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2014届高考语文三模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单选题,共27分) 注意事项 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第Ⅰ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收回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屏息/屏蔽着陆/着凉落脚/炮烙 钦慕/倾情 B.薄命/薄被颤动/颤栗嗔怪/瞋目赍发/赏赉 C.便利/便宜和牌/和诗畋猎/恬淡 地壳/俏丽 D.玩弄/弄堂拱券/债券漂泊/湖泊 桎梏/纨绔 答案:D。(A项,bing/ping,zhu/zhao,luo,qin/ qing. B项,b6/bao,chan/zhdn chen,ji/lai。C项,bin/pian,hu/he,tian,qiao。D项,nong/long,xuan/quan, bo/p0,gu/k。)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豆瓣糍粑珠光宝器寻虎找蝇 B.彗星陨首前合后偃出类拔萃 赋予慰藉无可质疑声名鹊起 D.凋敝装裱得鱼忘筌吻颈之交 答案:B。(A项,珠光宝气。C项,无可置疑。D项,刎颈之交。)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郭老的 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给某些人敲了警钟 (2)我抱起 的小狗,感叹道:人类并不是地球的独裁者,不能 残害生灵,要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动物吧! (3)F-15J以远航程和超视距作战能力为傲,歼-10灵活的特性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真是在巡逻对峙中发生摩擦,两种战机在这种场合下至少 是 A.往往奄奄一息势均力敌 B.常常奄奄一息半斤八两 C.往往岌岌可危 斤八两 D.常常岌岌可危势均力敌 答案:A。(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 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根据语境,应用“往往”。“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 即将消亡或毁灭;“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根据语境,应 用“奄奄一息”。“半斤八两”形容两者优劣、好坏、高低等彼此相同,不分上 下,多带贬义;“势均力敌”偏重指力量相当,中性词,根据语境,应用“势均 力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内江市 2014 届高考语文三模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单选题,共 27 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机读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第Ⅰ卷的机读卡和第Ⅱ卷的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屏息/屏蔽 着陆/着凉 落脚/炮烙 钦慕/倾情 B.薄命/薄被 颤动/颤栗 嗔怪/瞋目 赍发/赏赉 C.便利/便宜 和牌/和诗 畋猎/恬淡 地壳/俏丽 D.玩弄/弄堂 拱券/债券 漂泊/湖泊 桎梏/纨绔 答案:D。(A 项,bǐng/píng,zhuó/zháo,luò,qīn/qīng。B 项,bó/báo,chàn/zhàn, chēn,jī/lài。C 项,biàn/pián,hú/hè,tián,qiào。D 项,nòng/lòng,xuàn/quàn, bó/pō,gù/k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豆瓣 糍粑 珠光宝器 寻虎找蝇 B.彗星 陨首 前合后偃 出类拔萃 C.赋予 慰藉 无可质疑 声名鹊起 D.凋敝 装裱 得鱼忘筌 吻颈之交 答案:B。(A 项,珠光宝气。C 项,无可置疑。D 项,刎颈之交。)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那种以松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郭老的 这句话说得很直接,一针见血,给某些人敲了警钟。 (2)我抱起 的小狗,感叹道:人类并不是地球的独裁者,不能 残害生灵,要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动物吧! (3)F-15J 以远航程和超视距作战能力为傲,歼-10 灵活的特性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真是在巡逻对峙中发生摩擦,两种战机在这种场合下至少 是 的。 A.往往 奄奄一息 势均力敌 B.常常 奄奄一息 半斤八两 C.往往 岌岌可危 半斤八两 D.常常 岌岌可危 势均力敌 答案:A。(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 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根据语境,应用“往往”。