素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百日咳鹅不食全草1500g,蒸馏取芳香液500ml,滤去游离的油点,混入糖浆500ml 备用。每次用量:1~2岁5ml,2~5岁10m1l,5岁以上15ml(年龄大的,可酌增药量), 每日3~4次,开水冲服。治疗20例,效果满意。(广东中医1960;(1):24) 2.治疗面神经麻痹鹅不食草12g(干品)研细末,与凡士林调和为膏,均匀摊于纱 布上,贴患侧。2日换药1次。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用药2~3次治愈39例,另1例亦。 〔中草药通讯1974:(2):65) 3.治疗软组织损伤每次用新鲜鹅不食草全草200g,用水洗净晾干后用铁锅或瓦锅放 置于煤炉上烧热,然后放入容器内,并来回翻转几次,加入60度米酒100ml左右,待热后 把药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双层纱布包好,趁热放患处来回擦按3~5分钟,而后把药敷于患处 每日1次。治疗50例,痊愈30例,显效13例,好转4例,无效2例。(新中医1990:(5)
16 宜忌: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服。 毒副作用: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21.6±1.045g/kg。豚鼠 2 只,腹 腔注射煎剂 5g/kg,4 小时内死亡。另 2 只注射 1g/kg,观察 48 小时,外观正常。 【医家论药】 “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盖热毒 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 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本草经疏》) “柽柳,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本草纲目》) “柽柳,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本经逢原》) “柽柳,主疥癣及一切恶疮。”(《东医宝鉴》) 鹅不食草 《食性本草》 为菊科植物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L.)A. Br. et Aschers. 的带花全草。亦名野 园荽(《濒湖集简方》)、石胡荽(《四声本草》)等。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广东等地。广 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产。花开放时采收,去净土杂,晒干。味辛,性温。入 肺经。功能:祛风、散寒、胜湿、去翳、通鼻塞。主治:感冒、寒哮、喉痹、百日咳、痧气 腹痛、阿米巴痢、疟疾、疳泻、鼻渊、鼻息肉、目翳涩痒、臁疮、疥癣、跌打损伤。内服: 5~15g;或捣汁。外用:捣烂塞鼻、研末搐鼻或捣敷。 【现代研究】 主 要成 分: 全草中 含多 种三 萜成 分、蒲 公英 赛醇(Taraxerol)、 蒲公 英甾醇 (Taraxasterol)、山金车烯二醇(Arnidiol)及另一种未知的三萜二醇(C30H50O2,熔点 204~ 206℃)。尚含有豆甾醇、谷甾醇、黄酮类、挥发油、有机酸、树脂、鞣质、香豆素等。 药理作用:挥发油和乙醇提取液部分有某些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沉淀部分止咳效果 不明显,无祛痰作用。体外实验,煎剂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全草提取物对 β-羟基-β- 甲基戊二酸(HMG)辅酶 A、钙通道阻滞剂和胆囊收缩素有明显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百日咳 鹅不食全草 1500g,蒸馏取芳香液 500ml,滤去游离的油点,混入糖浆 500ml 备用。每次用量:1~2 岁 5ml,2~5 岁 10ml,5 岁以上 15ml(年龄大的,可酌增药量), 每日 3~4 次,开水冲服。治疗 20 例,效果满意。〔广东中医 1960;(1):24〕 2. 治疗面神经麻痹 鹅不食草 12g(干品)研细末,与凡士林调和为膏,均匀摊于纱 布上,贴患侧。2 日换药 1 次。治疗面神经麻痹 40 例,用药 2~3 次治愈 39 例,另 1 例亦。 〔中草药通讯 1974;(2):65〕 3. 治疗软组织损伤 每次用新鲜鹅不食草全草 200g,用水洗净晾干后用铁锅或瓦锅放 置于煤炉上烧热,然后放入容器内,并来回翻转几次,加入 60 度米酒 100ml 左右,待热后 把药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双层纱布包好,趁热放患处来回擦按 3~5 分钟,而后把药敷于患处, 每日 1 次。治疗 50 例,痊愈 30 例,显效 13 例,好转 4 例,无效 2 例。〔新中医 1990;(5): 55〕
4.治疗皮炎鲜鹅不食草捣烂,合唾液涂患处(若加食盐效果更好),每日2~5次。 治疗由于钩虫尾蚴钻入皮肤所引起的皮炎数百例,疗效满意。(中草药通讯1977:(10): 治疗鸡眼用小刀把患处割平,再将新鲜连枝叶全草捣烂(已结子的效果更好)涂 患部,包扎3~5天。治疗6例,均获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57;(8):24 6.治疗鼻炎鹅不食草研细末,由病人自行吸入少许,每日2~3次:或用消毒棉花以 生理盐水(或开水)浸湿扭干,放药粉少许,包成细卷塞鼻,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治疗急性鼻炎12例,慢性单纯性鼻炎23例,肥厚性鼻炎16例,变态反应性鼻炎11例,用 药2~9天。治疗62例,除2例不明外,33例症状消失,25例头痛鼻塞减轻,2例效果不 大(1例为肥厚性鼻炎,1例为变态反应性鼻炎合并副鼻窦炎)。除在初用时有喷嚏、流泪外, 无其他不良反应。(浙江中医杂志1960:(2):87) 方剂选用: 1.治疗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 稠黏: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入鼻内,以 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鼻碧云散) 2.治疗脾寒疟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濒湖集简方》 3.治疗肿毒:野园荽一把,穿山甲(烧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捣烂入酒一碗,绞 汁服,以渣敷之。