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 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 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道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过了多少 年还能记得。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 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 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图2-2表示: 信息输入 感觉注意短时复述长时 记忆 记忆检索记忆 图2-2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图2-2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 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0.252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 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的差 异,例如,视觉信息的记忆容量大于听觉信息的记忆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比短时 记忆大。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 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1秒),对这 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的 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5秒ˇ2分钟;信息的编 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 般约为7±2个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甚至更 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常熟悉的内容组成。可见,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取决 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如 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4 5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 自动消退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 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是终身的。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我们在一生中 所学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将其填满。长时记忆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进行编码,有时也以各种感 觉形象的形式进行编码。前者如一个概念、定理的记忆,后者如一些生活情景的记忆。长时 记忆是研究最多的记忆系统,在早期的记忆研究中,长时记忆曾被当作唯一的记忆系统 (四)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前记忆的内容重新出现时,能够将它们辨认出来。回忆是在大脑中把所记忆的内容再现出来。 信息的提取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信息的保持是否巩固;二是提取信息的线 索是否适当。通常,对所保持的信息建立的意义联系越丰富就越易于找到提取信息的线索; 同时,积极而平静的情绪状态和灵活的思维活动也是有助于寻找提取信息的线索。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有很多种,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道、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等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过了多少 年还能记得。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 统组成。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贮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 不同的特点;同时,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低,长 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 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这种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图 2-2 表示: 图 2-2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1、感觉记忆 通过感觉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都要保存一个极短的时间。这就是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 忆或感觉登记。在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大约有 0.25 ~ 2 秒;信息的编码是以信息 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同内容的感觉记忆,其容量有一定的差 异,例如,视觉信息的记忆容量大于听觉信息的记忆容量。一般认为感觉记忆的容量比短时 记忆大。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丧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 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 2、短时记忆 在注意的条件下,将有关信息只短暂地呈现一次(信息呈现的时间一般为 1 秒),对这 种当前信息的记忆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所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其一是感觉记忆中的 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其二是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时间约为 5 秒 ~ 2 分钟;信息的编 码方式以言语的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一 般约为 7±2 个组块。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甚至更 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常熟悉的内容组成。可见,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取决 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如 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 4 ~ 5 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 自动消退。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对经过深入加工的信息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的时间很长,可以是一分钟, 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几年,甚至是终身的。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巨大,我们在一生中 所学的东西几乎不可能将其填满。长时记忆主要采用语义的形式进行编码,有时也以各种感 觉形象的形式进行编码。前者如一个概念、定理的记忆,后者如一些生活情景的记忆。长时 记忆是研究最多的记忆系统,在早期的记忆研究中,长时记忆曾被当作唯一的记忆系统。 (四)记忆保持的基本规律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18791884)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界 对遗忘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1、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 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 不相似,则干扰则较小 2、遗忘的进程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 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见图2-3)。艾宾浩斯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研究 的,后来有人(陆志伟,1922)用有意义材料进行研究,证实了遗忘进程的这种趋势。 100 保持 80 百60 分 44% 比40 34% 36% 25% 20 28% 23456 间隔天数 图2-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2-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 的材料更容易遗忘。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4、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 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 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5、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 能刚好完全背诵的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 便不再增长。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 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同时,能根据不同部分材 料的的记忆效果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六、思维 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 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自从德国心理学家 H·艾宾浩斯(1879~1884)开创了对遗忘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界 对遗忘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了许多遗忘规律。这里只介绍一些主要的研究成果。 1、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遗忘主要是由于先后学习的内容相互干扰而产生的。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 扰就越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 不相似,则干扰则较小。 