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者(经1疗程以上治疗,自觉和他觉症状皆无改善)12%。〔天津医药杂志1961:(2) 94) 辛夷、苍耳子、白芷各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状石蜡1000nl 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24小时后,加热。炸苍耳子、白芷、辛夷 成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蜡,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眼药水瓶备丿 滴鼻:每日1~2次,每次1~2滴。治疗急性鼻炎360例,痊愈207例,好转114例,中 断滴药21例,无效18例。(新中医1981;(11):10) C.辛夷、防风、白芷各200g,苍耳子150g,以蒸馏法制成1000ml滴鼻液,每次3 5滴,每日3次。此方可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中药通报1981:6(6):33) d.辛夷、白芷、百部、牛蒡子、蒺藜、鱼腥草、地肤子、鹅不食草各160g,荆芥120g, 薄荷70g。前九味置砂锅内,加清水7000m,浸泡4~6小时,煮沸改用文火煎1.5~2小时 后加入薄荷,继续煎半个小时,滤出药液待冷却加硼砂调节p值至8,再按3‰加入苯甲酸 钠防腐,静置2~3天,取澄清液分装滴鼻瓶内备用。每日滴鼻4~5次,每次2~3滴。治 疗172例,痊愈49例,显效84例,好转3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5%。(广西中医药 1980;(2):12) 方剂选用: 1.治疗头眩昏冒欲呕(属寒痰者):辛夷一两,制半夏、胆星、天麻、干姜、川芎各八钱 为末,水泛为丸。每晚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2.治疗鼻内室塞不通,不得喘息:辛夷、芎翦各一两,细辛(去苗)七钱半,木通半 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五、七日瘥。(《证治准绳》芎窮散) 3.治疗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两,栀子一两,枳 实、桔梗、白芷各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萝卜汤调服。(《疡医大全》) 4.治疗牙痛,或肿或牙龈靡烂:辛夷一两,蛇床子二两,青盐五钱。共为末掺之。(《本 草汇言》) 配伍效用: 辛夷配伍白芷、细辛辛夷散风寒,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之要药;白芷散寒解表而止痛;细辛 解表通窍而止痛。三者配伍,共奏发散风寒,通窍止痛之功,以治疗鼻渊偏于风寒者 辛夷配伍苍耳子辛夷散风解表、宣肺通鼻:苍耳子散风除湿、宣肺通窍。二者相须为 用,并走于上,其疏风散寒、宣通鼻窍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之头痛鼻塞、流 清涕;鼻渊及多种鼻炎。 辛夷配伍黄芩、菊花辛夷功专通鼻窍;黄芩清肺泻火:菊花疏散风热。三者合用,功 能疏散风热,通窍泻火,治疗鼻渊偏于风热者 辛夷配伍细辛辛夷辛温可发散风寒,入肺经能散肺中风邪而升清阳以通鼻窍;细辛辛 温香窜,清而不浊,有通达全身阳气、宣郁滞而通诸窍之功。二者皆为辛温之品,皆可发散 风寒、温肺通窍。且辛夷偏于通窍,细辛长于止痛,二者相须为用,疏散温通之力增强,共 奏升达清气、通利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而胀、鼻塞不通之证属外感风寒所致者以及鼻 渊和多种鼻炎、鼻窦炎等。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毒副作用:辛夷毒性很小。给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2.5±0.96g/kg,小鼠为 19.9±0.25g/kg。给未孕犬静脉注射煎剂lg/kg,未孕家兔注射4.75g/kg时均未死亡。 临床曾有内服辛夷煎剂后引起过敏的报告,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胸闷、恶心、全身 瘙痒等 11
11 无效者(经 1 疗程以上治疗,自觉和他觉症状皆无改善)12%。〔天津医药杂志 1961;(2): 94〕 b. 辛夷、苍耳子、白芷各 60g,冰片粉 6g,薄荷霜 5g,芝麻油 500ml,液状石蜡 1 000ml。 将芝麻油、苍耳子、白芷、辛夷同放锅内,浸泡 24 小时后,加热。炸苍耳子、白芷、辛夷 成黑黄色捞出,再下冰片粉、薄荷霜、液状石蜡,搅匀,冷却后过滤,分装眼药水瓶备用。 滴鼻:每日 1~2 次,每次 1~2 滴。治疗急性鼻炎 360 例,痊愈 207 例,好转 114 例,中 断滴药 21 例,无效 18 例。〔新中医 1981;(11):10〕 c. 辛夷、防风、白芷各 200g,苍耳子 150g,以蒸馏法制成 1 000ml 滴鼻液,每次 3~ 5 滴,每日 3 次。此方可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炎和鼻窦炎。〔中药通报 1981;6(6):33〕 d. 辛夷、白芷、百部、牛蒡子、蒺藜、鱼腥草、地肤子、鹅不食草各 160g,荆芥 120g, 薄荷 70g。前九味置砂锅内,加清水 7000ml,浸泡 4~6 小时,煮沸改用文火煎 1.5~2 小时 后加入薄荷,继续煎半个小时,滤出药液待冷却加硼砂调节 pH 值至 8,再按 3‰加入苯甲酸 钠防腐,静置 2~3 天,取澄清液分装滴鼻瓶内备用。每日滴鼻 4~5 次,每次 2~3 滴。治 疗 172 例,痊愈 49 例,显效 84 例,好转 33 例,无效 6 例,总有效率 96.5%。〔广西中医药 1980;(2):12〕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眩昏冒欲呕(属寒痰者):辛夷一两,制半夏、胆星、天麻、干姜、川芎各八钱。 为末,水泛为丸。