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3103 课程名称:政治学 英文名称:Polit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48 学分:3 适用对象: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 要学科。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政治 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学 原理分析政治实践问题的水平,加深学生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一门原理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为我们认识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于基于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借助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 阶级分析法,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政治实践,勒于观察,善于思考,积 极主动地学以致用,科学客观地认知国家、政党、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等
1 《 政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3103 课程名称:政治学 英文名称:Polit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 适用对象: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重 要学科。本课程通过系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政治 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辩证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学 原理分析政治实践问题的水平,加深学生对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的认知。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一门原理性较强的基础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为我们认识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于基于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借助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和 阶级分析法,运用政治学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政治实践,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积 极主动地学以致用,科学客观地认知国家、政党、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和政治发展等
政治核心议题,真正理解、消化所学政治学知识,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 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及自学指导法相结合。本课程教学手段包括: 基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和音视频材料。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 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参考导书对课程的重 点、难点进行拓展深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2 政治核心议题,真正理解、消化所学政治学知识,为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打下良好的基 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及自学指导法相结合。本课程教学手段包括: 基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和音视频材料。其中,基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 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系统全面地反映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参考导书对课程的重 点、难点进行拓展深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启迪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讲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识记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政治学的历史脉络,掌握马克思主义政 治学的发展历程。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 责。在9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 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教学内容 1.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3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4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要领 重点与难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2.中国古代政治学思想的特点
3 第 1 讲 导论 (一)目的与要求 识记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政治学的历史脉络,掌握马克思主义政 治学的发展历程。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 责。在 9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形 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党 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 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 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 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二)教学内容 1.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 1.4 学习政治学概论的意义和要领 重点与难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三)思考与实践 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2.中国古代政治学思想的特点
第2讲国家的性质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国家的起源,识记国家的本质,掌握国家的职能 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 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 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014年4月,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 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几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 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2020年6月22日,习近平总书 记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数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强调,中国既 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又是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 (二)教学内容 2.1国家的起源 2.2国家的本质 2.3国家的职能 2.4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2.5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重点与难点: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三)思考与实践 1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为何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4
4 第 2 讲 国家的性质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国家的起源,识记国家的本质,掌握国家的职能 总书记指出的: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 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 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2014 年 4 月,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 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几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 国是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中国是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国家。2020 年 6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 记以视频方式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强调,中国既 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又是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 (二)教学内容 2.1 国家的起源 2.2 国家的本质 2.3 国家的职能 2.4 国家的历史类型和国家的消亡 2.5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性质 重点与难点: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三)思考与实践 1.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为何中国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第3讲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国家的权力,识记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掌握社会主义中因 的国家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完 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 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 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 (二)教学内容 3.1国家权力 3.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3国家结构形式 3.4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制度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中央对港澳的全面管治权
5 第3讲 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一)目的与要求 理解国家的权力,识记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掌握社会主义中国 的国家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的根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完 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 要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推 动人大工作提高水平。 (二)教学内容 3.1 国家权力 3.2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3.3 国家结构形式 3.4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形式 重点难点:特别行政区制度 (三)思考与实践 1.如何理解中央对港澳的全面管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