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25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鸢鹰(yun)潜伏 棱镜(len 间不容发(fa) B.瞭望(lido) 猝发(cu) 高跷(qo) 休戚与共(qi) C.腈纶(qing) 颔首(han) 镌刻(juan) 蹴而就(ci) D.拘泥(ni) 掺杂(ca 黠慧(xi) 诲人不倦(hui) 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响睛鼎盛饥肠漉漉取义成仁 B.灼热锁呐自处心裁锱铢必较 C.倏忽预警不修边幅李代桃僵 D.雷霆桑葚励精图治故弄悬虚 3.(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文房四室”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梁朝,到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笔墨纸砚艺术性以 及收藏价值的重视,“文房四宝”之称也盛行起来。 B.乌兰牧骑演员们为及时给牧民带去精神文化食粮,到了牧民家中无瑕休息,换上服装 拿出乐器,就赶到牧场毡房去演出 C.新学期伊始,有关部门提醒学校要防微杜渐,学校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主动开展安 全自查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D.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4.(2分)对下列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发病年龄早、进 ②週査显示,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及电子产品等是少数青少年近视 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③二方面要努力预防查青少 年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展面关注青少 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 社会要通过广泛健康的用眼加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建立 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 第1页(共24页)
第1页(共24页) 内蒙古包头市 2019 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25 分) 1.(3 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鸢.鹰(yuān) 潜.伏(qián) 棱.镜(lēng) 间不容发.(fà) B.瞭.望(liào) 猝.发(cù) 高跷.(qiáo) 休戚.与共(qì) C.腈.纶(qìng) 颔.首(hàn) 镌.刻(juān) 一蹴.而就(cù) D.拘泥.(ní) 掺.杂(cān) 黠.慧(xiá) 诲.人不倦(huǐ) 2.(3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响睛 鼎盛 饥肠漉漉 取义成仁 B.灼热 锁呐 自处心裁 锱铢必较 C.倏忽 预警 不修边幅 李代桃僵 D.雷霆 桑葚 励精图治 故弄悬虚 3.(2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文房四室”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梁朝,到明清时期,随着人们对笔墨纸砚艺术性以 及收藏价值的重视,“文房四宝”之称也盛行起来。 B.乌兰牧骑演员们为及时给牧民带去精神文化食粮,到了牧民家中无瑕..休息,换上服装 拿出乐器,就赶到牧场毡房去演出。 C.新学期伊始,有关部门提醒学校要防微杜渐 ....,学校应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主动开展安 全自查工作,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 D.思想感情的产生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想深入地认识事物,须得身临其境 ...., 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其精神实质。 4.(2 分)对下列画线的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年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近视呈现出发发病年龄早、进 展快、程度深。②调查显示,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少及电子产品等是少数青少年近视 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③一方面要努力预防查青少 年近视的发生,另一方面也要对其进行合理治疗、正确诊断。我们要从多展面关注青少 年近视防控问题,营造“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学校教育、家庭重视”的良好氛围。④ 社会要通过广泛健康的用眼加识,组织医疗机构定期为青少年做视力监测等方式,建立 起一套完整的近视防控体系。学校要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课业负担。家长要引导孩子少看
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 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A.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B.第②句:在“电子产品”前面加“过度使用”。 C.第③3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D.第④句:去掉“通过”。 5.(2分)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6.(3分)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你的富饶,, 你的自由, 你的腾飞, 7.(10分)默写,(请规范书写) (1) 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2)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3)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4)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6)《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交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 (7)《木兰诗》中“ ”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宫艰苦战斗生活画面。 (8)“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此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 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 8.(10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第2页(共24页)
第2页(共24页) 电视、少用手机,培养孩子科学用眼的好习惯。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 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A.第①句:在“程度深”后面加上“的趋势”。 B.第②句:在“电子产品”前面加“过度使用”。 C.第③句:“合理治疗”与“正确诊断”位置互换。 D.第④句:去掉“通过”。 5.(2 分)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老舍,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样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其短篇小说往往带有讽刺意味。 6.(3 分)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 .......,迎来新世界的黎明 ........; 你的富饶, , 。 你的自由, , 。 你的腾飞, , 。 7.(10 分)默写,(请规范书写) (1) ,路远莫致之。 (《庭中有奇树》》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 (3) ,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4)纷纷暮雪下辕门,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6)《醉翁亭记》中,凝练传神地写出山中早晚的阴晴交化,其中写晨景的语句是 。 (7)《木兰诗》中“ , ”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宫艰苦战斗生活画面。 (8)“ 。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以此强调安贫乐道、内心澄澈方能实 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二、阅读 8.(10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 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和】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君子之教喻也 ②师逸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 观点? 9.(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 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 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 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 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 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 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 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第3页(共24页)
第3页(共24页)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节选自(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 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 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和】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君子之教喻也 ②师逸.而功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 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 (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 观点? 9.(12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 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 去,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 匠。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 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 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 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 父亲去世后,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 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 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 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 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 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 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 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 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 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 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 多年 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 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 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 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 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 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 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叶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叶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 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 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 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 起、再落下。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 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 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第4页(共24页)
第4页(共24页)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 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 有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 把手地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 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 匠的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 品,铁匠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 那个人逐渐清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 弯扁铁,但已经有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 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 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 多年。 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 便一去不回。直到大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 每次都能看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 是这样,永远都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 认识理解不同,一把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 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 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 两排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 不被觉察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 来,就是这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 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 古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 消失了,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有成动) (1)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1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 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 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 “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 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 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 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 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 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 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 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 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 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 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浄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 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 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 第5页(共24页)
第5页(共24页) (作者:刘亮程 有成动) (1)结合全文说出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什么? (2)读了第⑤段,你从铁匠身上看到了怎样的精神? (3)请品析文中第⑥段画线语句的妙处。 (4)联系题目谈一谈如何看待传统手工技艺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11 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 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 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 “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 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 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 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 1500 多年的人工栽培历 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 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 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 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 2400 多年 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 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 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 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 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