每晚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2. 治疗鼻内窒塞不通,不得喘息:辛夷、芎藭各一两,细辛(去苗)七钱半,木通半 两。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五、七日瘥。(《证治准绳》芎藭散) 3. 治疗鼻漏,鼻孔中长出一块:辛夷(去毛)、桑白皮(蜜炙)各四两,栀子一两,枳 实、桔梗、白芷各二两。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淡萝卜汤调服。(《疡医大全》) 4. 治疗牙痛,或肿或牙龈靡烂:辛夷一两,蛇床子二两,青盐五钱。共为末掺之。(《本 草汇言》) 配伍效用: 辛夷配伍白芷、细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为治疗鼻渊之要药;白芷散寒解表而止痛;细辛 解表通窍而止痛。三者配伍,共奏发散风寒,通窍止痛之功,以治疗鼻渊偏于风寒者。 辛夷配伍苍耳子 辛夷散风解表、宣肺通鼻;苍耳子散风除湿、宣肺通窍。二者相须为 用,并走于上,其疏风散寒、宣通鼻窍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之头痛鼻塞、流 清涕;鼻渊及多种鼻炎。 辛夷配伍黄芩、菊花 辛夷功专通鼻窍;黄芩清肺泻火;菊花疏散风热。三者合用,功 能疏散风热,通窍泻火,治疗鼻渊偏于风热者。 辛夷配伍细辛 辛夷辛温可发散风寒,入肺经能散肺中风邪而升清阳以通鼻窍;细辛辛 温香窜,清而不浊,有通达全身阳气、宣郁滞而通诸窍之功。二者皆为辛温之品,皆可发散 风寒、温肺通窍。且辛夷偏于通窍,细辛长于止痛,二者相须为用,疏散温通之力增强,共 奏升达清气、通利鼻窍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而胀、鼻塞不通之证属外感风寒所致者以及鼻 渊和多种鼻炎、鼻窦炎等。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毒副作用:辛夷毒性很小。给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 22.5±0.96g/kg,小鼠为 19.9±0.25g/kg。给未孕犬静脉注射煎剂 1g/kg ,未孕家兔注射 4.75g/kg 时均未死亡。 临床曾有内服辛夷煎剂后引起过敏的报告,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胸闷、恶心、全身 瘙痒等
【医家论药】 “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 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 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 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 矣。”(《本草经疏》) “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本草纲目》) “辛夷,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缘人鼻气通于天,肺窍开鼻,鼻主肺。风热 移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曰:脑渗为涕,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 泉不已,故曰鼻渊。并头痛面,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皆是风热上攻。是宜用此芳香上窜 头目,兼逐阳分风邪,则诸症自愈。但芳香走窜,血虚火炽及偶感风寒不闻香臭者,其并禁 焉。”(《本草求真》) 葱白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 Allium fistulosum l.近根部的鳞茎。味辛,性温。入肺、 胃经。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主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 二便不通、痢疾、痈肿。内服:煎汤,9~15g:或煮酒。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 鼻窍中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鳞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 Allicin):又含二烯丙基硫醚(Ally1 sulfide)。叶鞘和鳞片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结晶体 又含维生素C97mg%(湿重计)、维生素BlⅠ、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A、脂肪油和黏液 质。脂肪油中含棕榈酸( Palmitic acid)、硬脂酸( Stearic acid)、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油酸( Oleic acid)和亚油酸( Linoleic acid)。黏液质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其中有20%纤 维素、3%半纤维素、41%原果胶( Protopectin)及24%水溶性果胶( Pecti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葱白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 球菌有抑菌作用,此系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所致。水浸剂(1:1)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 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癬菌 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2.