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国情及机构安排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 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进程。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建立起 了囯家、地方及有关部门(行业)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 技术支撑机构和核心专家队伍,为编制和提交囯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提供了重要 保障。 第一章国情 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和平原等五种基本地形均有分布,地 势西高东低,最高一级为平均海拔4000-5000米的青藏高原。云贵髙原、黄土高原、内 蒙古高原等与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平均海拔降到1000-200米,构成 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直至海滨,海拔多在500-1000 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在中国陆地东部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深度自北向 南逐级增加。漫长的海岸线外有宽广的大陆架 (二)气候与气候灾害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属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 气候。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影响较大。北方以旱 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经常会受到热带风暴侵袭, 以6-9月最为频繁。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会引发寒潮,造成低 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16年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 等气象灾害均呈现多发频发态势。26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登陆台风 次数多且平均强度大,强对流天气多发,有2000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 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均有大面积分布
1 第一部分 国情及机构安排 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 影响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 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进程。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建立起 了国家、地方及有关部门(行业)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并建立了比较稳定的 技术支撑机构和核心专家队伍,为编制和提交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提供了重要 保障。 第一章 国情 一、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高原、丘陵、山地、盆地和平原等五种基本地形均有分布,地 势西高东低,最高一级为平均海拔 4000-5000 米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 蒙古高原等与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平均海拔降到 1000-2000 米,构成 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直至海滨,海拔多在 500-1000 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在中国陆地东部分布着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深度自北向 南逐级增加。漫长的海岸线外有宽广的大陆架。 (二)气候与气候灾害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东部属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 气候。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影响较大。北方以旱 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经常会受到热带风暴侵袭, 以 6-9 月最为频繁。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会引发寒潮,造成低 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2016 年暴雨洪涝、台风、强对流 等气象灾害均呈现多发频发态势。26 省(区、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登陆台风 次数多且平均强度大,强对流天气多发,有 2000 多县(市)次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 二、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均有大面积分布
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 地是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草原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 西南和华南地区。截至2016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492.10万公顷,园地142663万公 顷,林地25290.81万公顷,牧草地21935.92万公顷。 (二)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 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四分之一。2016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为31273.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8548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重复量为 76623亿立方米)。 (三)森林资源 中国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量较大,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 平。中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现有的森林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由于不 同地域气候差异较大,中国森林具有树种多样化的特点。2016年,中国森林面积2.14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2.3%,森林蓄积量163.72亿立方米 (四)海洋资源 中国管辖海域面积广阔,全国共有海岛11000余个。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 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空间、海洋之水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各类资源。中国绝大部分的 海洋开发活动集中在海岸和近岸海域,远海开发利用不足。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 状况基本稳定,春季和夏季,大多数管辖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中国已建立各 级海洋自然和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50余处,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千米,新批准建 立国家级海洋公园16个 (五)生物多样性 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截 至2016年底,中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50个,保护区总面积 14733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陆地面积约14288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个,面积约9695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997%
2 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 地是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草原多分布在北部和西部,森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 西南和华南地区。截至 2016 年末,全国共有耕地 13492.10 万公顷,园地 1426.63 万公 顷,林地 25290.81 万公顷,牧草地 21935.92 万公顷。 (二)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在时间分布上具有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 点,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 水平的四分之一。2016 年,中国水资源总量为 32466.4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为 31273.9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 8854.8 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重复量为 7662.3 亿立方米)。 (三)森林资源 中国森林资源的面积和蓄积量较大,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 平。中国森林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现有的森林大部分集中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由于不 同地域气候差异较大,中国森林具有树种多样化的特点。2016 年,中国森林面积 2.14 亿公顷,森林覆盖率 22.3%,森林蓄积量 163.72 亿立方米。 (四)海洋资源 中国管辖海域面积广阔,全国共有海岛 11000 余个。辽阔的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 生物、海洋矿产、海洋空间、海洋之水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各类资源。中国绝大部分的 海洋开发活动集中在海岸和近岸海域,远海开发利用不足。2016 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 状况基本稳定,春季和夏季,大多数管辖海域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中国已建立各 级海洋自然和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250 余处,总面积约 12.4 万平方千米,新批准建 立国家级海洋公园 16 个。 (五)生物多样性 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截 至 2016 年底,中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 2750 个,保护区总面积 14733 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陆地面积约 14288 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4.88%。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46 个,面积约 9695 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9.97%