“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 即将消亡或毁灭;“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根据语境,应 用“奄奄一息”。“半斤八两”形容两者优劣、好坏、高低等彼此相同,不分上 下,多带贬义;“势均力敌”偏重指力量相当,中性词,根据语境,应用“势均 力敌”。)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清华简”被埋藏于公元前300年前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批记载包 括《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 B.继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升空后,我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正在加紧论证系统方案 和关键技术攻关,将在天宫二号发射后择机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 C.2013年8月22日至26日,被告人薄煕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 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D.《全球农情遥感速报》评估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国2012-2013 年小麦、玉米、大豆与水稻的产量,并对粮食主产区与主产国的生产要素进行了 细致分析。 答案:D。(A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竹简”。B项,搭配不当。“飞船”不 能作“论证”“攻关”的主语。C项,语序不当,应为“依法公开开庭审理”。)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周礼》概说 李里 ①《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仪礼》是孔子修订的,讲士大夫 的礼。《礼记》是孔子以后到西汉前期儒生们作的与礼相关的各种论文的汇编。 《周礼》又名“周官”,相传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来的一部 古书,当时献给朝廷未受重视,西汉末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朝廷 古书时被发现,王莽失败后,此书又遭冷遇,直到东汉末大经学家郑玄为其作注始 通行天下。《周礼》的作者古来也颇多争议,一般都说是周公。故《三字经》说 “我周公,作周礼”。周公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武王驾崩 前将王位交给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周朝日渐繁盛。周公治天下, 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礼作乐,相传《周礼》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据今人研 究,《周礼》应成书于战国后期,虽非一人所作,但最后一定有人总成其书,才使之 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 ②《周礼》是上古唯一一部以官制的形式具体系统叙述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典籍 《周礼》的内容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西汉发现《周礼》时《冬官》一篇已失,河间献王以千金搜索未得,便取内容相近 之《考工记》一篇铺替 ③《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唯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这段话在《周礼》中除铺添的《冬官》外,其余五篇的开篇都有,意思是说:王者 建立国家,确定国都与宫室的位置,划定国家疆界,任命官员并规定其职责,使对 人民的统治有法可依。儒家的其他经典都是强调王者的个人修养、德性对治天下 的重要作用,只有《周礼》详细讲到具体的治国方略、国家体制,使为王者有章可 循、有制可依。《周礼》中还有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来管理民事、军事、行政, 办理授田、收税、徭役等事务。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都设专职管理, 规定不得任意开采。比如只允许在冬季有计划地砍伐林木,其他季节是严禁伐木 的 ④在商业方面,《周礼》也有完备的管理制度。比如货币调节市场,划定市场并按 时开关,对商人实行关门检査,禁止投机,禁止奢侈品上市,实施物价管理,国家收 购滞销物品,维护市场治安,处理市场争讼,征收市场税、货物税、屠宰税等。这 些制度即使在当代看来也是很详尽的