其他作用有报告指出,鲜大葱有降低胃液内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0.667g大葱至 少可以降低2μg亚硝酸盐,提示大葱可能阻断胃内亚硝胺合成,从而抑制胃癌的发生。 大葱的黏液质对皮肤和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含硫化物有轻度局部刺激作用、缓下作用和 驱虫作用,其挥发性成分由呼吸道、汗腺和泌尿道排出时,能刺激分泌,有祛痰、发汗和利 尿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2 【医家论药】 “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 ,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 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 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 、 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 矣。”(《本草经疏》) “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本草纲目》) “辛夷,辛温气浮,功专入肺,解散风热。缘人鼻气通于天,肺窍开鼻,鼻主肺。风热 移于脑,则鼻多浊涕而渊;风寒客于脑则鼻塞。经曰:脑渗为涕,胆液不澄,则为浊涕,如 泉不已,故曰鼻渊。并头痛面 ,目眩齿痛,九窍不利,皆是风热上攻。是宜用此芳香上窜 头目,兼逐阳分风邪,则诸症自愈。但芳香走窜,血虚火炽及偶感风寒不闻香臭者,其并禁 焉。”(《本草求真》) 葱 白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葱 Allium fistulosum L. 近根部的鳞茎。味辛,性温。入肺、 胃经。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主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 二便不通、痢疾、痈肿。内服:煎汤,9~15g;或煮酒。外用:捣敷、炒熨、煎水洗或塞耳 鼻窍中。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鳞茎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蒜素(Allicin);又含二烯丙基硫醚(Allyl sulfide)。叶鞘和鳞片细胞中含有草酸钙结晶体。 又含维生素 C 97mg%(湿重计)、维生素 B1、维生素 B2、烟酸、维生素 A、脂肪油和黏液 质。脂肪油中含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油酸(Oleic acid)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黏液质中主要成分为多糖类,其中有 20%纤 维素、3%半纤维素、41%原果胶(Protopectin)及 24%水溶性果胶(Pectin)。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葱白挥发性成分等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及链 球菌有抑菌作用,此系作用于细菌的酶系统所致。水浸剂(1:1)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 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 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 用。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 2.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鲜大葱有降低胃液内亚硝酸盐含量的作用,0.667g 大葱至 少可以降低 2μg 亚硝酸盐,提示大葱可能阻断胃内亚硝胺合成,从而抑制胃癌的发生。 大葱的黏液质对皮肤和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含硫化物有轻度局部刺激作用、缓下作用和 驱虫作用,其挥发性成分由呼吸道、汗腺和泌尿道排出时,能刺激分泌,有祛痰、发汗和利 尿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感冒葱白、生姜各15g,食盐3g。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 后背、脚心、手心、胭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 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治疗107例,均在1~2日内见效。一般用1次,少数病例用2 次。〔中级医刊1965:(9):580 2.治疗面神经麻痹葱白、生姜、皂刺各200g放入适量陈醋内,文火煎浓去渣后, 加入阿胶100g熬成稀膏即可。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多例,效果满意。〔河南中医1985;(4) 23) 3.治疗蛔虫性急腹痛鲜葱白50g,捣烂取汁,用麻油50g调和,空腹1次服下(小 儿酌减),每日1次。一般1次疼痛即可缓解。治疗蛔虫性腹痛患者25例,疗效满意。〔浙 江中医杂志1966:9(4):13) 4.治疗蛲虫病葱白50g,加水100m1:或大蒜50g,加水200m1,分别用微火煮烂, 过滤装瓶备用。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一煎剂灌肠。剂量:4~5岁10m,7岁15m。治疗 后以棉拭浮漂法检査虫卵。结果:葱白煎液治疗116例,阴转86例,阴转率为74.1%;大 蒜煎液治疗38例,阴转20例,阴转率为76.3%。