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色谱法的发展史 色谱法的诞生 ■常见的分离方式如过滤、蒸馏、沉淀、结晶、离 萃取、膜分离等在分离复杂的混合物时就显 得力不从心了。 ■1903年,M.C. Tswett 进行了分离植物叶中各 种色素的实验。创立了 色谱法。 M.S. Tswett
4.1.2 色谱法的发展史 n 色谱法的诞生 n 常见的分离方式如过滤、蒸馏、沉淀、结晶、离 心、萃取、膜分离等在分离复杂的混合物时就显 得力不从心了。 n 1903年,M. C. Tswett 进行了分离植物叶中各 种色素的实验。创立了 色谱法
It is very instructive to observe the adsorption phenomena during filtration through a powder First a colourless, then a yellow (carotene liquid flows ou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funnel, while a bright green ring forms at the top of the inulin column, below which a yellow ring soon appears On subsequent washing of the inulin column with pure ligroin, both rings, the green and the yellow are considerably widened and move down the column M.S. Tswett Tr. Varsha Obshch. Estestvoispyt, Otd. Biol 14(1903)20
It is very instructive to observe the adsorption phenomena during filtration through a powder. First a colourless, then a yellow (carotene) liquid flows ou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funnel, while a bright green ring forms at the top of the inulin column, below which a yellow ring soon appears. On subsequent washing of the inulin column with pure ligroin, both rings, the green and the yellow, are considerably widened and move down the column. M.S. Tswett Tr. Varshav. Obshch. Estestvoispyt., Otd. Biol., 14 (1903) 20
然而,在20多年时间里,他的新分离方法并没有受 到科学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著名化 学家R. Willstatter色谱法的排斥和不信任。 " Willstatter(191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3年 在其名著“叶绿素的研究”中,称色谱法是一种 “离奇的方法”,认为它不适用于制备工作,在吸 附过程中,试样组分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他写道: “色谱法只能在试样很少的情况下使用,似乎不适 合于制备目的.” Willstatter·观点,即过分强调制备工作,也反映出 当时有机化学家的一种普遍态度。因此,茨维特的 技术是超越其时代的
n 然而,在20多年时间里,他的新分离方法并没有受 到科学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著名化 学家R. Willstätter对色谱法的排斥和不信任。 n Willstätter(191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13年 在其名著“叶绿素的研究”中,称色谱法是一种 “离奇的方法” ,认为它不适用于制备工作,在吸 附过程中,试样组分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他写道: “色谱法只能在试样很少的情况下使用,似乎不适 合于制备目的……” n Willstätter的观点,即过分强调制备工作,也反映出 当时有机化学家的一种普遍态度。因此,茨维特的 技术是超越其时代的
1930年12月,奧地利22岁研究生E. Lederer 到海得堡R.Kuhn领导的化学研究所研究类 胡萝卜素。他对文献进行了仔细考察,从文 献中了解到茨维特的色谱技术。在Kuhn的 指导下,他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在一小色柱 中,成功地分离了αx-、β-、γ-胡萝卜素,并 发表了三篇论文,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标志着色谱法的复兴。 Karrer?1937年,Kuhn在1938年, Ruzicka在 1939年相继获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以后,色 谱法得到普遍的公认,成为最有效的分离提 纯手段
n 1930年12月,奥地利22岁研究生E. Lederer 到海得堡R. Kuhn领导的化学研究所研究类 胡萝卜素。他对文献进行了仔细考察,从文 献中了解到茨维特的色谱技术。在Kuhn的 指导下,他用碳酸钙作吸附剂,在一小色柱 中,成功地分离了-、-、-胡萝卜素,并 发表了三篇论文,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这标志着色谱法的复兴。 n Karrer在1937年,Kuhn在1938年,Ruzicka在 1939年相继获诺贝尔化学奖。从此以后,色 谱法得到普遍的公认,成为最有效的分离提 纯手段
色谱法的发展 ■1931年,Kuhn、 Lederer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 离了α-、β-、γ胡萝卜素后才引起重视 Tswett的方法是借助于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吸附 能力的强弱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称为吸咐色谱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1935年, Adams和 Holmes合成了离子交换树 脂,并用于色谱分离,从而诞生了离子交换色 谱法
n 色谱法的发展 n 1931年,Kuhn、Lederer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 离了-、-、-胡萝卜素后才引起重视。 Tswett的方法是借助于各组分在固定相中吸附 能力的强弱不同而进行分离的,称为吸咐色谱 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n 1935年,Adams和Holmes 合成了离子交换树 脂,并用于色谱分离,从而诞生了离子交换色 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