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代心理学将认知过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引起了心 理学界的不满,心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将认知过程统一成整体的理论 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系 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思想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心理学家 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中获得启示,产生了将机器控制系统与人的生命系统进行类比的思想 特别是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诞生后,这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 设: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和研究人的 认知过程,并且可以建立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主要就指“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 “注意黑板”、“注意这段音乐”,意思是“注意(看)黑板”和“注意(听)这段音乐”的 意思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 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例如,在 看小说时,你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往往熟视无睹。指 向性不同,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不同。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 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 抑制。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上,如上课时,听课、看课本、记笔记都是集中于学习对象上的: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 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如“注意听”、“注意看”,等等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注意有三种 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 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 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 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刺 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 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 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四是刺激 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 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好的 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 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时,近代心理学将认知过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理论进行解释的现象,引起了心 理学界的不满,心理学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将认知过程统一成整体的理论。 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是认知心理学兴起的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系 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思想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深刻影响。一些心理学家 从自动化机器的控制中获得启示,产生了将机器控制系统与人的生命系统进行类比的思想。 特别是以控制论和信息论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诞生后,这种思想最终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假 设:人的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和研究人的 认知过程,并且可以建立认知过程的计算机模型(计算机程序)。 二、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1、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主要就指“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 “注意黑板”、“注意这段音乐”,意思是“注意(看)黑板”和“注意(听)这段音乐”的 意思。 2、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基本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特点,即指向性和集中性。指向性就是指,人的心 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一部分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例如,在 看小说时,你的心理活动就指向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往往熟视无睹。指 向性不同,人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就不同。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的 对象上,并深入下去。集中性使个体的心理活动不仅离开无关事物,而且对无关的活动进行 抑制。通常注意的集中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集中性是指相关的心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上,如上课时,听课、看课本、记笔记都是集中于学习对象上的;狭义的集中性是指同一心 理活动集中于一定的对象上,如“注意听”、“注意看”,等等。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注意有三种 功能。 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 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 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 息加工的必要条件。 3、调节功能 当人脑的信息加工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时,注意可使这种转移能够顺利完成, 这就是注意的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例 如,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一位同学的铅笔盒掉在地上,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他望去。刺 激物的特点和个体的主观状态是无意注意产生的基本条件。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 强度)。刺激的强度越大,越易引起无意注意。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越显著,越 易引起无意注意。三是刺激的变化。活动的刺激比静止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四是刺激 物的新异性。新异的刺激比熟知的刺激更易引起无意注意。 个体的主观状态中的许多因素影响着无意注意的产生。其中,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最主 要的。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的兴趣的事物就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此外,良好的 心境、饱满的精神状态也可促进无意注意的产生。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例如同学们 按老师的要求观察两种相似植物的特点时所表现出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 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二是对活动的间 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三是个体 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 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 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例如,你在对心理学没有兴趣时,学习心理学需要付出 艰苦的意志努力,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当你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时,心理学的书籍、杂 志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你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 注意。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例如,骑自行车活动中的注意就是一种有意后注意。平时我们在 骑自行车时,很少付出意志努力,这是因为骑车已成了自动化的活动。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 成人能同时把握4-6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同 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 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 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 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 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 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三、感觉和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这些都是感觉 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 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又称感 受性)是不同的。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 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 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 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 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 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 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产 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 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 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因此,本教材只介绍这两种感觉形式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个体觉察到的信息的80%来 自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