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 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増高。〔中医杂志1962:(9):10) 5。治疗乳腺炎 a.葱白1根,生南星1g。共捣为丸,用药棉包裹,浸冷开水后填塞患者鼻前庭(患乳痈的 对侧鼻孔),1日2次,2天为1疗程。治疗乳痈23例,显效19例,有效4例。〔福建中医 药1985;16(5):39 b.新鲜葱白和生半夏共捣如泥,制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 约20分钟左右除去,每日1~2次,同时配合姜汁水罐疗法(生姜或干姜的浓缩煎液,盛入 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130例, 结果痊愈率为90%,好转率为6.%,总有效率为96.%。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 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应切开 排脓,本法无效。〔中草药通讯1972:(1):40 6.治疗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葱白用清水洗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2次,以消毒刀 切成碎末,入乳钵捣成糊状,加入1/3蜂蜜,外敷患处,每1~2日换药1次。共治疗100 例,疗效满意。〔吉林卫生1969:(1):40 7.治疗皮肤病 a.鲜大葱30g,花椒6~9g,鲜艾叶9~15g,食盐30g。加水1000~1500m1,煎开待温湿 敷患部,手足可浸泡,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治疗局限性皮肤湿疹、神经性皮炎 及皮肤瘙痒症等50余例,其中45例用药1次即止痒,3~4次皮损有所改善。(天津赤脚医 生1980;(2):43) b.葱白(切碎)15根,水煎,趁热内服:葱白(切碎)20根,水煎待温,局部湿热外 敷,外敷法亦可用葱白加味(风寒型加荆芥10g,甘草3g:风热型加大青叶、连翘各15g)。 治疗荨麻疹患者100例,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1987:(1):16) 8.治疗婴幼儿腹泻葱白5条捣烂,吴茱萸10g,研末,与醋调成糊状,先加热至40℃, 乘热敷脐部,每日换药1~2次,治疗秋季腹泻172例,治愈171例,无效1例。〔福建中 医药1981;3(4):25 9.治疗小儿遗尿症连须葱白3根(每根长6cm~7cm),硫磺30g。共捣如泥,待患 儿临睡前将上药敷于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8~10小时后除掉。治疗无器质性小 儿遗尿患者7例,多在2~3次获效,经随访未复发。〔中医杂志1982;(12):43) 方剂选用: 1.治疗时疾头痛发热: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 13
13 1. 治疗感冒 葱白、生姜各 15g,食盐 3g。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 后背、脚心、手心、腘窝、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部分病例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 状减轻,次日可完全恢复。治疗 107 例,均在 1~2 日内见效。一般用 1 次,少数病例用 2 次。〔中级医刊 1965;(9):580〕 2. 治疗面神经麻痹 葱白、生姜、皂刺各 200g 放入适量陈醋内,文火煎浓去渣后, 加入阿胶 100g 熬成稀膏即可。治疗面神经麻痹患者多例,效果满意。〔河南中医 1985;(4): 23〕 3. 治疗蛔虫性急腹痛 鲜葱白 50g,捣烂取汁,用麻油 50g 调和,空腹 1 次服下(小 儿酌减),每日 1 次。一般 1 次疼痛即可缓解。治疗蛔虫性腹痛患者 25 例,疗效满意。〔浙 江中医杂志 1966;9(4):13〕 4. 治疗蛲虫病 葱白 50g,加水 100ml;或大蒜 50g,加水 200ml,分别用微火煮烂, 过滤装瓶备用。在傍晚或临睡前,任选一煎剂灌肠。剂量:4~5 岁 10ml,7 岁 15ml。治疗 后以棉拭浮漂法检查虫卵。结果:葱白煎液治疗 116 例,阴转 86 例,阴转率为 74.1%;大 蒜煎液治疗 38 例,阴转 20 例,阴转率为 76.3%。均以男孩的阴转率较高;在年龄方面, 葱液的阴转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蒜液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中医杂志 1962;(9):10〕 5。治疗乳腺炎 a. 葱白 1 根,生南星 1g。共捣为丸,用药棉包裹,浸冷开水后填塞患者鼻前庭(患乳痈的 对侧鼻孔),1 日 2 次,2 天为 1 疗程。治疗乳痈 23 例,显效 19 例,有效 4 例。〔福建中医 药 1985;16(5):39〕 b. 新鲜葱白和生半夏共捣如泥,制成鼻孔一样大小的栓子,塞入患乳对侧的鼻孔中, 约 20 分钟左右除去,每日 1~2 次,同时配合姜汁水罐疗法(生姜或干姜的浓缩煎液,盛入 玻璃瓶内,抽出空气,利用负压,在炎性肿块及其周围拔罐),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 130 例, 结果痊愈率为 90%,好转率为 6.9%,总有效率为 96.9%。如乳腺局部炎性浸润明显,腋窝淋 巴结肿大,且全身有畏寒、发热症状者,宜同时内服清热解毒剂;如脓肿已形成,则应切开 排脓,本法无效。〔中草药通讯 1972;(1):40〕 6. 治疗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葱白用清水洗净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2 次,以消毒刀 切成碎末,入乳钵捣成糊状,加入 1/3 蜂蜜,外敷患处,每 1~2 日换药 1 次。