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教案) 课程名称外科学(神经外科)授课年级及专业本科班级本科 课程类型必修课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学生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成教生(本科()专科()) 授课方式理论课(*):实践课()考核方式理论%:实践%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6学时学分数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6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外科学(第六版)作者吴在德 吴肇汉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42版 参考资料 神经外科学参考书籍: 1.《局部解剖学》教材第四、五版 2.《外科学》第五、六版吴在德主编 3.《神经外科学》第一版王忠诚主编 4.《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第一版张天锡主编 授课时间 注:1、表中()洗项内请打“*”:2、教室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空格大小可根据内 容自行调整: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此教案填写并打印后须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3、教案首页只填写 次,其他内容须按课堂教学次数填写。 课程名称外科学授课专业五年制大专 周次第2周,第5次课2009年9月19日 章节名称第二十一章颅内肿瘤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颅内肿瘤(教案) 课程名称 外科学(神经外科) 授课年级及专业 本科 班级 本科 课程类型 必修课 公共课( );基础或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 ) 学生层次 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成教生(本科( ) 专科( ))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课( ) 考核方式 理论 %;实践 %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学时 学 分 数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 6 学时; 实践课 学时 教材名称 外科学(第六版) 作 者 吴在德 吴肇汉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年42版 参考资料 神经外科学参考书籍: 1.《局部解剖学》教材 第四、五版 2.《外科学》第五、六版 吴在德主编 3.《神经外科学》第一版 王忠诚主编 4.《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第一版 张天锡主编 授课时间 注:1、表中( )选项内请打“*”; 2、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空格大小可根据内 容自行调整;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此教案填写并打印后须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3、教案首页只填写一 次,其他内容须按课堂教学次数填写。 课程名称 外科学 授课专业 五年制大专 周 次 第 2 周, 第 5 次课 2009年9月19日 章节名称 第二十一章 颅内肿瘤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掌握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和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了解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颅内及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颅内及椎管内肿痘常用的检查方法 难点 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辅助手段 第二十一章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 概述:5min 颅内肿瘤分为: 原发性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 继发性肿瘤: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一50岁年龄组多见。 儿童及少年:后颅窝及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等 成年:多为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痘,胶质母细胞瘤等),其次为脑膜痘、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 分类:10min 1992年0分类和1998年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分类介绍如下: 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包括星形细胞痘、少突胶质细胞疱、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神经节细 胞肿瘤、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2.脑膜的肿瘤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 3.神经椭细胞肿瘤包括神经鞘窟、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纤维瘤。 4.垂体前叶肿瘤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近年来根据有无内分泌功能分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 5。先天性肿瘤包括颅咽管痘、上皮样囊肿、三脑室粘液囊肿、畸胎瘤、肠源性囊肿、神经错构瘤等。 辅助手段 6.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风网状细胞瘤(仅称血管母细胞瘤)。 7.转移性肿瘤。 8.邻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瘤、圆柱细胞疤、软骨及软骨肉湘、鼻咽癌、中耳癌等侵入颅内 的肿瘤。 9.未分类的肿瘤
