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学实验(二) 实验指导 王若南曹玉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生物学实验(二)-植物生物学实验,是生物学专业、生物技 术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全体本科生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 结合的方式,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自己动手解剖、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 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相 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的规律。通过实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 力、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强调在植物世界中学习,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要求通 过自己的实践,掌握所学到的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了解和探索植物生物学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全 面地认识植物世界 教学方法:采用野外实践以及室内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探索式 的教学方法。实验野外实践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从观察身边的植物开始,进行标本 的采集和环境条件调查,室内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和野外探 索中发现问题。实验不再是单独、孤立的验证性实验,而是综合的、系统的探索性实验。可 分为规定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解剖、实验、查资料,使 用工具书和电脑,学会和掌握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善于观察、发现 思考和创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与 (周学时4,16周
基础生物学实验(二) 实验指导 王若南 曹 玉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一.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基础生物学实验(二)--植物生物学实验, 是生物学专业、生物技 术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全体本科生的一门实践性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 结合的方式,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自己动手解剖、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 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相 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的规律。通过实践,掌握植物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 力、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强调在植物世界中学习,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学习。要求通 过自己的实践,掌握所学到的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了解和探索植物生物学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提高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全 面地认识植物世界。 教学方法:采用野外实践以及室内的实验教学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探索式 的教学方法。实验野外实践以个人、小组或班级为单位,从观察身边的植物开始,进行标本 的采集和环境条件调查,室内的实验,通过自己动手,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中的问题和野外探 索中发现问题。实验不再是单独、孤立的验证性实验,而是综合的、系统的探索性实验。可 分为规定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解剖、实验、查资料,使 用工具书和电脑,学会和掌握从事植物学研究的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养成善于观察、发现、 思考和创新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与 (周学时 4, 16 周
预 备 实 验 4学时 第1次课室内实验和室外观察 实验准备 布置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全班同学校园内观察认识植物——春天里的植物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一一芽的类型 如何从外形上区别叶芽和花芽。 .综合实验 藻类与环 境 12学时 第2次课:野外采集 老师组织,同学自组小组,到滇池的外海、草海和 流入滇池的大观河、盘龙江、以及湖边菜地水沟采集 藻类定性、定量标本,调査滇池、主要入湖河流的环 境 同学自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集翠湖、云师 大小翠湖等水体的浮游藻类标本,不加固定。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茎的形态、长枝 与短枝
1. 预备实 验 4 学时 第 1 次课 室内实验和室外观察 实验准备 布置课外作业 —— 观察与发现 全班同学校园内观察认识植物——春天里的植物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芽的类型 如何从外形上区别叶芽和花芽。 2. 综 合 实 验 一 藻 类 与 环 境 12 学时 第 2 次课:野外采集 老师组织,同学自组小组,到滇池的外海、草海和 流入滇池的大观河、盘龙江、以及湖边菜地水沟采集 藻类定性、定量标本,调查滇池、主要入湖河流的环 境。 同学自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采集翠湖、云师 大小翠湖等水体的浮游藻类标本,不加固定。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 茎的形态、长枝 与短枝