共治疗 100 例,疗效满意。〔吉林卫生 1969;(1):40〕 7. 治疗皮肤病 a. 鲜大葱 30g,花椒 6~9g,鲜艾叶 9~15g,食盐 30g 。加水 1000~1500ml,煎开待温湿 敷患部,手足可浸泡,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1~2 次。治疗局限性皮肤湿疹、神经性皮炎 及皮肤瘙痒症等 50 余例,其中 45 例用药 1 次即止痒,3~4 次皮损有所改善。〔天津赤脚医 生 1980;(2):43〕 b. 葱白(切碎)15 根,水煎,趁热内服;葱白(切碎)20 根,水煎待温,局部湿热外 敷,外敷法亦可用葱白加味(风寒型加荆芥 10g,甘草 3g;风热型加大青叶、连翘各 15g)。 治疗荨麻疹患者 100 例,全部治愈。〔浙江中医杂志 1987;(1):16〕 8. 治疗婴幼儿腹泻 葱白 5 条捣烂,吴茱萸 10g,研末,与醋调成糊状,先加热至 40℃, 乘热敷脐部,每日换药 1~2 次,治疗秋季腹泻 172 例,治愈 171 例,无效 1 例。〔福建中 医药 1981;3(4):25〕 9. 治疗小儿遗尿症 连须葱白 3 根(每根长 6cm~7cm),硫磺 30g。共捣如泥,待患 儿临睡前将上药敷于脐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8~10 小时后除掉。治疗无器质性小 儿遗尿患者 7 例,多在 2~3 次获效,经随访未复发。〔中医杂志 1982;(12):43〕 方剂选用: 1. 治疗时疾头痛发热: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
览》) 2.治疗赤白痢: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3.治疗腹皮麻痹不仁:多煮葱白食之。(《世医得效方》 4.治疗肿硬、无头、不变色之痈疖: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上同炒黑色,杵为 细末。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外科精义》乌金 散) 5.治疗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疔出以醋汤洗之(《圣济总录》) 6.治疗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 下。(《本事方》) 7.治疗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本草纲目》) 配伍效用: 葱白配伍蜂蜜葱白解毒散结:蜂蜜缓急止痛。二者配伍,有解毒散结,缓急止痛之功效, 共捣外用,可治疗疮痈疔毒壅结不散而疼痛者 葱白配伍附子、干姜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温里阳:葱白则既能引寒邪外达 又能通上、下阳气。三者伍用,共奏温里通阳之功,可治疗里寒外热、下利清谷、厥逆脉微 葱白配伍生姜二者均为辛温解表之药,若相须为用,则发汗解表散寒之力更强,可用 于治疗外感风寒初起之恶寒、流清涕、鼻塞而轻者。 【注意事项】 宜忌:表虚多汗者忌服。不宜与蜂蜜同服。 毒副作用:“多食葱,令人神昏,损发须,虚气上冲。同蜜食,下利,壅气杀人,名甜 砒霜。同枣食,令人病。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本草害利》) 临床曾有食葱拌蜂蜜死亡1例的报告。 亦有报告认为,葱白同蜂蜜配伍给小鼠灌胃后观察1周,未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和死亡 【医家论药】 “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本草经 疏》) “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 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百一方》用葱白 砂糖等份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 及转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数人得验。”(《本草纲目》) “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 迷闷。”(《日华子本草》) “葱叶,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实中空,能入肺经发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阳。故书号 为肺菜:其力则能明目利耳通便及治伤寒头痛,时疾热狂,阴毒腹痛之谓。又气通则血活, 故书又载能止诸般血出不调;且气通则毒解,故书又言能治诸般恶毒。”(《本草求真》) 柽柳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桧柽柳 Tamarix juniperina Bge.或 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的细嫩枝叶。亦名西河柳(《本草汇言》)、观音柳