A.“清华简”被埋藏于公元前 300 年前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是一批记载包 括《尚书》、《诗经》、《易经》等儒家经典和许多历史著作。 B.继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升空后,我国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正在加紧论证系统方案 和关键技术攻关,将在天宫二号发射后择机发射,并与天宫二号对接。 C.2013 年 8 月 22 日至 26 日,被告人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 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依法开庭审理。 D.D.《全球农情遥感速报》评估了全球粮食主产区和主要产粮国 2012—2013 年小麦、玉米、大豆与水稻的产量,并对粮食主产区与主产国的生产要素进行了 细致分析。 答案:D。(A 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竹简”。B 项,搭配不当。“飞船”不 能作“论证”“攻关”的主语。C 项, 语序不当,应为“依法公开开庭审理”。)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周礼》概说 李里 ①《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仪礼》是孔子修订的,讲士大夫 的礼。《礼记》是孔子以后到西汉前期儒生们作的与礼相关的各种论文的汇编。 《周礼》又名“周官”,相传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搜集来的一部 古书,当时献给朝廷未受重视,西汉末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朝廷 古书时被发现,王莽失败后,此书又遭冷遇,直到东汉末大经学家郑玄为其作注始 通行天下。《周礼》的作者古来也颇多争议,一般都说是周公。故《三字经》说 “我周公,作周礼”。周公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姬,名旦。武王驾崩 前将王位交给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辅佐成王,周朝日渐繁盛。周公治天下, 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制礼作乐,相传《周礼》即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产物。据今人研 究,《周礼》应成书于战国后期,虽非一人所作,但最后一定有人总成其书,才使之 具有完整性与系统性。 ②《周礼》是上古唯一一部以官制的形式具体系统叙述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典籍。 《周礼》的内容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 西汉发现《周礼》时《冬官》一篇已失,河间献王以千金搜索未得,便取内容相近 之《考工记》一篇铺替。 ③《周礼》的核心思想是“唯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这段话在《周礼》中除铺添的《冬官》外,其余五篇的开篇都有,意思是说:王者 建立国家,确定国都与宫室的位置,划定国家疆界,任命官员并规定其职责,使对 人民的统治有法可依。儒家的其他经典都是强调王者的个人修养、德性对治天下 的重要作用,只有《周礼》详细讲到具体的治国方略、国家体制,使为王者有章可 循、有制可依。《周礼》中还有严密的地方行政组织来管理民事、军事、行政, 办理授田、收税、徭役等事务。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都设专职管理, 规定不得任意开采。比如只允许在冬季有计划地砍伐林木,其他季节是严禁伐木 的。 ④在商业方面,《周礼》也有完备的管理制度。比如货币调节市场,划定市场并按 时开关,对商人实行关门检查,禁止投机,禁止奢侈品上市,实施物价管理,国家收 购滞销物品,维护市场治安,处理市场争讼,征收市场税、货物税、屠宰税等。这 些制度即使在当代看来也是很详尽的
⑤世界上的政治有两种,一种是精英政治,一种是经典政治。像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所创立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它是靠圣人的力量来实现的。而《周礼》 则是经典政治,是将某种完美的政治制度用经典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作为后世的 参考。自《周礼》出现以后,历代皆有仿照《周礼》的制度来治天下的政治家 最早依《周礼》治天下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王莽以周公自喻,完全以《周礼》为蓝 本;北魏的宇文泰以《周礼》为蓝本来组建政府机构;唐玄宗仿效《周礼》制开 元六典;北宋王安石变法也以《周礼》为依据。直到明清两朝,政治机构的设置, 如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六部,仍是参考《周礼》,这也足见《周 礼》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深远影响。(节选自《醒狮国学》2012年第10期) 5.下列有关《周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相传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一部古书,当时献给朝廷时未受到重视,王 莽失败后又遭冷遇,直到东汉末年郑玄为其作注才通行天下 B.