(《濒湖集简方》) 【医家论药】 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肉:内达肺经而治、痰疟 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本草纲目》) ‘通郁,去寒,截疟,止痢。以干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医林纂要》) “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 头脑,故主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 痛诸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本草汇言》) 龙骨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味甘、涩,性平。入心、肝、 肾、大肠经。功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敛汘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主治:惊痫癫 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汘盗汘、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 不收口。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亦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药理作用: 1.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实验表眀:20%龙骨混悬液ασn/kg给小鼠灌服,能显著增加 戊巴比妥钠的催眠率;对回苏灵所致惊厥亦有对抗作用。 2.其他作用20%龙骨混悬液20ml/kg给小鼠灌服,有缩短正常小鼠凝血时间的作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7 4. 治疗皮炎 鲜鹅不食草捣烂,合唾液涂患处(若加食盐效果更好),每日 2~5 次。 治疗由于钩虫尾蚴钻入皮肤所引起的皮炎数百例,疗效满意。〔中草药通讯 1977;(10): 29〕 5. 治疗鸡眼 用小刀把患处割平,再将新鲜连枝叶全草捣烂(已结子的效果更好)涂 患部,包扎 3~5 天。治疗 6 例,均获痊愈。〔浙江中医杂志 1957 ;(8):24〕 6. 治疗鼻炎 鹅不食草研细末,由病人自行吸入少许,每日 2~3 次;或用消毒棉花以 生理盐水(或开水)浸湿扭干,放药粉少许,包成细卷塞鼻,每日 1 次,每次 20~30 分钟。 治疗急性鼻炎 12 例,慢性单纯性鼻炎 23 例,肥厚性鼻炎 16 例,变态反应性鼻炎 11 例,用 药 2~9 天。治疗 62 例,除 2 例不明外,33 例症状消失,25 例头痛鼻塞减轻,2 例效果不 大(1 例为肥厚性鼻炎,1 例为变态反应性鼻炎合并副鼻窦炎)。除在初用时有喷嚏、流泪外, 无其他不良反应。〔浙江中医杂志 1960;(2):87〕 方剂选用: 1. 治疗目病肿胀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攀睛,眵泪 稠黏:鹅不食草二钱,青黛一钱,川芎一钱。为细末,先噙水满口,每用米许 入鼻内,以 泪出为度。不拘时候。(《原机启微》 鼻碧云散) 2. 治疗脾寒疟疾: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濒湖集简方》) 3. 治疗肿毒:野园荽一把,穿山甲(烧存性)七分,当归尾三钱。捣烂入酒一碗,绞 汁服,以渣敷之。(《濒湖集简方》) 【医家论药】 “鹅不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 肉;内达肺经而治 、痰疟, 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本草纲目》) “通郁,去寒,截疟,止痢。以干末搐鼻,可发嚏去寒郁。”(《医林纂要》) “石胡荽,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 头脑,故主 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 痛诸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本草汇言》) 龙 骨 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的化石。味甘、涩,性平。入心、肝、 肾、大肠经。功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主治:惊痫癫 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 不收口。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主要为碳酸钙、磷酸钙,亦含铁、钾、钠、氯、硫酸根等。 药理作用: 1. 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 实验表明:20%龙骨混悬液 20ml/kg 给小鼠灌服,能显著增加 戊巴比妥钠的催眠率;对回苏灵所致惊厥亦有对抗作用。 2. 其他作用 20%龙骨混悬液 20ml/kg 给小鼠灌服,有缩短正常小鼠凝血时间的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尿崩症生龙骨、生牡蛎、枸杞、菟丝饼、川黄柏各9g,砂仁、炙甘草各3g,北沙 参15g,炒杜仲12g。水煎服。一般10~20剂均告痊愈,经1~4年随访,无1例复发。(江 苏中医杂志1964:(11):19 2.治疗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冷茶水调成稀糊状, 敷患处,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隔日换药1次。治疗烫伤,疗效较好。〔中医杂志1957 (4):212 3.治疗化脓性疾病冰片、生龙骨、当归各20g,朱砂25g,煅石膏40g,煅炉甘石 200g,共研细末,涂薄层于创面,胶布固定,2~3天换1次,治疗疮疡20例,全部治愈。 疗程7~20天。〔辽宁中医杂志1987:(10):47 方剂选用 1.治疗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 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硏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 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 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 脉正宗》) 2.治疗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备 急千金要方》) 3.