14 览》) 2. 治疗赤白痢: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3. 治疗腹皮麻痹不仁:多煮葱白食之。(《世医得效方》) 4. 治疗肿硬、无头、不变色之痈疖: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上同炒黑色,杵为 细末。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外科精义》乌金 散) 5. 治疗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疔出以醋汤洗之(《圣济总录》) 6. 治疗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 下。(《本事方》) 7. 治疗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本草纲目》) 配伍效用: 葱白配伍蜂蜜 葱白解毒散结;蜂蜜缓急止痛。二者配伍,有解毒散结,缓急止痛之功效, 共捣外用,可治疗疮痈疔毒壅结不散而疼痛者。 葱白配伍附子、干姜 附子、干姜有回阳救逆之功,主温里阳;葱白则既能引寒邪外达, 又能通上、下阳气。三者伍用,共奏温里通阳之功,可治疗里寒外热、下利清谷、厥逆脉微 者。 葱白配伍生姜 二者均为辛温解表之药,若相须为用,则发汗解表散寒之力更强,可用 于治疗外感风寒初起之恶寒、流清涕、鼻塞而轻者。 【注意事项】 宜忌:表虚多汗者忌服。不宜与蜂蜜同服。 毒副作用:“多食葱,令人神昏,损发须,虚气上冲。同蜜食,下利,壅气杀人,名甜 砒霜。同枣食,令人病。正月食生葱,令人面上起游风。”(《本草害利》) 临床曾有食葱拌蜂蜜死亡 1 例的报告。 亦有报告认为,葱白同蜂蜜配伍给小鼠灌胃后观察 1 周,未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和死亡。 【医家论药】 “葱,辛能发散,能解肌,能通上下阳气。故外来怫郁诸证,悉皆主之。”(《本草经 疏》) “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 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百一方》用葱白、 砂糖等份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 及转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数人得验。”(《本草纲目》) “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贲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 迷闷。”(《日华子本草》) “葱叶,生辛而散,熟甘而温。外实中空,能入肺经发汗解肌,以通上下之阳。故书号 为肺菜;其力则能明目利耳通便及治伤寒头痛,时疾热狂,阴毒腹痛之谓。又气通则血活, 故书又载能止诸般血出不调;且气通则毒解,故书又言能治诸般恶毒。”(《本草求真》) 柽 柳 为柽柳科植物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桧柽柳 Tamarix juniperina Bge. 或 多枝柽柳 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 的细嫩枝叶。亦名西河柳(《本草汇言》)、观音柳
《卫生易简方》)等。味甘、咸,性平。入肺、胃、心经。功能:疏风、解表、透疹、利尿、 解毒。主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内服:煎汤,30~60g:或硏 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柽柳酚( Tamariκino1)、柽柳酮( Tamarixone)、柽柳醇( Tamarix1)、 槲皮素( Quercetin)、硬脂酸( 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 Sitosterol)及其葡萄糖 甙以及树脂( Resin)、鞣质( Tannin)等 药理作用: 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5g/kg,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 咳法),但无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1g/kg,无明显的平喘作用(组胺喷雾 引喘法)。 2.抗菌作用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 菌均有抑制作用。西河柳所含柽柳酮和柽柳醇对于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解热作用柽柳浸膏溶液给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气管炎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应用。①煎剂 鲜柽柳60g(干者减半),白矾1.8g(水煎2次(白矾分两次入煎),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②冲剂:鲜柽柳1500g(干者减半),柽柳细粉250g,白矾90g,制成冲剂100包(每包重5~ 5.5g),每次开水冲服1包,每日2次;③丸剂:柽柳细粉500g,白矾细粉72g,混合制成 水丸。每服6g,每日2次;④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1g,每次2~4ml,肌肉注射,每日 以上剂型,均10天为1疗程。应用各种剂型(丸剂最多,冲剂次之,少数为煎剂或注射液) 治疗1502例,其中甲组1025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477例为50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 患者。经1~10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效观察如下,甲组:近期控制91例(8.9%),显效360例 (35.1%),好转429例(41.9%),无效145例;乙组:近期控制97例(20.3%),显效1 例(32.7%),好转179例(37.6%),无效45例。一般用药后3~4天出现疗效,注射剂1~ 2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尤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 气肿者较差。治疗中极个别患者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 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534) 2.