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 I前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外科学涉及到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 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能够运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处理。通过外科学 的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外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 技能,并学习一定的基本手术,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莫定基础,且为其它临床学科,特别是 以手术为治疗手段的临床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外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 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学基础主要是讲授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介绍其原因、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 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的适应症等。外科手术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 点和进行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外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见习和实习,但 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有些章节安排为自学内容,不再予以讲授。每个教学 阶段都有其侧重,目的要明确,讲授要精炼,课堂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 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以反映现代科学的水平, 并重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对要求掌握、学会的内容应讲深讲透,让学生能深入领会课题内 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对要求熟悉的内容应重点讲解。对要求 了解的内容可作概括的讲述,学生则对此有一般的认识。对自学的内容,学生也应在自学时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学方法应重视外科学与医学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注意启发和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使用多媒体等形象化的电化教学手段, 避免灌注式教学。课堂讲授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应与教科书一致,不使用不规 范的简称。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医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医学影像学专 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 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多媒体教 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外科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现代外科学涉及到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 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在治疗方面能够运用手术和非手术方法处理。通过外科学 的教学,要求学生熟悉外科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 技能,并学习一定的基本手术,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且为其它临床学科,特别是 以手术为治疗手段的临床学科的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外科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 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学基础主要是讲授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常见疾病介绍其原因、病理、临床表现、系统检查、诊断要点、鉴别 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的适应症等。外科手术学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严格的无菌观 点和进行基本操作技术的训练。外科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课、见习和实习,但 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有些章节安排为自学内容,不再予以讲授。每个教学 阶段都有其侧重,目的要明确,讲授要精炼,课堂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 发病为重点,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以反映现代科学的水平, 并重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对要求掌握、学会的内容应讲深讲透,让学生能深入领会课题内 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利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对要求熟悉的内容应重点讲解。对要求 了解的内容可作概括的讲述,学生则对此有一般的认识。对自学的内容,学生也应在自学时 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学方法应重视外科学与医学其它各科的内在联系,注意启发和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使用多媒体等形象化的电化教学手段, 避免灌注式教学。课堂讲授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应与教科书一致,不使用不规 范的简称。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医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医学影像学专 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 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多媒体教 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 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34学时,即讲课94学时,见习40学时理论与见习学时之比2.35:1。 四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第8版,2013年3月。 Ⅱ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外科学发展概况,当代科学的定义与外科学的范畴,我国外科成就与现状,学习外 科学的正确观点。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外科学的定义与范畴。 2、了解现代外科学发展状况:怎样学习外科学,优秀外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外科学 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讲课时数】(1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外科学的定义与范畴,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现代外科学发展状况。 3、怎样学习外科学,优秀外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 4、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无菌术(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通过无菌术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树立车固的无菌观念: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 无菌手套: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了解手术室的管理制度
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 容。 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为134学时, 即讲课94学时, 见习40学时理论与见习学时之比2.35:1。 四 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孝平、汪建平,第 8 版,2013 年 3 月。 Ⅱ 正文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外科学发展概况,当代科学的定义与外科学的范畴,我国外科成就与现状,学习外 科学的正确观点。 二、教学要求 1、熟悉外科学的定义与范畴。 2、了解现代外科学发展状况;怎样学习外科学,优秀外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外科学 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讲课时数】(1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外科学的定义与范畴,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现代外科学发展状况。 3、怎样学习外科学,优秀外科医生应具有的素质。 4、外科学的发展和我国的外科成就。 第二章 无菌术(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通过无菌术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掌握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 无菌手套;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了解手术室的管理制度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无菌术概念和内容: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南手套: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 铺巾。 2、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3、了解手术室管理。 