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 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 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10、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他的本性 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 《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 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 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 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 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8、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 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10、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 他的本性。 11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 《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 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 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 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 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 4 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 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 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 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 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 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 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 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 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 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陋室铭——刘禹锡[唐](托物言志篇 1基础知识2、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多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的 内容。一般都是用韵的。 2: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神奇。【斯】这。【德馨(xin)】品德高尚。馨,能散布 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鸿儒(ru)】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白丁】 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调】调节,引申为弹奏。【素琴】朴素无华的琴。素,朴素,不加装 饰。【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代指达官贵人家的乐声 【案牍(如)】官场文书。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 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诸葛 庐、子云亭—-陋室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 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 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 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 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 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 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 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5、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 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 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 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 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 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 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 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 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 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 (无生命价值) 陋室铭——刘禹锡[唐] (托物言志篇)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多用来抒写颂扬或警戒的 内容。一般都是用韵的。 2; 文言词语【名】有名,著名。【灵】灵异、神奇。【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能散布 到远处的芳香,多用来形容德行的美好。【鸿儒(rú)】大儒。这里指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白丁】 平民。这里指缺乏文化教养的人。【调】调节,引申为弹奏。【素琴】朴素无华的琴。素,朴素,不加装 饰。【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借代指达官贵人家的乐声。 【案牍(dú)】官场文书。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2.文章的前四句,既是形象 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表面陋室也具有“名”、“灵”的性质。(2)类比衬托。山、水----陋室 诸葛 庐、子云亭----陋室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 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 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 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 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10.(1)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 绘,形容其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 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 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13.“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能概括出全文大意的词语是:德馨。14.本文写陋室,却没有一 个表现“陋”字,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文的意思:陋室不陋。15、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