作为“三礼”之一的《周礼》应成书于战国后期,其作者古来颇多争议,一般 都认为是姬旦,故《三字经》说“我周公,作周礼”。 C.《周礼》不仅详细具体地讲到了治国方略、国家体制,还详细地讲到了商业 管理制度,强调以圣人的力量来治理天下,使为王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D.自《周礼》出现以后,历代都有政治家仿照《周礼》的经典政治制度来治理天 下,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北魏的宇文泰、北宋的王安石等。 答案:C。(“以圣人的力量来治理天下”的是精英政治,而《周礼》是经典政 治。)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括介绍《周礼》的“沉浮”情况及作者的颇多争议,并特别提 及王莽,其目的是说明《周礼》一直得到重视。 B.文章从“三礼”写起,依次概述了《周礼》的由来、沉浮、核心思想、商业 制度、影响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周礼》的在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C.文章第③段主要讲《周礼》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对比,突出《周礼》在治国 方略这方面的作用,使为王者在治国时有经典形式可依。 D.文章第⑤段写历代政治家对《周礼》的重视。周公制礼作乐,王莽以周公自 喻,这也足见《周礼》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深远影响。 答案:B。(A项,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周礼》在当时还未被人重视。C项,通过 对比,还突出了《周礼》在“国家体制、地方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作用。D项, “周公制礼作乐”不是第⑤段内容,且不是《周礼》有深远影响的依据。)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周礼》外的儒家经典都没有详细讲到具体的治国方略、国家体制的问题, 没有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设专职管理机构。 B.《周礼》中规定了只允许在冬季有计划地砍伐林木,而其他季节严禁伐木,这 规定对于保护自然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C.《周礼》的商业管理制度即使在当代看来也是很详尽的,如对商人实行关门 检査、禁止投机、禁止奢侈品上市、实施物价管理等。 D.“唯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在《周礼》 中除了《考工记》外,其余五篇的开篇都有。 答案:A。(“没有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设专职管理机构”文中无依 据。) 三、(6分,每小题3分)
⑤世界上的政治有两种,一种是精英政治,一种是经典政治。像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所创立的政治是精英政治,它是靠圣人的力量来实现的。而《周礼》 则是经典政治,是将某种完美的政治制度用经典的形式固定下来,以作为后世的 参考。自《周礼》出现以后,历代皆有仿照《周礼》的制度来治天下的政治家。 最早依《周礼》治天下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王莽以周公自喻,完全以《周礼》为蓝 本;北魏的宇文泰以《周礼》为蓝本来组建政府机构;唐玄宗仿效《周礼》制开 元六典;北宋王安石变法也以《周礼》为依据。直到明清两朝,政治机构的设置, 如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六部,仍是参考《周礼》,这也足见《周 礼》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深远影响。(节选自《醒狮国学》2012 年第 10 期) 5.下列有关《周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相传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一部古书,当时献给朝廷时未受到重视,王 莽失败后又遭冷遇,直到东汉末年郑玄为其作注才通行天下。 B.作为“三礼”之一的《周礼》应成书于战国后期,其作者古来颇多争议,一般 都认为是姬旦,故《三字经》说“我周公,作周礼”。 C.《周礼》不仅详细具体地讲到了治国方略、国家体制,还详细地讲到了商业 管理制度,强调以圣人的力量来治理天下,使为王者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D.自《周礼》出现以后,历代都有政治家仿照《周礼》的经典政治制度来治理天 下,例如,西汉末年的王莽、北魏的宇文泰、北宋的王安石等。 答案:C。(“以圣人的力量来治理天下”的是精英政治,而《周礼》是经典政 治。) 6.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概括介绍《周礼》的“沉浮”情况及作者的颇多争议,并特别提 及王莽,其目的是说明《周礼》一直得到重视。 B.文章从“三礼”写起,依次概述了《周礼》的由来、沉浮、核心思想、商业 制度、影响等内容,重点介绍了《周礼》的在治国方略等方面的影响。 