茎的生长(重点观察校园内的银杏的芽的活动和 枝条的生长情况) 第3次课:室内实 藻类与环境(1) 显微观察自己采集自滇池、大观河、盘龙江、菜 地水沟、翠湖、云师大小翠湖等水体的藻类定性标本, 以及人工培养的螺旋藻等,重点认识蓝藻门、甲藻门 硅藻门、绿藻门的代表种类,掌握该4门的鉴别特征。 周末野外采集:结合春游活动,由教师组织,到澄江 县抚仙湖采集藻类标本,到帽天山参观中科院南 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化石馆,观察寒武纪的藻 类化石标本,了解生物的进化。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花的组成(重点:十字花科和 蔷薇科) 第4次课:室内实验 藻类与环境(2) 观察红藻和褐藻的蜡叶标本、以及海带的切片, 重点认识和掌握红藻门、褐藻代表种类和鉴别特征 显微观察自己采集自抚仙湖的藻类标本,进一步 认识蓝藻门、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的特征 示范:定量标本的计数方法 小论文撰写:藻类与环境的关系 滇池蓝藻水华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我国海洋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
茎的生长(重点观察校园内的银杏的芽的活动和 枝条的生长情况) 第 3 次课:室内实验 藻类与环境(1) 显微观察自己采集自滇池、大观河、盘龙江、菜 地水沟、翠湖、云师大小翠湖等水体的藻类定性标本, 以及人工培养的螺旋藻等,重点认识蓝藻门、甲藻门、 硅藻门、绿藻门的代表种类,掌握该 4 门的鉴别特征。 周末野外采集:结合春游活动,由教师组织,到澄江 县抚仙湖采集藻类标本,到帽天山参观中科院南 京古生物所澄江动物群化石馆,观察寒武纪的藻 类化石标本,了解生物的进化。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花的组成(重点:十字花科和 蔷薇科) 第 4 次课:室内实验 藻类与环境 (2) 观察红藻和褐藻的蜡叶标本、以及海带的切片, 重点认识和掌握红藻门、褐藻代表种类和鉴别特征。 显微观察自己采集自抚仙湖的藻类标本,进一步 认识蓝藻门、甲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的特征。 示范:定量标本的计数方法。 小论文撰写:藻类与环境的关系 滇池蓝藻水华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我国海洋赤潮现状及防治对策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颤藻的藻殖段形成的环境条件 3.综合实验二 苔藓植物及其生 境 4学时 课前野外采集:课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及其周围寻 找苔藓植物,观察记录其生境。 第5次课:室内实验苔藓植物及其生境 解剖观察自己采集的地钱属、葫芦藓属的标本 以及泥碳藓属的种类,观察角苔属的解剖示范,掌握 苔藓植物门3个纲的主要鉴别特征以及苔藓植物门 的特征。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菜豆、蚕豆、和向日葵种子的 萌发和种植 4.综合实验三: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 16学 时 第6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1) 细胞、组织和根尖的结构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叶的形态和叶序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颤藻的藻殖段形成的环境条件 3. 综合实验二 苔 藓 植 物 及 其 生 境 4 学时 课前野外采集:课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及其周围寻 找苔藓植物,观察记录其生境。 第 5 次课: 室内实验 苔藓植物及其生境 解剖观察自己采集的地钱属、葫芦藓属的标本 以及泥碳藓属的种类,观察角苔属的解剖示范,掌握 苔藓植物门 3 个纲的主要鉴别特征以及苔藓植物门 的特征。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 ——菜豆、蚕豆、和向日葵种子的 萌发和种植 4.综合实验三: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 16 学 时 第 6 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1) ——细胞、组织和根尖的结构 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叶的形态和叶序
第7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2) 根的初生、次生结构与功能 通过观察毛茛根、向日葵根、蚕豆根、鸢尾根、 水稻根等切片,观察变态根了解和掌握根的结构特 点以及侧根的发生。通过测定 了解根的主要功能。学习 徒手切片的方法。 第8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3) 茎的初生、次生结构与功能 通过观察蕨类植物的根状茎,被子植物的马兜 铃茎、向日葵茎、椴树茎、玉米茎、小麦茎、松木 材三切面等切片,观察各类变态茎,了解和掌握茎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继续练习徒手切片的方法。 第9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4) 叶的结构与功能
第 7 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2) ——根的初生、次生结构与功能 通过观察毛茛根、向日葵根、蚕豆根、鸢尾根、 水稻根等切片,观察变态根了解和掌握根的结构特 点以及侧根的发生。通过测定 ------------------- ,了解根的主要功能。学习 徒手切片的方法。 第 8 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3) ——茎的初生、次生结构与功能 通过观察蕨类植物的根状茎,被子植物的马兜 铃茎、向日葵茎、椴树茎、玉米茎、小麦茎、松木 材三切面等切片,观察各类变态茎,了解和掌握茎 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继续练习徒手切片的方法。 第 9 次课:室内实验 维管植物的细胞、组织和营养器官(4) ——叶的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