治疗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 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 正宗》) 4.治疗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 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肘后备急方》) 治疗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 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 6.治疗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 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7.治疗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赤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 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药末。(《本草汇言》) 配伍效用: 龙骨配伍黄芪、白术龙骨收敛止血:黄芪、白术补气健脾。三药伍用,有补气健脾摄血之 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之月经过多、血稀色淡、心悸气短等症。 龙骨配伍牡蛎二者均有敛阴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之功。但龙骨甘涩性平,主入 心、肝经,功擅镇惊安神、收敛止脱,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咸涩性凉,入肝、肾 经,长于益阴退热、化痰软坚,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二药伍用,调和阴阳,其镇惊 敛阴、潜阳、固涩、止血、止带之效更著,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头晕 耳鸣、健忘失眠:心肾亏虚、肺肾不足之咳痰喘促、汘多厥脱以及久泻久痢、遗精淋浊、崩 漏带下等症。 龙骨配伍牛黄、胆南星龙骨重镇安神: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胆南星清热化痰定 惊。三药共用,有清热化痰、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之惊痫癫狂之症, 龙骨配伍牛膝、白芍、代赭石龙骨平肝潜阳: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白芍滋阴养 血柔肝;代赭石平肝镇逆。四者合用,有补肝益肾、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之头目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
18 1. 治疗尿崩症 生龙骨、生牡蛎、枸杞、菟丝饼、川黄柏各 9g,砂仁、炙甘草各 3g,北沙 参 15g,炒杜仲 12g。水煎服。一般 10~20 剂均告痊愈,经 1~4 年随访,无 1 例复发。〔江 苏中医杂志 1964;(11):19〕 2. 治疗烫伤 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冷茶水调成稀糊状, 敷患处,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隔日换药 1 次。治疗烫伤,疗效较好。〔中医杂志 1957; (4):212〕 3. 治疗化脓性疾病 冰片、生龙骨、当归各 20g,朱砂 25g,煅石膏 40g ,煅炉甘石 200g,共研细末,涂薄层于创面,胶布固定,2~3 天换 1 次,治疗疮疡 20 例,全部治愈。 疗程 7~20 天。〔辽宁中医杂志 1987;(10):47〕 方剂选用: 1. 治疗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 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 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 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 脉正宗》) 2. 治疗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备 急千金要方》) 3. 治疗心虚盗汗:龙骨五钱(火煅),茯苓一两,人参六钱,莲肉三两(俱微炒)。共研为 末,麦门冬(去心)四两,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脉 正宗》) 4. 治疗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四两。打碎,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 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肘后备急方》) 5. 治疗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 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 6. 治疗血崩不止:龙骨(煅)、当归、香附(炒)各一两,棕毛灰五钱。上为细末。每 服四钱,空心,米饮调下。忌油腻、鸡、鱼、炙 物。(《景岳全书》龙骨散) 7. 治疗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赤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三钱。共 研细末。先用绵纸条拭干脓水,后吹药末。(《本草汇言》) 配伍效用: 龙骨配伍黄芪、白术 龙骨收敛止血;黄芪、白术补气健脾。三药伍用,有补气健脾摄血之 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弱、不能统血之月经过多、血稀色淡、心悸气短等症。 龙骨配伍牡蛎 二者均有敛阴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之功。但龙骨甘涩性平,主入 心、肝经,功擅镇惊安神、收敛止脱,益阴之中能潜上越之浮阳;牡蛎咸涩性凉,入肝、肾 经,长于益阴退热、化痰软坚,益阴之中能摄下陷之沉阳。二药伍用,调和阴阳,其镇惊、 敛阴、潜阳、固涩、止血、止带之效更著,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烦躁不安、心悸怔忡、头晕 耳鸣、健忘失眠;心肾亏虚、肺肾不足之咳痰喘促、汗多厥脱以及久泻久痢、遗精淋浊、崩 漏带下等症。 龙骨配伍牛黄、胆南星 龙骨重镇安神;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胆南星清热化痰定 惊。三药共用,有清热化痰、安神定惊之功效,用于治疗痰热内扰之惊痫癫狂之症。 龙骨配伍牛膝、白芍、代赭石 龙骨平肝潜阳;牛膝补益肝肾、引血下行;白芍滋阴养 血柔肝;代赭石平肝镇逆。四者合用,有补肝益肾、滋阴潜阳之功效,用于治疗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之头目眩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症