2、遗忘的进程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这是由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他用遗忘曲 线来表示了这种遗忘的进程(见图 2—3)。艾宾浩斯是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进行研究 的,后来有人(陆志伟,1922)用有意义材料进行研究,证实了遗忘进程的这种趋势。 图 2-3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遗忘的大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从记忆材料的性质上说,抽象的材料比形象的材料更容易遗忘;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 的材料更容易遗忘。从记忆材料的长度来说,记忆材料长度越大,就越容易遗忘。 4、遗忘的大小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的材料容易保持,不能满足个体需要或对个体没有 意义的材料容易遗忘;能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材料容易保持,能引起个体不愉快的情 绪体验的材料容易遗忘。 5、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从学习程度方面来说,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不容易遗忘。当学习重复的次数达到 能刚好完全背诵的 150%时,对阻止遗忘的效果最好。超过 150%的重复,其阻止遗忘的效果 便不再增长。从学习方式方面来说,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比单纯的反复阅读记忆保持 的效果好。这是因为,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加强注意力,同时,能根据不同部分材 料的的记忆效果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六、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经常说到的“考虑”、“思考”、“想一想”等,都是指思维活动。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 以已有知识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形成客观事物概括表征的认知过程。 (二)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的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称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的 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例如,人们所见的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象,但人们在 思考时,把它们都称为鸟。这就舍弃了鸟的非本质特征,如:大小、形状、毛色、会不会飞 等,而抽取了共同特征:身上有羽毛、前肢成翼状、嘴上有尖利的喙。再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到的水烧开了就会冒出蒸汽,冬天里屋外的水就会结成冰。通过思维,人们就可了解, 液态的水、蒸汽、冰都是水的形态,水的形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2、思维的间接性 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不 能被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思 维具有间接性。例如,懂气象的人,看了卫星云图后,就能知道今后几天的天气变化。如果 这个人不懂气象或他没有看到卫星云图,就不能推断今后几天的天气 3、思维的问题性 思维还具有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当人们面临疑问时,总是倾向于 消除这种疑问。这种倾向就推动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进行。同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 题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 三)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例如,儿童用小棒刺激抓到 的小虫,看看它有何反应,或是将小虫的身体支解开来,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动作思维是技 术能力的重要成份。修理工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机器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布置教室时,同学们 会在头脑中将各种装饰物的形象进行安排,形成各种方案,再选择最佳的方案。形象思维是 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发明家的新产品外观设计、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 想都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 都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与发 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辐合思维 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A>B,B>C,C>D,得出唯一结论:A>D。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例如,教师发现 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思维得出的各种结论是否适当,需 要通过辐合思维进行检验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 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例如,学生利用己 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例如 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过程 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 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 征。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将脑分为大 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分 析,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认知加工方式,是将事物 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各结构要素或各 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 2、比较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表征,具有概括性。所谓概括的表征是指,思维活动所表征的 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称共同特征),而不是客观事物具体的形象;是客观事物变化的 规律,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变化。例如,人们所见的鸟有各种不同的具体形象,但人们在 思考时,把它们都称为鸟。这就舍弃了鸟的非本质特征,如:大小、形状、毛色、会不会飞 等,而抽取了共同特征:身上有羽毛、前肢成翼状、嘴上有尖利的喙。再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看到的水烧开了就会冒出蒸汽,冬天里屋外的水就会结成冰。通过思维,人们就可了解, 液态的水、蒸汽、冰都是水的形态,水的形态是由水的温度决定的。 2、思维的间接性 事物本质是隐含在事物内部的,事物变化的规律是包含在各种复杂的变化中的,它们不 能被直接观察到,必须以已有知识和和客观事物的知觉印象为中介,才能认识到。因此,思 维具有间接性。例如,懂气象的人,看了卫星云图后,就能知道今后几天的天气变化。如果 这个人不懂气象或他没有看到卫星云图,就不能推断今后几天的天气。 3、思维的问题性 思维还具有问题性。问题是引起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当人们面临疑问时,总是倾向于 消除这种疑问。这种倾向就推动了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进行。同时,思维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 题的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 (三)思维的分类 1、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所凭借的工具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是以具体动作为工具解决直观而具体问题的思维。例如,儿童用小棒刺激抓到 的小虫,看看它有何反应,或是将小虫的身体支解开来,看看它的内部构造。动作思维是技 术能力的重要成份。修理工人就是通过动作思维来检修机器。 形象思维是以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例如,在布置教室时,同学们 会在头脑中将各种装饰物的形象进行安排,形成各种方案,再选择最佳的方案。形象思维是 进行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所必备的条件。发明家的新产品外观设计、画家对构图和色彩的构 想都是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来进行的思维。例如,学生学习各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 都要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根据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活动的方向和思维的成果的特点,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与发 散思维。 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向一个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辐合思维 是一种有条理的思维活动。例如,由 A>B,B>C,C>D,得出唯一结论:A>D。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方向思考,得出大量不同的结论的思维。例如,教师发现一 名学生缺课,就会想出这个学生缺课的各种可能性。发散思维得出的各种结论是否适当,需 要通过辐合思维进行检验。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活动及其结果的新颖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对已有知识经验 没有进行明显的改组,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常规思维。例如,学生利用已 学过的定理、公式解决教师讲过的例题相同类型的题目,就是常规思维。 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叫做创造思维。例如, 小说家创造小说、工程师研制出一种新仪器,都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高级的思维过程, 它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认知加工方式,其它的思维加工方式都是由分析与综合 派生出来的。