C.文章第③段主要讲《周礼》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对比,突出《周礼》在治国 方略这方面的作用,使为王者在治国时有经典形式可依。 D.文章第⑤段写历代政治家对《周礼》的重视。周公制礼作乐,王莽以周公自 喻,这也足见《周礼》对中国政治、历史的深远影响。 答案:B。(A 项,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周礼》在当时还未被人重视。C 项,通过 对比,还突出了《周礼》在“国家体制、地方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作用。D 项, “周公制礼作乐”不是第⑤段内容,且不是《周礼》有深远影响的依据。)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周礼》外的儒家经典都没有详细讲到具体的治国方略、国家体制的问题, 没有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设专职管理机构。 B.《周礼》中规定了只允许在冬季有计划地砍伐林木,而其他季节严禁伐木,这 一规定对于保护自然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C.《周礼》的商业管理制度即使在当代看来也是很详尽的,如对商人实行关门 检查、禁止投机、禁止奢侈品上市、实施物价管理等。 D.“唯王建国,辩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这段文字,在《周礼》 中除了《考工记》外,其余五篇的开篇都有。 答案:A。(“没有对山林、川泽、矿藏等自然资源设专职管理机构”文中无依 据。) 三、(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承 常言:“此儿器量非恒,方为门户所寄。”冲沉雅有大量,随兄至官。是时牧守 子弟多侵乱民庶,轻有乞夺,冲与承长子韶独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 显祖末,为中书学生。冲善交游,不妄戏杂,流辈重之。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 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 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 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 实难行。”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愚言之不谬。”太 尉元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咸称方今有事之月,校比民户,新 旧未分,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闲月,徐乃遣使,于事为宜。冲曰:“民者 冥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百姓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 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因 民之欲,为之易行。”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 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 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迁中书令,加散骑常侍,给事中如故。寻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冲为文明太 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 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 逮于乡闾,莫不分及。 初,冲兄佐与河南太守来崇同自凉州入国,素有微嫌。佐因缘成崇罪,饿死狱中。 后崇子护又纠佐赃罪,佐及冲等悉坐幽系,会赦乃免,佐甚衔之。至冲宠贵,综 摄内外,护为南部郎,深虑为冲所陷,常求退避,而冲每慰抚之。护后坐赃罪, 惧必不济。冲乃具奏与护本末嫌隙,乞原恕之,遂得不坐。(节选自《魏书·李 冲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 训:训斥 B.此儿器量非恒 C.而谦以自 牧.之 牧:约束。 佐甚衔 衔:怨恨。 答案:A。(训:教导。)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例迁秘书中散 农人告余以春及 B.显祖末,为中书学生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C.外人莫得而知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D.文明太后览而称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D。(A项,介词,按照。/介词,把。B项,动词,作。/介词,替。C项 代词,代李冲暗中把珍宝及皇帝所赐之物送往他的家中这件事。/兼词,于此 在那里。D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宝少子也。