龙骨配伍酸枣仁、茯苓龙骨重镇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茯苓补脾安神。三者合用, 有健脾养心、镇静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龙骨配伍沙苑子、芡实龙骨收敛固涩:沙苑子、芡实补肾涩精。三药共用,既可补肾 精之不足,亦可涩精液之外泄,用于治疗肾虚遗精滑泄。 【注意事项】 宜忌: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本草经集注》) 忌鱼。”(《药性论》) 【医家论药】 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淵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 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淤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本草经疏》) “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 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癥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 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 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纭,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 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涩药中加 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 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本经逢原》) “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 止脱镇惊安魂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本草求真》) “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 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 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本草经读》) “龙骨,质最黏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 多汗淋沥、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 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 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坚结也。”“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 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 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医 学衷中参西录》) 龙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 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本草经百种录》)“龙 骨,其用在心肝二经为多。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安魂魄,镇惊痫。……治泄精泻利漏下。 (《本草思辩录》) 薄荷 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 Mentha ha- plocalyx Brig.和家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g.war. pIperascens( Malinvaud)C.Y. Wu et h.W.Li的全草或茎叶
19 龙骨配伍酸枣仁、茯苓 龙骨重镇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茯苓补脾安神。三者合用, 有健脾养心、镇静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脾两虚、血不养心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 龙骨配伍沙苑子、芡实 龙骨收敛固涩;沙苑子、芡实补肾涩精。三药共用,既可补肾 精之不足,亦可涩精液之外泄,用于治疗肾虚遗精滑泄。 【注意事项】 宜忌:有湿热、实邪者忌服。 “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本草经集注》) “忌鱼。”(《药性论》) 【医家论药】 “龙骨味涩而主收敛,凡泄痢肠澼及女子漏下崩中,溺血等症,皆血热积滞为患,法当 通利疏泄,不可使用止涩之剂,恐积滞淤血在内反能为害也。惟久病虚脱者,不在所忌。” (《本草经疏》) “涩可以去脱,龙骨入肝敛魂,收敛浮越之气。其治咳逆,泄利脓血,女子漏下,取涩 以固上下气血也。其性虽涩,而能入肝破结。癥瘕坚结,皆肝经之血积也;小儿热气惊痫, 亦肝经之病,为牛黄以协济之,其祛邪伐肝之力尤捷。其性收阳中之阴,专走足厥阴经,兼 入手足少阴,治多梦纷纭,多寐泄精,衄血吐血,胎漏肠风,益肾镇心,为收敛精气要药。 有客邪,则兼表药用之。又主带脉为病,故崩带不止,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止涩药中加 用之。止阴疟,收湿气,治休息痢,久痢脱肛,生肌敛疮皆用之。但收敛太过,非久痢虚脱 者,切勿妄投;火盛失精者误用,多致溺赤涩痛,精愈不能收摄矣。”