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尔托罗西里尼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 和思想,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 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 冀基之作。 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 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 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 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 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 三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 了这部重现当肘情景的彩片
罗贝尔托.罗西里尼 ⚫ 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 和思想,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 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是新现实主义的一部 奠基之作。 ⚫ 影片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 抗运动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 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 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 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 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 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
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他是由让·雷 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彩导演。 罗西里尼于1946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 片《游击队》,影片拒绝应用摄制棚、服装 化妆、演员,甚至连剧本也几乎不用。罗西 里尼、阿米台依和年轻的记者弗德里科·费里 尼一起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拍出了一部包括 六个电彩短篇故事的彩片。片中的游击队员 修道士、美国兵、平民妇女、擦鞋童等等, 都是从兵营、女修道院里或街头拍下来的, 这些人在摄彩机前重现了他们过去的生话插 曲
⚫ 罗西里尼曾是纪录片的制作者,他是由让·雷 诺阿训练、培养出来的电影导演。 ⚫ 罗西里尼于1946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著名影 片《游击队》,影片拒绝应用摄制棚、服装、 化妆、演员,甚至连剧本也几乎不用。罗西 里尼、阿米台依和年轻的记者弗德里科·费里 尼一起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拍出了一部包括 六个电影短篇故事的影片。片中的游击队员、 修道士、美国兵、平民妇女、擦鞋童等等, 都是从兵营、女修道院里或街头拍下来的, 这些人在摄影机前重现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插 曲
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 《欧洲51年》(1951)、《意大刑方岁》(1953)、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德拉·罗威莱 将军》①959和《罗马的夜晚》(1960)等彩片 这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圆内得到重视的影片,大 部分在商业上养不成功。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糸列片,倒如 《铁器射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 (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 徒传》(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 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972)、《笛卡 儿》(1974)和《救世主》(1975)
⚫ 罗西里尼后来还拍摄了《德意志零年》(1948)、 《欧洲51年》(1951)、《意大利万岁》(1953) 、 《斯特隆波利火山》(1959)、 《德拉·罗威菜 将军》(]959) 和《罗马的夜晚》 (1960)等影片, 这些只在电影工作者范围内得到重视的影片,大 部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 ⚫ 从1964年开始,他转向教育性电视系列片,例如: 《铁器时代》(1964)、《路易十四的执政》 (1966)、《人为生存而斗争》(1967)、《圣 徒传》 (1968)、《苏格拉底》(1970)、《圣阿 戈斯蒂诺》(1972)、《小夜曲》(1972)、《笛卡 儿》(1974)和《救世主》(1975)
维托里臭德西卡 德西卡是从40年代起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的,他的重要作品 灼由切萨雷类伐蒂尼进行编剧。他们的笫一部作品《孩子 们看着我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 《倫自行车的人》(1948)是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 。故事来自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罗马 失业者找到一个必须有辆自行车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影 片海报肘,自行车却被人倫走了。为找回他糊口的工具, 他和自己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足足三十四个小时,仍 是一无结果。影片是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 象的控诉。它与《擦離童》(1946)、《温别尔托·D》 (1952)和《米兰的奇迹》(1951)构成了四部曲。 德西卡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天国之门》(1945) 《屋顶》(1956)、《乔恰拉女人》(1960)、《昨天、 今天、明天》(1964)、《意大利式结婚》(1965)
维托里奥.德.西卡 ⚫ 德西卡是从40年代起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的,他的重要作品 均由切萨雷.柴伐蒂尼进行编剧。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孩子 们看着我们》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作。 ⚫ 《偷自行车的人》(1948)是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之 一。故事来自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讲述了一个罗马 失业者找到一个必须有辆自行车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影 片海报时,自行车却被人偷走了。为找回他糊口的工具, 他和自己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足足二十四个小时,仍 是一无结果。影片是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 象的控诉。它与《擦鞋童》(1946)、《温别尔托·D》 (1952)和《米兰的奇迹》(1951)构成了四部曲。 ⚫ 德西卡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天国之门》(1945)、 《屋顶》(1956)、《乔恰拉女人》(1960)、《昨天、 今天、明天》(1964)、《意大利式结婚》(1965)
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其宅名导名作 朱麦佩德桑蒂斯:《悲惨的追》 (1947)、《艰辛的來》(1949)、《撇榄 树下无和平》(1950)、《罗马11射》 (1952)、《一年长的道路》(1958)。 吕奇·藏巴:《升平年代》(1946) 拉都达:《匪徒》(1946)、《外套》 (1952)、《城市里的爱情》(1953,负责 对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 和费里尼进行总指导) 卡斯代拉尼:《罗马阳光下》(1947) 《两分钱的希望》(1951)
新现实主义期间的其它名导名作 ⚫ 朱塞佩.德.桑蒂斯:《悲惨的追逐》 (1947)、《艰辛的米》(1949)、《橄榄 树下无和平》(1950)、《罗马11时》 (1952)、《一年长的道路》(1958)。 ⚫ 吕奇·藏巴:《升平年代》(1946) ⚫ 拉都达:《匪徒》(1946)、《外套》 (1952)、《城市里的爱情》(1953,负责 对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 和费里尼进行总指导) ⚫ 卡斯代拉尼:《罗马阳光下》(1947)、 《两分钱的希望》(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