分析就是将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分解,以把握事物的基本结构要素、属性和特 征。例如,把神经系统区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将中枢神经分为脑和脊髓,将脑分为大 脑、小脑、脑干、间脑……;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又分别担负不同的功能……。通过这种分 析,人们就很清楚地了解了神经系统的结构。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认知加工方式,是将事物 的结构要素或个别的属性、特征联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可以认识事物的各结构要素或各 个属性之间的关系,以把握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 2、比较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以 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 属性或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 不开综合。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视机的性能、结构、价格 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合在一起比较 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牌的电视机。比较 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方式。比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决策活动中,而且广泛地表现在各种认 识活动中。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类别 并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 物的非本质属性。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这个本质属性抽取出 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 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例如,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三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只要它具有“由三条线段组成 和“封闭图形”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 的,有的十分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善于 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 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验证 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这个假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思维活动来检验。如对医疗方案、作战部署等,一般采用间接检 验。但是其最终的检验还是要通过实践的直接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 的影响。 第一,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根据H·布 里奇的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个倒U〃形曲线(见图2-4)。 这项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水平过强或过 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结算 许。问 动机强度 高 国能回口人,,处本非的的布有食 图24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大图25A、B给出相同信息,但B比A 问效率的关系合动本读容易解决 图2-4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图2-5A、B给出相同信息B比A容易解决 第二,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当 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 也就越容易。例如,根据图2-5中的A图或B图,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呈现A图比呈现B 图,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 第三,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 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
比较就是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进行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异或相同的关系。比较是以 分析为基础的,只有将各种事物的心理表征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才能对这些部分、 属性或特征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要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异的关系,因此,比较也离 不开综合。例如,到商店买电视机,总要先了解一下各种品牌的电视机的性能、结构、价格 等特点,这就是分析。通过对不同品牌的电视机的特点的一一对比后,还要结合在一起比较, 这就是综合。通过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比较活动,才能最后决定买什么品牌的电视机。比较 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方式。比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决策活动中,而且广泛地表现在各种认 识活动中。只有通过比较,人们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将事物归于不同类别, 并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抽象与概括 抽象与概括是更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就是将事物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舍弃事 物的非本质属性。例如,人们对各种钟、表的抽象就是,将“能计时”这个本质属性抽取出 来,而舍弃大小、形状等非本质的属性。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将抽取出来的本 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例如,我们把“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叫 做三角形,意思是无论一个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只要它具有“由三条线段组成” 和“封闭图形”这两个特征,就是三角形。 (五)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解决问题思维过程一般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四个阶段组成。 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客观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 的,有的十分隐蔽,不易被人们发现。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善于 发现问题是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中条件与要求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人们可以明确问题的 关键,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以适应问题的解 决。 验证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验证 假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际操作,来检验这个假设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通过思维活动来检验。如对医疗方案、作战部署等,一般采用间接检 验。但是其最终的检验还是要通过实践的直接检验。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解决问题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心理因素 的影响。 第一,动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条件。动机是推动人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根据 H·布 里奇的研究,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的效率的关系可以描绘成一个倒“U”形曲线(见图 2-4)。 这项研究表明,在一定的程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动机水平过强或过 弱,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图 2-4 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图 2-5 A、B 给出相同信息 B 比 A 容易解决 第二,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知觉特点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方式。当 问题的呈现方式越符合人们的经验或知觉的习惯,人们就越易于知觉问题情境,问题的解决 也就越容易。例如,根据图 2-5 中的 A 图或 B 图,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呈现 A 图比呈现 B 图,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要大一些。 第三,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 态是先前心理活动的结果。如果新的问题与先前解决的问题相类似,则定势会促进新问题的