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活 动任务越明确,对活动的意义的理解越深刻,就越能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二是对活动的间 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个体对活动结果的兴趣。间接兴趣越浓厚,就越能集中注意。三是个体 的意志努力。个体克服各种不良刺激的干扰,抵御各种诱惑,需要付出艰苦的意志努力。四 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很好地组织各种活动可以防止因单调而产生疲劳、分心。 3、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 件有两个。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例如,你在对心理学没有兴趣时,学习心理学需要付出 艰苦的意志努力,这时的注意是有意注意。当你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时,心理学的书籍、杂 志很容易引起你的注意,你无须付出意志努力就能保持自己的注意,这时的注意就是有意后 注意。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例如,骑自行车活动中的注意就是一种有意后注意。平时我们在 骑自行车时,很少付出意志努力,这是因为骑车已成了自动化的活动。 (四)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一般 成人能同时把握 4—6 个没有意义联系的对象。注意的广度随着个体经验的积累而扩大。同 时,个体的情绪对注意的广度也有影响,情绪越紧张,注意广度越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与之相反的 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个体的需要和兴趣是注意稳定性的内部条件;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 形式的多样性,是注意稳定的外部条件。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活动只有一种是不熟 悉的,其余活动都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 的转移要求新的活动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同时,注意的转移与原先注意的强度有关。原先 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 三、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这些都是感觉。 认知心理学认为,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感觉是认知活动的起点,通 过感觉,个体可以获得客观事物具体的、特殊的信息。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又称感 受性)是不同的。通常,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所谓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 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感觉能力与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人的 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 知觉不是感觉信息的简单结合。感觉信息是简单而具体的,它主要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所决 定。知觉则较为复杂,它要利用已有的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同时解释这些 信息,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例如,我们听到身后的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谁来了。“听 到脚步声”是感觉,“熟悉的”是指已有经验,感觉信息与已有经验的相互作用,使我们产 生了“谁来了”这种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 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 平衡觉和运动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因此,本教材只介绍这两种感觉形式。 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个体觉察到的信息的 80%来 自视觉。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 380~780 毫微米的光波(电磁波)。 我们感觉到的客观事物都是有颜色的。人类对颜色的视觉具有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
特性。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红橙黄绿等颜色的色调,是由光波的波长决定 的。颜色的明度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光的强度越大,颜色越亮,最后接近白色:光的强度 越小,颜色越暗,最后接近于黑色。颜色的纯洁度(饱和度)是由不同光波成份所决定的, 光波成份越单纯,颜色就越鲜艳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人类语言信 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听觉获得的。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 赫兹的声波,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10004000赫兹 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 95^142赫兹,而成年女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272653赫兹。音响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 决定的,强度越大,响度越大。普通的说话声的响度约为60分贝。音色主要是由声波成份 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们听到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都有独 特的音色。 2、知觉的分类 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 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 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 应。感觉适应在视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例如,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走到 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在厕所呆久了,就觉得里面的气 味不太臭了。 3、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 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 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 性)。当一个知觉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倾向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象 将它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可见,在知觉过程中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同时,语言在知觉 的过程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时,往往需要用词来标志它 而且,当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太明显时,语言就会帮助我们迅速利用己有经验弥补感觉信 息的不足。例如,图2-1中的墨点画的是什么往往看不出来,如果告诉你这是一条狗,狗的 图形会立即成为你的知觉对象,你会觉得这确实象一条狗 图2-1狗的墨迹图 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 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例如,一个人的画像,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变 化,只要画像中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同时,在形成完整性知觉时,对象 各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会掩蔽弱的部分。例如,有的山峰看上去象 个少女,并不是因为山峰的所有部分都象,而是山峰的突出的部分象少女的某个部位(如身 材或脸形)。另外,整体性知觉离不开个体的经验,经验可以弥补知觉整体中不完整的部分
