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A项的信息源在文章的第二段,正和第二段信息便可知道,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 社会发展战略,“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而不是 “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六、(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 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 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 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 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 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 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 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 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3)大学通识教育的—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 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 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 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 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4)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 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 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舂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岀理想并且 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解析 A 项的信息源在文章的第二段,正和第二段信息便可知道,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 社会发展战略,“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而不是 “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六、(09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 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 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 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 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 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 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 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 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3)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 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 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 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 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4)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 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 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 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5)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 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6)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 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 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 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 进展作出贡献 8.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最恰当的一 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答案C 解析A项原文是“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选项“以 偏概全”,扩大了范围;B项原文“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选项“具有 独特含义”属于无中生有;D项信息在第一、三段:“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 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 代代相继的可能性”。选项无中生有。 的理解不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谷案D 解析原文末段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
(5)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 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6)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 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 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 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 进展作出贡献。 8.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最恰当的一 项是 (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答案 C 解析 A 项原文是“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选项“以 偏概全”,扩大了范围;B 项原文“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选项“具有 独特含义”属于无中生有;D 项信息在第一、三段:“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 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 代代相继的可能性”。选项无中生有。 9 . 下 列 对 “ 文 化 自 觉 ” 的 理 解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答案 D 解析 原文末段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
可疑的”,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B 解析A项信息在第二段:“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 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 我表达。”该项“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无中生有。C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对大学的 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 能主义的教学体制。”据前后文,该项“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无中生 有。D项信息源主要在第五段:“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 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该项“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原文 无此信息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 答案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解析文章共三个内容要点:大学教育的主旨(1-2段)、手段(3段)及其意义(4-6 段)。据此,不难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七、(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乂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 凡事物末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
可疑的”,D 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10 . 下 列 观 点 符 合 文 意 的 一 项 是 (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 B 解析 A 项信息在第二段:“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 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 我表达。”该项“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无中生有。C 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对大学的 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 能主义的教学体制。”据前后文,该项“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无中生 有。D 项信息源主要在第五段:“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 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该项“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原文 无此信息。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 答案 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解析 文章共三个内容要点:大学教育的主旨(1-2 段)、手段(3 段)及其意义(4-6 段)。据此,不难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七、(09 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 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 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 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
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 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 是就—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 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 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 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辦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 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 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 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 “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 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下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 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 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 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 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 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 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 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 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 “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 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 式和内容。 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 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 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 “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 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 下 列 有 关 “ 文 ” 和 “ 质 ” 的 表 述 ,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 )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 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 “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谷案B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 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 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C 八、(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尺度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 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 “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 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答案 B 2. 下 列 理 解 和 分 析 ,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 )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 “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 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 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 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答案 A 3. 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 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 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 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 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C 八、(09 年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尺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