(《本经逢原》) “龙骨功与牡蛎相同,但牡蛎咸涩入肾,有软坚化痰清热之功,此属甘涩入肝,有收敛 止脱镇惊安魂之妙,如徐之才所谓涩可止脱,龙骨、牡蛎之属。白地锦纹,舐之粘舌者佳。” (《本草求真》) “惊痫颠痉,皆肝气上逆,挟痰而归迸入心,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故为惊痫颠 痉之圣药。”“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若与牡蛎 同用,为治痰之神品。今人只知其涩以止脱,何其浅也。”(《本草经读》) “龙骨,质最黏涩,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敛元气,镇安精神,固涩滑脱。凡心中怔忡、 多汗淋沥、吐血衄血、二便下血、遗精白浊、大便滑泄、小便不禁、女子崩带,皆能治之。 其性尤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其味微辛,收敛之中仍有开通之力,故《本经》 谓其主泻痢脓血,女子漏下,而又主癥瘕坚结也。”“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 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愚于忽然中风、肢体不遂之证,其脉甚弦硬者,知 系肝火肝风内动,恒用龙骨同牡蛎加于所服药中以敛戢之,至脉象柔和,其病自愈。”(《医 学衷中参西录》) “龙骨最黏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 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所以仲景于伤寒之邪气未尽者亦用之。”(《本草经百种录》) “龙 骨,其用在心肝二经为多。能收敛浮越之正气,安魂魄,镇惊痫。……治泄精泻利漏下。” (《本草思辩录》) 薄 荷 为唇形科多年 生草本植物薄 荷 Mentha ha- plocalyx Briq. 和 家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 var. piperascens (Malinvaud)C. Y. Wu et H. W. Li 的全草或茎叶
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主治 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内服:煎汤(不 宜久煎),2~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1.挥发性成分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 荷醇或薄荷脑( Mentho),含量约77%~78%。其次为薄荷酮( Menthone),含量为8%~12% 还含有乙酸薄荷酯( Menthyl acetate)、莰烯(Caπ phene)、柠檬烯( Limonene)、异薄荷酮 ( Isomenthone)、蒎烯( Pinene)、薄荷烯酮( Menthenone)。 2.酚类成分薄荷中有异端叶灵( 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 Luteolin-7- glucoside)、薄荷糖甙( Menthoside)等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迷迭香酸 ( Rosmarinic acid)和咖啡酸。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a.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在整体条 件下不能促进肠的推进性蠕动,有时甚至表现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刺激 嗅觉及味觉引起的继发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比前者 强一倍 b.保肝作用给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损害实验模型,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其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均较对照组轻,但 坏死病变却较对照组重。 c.利胆作用薄荷醇与薄荷油给大鼠口服,表现强大的利胆作用。给予薄荷醇3~4 小时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4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较持久,服药5 小时后胆汁排出量增加50%~100%。实验表明:含有挥发油多丙酮干浸膏组比50%甲醇干浸 膏组的利胆效果强。此乃因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薄荷醇的醇羟基 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减弱,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对大鼠以 butadiene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给予从薄荷油蒸馏所得的兰香油烃 有治疗效果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内服小量薄荷有发汗解热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中 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増加散热。同属植物圆叶薄荷精油和欧 薄荷精油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50mg/kg)。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抑制 作用,且后者比前者更能延长小鼠中枢抑制时间。在自发活性测量中,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抑制比前者更有效,但两者对大鼠的条件反射均没有影响。两者不同剂量给药都能降低小 鼠和大鼠的体温 3.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弗氏痢疾杄菌、炭疽杄菌、白喉杄菌、伤 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杄菌、变形杄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剂对孤儿病 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对皮肤及黏膜血管的作用薄荷醇与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 肤,能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可使局部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的感觉,反射地引起 皮肤或黏膜的血管收缩。