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范登清(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民勤733308) 《隆中对》一《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作家作品及解题 1.司马光,宋代着名史学家,字君实,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体史书。2.“对”,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重点字音、词语解释 陇(long)亩枉驾(wang)诣(yi)屏人(bing)倾颓(tui)度德量力(duo)猖獗( chang)(jue) 汉沔(mian)吴会(kuai)殆(dai)存恤(xu)帝室之胄(zhou)夷越(yi)戎(rong) 1、时人莫之许也承认、同意2、惟颍川徐庶只有3、谓为信然说:确实这样4、备器之器重5 此人可就见靠近、前去6、不可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7、宣枉驾顾之屈尊:拜访8、先主 遂诣亮于是:拜访9、凡三往总共10、因屏人曰于是:;命人退避。屏,隔开。9、汉室倾颁崩溃、衰 败10、孤不度德量力衡量:估计11、欲信大义通“伸”,伸张12、遂用猖颚因此:失败13、然志犹未 已仍、还:止14、君谓计将安出计策:怎样:产生15、自董卓已来通“以”16、此诫不可与争锋的确 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可以凭借:谋取18利尽南海物资:全部取得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大概、大 约、差不多:资助、给予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21、帝室之胄后代22、结好孙权友 好2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一天天23、岂愿见之乎是否(可)24、每自比于管仲常常25、君与俱来 起26、抑亦人谋而且27挟天子挟持、控制28、若跨有荆益占据29、愿君勿复言希望;再30、所以 资将军用来的 三、翻译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指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委屈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四、关键问题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 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分析: Ⅰ、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隐居隆中,抱负远大。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 3、4段):隆中陈对策。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霸 业可成,汉室可兴。3、(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 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2)根据是什么?(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 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5、在诸葛 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不可与 争锋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夺取荆益④戎越:抚和。6、诸葛亮 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成霸业,兴汉室(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7.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替 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霾业可成,汉室可兴.为达到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 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重点字音 崩殂(cu)疲弊(bi)陛下(bi)陟(zhi)罚臧(zang)否(pi)性行(xing)行阵(hang)和睦(m)
2009 年中考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 范登清 (甘肃省民勤县重兴中学,甘肃 民勤 733308) 《隆中对》-----《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 一.作家作品及解题 1.司马光,宋代著名史学家,字君实,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战国到五代末的编年体史书。2.“对”, 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二、重点字音、词语解释 陇(long)亩枉驾(wang) 诣(yi) 屏人(bing) 倾颓(tui) 度德量力(duo) 猖獗(chang)(jue) 汉沔(mian) 吴会(kuai) 殆(dai) 存恤(xu) 帝室之胄(zhou) 夷越(yi) 戎(rong) 1、 时人莫之许也 承认、同意 2、 惟颍川徐庶 只有 3、谓为信然 说;确实这样 4 、备器之 器重 5、 此人可就见 靠近、前去 6、不可屈致 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7、宜枉驾顾之 屈尊;拜访 8、先主 遂诣亮 于是;拜访 9、凡三往 总共 10、因屏人曰 于是;命人退避。 屏,隔开。9、汉室倾颓 崩溃、衰 败 10、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估计 11、欲信大义 通“伸”,伸张 12、遂用猖獗 因此;失败 13、然志犹未 已 仍、还;止 14、君谓计将安出 计策;怎样;产生 15、自董卓已来 通“以”16、此诚不可与争锋 的确 17、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可以凭借;谋取 18 利尽南海 物资;全部取得 1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大概、大 约、差不多;资助、给予 20、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兴旺富裕;爱抚 21、帝室之胄 后代 22、结好孙权 友 好 2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一天天 23、岂愿见之乎 是否(可) 24、 每自比于管仲 常常 25、君与俱来 一 起 26、抑亦人谋 而且 27 挟天子 挟持、控制 28、若跨有荆益 占据 29、愿君勿复言 希望;再 30、所以 资将军 用来……的 三、翻译句子: 1、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件事(指每自比管仲、乐毅这件事)。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个人(您)只能到他那儿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 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委屈大驾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4、孤不度德量力 。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先生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 四、关键问题 1、文中提到的诸葛亮有何特点?智识卓绝、才华横溢、抱负非凡,料事如神,关心国家大 事,有卓越的的政治和军事才能。2、文中提到的刘备有何特点?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虚心诚恳 五、分析: 1、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隐居隆中,抱负远大 。第二部分(第 2 段):徐庶推荐诸葛亮。第三部分(第 3、4 段):隆中陈对策。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回答)霸 业可成,汉室可兴。3、(1)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1)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 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2)根据是什么? (2)根据当时“天下大势”。4、在诸葛亮 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5、在诸葛 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①曹操:不可与 争锋 ②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③刘表、刘璋:取而代之,夺取荆益 ④戎越:抚和。6、诸葛亮 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 成霸业,兴汉室 (用文中的 6 个字来概括) 7.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替 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为达到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 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 出师表 1 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重点字音 崩殂(cu) 疲弊(bi) 陛下(bi) 陟(zhi)罚臧(zang)否(pi ) 性行(xing) 行阵(hang) 和睦(mu)
恢弘(hong)妄自菲薄(fei)攘除(rang)费祎(yi)以遗陛下(wei)悉以咨之(zi)裨(bi) 补阙(que)漏猥(wei)自枉(wang)屈夙夜(su)庶(shu)竭驽(mu)钝(dun)以彰其咎( zhang) (jiu)谘诹(zou)善道 2、解释重点词语 1、崩殂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原来是:特别 优厚的待遇。4、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弘扬、扩大5、陟罚臧否善恶6、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显示:治7、是以先帝简拔因此8、以遗(wei)陛下给予9、悉以咨之都;询问10、 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11、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12、躬耕亲自13猥自枉屈降低身份14卑 邮: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5由是感激感动,激动16递许先帝于是:答应17二十有一年通“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18、夙夜忧叹早晚19、恐托付不效实现20、深入不毛庄稼(的地方)21、 庶竭据钝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23、以彰其咎表明,显扬:过失2425 咨诹善道询问25、临表涕零流下眼泪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 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 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翻译:(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翻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 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 路啊! (1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 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 采纳正确的意见。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恢弘(hong) 妄自菲薄(fei) 攘除(rang) 费祎(yi) 以遗陛下(wei) 悉以咨之(zi) 禆(bi) 补阙(que)漏 猥(wei)自枉(wang)屈 夙夜(su) 庶(shu)竭驽(nu)钝(dun) 以彰其咎(zhang) (jiu) 谘诹(zou)善道 2、解释重点词语 1、崩殂 古代天子死叫“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实在;3、时盖追先帝殊遇 原来是;特别 优厚的待遇。 