少孤,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承 常言:“此儿器量非恒,方为门户所寄。”冲沉雅有大量,随兄至官。是时牧守 子弟多侵乱民庶,轻有乞夺,冲与承长子韶独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 显祖末,为中书学生。冲善交游,不妄戏杂,流辈重之。高祖初,以例迁秘书中 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冲以三正治 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文明太后览而称善,引见公卿议之。中 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祐等曰:“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 实难行。”羲又曰:“不信臣言,但试行之。事败之后,当知愚言之不谬。”太 尉元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咸称方今有事之月,校比民户,新 旧未分,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闲月,徐乃遣使,于事为宜。冲曰:“民者, 冥也,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百姓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 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因 民之欲,为之易行。”太后曰:“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 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而不可?”群议虽有乖异,然惟以变法为难,更无异义。 遂立三长,公私便之。 迁中书令,加散骑常侍,给事中如故。寻转南部尚书,赐爵顺阳侯。冲为文明太 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十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 人莫得而知焉。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 逮于乡闾,莫不分及。 初,冲兄佐与河南太守来崇同自凉州入国,素有微嫌。佐因缘成崇罪,饿死狱中。 后崇子护又纠佐赃罪,佐及冲等悉坐幽系,会赦乃免,佐甚衔之。至冲宠贵,综 摄内外,护为南部郎,深虑为冲所陷,常求退避,而冲每慰抚之。护后坐赃罪, 惧必不济。冲乃具奏与护本末嫌隙,乞原恕之,遂得不坐。(节选自《魏书·李 冲列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长兄荥阳太守承所携训 训:训斥。 B.此儿器量非恒 器: 才能。 C.而谦以自 牧 牧:约束。 D.佐甚衔 之 衔:怨恨。 答案:A。(训:教导。)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例迁秘书中散 农人告余以春及 B.显祖末,为中书学生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C.外人莫得而知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D.文明太后览而称善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D。(A 项,介词,按照。/介词,把。B 项,动词,作。/介词,替。C 项, 代词,代李冲暗中把珍宝及皇帝所赐之物送往他的家中这件事。/兼词,于此, 在那里。D 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参考译文】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字宝最小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 受到大哥荥阳太守李承的抚养教导。李承常说:“这小家伙才能气度非同凡响, 将成为我们家族的依靠。”李冲深沉儒雅,胸怀远大,他哥赴任,李冲随兄到任 所。当时刺史太守的子弟们大都骚扰老百姓,有巧取豪夺的行为,只有李冲和李 承的长子李韶极其清白,不向百姓索取财物,当时人都称赞他们。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末年,李冲做中书学生。他善于同朋友们相处,不随便开玩笑 或说不正经的事,同辈人都尊重他。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帝位初年,按惯例升李 冲为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因为他的行为严谨,作事机敏,逐渐受到宠 信。升任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先前没有设置党、里、邻三长,只有宗主督护制度,因此百姓被豪族隐庇,户籍 不实,五十家或三十家才立一个户头。李冲认为通过三正管理人户,历史已经很 长了,因此创定三长制,把它上奏给执政者。文明太后看了过后,认为不错,把 李冲介绍给公卿太臣们来共同商量这件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祜等人说:“李 冲之请求设立“三长”,是想统一天下法令。