3、了解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颅内及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2、颅内及椎管内肿瘤常用的检查方法 难点: 各类不同性质肿瘤的特点 辅助手段 第二十一章 颅内肿瘤(intracranial tumors) 概述:5min 颅内肿瘤分为: 原发性肿瘤:发生于脑组织、脑膜、脑神经、垂体、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 继发性肿瘤: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的肿瘤。 颅内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年龄组多见。 儿童及少年:后颅窝及中线部位的肿瘤为多,如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及松果体区肿瘤等。 成 年:多为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其次为脑膜瘤、垂体瘤及听神经瘤等。 分类:10min 1992年WHO分类和1998年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分类介绍如下: 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肿瘤、脉络丛肿瘤、松果体肿瘤、神经节细 胞肿瘤、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 2.脑膜的肿瘤 包括各类脑膜瘤、脑膜肉瘤。 3.神经鞘细胞肿瘤 包括神经鞘窟、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纤维瘤。 4.垂体前叶肿瘤 包括嫌色性腺瘤、嗜酸性腺瘤、嗜碱性腺瘤、混合性腺瘤。近年来根据有无内分泌功能分为 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 5.先天性肿瘤 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囊肿、三脑室粘液囊肿、畸胎瘤、肠源性囊肿、神经错构瘤等。 辅助手段 6.血管性肿瘤 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血管母细胞瘤)。 7.转移性肿瘤。 8.邻近组织侵入到颅内的肿瘤 包括颈静脉球瘤、圆柱细胞疤、软骨及软骨肉瘤、鼻咽癌、中耳癌等侵入颅内 的肿瘤。 9.未分类的肿瘤
发病部位:5min 大脑半球的皮层下白质内:星形细胞痘、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疝 脑室壁:室管膜瘤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蛛网膜颗粒的主要分布部位(颅底的嗅沟、鞍区、斜坡上部,以及从第Ⅳ至第XⅫ对脑神经穿出颅腔的骨孔附 近):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神经鞘瘤 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 鞍上区:颅咽管瘤 颅底、鞍背及斜坡:脊索疮 颅内各个部分(两侧大脑半球):颅内转移瘤, 临床表现:10min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1.头痛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烦缝未闭或颅缝分 离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萎缩、反应迟纯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2.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 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3.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 且严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复视、头晕、摔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 血压增高等征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有两种类型, 刺激性症状:如撒痫、疼痛、肌肉抽搐等。 麻痹性症状: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 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具有许多局处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辅助手段 1.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精神症状:常见于额叶肿痘,表现为痴呆和个性改变。 ②瀛病发作:额叶肿瘤较易出现,其次为缬叶、顶叶肿瘤多见
发病部位:5min 大脑半球的皮层下白质内: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脑室壁:室管膜瘤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蛛网膜颗粒的主要分布部位(颅底的嗅沟、鞍区、斜坡上部,以及从第Ⅳ至第Ⅻ对脑神经穿出颅腔的骨孔附 近):脑膜瘤 桥脑小脑角:神经鞘瘤 小脑半球:血管母细胞瘤 鞍上区:颅咽管瘤 颅底、鞍背及斜坡:脊索瘤 颅内各个部分(两侧大脑半球):颅内转移瘤, 临床表现: 10min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症状和体征两大部分。 (一)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1.头痛 颅后窝肿瘤可致枕颈部疼痛并向眼眶放射。头痛程度随病情进展逐渐加剧。幼儿因颅缝未闭或颅缝分 离可无明显头痛。老年人因脑萎缩、反应迟钝等原因头痛症状出现较晚。 2.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重要的客观体征,中线部位及幕下的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出现早,幕上良性 肿瘤出现较晚,部分病人可无视神经乳头水肿。 3.呕吐 呕吐呈喷射性,多伴有恶心。幕下肿瘤由于呕吐中枢、前庭、迷走神经受到刺激,故呕吐出现较早而 且严重。 除上述三主征外,还可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复视、头晕、摔倒、淡漠、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脉搏徐缓及 血压增高等征象。症状常呈进行性加重。当脑肿瘤囊性变或瘤内卒中时,可出现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二)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症状是指脑瘤引起的局部神经功能紊乱。有两种类型, 刺激性症状:如癫痫、疼痛、肌肉抽搐等。 麻痹性症状:神经组织受到挤压和破坏而导致的功能丧失,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最早出现的局灶性症状具有定位意义,因为首发症状或体征表明了脑组织 首先受到肿瘤损害的部位。不同部位的脑肿瘤具有许多局处性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辅助手段 1.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精神症状:常见于额叶肿瘤,表现为痴呆和个性改变。 ②癫痫发作:额叶肿瘤较易出现,其次为颞叶、顶叶肿瘤多见