三、教学内容 1、常用的灭茵法和消毒法: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2、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3、手术室管理制度 第三章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体液失调的学习,对外科体液失调和酸碱失衡的种类、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 检查、诊断、常见的治疗方法等内容初步有所了解。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各型缺水的区别、诊断和治疗:血钾异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代谢 型酸中毒和代谢型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 3、了解体液主要成分和体液和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理论。 【讲课时数】(3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复习体液平衡的基本理论。 2、等渗、高渗和低渗缺水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护措施, 3、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晰及防护措施。 4、代谢性酸、碱中毒与呼吸性酸、碱中毒的鉴别诊断。 5、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护措施。 6、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及具体计算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无菌术概念和內容;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 铺巾。 2、熟悉手术时的无菌操作规则;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 3、了解手术室管理。 三、教学内容 1、常用的灭菌法和消毒法;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2、手术区皮肤的消毒和铺巾。 3、手术室管理制度 第三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体液失调的学习,对外科体液失调和酸碱失衡的种类、临床表现、病因、实验室 检查、诊断、常见的治疗方法等内容初步有所了解。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各型缺水的区别、诊断和治疗;血钾异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代谢 型酸中毒和代谢型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2、熟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原则和防治方法。 3、了解体液主要成分和体液和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理论。 【讲课时数】(3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复习体液平衡的基本理论。 2、等渗、高渗和低渗缺水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护措施。 3、代谢性酸中毒、碱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护措施。 4、代谢性酸、碱中毒与呼吸性酸、碱中毒的鉴别诊断。 5、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防护措施。 6、体液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步骤及具体计算方法
第四章输血(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防治。熟悉输血的途径、速度和注意事项。了解自体输 血的作用及血液成分制品、血浆增量剂的用途。 二、教学要求 通过自学,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熟悉及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及血液成分制品、 血浆增量剂的用途。 三、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证和途径。 2、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 3、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 4、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应用 第五章外科休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外科休克的基本知识,掌握外科休克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监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外科常见休克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2、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和微循环的变化。 3、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讲课时数】(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复习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三大因素。休克代偿期、抑制期及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 化。 2、讲解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强调早期诊断,重点说明神志、皮肤粘膜色 泽、温度、脉率、脉压差及尿量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 输血(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掌握输血的适应证、并发症及其防治。熟悉输血的途径、速度和注意事项。了解自体输 血的作用及血液成分制品、血浆增量剂的用途。 二、教学要求 通过自学,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熟悉及了解自体输血的作用及血液成分制品、 血浆增量剂的用途。 三、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证和途径。 2、输血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 3、自体输血的种类及其应用方法。 4、血浆增量剂和血液成分的应用。 第五章 外科休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外科休克的基本知识,掌握外科休克的诊断、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监测。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休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外科常见休克的诊断和处理要点。 2、熟悉休克的病理生理和微循环的变化。 3、了解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讲课时数】(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复习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的三大因素。休克代偿期、抑制期及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 化。 2、讲解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强调早期诊断,重点说明神志、皮肤粘膜色 泽、温度、脉率、脉压差及尿量的重要意义
3、阐明休克治疗的原则:去除病因、恢复血容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功能和恢 复机体正常代谢。强调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治疗中的应用。 4、介绍休克分类,在常见的外科休克中,重点阐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临 床特点治疗要点, 第六章麻醉(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局麻药的特点和用量:常用局部麻醉药一次限量,局麻药不良反应的表现、预 防和处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常用局麻药的特点和用量:常用局部麻醉药一次限量,局麻药不良反应的表现、 预防和处理。 2、熟悉麻醉前病情评估(ASA分级),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3、熟悉悉全身麻醉的概念及常用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的基本药理。 4、熟悉椎管内麻醉的机制,麻醉平面与阻滞作用的关系。 5、了解体外循环装置及实施。 三、教学内容 1、麻醉学的概念和临床任务。 2、麻醉前准备及用药。 3、全身麻醉的实施,管理,并发症及处理。 4、局部麻醉方法及常用局麻药。 5、麻醉期间和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6、体外循环装置及实施。 第七章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第一、二、四节(自学内容);第三节(理论教学2学时) 一、教学目的
3、阐明休克治疗的原则:去除病因、恢复血容量、纠正微循环障碍、增进心功能和恢 复机体正常代谢。强调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根本措施。治疗中的应用。 4、介绍休克分类,在常见的外科休克中,重点阐述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的临 床特点治疗要点。 第六章 麻醉(自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掌握常用局麻药的特点和用量;常用局部麻醉药一次限量,局麻药不良反应的表现、预 防和处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常用局麻药的特点和用量;常用局部麻醉药一次限量,局麻药不良反应的表现、 预防和处理。 2、熟悉麻醉前病情评估(ASA 分级),麻醉前准备事项,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3、熟悉悉全身麻醉的概念及常用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的基本药理。 4、熟悉椎管内麻醉的机制,麻醉平面与阻滞作用的关系。 5、了解体外循环装置及实施。 三、教学内容 1、麻醉学的概念和临床任务。 2、麻醉前准备及用药。 3、全身麻醉的实施,管理,并发症及处理。 4、局部麻醉方法及常用局麻药。 5、麻醉期间和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6、体外循环装置及实施。 第七章 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第一、二、四节(自学内容);第三节(理论教学 2 学时) 一、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