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第四,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 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类正是从蝙蝠的 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就是因为它与人们面临的 问题有某种相似性。人们可以将原型的某些特点,类推到所遇到的问题上,从而导致问题的 解决。 第二节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性的科学,主要研究个性的结构及其形成的规律。但是,由于人 格心理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人格理论一直是心理学体系中争论最多的部分。本节将介绍人 格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观点 、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人格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 行为的动力源泉。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两种重要成份。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人格中最活跃的成份,是个体心 理活动的动力。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 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个性倾向的基础。动机是最直接地推动各项活动的个性倾 向,其他个性倾向都须转化为一定的动机,才为心理活动提供动力。本章将在第三节重点讨 论需要和动机的问题。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 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份,但又是可变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表现于一定的心理过程中,它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 作用。本章中只讨论气质和性格问题,能力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加以讨论。 2、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其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人格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是由人格系 统的整体起作用的。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 及时地调整人格中的各种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人们就 会长期处于对立的动机、价值观、信念的斗争中,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这就 是人格分裂。人格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构成个体人格的各种成份中,有的是主要的,起主导 作用:有的是次要的,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成份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特征。 个体的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人格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 会各不相同:同一种行为往往是不同人格特征的表现。要认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必须从人 格的整体性上进行把握。 其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 征。这充分地表现为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 方面的差异性。人格还具有共同性。例如,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 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多相似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相 统一的整体 其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 持不变的特性。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在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不爱讲话、不爱交际的行为倾 向。由于人格具有稳定性,我们才能将不同人的精神面貌区别开来,从而有效地推测他在某 种情况下的行为表现。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格的特征也是可以变化的。例如,具有决 定意义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会使个体的人格特征发生改变。例如,一个平时很乐观的人 可能因一次重大的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应当指出,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行为变 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例如 个很温和的人,也会偶尔因急躁而发脾气。这是行为的暂时变化。但如果他从原来的环境 中来到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活,他就会变成一个急躁的人,会经常发脾气。这就是人格 变化
解决;否则,就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 第四,原型启发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原型就是指对问题解决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 发会使人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豁然开朗,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人类正是从蝙蝠的 生理构造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雷达。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就是因为它与人们面临的 问题有某种相似性。人们可以将原型的某些特点,类推到所遇到的问题上,从而导致问题的 解决。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研究人类个性的科学,主要研究个性的结构及其形成的规律。但是,由于人 格心理的复杂性,长期以来,人格理论一直是心理学体系中争论最多的部分。本节将介绍人 格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观点。 一、人格理论概述 (一)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个体有别于他人的整个心理面貌。人格是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不仅使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心理活动和 行为的动力源泉。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一般认为,人格是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 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的两种重要成份。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它是人格中最活跃的成份,是个体心 理活动的动力。个性倾向性一般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需要 是最基本的个性倾向,是形成其他个性倾向的基础。动机是最直接地推动各项活动的个性倾 向,其他个性倾向都须转化为一定的动机,才为心理活动提供动力。本章将在第三节重点讨 论需要和动机的问题。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 括能力、气质、性格。个性心理特征是人格中最稳定的成份,但又是可变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并且表现于一定的心理过程中,它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 作用。本章中只讨论气质和性格问题,能力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里加以讨论。 2、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等特征。 其一,人格具有整体性。人格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份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人格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是由人格系 统的整体起作用的。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心理成份的一致性。一个正常的人总是能 及时地调整人格中的各种矛盾,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一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人们就 会长期处于对立的动机、价值观、信念的斗争中,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这就 是人格分裂。人格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构成个体人格的各种成份中,有的是主要的,起主导 作用;有的是次要的,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成份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特征。 个体的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人格特征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 会各不相同;同一种行为往往是不同人格特征的表现。要认识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必须从人 格的整体性上进行把握。 其二,人格具有独特性与共同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人格特 征。这充分地表现为人们在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信念、能力、气质、性格等 方面的差异性。人格还具有共同性。例如,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地区、 同一阶层、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具有很多相似的人格特征。因此,人格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相 统一的整体。 其三,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保 持不变的特性。例如,一个内向的人,在不同场合都会表现出不爱讲话、不爱交际的行为倾 向。由于人格具有稳定性,我们才能将不同人的精神面貌区别开来,从而有效地推测他在某 种情况下的行为表现。人格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人格的特征也是可以变化的。例如,具有决 定意义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会使个体的人格特征发生改变。例如,一个平时很乐观的人, 可能因一次重大的打击而变得郁郁寡欢。应当指出,人格的变化不同于行为的变化。行为变 化是由情境引起的、暂时的变化,而人格的变化则是内在的特质的变化,具有永久性。例如, 一个很温和的人,也会偶尔因急躁而发脾气。这是行为的暂时变化。但如果他从原来的环境 中来到一个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生活,他就会变成一个急躁的人,会经常发脾气。这就是人格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