特性。这些特性是由光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红橙黄绿等颜色的色调,是由光波的波长决定 的。颜色的明度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光的强度越大,颜色越亮,最后接近白色;光的强度 越小,颜色越暗,最后接近于黑色。颜色的纯洁度(饱和度)是由不同光波成份所决定的, 光波成份越单纯,颜色就越鲜艳。 听觉是个体对声音刺激的觉察。听觉是人类仅次于视觉的一种重要的感觉。人类语言信 息和其他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主要就是通过听觉获得的。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 16~20000 赫兹的声波,其中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为 1000~4000 赫兹。 人类的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主要是由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音调主要是由声波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成年男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 95~142 赫兹,而成年女子说话声的频率一般约为 272~653 赫兹。音响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 决定的,强度越大,响度越大。普通的说话声的响度约为 60 分贝。音色主要是由声波成份 的复杂程度决定的。我们听到说话声就能分辨出是谁在说话,就是因为每个人说话声都有独 特的音色。 2、知觉的分类 知觉有很多种。通常,按照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视知觉、听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另外,我们把知觉印象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知觉称作错觉。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并没有立即停止,而是继续维持一段 很短的时间,这种现象叫感觉后象。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 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适应 当刺激持续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 应。感觉适应在视觉和嗅觉中最为明显。例如,当人从明亮的地方走到暗处,或从暗处走到 明亮的地方,刚开始什么都看不见,过一会儿便能看见了。在厕所呆久了,就觉得里面的气 味不太臭了。 3、感觉对比 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 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灰色的正方形放在红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绿;灰 色正方形放在绿色的纸上,看上去有点发红。 (四)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意义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 性)。当一个知觉对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总倾向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这个对象, 将它归于经验中的某一类事物。可见,在知觉过程中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同时,语言在知觉 的过程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当我们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时,往往需要用词来标志它; 而且,当知觉对象的外部标志不太明显时,语言就会帮助我们迅速利用已有经验弥补感觉信 息的不足。例如,图 2-1 中的墨点画的是什么往往看不出来,如果告诉你这是一条狗,狗的 图形会立即成为你的知觉对象,你会觉得这确实象一条狗。 图 2-1 狗的墨迹图 2、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在 完整性的知觉中,对象内部的关系起重要作用。例如,一个人的画像,无论像的大小如何变 化,只要画像中线条的比例不变,看上去总是像这个人。同时,在形成完整性知觉时,对象 各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强的部分会掩蔽弱的部分。例如,有的山峰看上去象一 个少女,并不是因为山峰的所有部分都象,而是山峰的突出的部分象少女的某个部位(如身 材或脸形)。另外,整体性知觉离不开个体的经验,经验可以弥补知觉整体中不完整的部分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 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从客观 方面来说,与背景差别较大的、活动的、新颖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从主观方面 来说,与个体当前的任务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对之有丰富经验的刺 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例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一个 矮子。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个体的经验是 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基本条件,儿童由于经验不足,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知觉常随知觉的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同时,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照物,离开参照物,恒常性就会减 少甚至消失。当然知觉恒常性是有限度的,如果知觉条件变化太大,就不会有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 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久别的老同学偶然 相遇时,从前在一起生活、学习中的情景都仿佛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情景就是表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 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 些都是想象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虽然,表象不如知觉 形象那么清晰,也没有知觉形象那样完整:同时,表象还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不 稳定的特点。但是,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例如,研究证实,客观物体 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象进行观察和操作(如心理旋转、心理扫 描),就象在观察和操作一个物体一样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往往只包含对象的一些主要外部特征。例如,人 们关于“树”的表象,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的形象,而是指具有“直立于地面、有枝叶、 会开花结果”等主要特征的形象。表象的概括性是个体对知觉形象进行综合的结果。当然, 表象的概括性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为 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物主 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例如,学生对“长方形”概念的掌握 就是以学生对桌面、墙面、书的封面等表象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看作知觉 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它 加工的对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或符号。同时,想象所产生的形象与表象不同,是对已 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组合。例如,“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人的形象与猪的形象,却既不 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 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 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
3、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 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从客观 方面来说,与背景差别较大的、活动的、新颖的刺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从主观方面 来说,与个体当前的任务有关、能满足个体需要、符合个体兴趣、个体对之有丰富经验的刺 激,容易被选择为知觉的对象。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例如,一个熟悉的身材高大的人,我们不会因为他站得离我们远而把他知觉为一个 矮子。通常,人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亮度的知觉均表现出恒常性。个体的经验是 保持知觉恒常性的基本条件,儿童由于经验不足,对不熟悉的事物的知觉常随知觉的条件的 变化而变化。同时,知觉的恒常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参照物,离开参照物,恒常性就会减 少甚至消失。当然知觉恒常性是有限度的,如果知觉条件变化太大,就不会有恒常性。 四、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表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大脑以形象的心理形式表现客观事物 的过程;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它就是在大脑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久别的老同学偶然 相遇时,从前在一起生活、学习中的情景都仿佛浮现在自己的眼前。这些情景就是表象。 2、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 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 些都是想象。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1、表象的特征 首先,表象是以对客观事物的知觉为基础的,具有明显的直观性。虽然,表象不如知觉 形象那么清晰,也没有知觉形象那样完整;同时,表象还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不 稳定的特点。但是,表象中的形象具有与知觉形象相似的特征。例如,研究证实,客观物体 的表象具有一定的空间特性,人们可以对自己的表象进行观察和操作(如心理旋转、心理扫 描),就象在观察和操作一个物体一样。 其次,表象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往往只包含对象的一些主要外部特征。例如,人 们关于“树”的表象,往往不是某一棵具体的树的形象,而是指具有“直立于地面、有枝叶、 会开花结果”等主要特征的形象。表象的概括性是个体对知觉形象进行综合的结果。