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求类型选开三、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方式进行。四、课程思政内容(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在介绍传感器发展时结合我国传感器水平落后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在讲解微机械声表面波传感其时介绍我国学者提出的微机械声表面波气体传感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此外,在介绍微机械传感器原理和应用时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此向学生们阐述理论和实践之间辩证统一、互存互助的关系。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达成。2.达成情况通过闭卷考试成绩进行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说明:成绩组成部分,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等。)课程结束后,以闭卷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成绩评定方法以考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细则为参考,各题得分之和即为总分。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M.Elwenspoek;R.Wiegeringk.硅微机械传感器。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主要参考书:【1】蒋等.微型传感器及其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2】张志英著MEMS惯性传感器技术.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2.4
4 时 求 选开 类型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授课教学方式进行。 四、课程思政内容 (说明: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 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入手 优化课程思政设计,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教育。) 在介绍传感器发展时结合我国传感器水平落后的现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勇 于承担历史使命。在讲解微机械声表面波传感其时介绍我国学者提出的微机械声表面波气体 传感器并借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此外,在介绍微机械传感器 原理和应用时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以及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借此向学生们阐述理论和实践之间辩证统一、互存互 助的关系。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 与评价方式) 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授课方式达成。 2. 达成情况通过闭卷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说明:成绩组成部分,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等。) 课程结束后,以闭卷考试成绩作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成绩评定方法以考题的标准答案 及评分细则为参考,各题得分之和即为总分。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M.Elwenspoek;R.Wiegeringk.硅微机械传感器。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3 主要参考书: 【1】蒋蓁等.微型传感器及其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 【2】 张志英著. MEMS 惯性传感器技术.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12
【3】(德)沃克尔·肯普著;张新国等译.惯性MEMS器件原理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05.【4】蒋庄德等著,MEMS技术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5】(德)沃克尔·肯普著;张新国等译,惯性MEMS器件原理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05.【6】微机械压力传感器原理和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7.12.八、编制与审核负责人工作内容完成时间林井罩编制(任课教师)2024.6.6林车2024.6.6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闻小永批准(主管院长)2024. 6.65
5 【3】(德)沃克尔·肯普著;张新国等译. 惯性 MEMS 器件原理与实践. 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 2016.05. 【4】 蒋庄德等著. MEMS 技术及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11. 【5】(德)沃克尔·肯普著;张新国等译. 惯性 MEMS 器件原理与实践. 北京:国防工 业出版社, 2016.05. 【6】 微机械压力传感器原理和技术.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7.12.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2024.6.6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2024.6.6 批准(主管院长) 2024.6.6
《科研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IST514科研方法论Methodology of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考查scientificresearch公共必修课学分1口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16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高等数学(或文科类微积分),大学物理(或文科类大学物理)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理工文类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并理解科学范式建立的过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思维与实践,为研究生阶段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6
6 《科研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科研方法论 课程编码 IST514 英文名称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1 总学时 16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高等数学(或文科类微积分),大学物理(或文科类大学物理)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理工文类各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说明: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课程特性与内涵,概括性的确定出学习者学习该课 程后,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并理解科学范式建立的过程; 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思维与实践,为研究生阶段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以 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第一章科学的启蒙:从古代到中世纪1.1几个古老文明的概述了解人类的几大古老文明对科学启蒙的贡21.2古希腊科学精神的建立献:理解科学启蒙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探索1.3阿拉伯与中国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方案与途径。1.4前牛顿时代的欧洲中世纪第二章科学范式的建立:自然哲学中的科学革命2.1从泰勒斯到欧几里得2.2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理解从科学启蒙到科学范式建立的路线;2.3从欧几里得,伽利略到牛顿理解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假82.4科学范式的建立:经典力学设与结构;深入理解牛顿原理第三篇的科2.5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学方法论;理解相对论建立的过程与革命因斯坦的革命思想;理解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经2.6量子力学的建立:经典物理的典物理学世界观的革命性改变。终结与机械决定论的丧失第三章科研选题与论文撰写3.1科研论文简述3.2科研论文撰写了解科研的选题思路与方法,掌握论文撰63.3投稿过程写的工具,技巧以及论文从撰写到发表的全流程。3.4如何答复审稿人3.5论文全流程实例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学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序号实验项目名称时求选开类型三、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授,实例演示,并通过课堂的思考题以及小作业来引导学生掌握设定的教学目标。四、课程思政内容了解人类中的几大古老文明对科学启蒙的贡献;理解科学启蒙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各种方案与途径。理解从科学启蒙到科学范式的建立的路线;理解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7
7 第一章 科学的启蒙:从古代到中 世纪 1.1 几个古老文明的概述 1.2 古希腊科学精神的建立 1.3 阿拉伯与中国的科技成就 1.4 前牛顿时代的欧洲中世纪 了解人类的几大古老文明对科学启蒙的贡 献;理解科学启蒙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探索 的各种方案与途径。 2 第二章 科学范式的建立:自然哲 学中的科学革命 2.1 从泰勒斯到欧几里得 2.2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2.3 从欧几里得,伽利略到牛顿 2.4 科学范式的建立:经典力学 2.5 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爱 因斯坦的革命 2.6 量子力学的建立:经典物理的 终结与机械决定论的丧失 理解从科学启蒙到科学范式建立的路线; 理解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假 设与结构;深入理解牛顿原理第三篇的科 学方法论;理解相对论建立的过程与革命 思想;理解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经 典物理学世界观的革命性改变。 8 第三章 科研选题与论文撰写 3.1 科研论文简述 3.2 科研论文撰写 3.3 投稿过程 3.4 如何答复审稿人 3.5 论文全流程实例 了解科研的选题思路与方法,掌握论文撰 写的工具,技巧以及论文从撰写到发表的 全流程。 6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 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 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讲授,实例演示,并通过课堂的思考题以及小作业来引导学生掌握设定的教 学目标。 四、课程思政内容 了解人类中的几大古老文明对科学启蒙的贡献;理解科学启蒙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 各种方案与途径。理解从科学启蒙到科学范式的建立的路线;理解牛顿的《自然科学的数学
原理发表》的假设与结构;深入理解牛顿原理第三篇的科学方法论;理解相对论建立的过程与革命思想;理解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革命性改变。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例演示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与期末论文报告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说明:成绩组成部分,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等。)平时成绩50%:其中出勤占比30%,互动小测验20%;期末论文50%。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自然哲学的演化,金尚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书:1.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科学的历程,吴国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3.科研方法导论,张伟刚,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鸢称全2024.6.6编制(任课教师)朴#早2024.6.6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闻小永2024.6.6批准(主管院长)00
8 原理发表》的假设与结构;深入理解牛顿原理第三篇的科学方法论;理解相对论建立的过程 与革命思想;理解量子物理的基本思想及其对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革命性改变。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说明:本课程支撑的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 与评价方式) 1.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例演示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与期末论文报告评 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说明:成绩组成部分,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等。) 平时成绩 50%:其中出勤占比 30%,互动小测验 20%; 期末论文 5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自然哲学的演化,金尚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 1.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科学的历程,吴国盛,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 3.科研方法导论,张伟刚,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2024.6.6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2024.6.6 批准(主管院长)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