试用于鼻咽癌的治疗柽柳、地骨皮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试治2例,分别 在68天和3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半年后复查,鼻咽部的赘 生物未见再发。〔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1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34) 3.治疗肾炎西河柳30g,水煎分2次服,日1剂。15日为1疗程。治疗急性肾炎迁延 型及慢性肾炎10例,用药2~4个疗程,显效8例,有效2例。除2例复发外,余皆疗效较 好。(浙江中医杂志1981:16(4):165) 方剂选用: 1.治疗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①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四钱,顿服(《急 救方》):②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 河柳煎服。(《本草纲目拾遗》) 2.治疗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本草从新》) 3.治疗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卫生易简方》) 【注意事项】
15 (《卫生易简方》)等。味甘、咸,性平。入肺、胃、心经。功能:疏风、解表、透疹、利尿、 解毒。主治:麻疹难透、风疹身痒、感冒、咳喘、风湿骨痛。内服:煎汤,30~60g;或研 末为散。外用: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柽柳酚(Tamarixinol)、柽柳酮(Tamarixone)、柽柳醇(Tamarixol)、 槲皮素(Quercetin)、硬脂酸(Stear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及其葡萄糖 甙以及树脂(Resin)、鞣质(Tannin)等。 药理作用: 1.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柽柳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 5g/kg,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 咳法),但无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 1g/kg,无明显的平喘作用(组胺喷雾 引喘法)。 2. 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柽柳煎剂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杆 菌均有抑制作用。西河柳所含柽柳酮和柽柳醇对于抗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3. 解热作用 柽柳浸膏溶液给人工发热家兔皮下注射,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应用。①煎剂: 鲜柽柳 60g(干者减半),白矾 1.8g(水煎 2 次(白矾分两次入煎),药液混合,早晚分服; ②冲剂:鲜柽柳 1500g(干者减半),柽柳细粉 250g,白矾 90g,制成冲剂 100 包(每包重 5~ 5.5g),每次开水冲服 1 包,每日 2 次;③丸剂:柽柳细粉 500g,白矾细粉 72g,混合制成 水丸。每服 6g,每日 2 次;④注射液:每毫升含干生药 1g,每次 2~4ml,肌肉注射,每日 2 次。 以上剂型,均 10 天为 1 疗程。应用各种剂型(丸剂最多,冲剂次之,少数为煎剂或注射液) 治疗 1502 例,其中甲组 1025 例为老年慢性气管炎,乙组 477 例为 50 岁以下的慢性气管炎 患者。经 1~10 个疗程治疗,两组疗效观察如下,甲组:近期控制 91 例(8.9%),显效 360 例 (35.1%),好转 429 例(41.9%),无效 145 例;乙组:近期控制 97 例(20.3%),显效 156 例(32.7%),好转 179 例(37.6%),无效 45 例。一般用药后 3~4 天出现疗效,注射剂 1~ 2 天即可见效,最快者半小时即显平喘作用。尤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喘息型次之,合并肺 气肿者较差。治疗中极个别患者有轻微副作用,如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 便次数多,一般不影响治疗。〔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1534〕 2. 试用于鼻咽癌的治疗 柽柳、地骨皮各 30g,水煎服,每日 1 剂。试治 2 例,分别 在 68 天和 3 个月后,自觉症状缓解,原有鼻咽部的赘生物消失。半年后复查,鼻咽部的赘 生物未见再发。〔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534〕 3.治疗肾炎 西河柳 30g,水煎分 2 次服,日 1 剂。15 日为 1 疗程。治疗急性肾炎迁延 型及慢性肾炎 10 例,用药 2~4 个疗程,显效 8 例,有效 2 例。除 2 例复发外,余皆疗效较 好。〔浙江中医杂志 1981;16(4):165〕 方剂选用: 1. 治疗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躁乱:① 西河柳叶,风干为末,水调四钱,顿服(《急 救方》);② 西河柳煎汤,去渣,半温,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头面;乳母及儿,仍以西 河柳煎服。(《本草纲目拾遗》) 2. 治疗疹后痢:西河柳末,砂糖调服。(《本草从新》) 3. 治疗腹中痞积:观音柳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卫生易简方》) 【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