当然, 表象的概括性只是对事物外部特征的概括,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 表象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表象以知觉为 基础,与知觉有联系紧密;另一方面,表象不为具体事物的知觉所限制,概括地反映事物主 要的外部特征,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基础。例如,学生对“长方形”概念的掌握 就是以学生对桌面、墙面、书的封面等表象为基础的。正因为如此,表象常被人们看作知觉 与思维相联系的桥梁。 2、想象的特征 想象既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新颖性。想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它 加工的对象是形象信息,而不是语言或符号。同时,想象所产生的形象与表象不同,是对已 有表象的改造或重新组合。例如,“猪八戒”的形象虽然来自人的形象与猪的形象,却既不 同于人的形象,也不同于猪的形象。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1、表象的种类 表象有很多种。根据表象产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 味觉表象等;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不同,可以将表象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根据表象的 创造性,可以将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的目的性,可以将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 做有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 不由自主地产生的。例如,看到蓝天上飘浮的白云,不由自主地想起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颖 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 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 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 界。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一切 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精美构思,都 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 幻想中的愿望是以现实为根据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理想。理想可 以激励人不断进取,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如果幻想中的愿望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会消磨人的斗志,将人生引入歧途。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在想象时,人们从已有表象中抽取出必要形象元素,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构思重新结合,构 成新的形象。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前面所说的“猪八 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在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中,常使用加工方式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 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老 鼠”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 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所加工的信 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 的产物,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记忆是人的心理发 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保持下来,人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在出生 时的水平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 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如幼儿一遍 一遍地读自己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以记住它们。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 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例如,人们通过深入的思考 对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的识记就是理解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 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 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 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通 常对所学习的内容的遗忘是消极的,如概念、原理等的遗忘。但也有的遗忘却有积极意义。 如对不良情绪的遗忘有助于心理健康,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的遗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两种形式,即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产生的形象在新颖 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再造想象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例如, 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再造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工作、 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使人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广泛、更深入地认识客观世 界。创造想象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一切 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的科学发明、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画家的精美构思,都 包含了创造想象的成份。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 想不同于一般的创造想象,它是个体人生愿望的反映,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 幻想中的愿望是以现实为根据的,而且通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理想。理想可 以激励人不断进取,取得生活和工作上的成功。如果幻想中的愿望脱离现实,根本无法实现, 那么这种幻想就是空想。空想会消磨人的斗志,将人生引入歧途。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想象是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想象对已有表象的认知加工,是一种复杂的分析与综合活动。 在想象时,人们从已有表象中抽取出必要形象元素,再将它们按照一定的构思重新结合,构 成新的形象。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从未结合过的形象要素,结合在一起,构成新形象。例如前面所说的“猪八 戒”的形象就是通过粘合而形成的。在科技发明和艺术创作中,常使用加工方式。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如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童话中“大人国”和“小人国”的形象等, 都是使用了夸张而形成的。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如动画片中的“米老 鼠”的形象、神话中的风神、火神、雷神、电神的形象,都是通过人格化而创造出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是作家综 合了许多人的特点后创作出来的。 五、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活动所加工的信 息可以是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产物,也可以是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 的产物,因此,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记忆是人的心理发 展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记忆将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保持下来,人的心理就会永远停留在出生 时的水平。 1、信息的编码 信息的编码是记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又可称为识记。有目的的识记有两种形式,即机 械识记、理解识记。机械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外部联系,通过重复进行识记。如幼儿一遍 一遍地读自己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以记住它们。理解识记,又叫意义识记,是根据记忆对象 的内部联系,通过建立记忆对象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来进行识记。例如,人们通过深入的思考, 对概念、定理、公式、定律等的识记就是理解识记。 2、信息的贮存 信息的贮存是记忆的中间环节,通常也称为保持。与保持相对而言的就是遗忘。遗忘并 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有的遗忘 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而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 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遗忘是大脑对信息进行自动加工的结果。通 常对所学习的内容的遗忘是消极的,如概念、原理等的遗忘。但也有的遗忘却有积极意义。 如对不良情绪的遗忘有助于心理健康,对一些不必要的知识细节的遗忘有助于知识的系统 化。 3、信息的提取 信息的提取是记忆的最后一个环节。信息的提取有两形式,即再认和回忆。再认就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