③感觉障碍:为顶叶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及时例肢体的位置觉障碍。 ④运动障碍:表现为肿痞对侧肢体或肌力减弱或呈上运动神经元完全性瘫筷。 ⑤失语症:见于优势大脑半球肿瘤,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⑥视野损苦:枕叶及颜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从而引起对例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性偏言。 2.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鞍区肿瘤早期就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少见。 ①视力和视野改变:鞍区肿瘤因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出现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视力视野的损害因肿瘤的大 小、生长方式及病程进展而表现差别很大。 ②眼底检查可显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③内分泌功能紊乱:泌乳素(PL)分泌过多,女性以停经、泌乳和不有为主要表现。男性则出现性功能减退。 生长激素(G)分泌过高,在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和在儿童表现为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分泌过多可 导致Cushing综合征。 3.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颅内压增高:由于肿瘤位于中脑导水管附近.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 碍,故颅内压增高出现早。 ②肿瘤向周围扩张压迫四叠体、中脑、小脑及丘脑。从而出现相应局灶性体征,如眼球上视困难等。 ③松果体肿瘤发生在儿童朗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4.颅后窝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小脑半球肿癌: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同例肌张力减低,避反射迟 纯,易向志侧倾倒等。 ②小脑蚓部肿瘤: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时向后倾倒。肿瘤易阻塞第四脑室,早期即出现脑积 水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③桥脑小脑角肿瘤:主要表现为眩晕、患侧耳鸣及进行性听力减退。患例第V、Ⅷ脑神经麻痹症状及眼球震 等小脑体征。晚期有Ⅸ、X、X灯等后组脑神经麻痹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的特点10mim 神经胶质瘤(glioma) 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辅助手段 分为: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其一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 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
③感觉障碍:为顶叶的常见症状。表现为两点辨别觉、实体觉及时例肢体的位置觉障碍。 ④运动障碍: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或肌力减弱或呈上运动神经元完全性瘫痪。 ⑤失语症:见于优势大脑半球肿瘤,可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⑥视野损害:枕叶及颞叶深部肿瘤因累及视辐射,从而引起对例同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对侧同向性偏盲。 2.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鞍区肿瘤早期就出现内分泌功能紊乱及视力视野改变,颅内压增高症状较少见。 ①视力和视野改变:鞍区肿瘤因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出现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视力视野的损害因肿瘤的大 小、生长方式及病程进展而表现差别很大。 ②眼底检查可显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③内分泌功能紊乱:泌乳素(PRL)分泌过多,女性以停经、泌乳和不育为主要表现。男性则出现性功能减退。 生长激素(GH)分泌过高,在成人表现为肢端肥大症和在儿童表现为巨人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可 导致Cushing综合征。 3.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颅内压增高:由于肿瘤位于中脑导水管附近.易引起脑脊液循环障 碍,故颅内压增高出现早。 ②肿瘤向周围扩张压迫四叠体、中脑、小脑及丘脑.从而出现相应局灶性体征,如眼球上视困难等。 ③松果体肿瘤发生在儿童朗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4.颅后窝肿瘤的临床表现 ①小脑半球肿瘤: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协调动作障碍.爆破性语言,眼球震颤,同例肌张力减低,腱反射迟 钝,易向患侧倾倒等。 ②小脑蚓部肿瘤;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不能、站立时向后倾倒。肿瘤易阻塞第四脑室,早期即出现脑积 水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③桥脑小脑角肿瘤:主要表现为眩晕、患侧耳鸣及进行性听力减退。患例第V、Ⅷ脑神经麻痹症状及眼球震颤 等小脑体征。晚期有Ⅸ、Ⅹ、Ⅺ等后组脑神经麻痹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各类不同性质的颅内肿瘤的特点10min 神经胶质瘤(glioma) 来源于神经上皮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辅助手段 分为: 1.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其一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 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
脑半球内。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窟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串 大约30%左右。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分界较 清,可手术切除。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3.室管膜痘(ependymoma)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 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着萄的中央管。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入小 脑延髓池及桥池内。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候向。手术切除后仍会 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4.髓母细胞瘤(nedulloblastoma) 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一10岁儿童。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肿 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因难,头围增大、颅 缝裂开。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 脊随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术后故疗需包括椎管。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n服wultiforme) 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颗叶为多。肿瘤 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瘤细胞丰富而不规 。日0中行红生电+与中5日▣0塔。