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 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灬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 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 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 的呼唤一一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 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 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室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 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ν重到^再看见^再听见灬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 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 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 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 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2.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 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 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 年 5 月 31 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 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 说服力和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3
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一一/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4.读辛笛《风景》,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 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 A.第一、二句以列车喻"社会问题",铁轨则是"中国的肋骨",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 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第三、四句是对列车外的景象的写实和议论,诗人取茅屋与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条 也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之可悲可叹 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的新”与旧”也形成鲜明的 反差。五、六句表现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 D最后一句点出风景”这个诗歌的暗讽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但从列车灬夏天 的土地“的深层含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4.读辛笛《风景》,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生活距离 终点这样近/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都是病,不是风景! A.第一、二句以列车喻“社会问题”,铁轨则是“中国的肋骨”,比喻新奇、生动,含义深刻, 揭示了旧中国贫穷、黑暗的社会现实,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重的基调。 B.第三、四句是对列车外的景象的写实和议论,诗人取茅屋与坟入诗,既勾画出农村的萧条, 也由生死距离之短,写出农民一生之可悲可叹。 C.第五、六句以色彩的不同,表现出自然与人的对比,第六句中的“新”与“旧”也形成鲜明的 反差。五、六句表现出对被抓的壮丁悲惨境况的深切同情。 D.最后一句点出“风景”这个诗歌的暗讽意味,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但从“列车”“夏天 的土地”的深层含义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
附答案:课内阅读:1D2A3D4.C课外阅读:1.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 D(D项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的分析有误,根据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内容反 映来看,作者以风景”为题,事实上是反其意而用之,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3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4.D 3.《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青苔(tai) 荆棘(j)火钵(bδ)忸(nj)怩麦糟(za0)炖(dun)肉团箕j)凌侮(W)叱 (chi)骂 多音字 瓦菲菲薄 泥巴拘泥漂泊湖泊青苔舌苔 重要字形 碾碎辗转堤堰揠苗助长偃旗息鼓凌侮陵墓棱角忸怩纽扣枢纽 重要词义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一一
附答案:课内阅读:1.D 2.A 3.D 4.C 课外阅读:1. 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2. D(D 项中“又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前途的信心”的分析有误,根据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内容反 映来看,作者以“风景”为题,事实上是反其意而用之,应该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3.D 项(诗中的'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4.D 3.《大堰河——我的保姆》 【基础知识】 重要字音: 青苔(tāi) 荆棘(jí) 火钵(bō) 忸(niǔ)怩 麦糟(zāo) 炖 (dùn) 肉 团箕(jī) 凌侮(wǔ) 叱 (chì)骂 多音字: 瓦菲 菲薄 泥巴 拘泥 漂泊 湖泊 青苔 舌苔 重要字形: 碾碎 辗转 堤堰 揠苗助长 偃旗息鼓 凌侮 陵墓 棱角 忸怩 纽扣 枢纽 重要词义: 典押:把土地和房屋押给别人,换取一笔钱,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凌侮:欺凌,侮辱。 近义词辨析: 养育:抚养和教育。 养活:供给东西使生活。 文学常识: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有诗集《黎明的通知》,代表作《大堰河——
我的保姆》。 【文本释要】 《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 这首诗的钥匙。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 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 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 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 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 割不断的情缘。1932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1月的 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 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首诗一共13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1、2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 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 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 调 第3~10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 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第3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 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第4节,诗人饱含深 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8个在你……之后”的句式, 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 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第5节仅4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 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 河,你为什么要哭?“第6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4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
我的保姆》。 【文本释要】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追溯诗人的身世,可以为我们找到解读 这首诗的钥匙。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 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一个地主家庭。据说 艾青出生后,一个算命先生说他命中“克”双亲。于是,他被送到本村一个贫苦农妇“大堰河” 家抚养。艾青在“大堰河”家里住了五年,到了读书的年龄才回到父母家里。而亲生父母对他 非常冷漠,他幼小的心中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艾青后来说过他“从小就等于没有父母”, 只有“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深爱着她的乳儿,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 割不断的情缘。1932 年,艾青因为参加进步活动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监狱。次年 1 月的一 天,牢房的窗外飘起了大雪。艾青看到雪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保姆,便 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 这首诗一共 13 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 1、2 节为第一部分,写“我”和大堰河虽然阶级出身不同,却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我 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诗从一开始就显示了 它鲜明的叙事性质。而重叠反复地咏叹“大堰河,是我的保姆”,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 调。 第 3~10 节为第二部分。诗人在狱中看到窗外大雪,触景生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追述 大堰河勤劳善良、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第 3 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 起了你”,大堰河已经故去,诗人描述了她的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第 4 节,诗人饱含深 情地回忆起“我”与大堰河一起度过的贫苦、然而却让“我”感到无限温暖的生活。“你用你厚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之后”,连续用了 8 个“在你……之后”的句式, 为读者真实地再现了大堰河勤劳操持家务的情景。在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到大堰河勤苦操 劳、仁爱善良的行为在“我”心中投下了母爱的光辉。第 5 节仅 4 行,叙述了“我”离开大堰 河时的情况。虽然是简短的过渡,诗人却捕捉了离别场面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幕:“啊,大堰 河,你为什么要哭?”第 6 节,将“我”回到自己家中的情形与在大堰河家里的情形进行对比。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并与第 4 节一样,连续使用排比长句,表现“我”在自己
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 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 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第8节, 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 希望。第9、10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 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11~13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 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疑难点拨】 1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描写的关系? 答: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诗歌常见的是比 喻性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作为诗人迷茫追求的象征,是带有比喻色彩的意象。而 描述性意角,不像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 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 击力。如,诗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 两句这宰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 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描写,也是作者情感 抒发的一种方式。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答: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東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 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 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 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 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
家里的陌生感、拘束感。第 7 节,写大堰河“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为了生活”,“用抱过 我的两臂劳动了”。连续使用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 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第 8 节, 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淳朴情感。她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自己的乳儿,在他身上寄予了 希望。第 9、10 节,写大堰河临终的情况,“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她带着遗憾,“含泪”离 开了这个凄凉的世界。 第 11~13 节为第三部分。诗人思绪回到现实,回到监狱,用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为大堰河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并将这种情感扩大,“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 姆和她们的儿子”,直接抒发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之情。 【疑难点拨】 1.这是一首抒情诗,却有大量生活细节的描写。怎样看待诗中抒情与描写的关系? 答:这首抒情诗中出现的大量生活细节,是作为诗歌的描述性意象出现的。诗歌常见的是比 喻性意象,如《雨巷》中的“丁香”,作为诗人迷茫追求的象征,是带有比喻色彩的意象。而 描述性意角,不像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的对真实场景的再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它们构成了 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 击力。如,诗的第四节,开头和结尾都是“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这 两句这宰连用八个“在你……之后”的排比句,每一句都是大堰河日常生活的一种描述,在这 些描述里浓浓地浸润着诗人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可以说,这首诗中的描写,也是作者情感 抒发的一种方式。 2. 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答: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 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 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 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 13 节,少则 4 行一节,多则 16 行一节;少则 每行 2 字,多则每行 22 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 11 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