社会与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7%,达到74万亿元。在促进就 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领域成效显著。详细汇总见图1-1以及表1-1至 表1-4。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160000 140000 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年份 图1-11980-2016年中国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表1-12016年中国与世界人口指标对比 人口指标 中国 世界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24 人口出生率(‰) 12.95 l8.89 人口死亡率(‰) 7.65 人均预期寿命(岁) 71.9 数据来源:《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18》: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表1-2中国的就业结构(年底数) 就业结构 2005 2010 2016 产业就业人员(%) 44.8 36.7 27.7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314 34.6 43.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3 三、社会与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主动适应新形势,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持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2016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6.7%,达到 74 万亿元。在促进就 业、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等领域成效显著。详细汇总见图 1-1 以及表 1-1 至 表 1-4。 图 1-1 1980-2016 年中国人口总量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表 1-1 2016 年中国与世界人口指标对比 人口指标 中国 世界 人口自然增长率(‰) 5.86 11.24 人口出生率(‰) 12.95 18.89 人口死亡率(‰) 7.09 7.65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5 71.9 数据来源:《2018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18》;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库。 表 1-2 中国的就业结构(年底数) 就业结构 2005 2010 2016 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44.8 36.7 27.7 第二产业就业人员(%) 23.8 28.7 28.8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 31.4 34.6 43.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0 5 10 15 20 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100000 120000 140000 160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总量/万人 年份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
表1-3中国交通线路里程(单位:万公里) 2010 铁路营业里程 7.5 其中:高速铁路 公路里程 334.5 4696 其中:高速公路 内河航道里程 12.3 124 127 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1999 276.5 634.8 管道输油(气)里程 4.4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8》。 表1-4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52002 2016 电冰箱(台) 96.6 96.4 彩色电视机(台) 134.8 1374 122.3 空调器(台) 80.7 112.1 123.7 家用电脑(台) 41. 移动电话(部) 137.0 1889 2314 家用汽车(辆) 4 13.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8》。 第二章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 中国政府髙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建设,经过长期持续努力,已经建立起 了国家层面和地区、部门(行业)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 完善。在国家信息通报、两年更新报告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面,中国培养了比较稳定 的技术支撑机构和核心专家队伍,为编制和提交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提供了组 织保障
4 表 1-3 中国交通线路里程(单位:万公里) 2005 2010 2016 铁路营业里程 7.5 9.1 12.4 其中:高速铁路 - 0.5 2.30 公路里程 334.5 400.8 469.6 其中:高速公路 4.1 7.4 13.1 内河航道里程 12.3 12.4 12.7 定期航班航线里程 199.9 276.5 634.8 管道输油(气)里程 4.4 7.9 11.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8》。 表 1-4 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05 2010 2016 电冰箱(台) 90.7 96.6 96.4 彩色电视机(台) 134.8 137.4 122.3 空调器(台) 80.7 112.1 123.7 家用电脑(台) 41.5 71.2 80.0 移动电话(部) 137.0 188.9 231.4 家用汽车(辆) 3.4 13.1 35.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年鉴-2018》。 第二章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机构建设,经过长期持续努力,已经建立起 了国家层面和地区、部门(行业)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组织机构,并根据工作需要不断 完善。在国家信息通报、两年更新报告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面,中国培养了比较稳定 的技术支撑机构和核心专家队伍,为编制和提交国家信息通报和两年更新报告提供了组 织保障
、国家层面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继续负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协 调工作。2014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等部 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 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2015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讨论通过了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文件。国务院视机构设置及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 要,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整1(图1-2) 24海洋局 1外交部 23气象局 2发展改革委 22中科阝 3教育部」 21法制办 斗技 20林业局}一 5工业和信息化部 19统计局 6民政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18质检总局 7财政部 17税务总局 8国土资源部 16国资委 9环境保护部 15卫生计生委」 10住房城乡建设部」 14商务部 11交通运输部 13农业部 12水利部 图1-2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地区、部门(行业)层面 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和部门行业)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 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增设了应对气候变化司;2012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 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为所属行业的政府主管部 门,都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部门分管领导,以及本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 1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3】 72号)
5 一、国家层面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继续负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协 调工作。2014 年,中国政府成立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等部 门和行业协会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 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2015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讨论通过了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文件。国务院视机构设置及人员变动情况和工作需 要,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整(图1 1-2)。 图 1-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地区、部门(行业)层面 中国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和部门(行业)层面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建设。 2008 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增设了应对气候变化司;2012 年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 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为所属行业的政府主管部 门,都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部门分管领导,以及本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 1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的通知(国办发【2013】 72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