, 治疗较闲难 (二)脑膜痛(meningioma) 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良性,病程长。其分布大致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情况相 似,以大脑半球矢状窦旁为最多,其次为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颅后窝、岩骨尖、斜坡及脑室内等 肿与硬脑膜紧密粘连,构成肿瘤的蒂,通过该处可接受来自颈外动脉的血供。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侵蚀的迹象, 根据肿墙的病理组织形态可分为内皮细胞型与纤维型等。肿可有钙化或囊性变。脑膜瘤有完整包膜。 压迫嵌人赋 实质内。由于肿瘤接受来自颈内颈外动脉的双重供血,术中出血较多。彻底切除皮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及与之相邻 的颅骨,否则容易复发。肿瘤对放射及化学治疗效果不显著。脑膜瘤直径小于3Cm可行X刀或伽玛刀治疗。 脑膜肉瘤是脑膜瘤的恶性类型,约占脑膜瘤总数的5%.肿瘤切除后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上还可见囊性及 多发性脑膜瘤等。 辅助手段 (三)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为来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发病率日渐增多,可能是由于CT应用和内分泌诊断技术的提高致使发现微腺瘤 病例增多,以及由于性激素类药物应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从而使垂体瘤十分常见。以前传统上根据肿瘤细胞染色 的持性分类为嫌色性、嗜酸性、砻碱性细陶腺瘤。现己被按细附的分泌功能分类法所替代。目前将垂体腺宿分为俗 乳素腺瘤(PL瘤)、生长激素腺箱(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瘤)及混合性腺瘤等。肿的直径小于ICm 长限于鞍内者称为微脉瘤,除CT或RI外尚斋作血清内分泌系含量测定方能确诊。如肿瘤增大直径超过1cm并已超 越鞍膈者称为大腺瘤。若肿瘤直径大于3cm,称为巨腺瘤。除上述内分泌症状外,还可引起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 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的受损,其典型表现为双颛侧偏盲。PL腺瘤的主要表现在女性为闭经、泌乳、不有等。 在男性典型者为性欲减退,阳病、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等。GH腺南的主要表现为:如在吉春期前发病者为石人症」 发有期后患病者为肢端肥大症。AC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病人有满月脸、“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
脑半球内。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瘤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串 大约30%左右。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2.少突胶质细胞瘤(oligodendroglioma) 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分界较 清,可手术切除。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3.室管膜瘤(ependymoma) 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 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入小 脑延髓池及桥池内。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倾向。手术切除后仍会 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4.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肿 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因难,头围增大、颅 缝裂开。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 脊髓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术后故疗需包括椎管。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astoma multiforme) 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颞叶为多。肿瘤 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瘤细胞丰富而不规 则,大小亦相差悬殊。多核巨细胞散在可见,核分裂相多。病人的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病程发 展快,治疗较困难。 (二)脑膜瘤(meningioma) 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总数的20%。良性,病程长。其分布大致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情况相 似,以大脑半球矢状窦旁为最多,其次为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嗅沟、颅后窝、岩骨尖、斜坡及脑室内等。 肿瘤与硬脑膜紧密粘连,构成肿瘤的蒂,通过该处可接受来自颈外动脉的血供。邻近颅骨有增生或被侵蚀的迹象。 根据肿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可分为内皮细胞型与纤维型等。肿瘤可有钙化或囊性变。脑膜瘤有完整包膜,压迫嵌人脑 实质内。由于肿瘤接受来自颈内颈外动脉的双重供血,术中出血较多。彻底切除皮包括受侵犯的硬脑膜及与之相邻 的颅骨,否则容易复发。肿瘤对放射及化学治疗效果不显著。脑膜瘤直径小于3cm可行X刀或伽玛刀治疗。 脑膜肉瘤是脑膜瘤的恶性类型,约占脑膜瘤总数的5%.肿瘤切除后易复发,预后较差。临床上还可见囊性及 多发性脑膜瘤等。 辅助手段 (三)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为来源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发病率日渐增多,可能是由于CT应用和内分泌诊断技术的提高致使发现微腺瘤 病例增多,以及由于性激素类药物应用和环境变化等因素,从而使垂体瘤十分常见。以前传统上根据肿瘤细胞染色 的持性分类为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腺瘤,现已被按细胞的分泌功能分类法所替代。目前将垂体腺瘤分为催 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及混合性腺瘤等。肿瘤的直径小于1cm,生 长限于鞍内者称为微腺瘤,除CT或MRI外尚需作血清内分泌素含量测定方能确诊。如肿瘤增大直径超过1 cm并已超 越鞍膈者称为大腺瘤。若肿瘤直径大于3 cm,称为巨腺瘤。除上述内分泌症状外,还可引起视神经或视交叉的压迫 症状.表现为视力、视野的受损,其典型表现为双颞侧偏盲。PRL腺瘤的主要表现在女性为闭经、泌乳、不育等。 在男性典型者为性欲减退,阳痿、体重增加、毛发稀少等。G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如在青春期前发病者为巨人症, 发育期后患病者为肢端肥大症。ACIH腺瘤的主要表现为皮质醇增多症,病人有满月脸、“水牛背”、腹壁及大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