4、以光先帝遗德 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弘扬、扩大 5、 陟罚臧否 善恶 6、以昭陛下 平明之理 显示;治 7、 是以先帝简拔 因此 8、以遗(wei)陛下 给予 9、 悉以咨之 都;询问 10、 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疏远 11、 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12、躬耕 亲自 13猥自枉屈 降低身份 14 卑 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15 由是感激 感动,激动 16 遂许先帝 于是;答应 17 二十有一年 通“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8、 夙夜忧叹 早晚 19、 恐托付不效 实现 20、 深入不毛 庄稼(的地方) 21、 庶竭驽钝 差不多;比喻才能平庸 22、托臣以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23、以彰其咎 表明,显扬;过失 2425 咨诹善道 询问 25、临表涕零 流下眼泪 3、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我们蜀国贫困衰弱,这 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宫廷和丞相府的官员,都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 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田,只想在乱世间苟且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先 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因此我十分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我)在兵败的时候我接受重任, 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 给我。(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啊。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禀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 路啊! (11)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如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以及忠心耿耿做 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1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很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 (14)、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陛下也应自行谋划,以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考察、 采纳正确的意见。 8、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⑦)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 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其原文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 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 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妄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出师的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 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 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 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 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 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 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其原文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 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文中高度概括郭攸之、 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亲贤远妄。 另一种说法: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出师的目标):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简述“三顾茅庐”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
于旧都” l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 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 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示例:赤壁之战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写景抒怀篇 1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流露 出作者遭贬谪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言词语】[解]解开,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 睡觉。[相与]相约一起: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眀]澄澈透明。[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 只是。[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一一起行一—(念)一一寻友 步—一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 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于旧都” 11、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12、①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请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用短语写出 他所指挥的两个战例。 ②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像诸葛壳那样忠心报国的文臣武将,请从语文或历史教材中列举出两个名人,并写 出他们留传下来的名言或者事迹。 ①示例:赤壁之战 火烧博望坡、 火烧新野 、七擒孟获、空城计等 ②示例: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 家为”;马援马革裹尸;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文天祥“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壮烈殉国等。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 风云常护定军山。 青山绕郭宜龙卧 翠柏参天有鹤来。 有庐堪千古 读策定三分。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写景抒怀篇 ) 1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精要笔记】写初冬月夜不眠,出户邀友赏月,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流露 出作者遭贬谪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文言词语】 [解]解开,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 睡觉。[相与]相约一起;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澄澈透明。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 只是。[闲人]这里指不热衷于名利,能够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罢了。 【翻译句子】 1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映的庭院里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里水藻、青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 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 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 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 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 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 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 说明是“闲人”。 14、作者是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 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 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 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 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鱼我所欲也》(阐明事理篇)《孟子》(战国)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解释下列词语:1、故不为荀得也苟且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3、故患有所不辟也祸 患,灾难。4、贤者能勿丧耳丧:丢掉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是亦不可以己乎?是:这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 恩惠 *生字箪(dan)蹴(cu)羹(geng)死亦我所恶(吣)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 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 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 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 皎洁、透明。“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 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 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 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 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 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 说明是“闲人”。 14、作者是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用原文回答):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 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 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 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 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鱼我所欲也》(阐明事理篇) 《孟子》(战国) *精要笔记: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解释下列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苟且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3、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 患,灾难。 4、贤者能勿丧耳 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蹴:用脚踢。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6、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这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 恩惠。 *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翻译下列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 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 3、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 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 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