因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并可缓慢渗透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的充 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调整血管的功能,以达治疗作用。薄荷醇的复方 局部应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5.抗早孕及对子宫的作用薄荷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
20 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辟秽、解毒。主治: 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内服:煎汤(不 宜久煎),2~10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1. 挥发性成分 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 0.8%~1%,干茎叶含 1.3%~2%。油中主要成分为薄 荷醇或薄荷脑(Menthol),含量约 77%~78%。其次为薄荷酮(Menthone),含量为 8%~12%。 还含有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莰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异薄荷酮 (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Menthenone)。 2. 酚类 成分 薄荷 中 有异 端叶 灵 (Isoraifol- in) 、 木犀 草素 -7- 葡萄 糖 甙 (Luteolin-7- glucoside)、薄荷糖甙(Menthoside)等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迷迭香酸 (Rosmarinic acid)和咖啡酸。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a. 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薄荷油对小鼠离体肠肌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在整体条 件下不能促进肠的推进性蠕动,有时甚至表现抑制。薄荷油有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刺激 嗅觉及味觉引起的继发作用。薄荷醇、薄荷酮对离体兔肠肌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比前者 强一倍。 b. 保肝作用 给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肝损害实验模型,皮下注射薄荷注射液,能使其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肝细胞肿胀、气球样变性均较对照组轻,但 坏死病变却较对照组重。 c. 利胆作用 薄荷醇与薄荷油给大鼠口服,表现强大的利胆作用。给予薄荷醇 3~4 小时后,胆汁排出量约增加 4 倍,随后作用减弱。薄荷酮具有相似作用且较持久,服药 5 小时后胆汁排出量增加 50%~100%。实验表明:含有挥发油多丙酮干浸膏组比 50%甲醇干浸 膏组的利胆效果强。此乃因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薄荷醇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薄荷醇的醇羟基 乙酰化后,其利胆作用减弱,说明醇羟基在利胆作用的产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对大鼠以 butadione 引起的实验性胃溃疡,给予从薄荷油蒸馏所得的兰香油烃 有治疗效果。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内服小量薄荷有发汗解热作用,此作用主要是通过兴奋中 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以增加散热。同属植物圆叶薄荷精油和欧 薄荷精油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50mg/kg)。两者对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抑制 作用,且后者比前者更能延长小鼠中枢抑制时间。在自发活性测量中,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 的抑制比前者更有效,但两者对大鼠的条件反射均没有影响。两者不同剂量给药都能降低小 鼠和大鼠的体温。 3.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薄荷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肠炎球菌、弗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伤 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抗菌作用。薄荷煎剂对孤儿病 毒和单纯疱疹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4. 对皮肤及黏膜血管的作用 薄荷醇与薄荷酮对皮肤均有刺激作用。薄荷醇应用于皮 肤,能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可使局部皮肤或黏膜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冷的感觉,反射地引起 皮肤或黏膜的血管收缩。因其对皮肤的刺激作用,并可缓慢渗透入皮肤内,引起长时间的充 血,并反射性地引起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调整血管的功能,以达治疗作用。薄荷醇的复方 局部应用有消炎、止痛作用。 5. 抗早孕及对子宫的作用 薄荷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薄荷油不同剂量皆有一定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