这说起来似乎可以采纳,但实际上 难以推行。”郑羲又说:“不相信我的话,那就试试看,等事情失败之后,会知 道我的话没错。”太尉元丕说:“我认为这一法令若能推行下去,对公对私都有 好处。”他们都说现在正是农活忙的月份,如果清查登记户口,新迁户和原住户 都没有区别,老百姓一定会因烦扰而生怨气,请求等这个秋天过后,到冬天没农 活的月份,再慢慢派人推行,比较合适。李冲说:“所谓民,就是冥,可心让他 们怎样作,不可心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那样作。假如不趁征发租税的时候设置三 长,百姓只知道设立三长清查户口烦人,看不到平均徭役、减少赋敛的好处,心 里定会有怨气。应当趁收取租税的月份进行,使百姓知道这将有平摊赋税的好处, 他们既知道置三长的事,又因此获得好处,利用百姓的愿望,就容易推行。”文 明太后说:“设立三长,租税徭役就有一定标准,隐匿的人口就可以清査出来, 侥幸逃避的人也将停止,有什么不可以的?”大家意见虽仍不一致,但只是认为 变法实行起来不容易,更没有其他反对的说法。于是便设置三长,公家和老百姓 都称道这样方便 李冲升任中令,加官散骑常待,南部给事中一职仍保留。不久转任南部尚书,被 赐以顺阳侯的爵位。李冲受到文明太后的宠爱,日甚一日,赏赐的财物每月达数 千万钱之多,进其爵为陇西公,暗中把珍宝及皇帝所赐之物送往他的家中,外面 的人无从知道这些事。李冲家一直清贫,这时才开始成为富家。但他作事谦虚 并以此自我约束,把积蓄的财物分散给别人,从姻亲同族到同乡同里的人,都得 到他的施舍。 起先,李冲的哥哥李佐与河南太守来崇一起从凉州来到魏都城,他们俩平时有小 矛盾,李佐因一次机会使来崇获罪,来崇饿死于监狱中。其后来崇之子来护又举 报李佐犯有贪污罪,李佐与李冲等人均被逮捕入狱,碰到大赦,才免除罪罚,李 佐因而痛恨来护。等到李冲受宠尊贵,执掌内外大权,来护为尚书南部郎,非常 担心会被李冲陷害,多次请求免官退避,但李冲总都安慰他。来护后来犯了贪污 罪,担心自己一定不能免死。李冲于是将自己与来护间的隔阂原原本本的向上作 了报告,请求宽恕来护,来护因此没被判刑。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4分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敦煌公字宝最小的儿子。他很小的时候双亲就去世了, 受到大哥荥阳太守李承的抚养教导。李承常说:“这小家伙才能气度非同凡响, 将成为我们家族的依靠。”李冲深沉儒雅,胸怀远大,他哥赴任,李冲随兄到任 所。当时刺史太守的子弟们大都骚扰老百姓,有巧取豪夺的行为,只有李冲和李 承的长子李韶极其清白,不向百姓索取财物,当时人都称赞他们。 显祖献文帝拓跋弘末年,李冲做中书学生。他善于同朋友们相处,不随便开玩笑 或说不正经的事,同辈人都尊重他。高祖孝文帝拓跋宏即帝位初年,按惯例升李 冲为秘书中散,掌管宫中文书事务,因为他的行为严谨,作事机敏,逐渐受到宠 信。升任内秘书令、南部给事中。 先前没有设置党、里、邻三长,只有宗主督护制度,因此百姓被豪族隐庇,户籍 不实,五十家或三十家才立一个户头。李冲认为通过三正管理人户,历史已经很 长了,因此创定三长制,把它上奏给执政者。文明太后看了过后,认为不错,把 李冲介绍给公卿太臣们来共同商量这件事。中书令郑羲、秘书令高祜等人说:“李 冲之请求设立“三长”,是想统一天下法令。这说起来似乎可以采纳,但实际上 难以推行。”郑羲又说:“不相信我的话,那就试试看,等事情失败之后,会知 道我的话没错。”太尉元丕说:“我认为这一法令若能推行下去,对公对私都有 好处。”他们都说现在正是农活忙的月份,如果清查登记户口,新迁户和原住户 都没有区别,老百姓一定会因烦扰而生怨气,请求等这个秋天过后,到冬天没农 活的月份,再慢慢派人推行,比较合适。李冲说:“所谓民,就是冥,可心让他 们怎样作,不可心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那样作。假如不趁征发租税的时候设置三 长,百姓只知道设立三长清查户口烦人,看不到平均徭役、减少赋敛的好处,心 里定会有怨气。应当趁收取租税的月份进行,使百姓知道这将有平摊赋税的好处, 他们既知道置三长的事,又因此获得好处,利用百姓的愿望,就容易推行。”文 明太后说:“设立三长,租税徭役就有一定标准,隐匿的人口就可以清查出来, 侥幸逃避的人也将停止,有什么不可以的?”大家意见虽仍不一致,但只是认为 变法实行起来不容易,更没有其他反对的说法。于是便设置三长,公家和老百姓 都称道这样方便。 李冲升任中令,加官散骑常待,南部给事中一职仍保留。不久转任南部尚书,被 赐以顺阳侯的爵位。李冲受到文明太后的宠爱,日甚一日,赏赐的财物每月达数 千万钱之多,进其爵为陇西公,暗中把珍宝及皇帝所赐之物送往他的家中,外面 的人无从知道这些事。李冲家一直清贫,这时才开始成为富家。但他作事谦虚, 并以此自我约束,把积蓄的财物分散给别人,从姻亲同族到同乡同里的人,都得 到他的施舍。 起先,李冲的哥哥李佐与河南太守来崇一起从凉州来到魏都城,他们俩平时有小 矛盾,李佐因一次机会使来崇获罪,来崇饿死于监狱中。其后来崇之子来护又举 报李佐犯有贪污罪,李佐与李冲等人均被逮捕入狱,碰到大赦,才免除罪罚,李 佐因而痛恨来护。等到李冲受宠尊贵,执掌内外大权,来护为尚书南部郎,非常 担心会被李冲陷害,多次请求免官退避,但李冲总都安慰他。来护后来犯了贪污 罪,担心自己一定不能免死。李冲于是将自己与来护间的隔阂原原本本的向上作 了报告,请求宽恕来护,来护因此没被判刑。 第Ⅱ卷 (非单项选择题 共 123 分) 四、(31 分)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冲求立三长者,乃欲混天下一法。言似可用,事实难行。(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