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一样的颜色灬丁香一样的芬芳灬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 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 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 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 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 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 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 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 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 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二《再别康桥》 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 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 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 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 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1922 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 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 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 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共7节。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 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 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 寥的雨巷”中。走近时,“我”看到她是那样地哀怨、忧愁,投出的目光“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她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一般,飘过“我”的身旁。姑娘最终消失在雨 巷尽头“颓圮的篱墙”边。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孤独地行着,继续渺茫地希望着、期 待着……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 或者是说不出来。“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 渺茫。“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 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 悲自叹。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 姑娘。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 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二《再别康桥》 1920 年,25 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从美国动身,横渡大西 洋,来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 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 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 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 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为此,他在 1922 年 8 月 10 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 年, 徐志摩重游英国。7 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 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 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共 7 节。第 1 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 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 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2~5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 将柳树比喻成ν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 心,他乐而忘返了。第3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 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 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 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 书、乘凉、遐思。"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 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 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 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 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 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 不去。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 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 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疑难点拨】 1.《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 答: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 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 逝。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
第 2~5 节着意描写康桥迷人的风光。第 2 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 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 心,他乐而忘返了。第 3 节写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仿佛在向诗人点头致意,“招摇” 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 “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第 4 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 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 书、乘凉、遐思。“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虹与梦, 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 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第 5 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 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第 6 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 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 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诗的最后一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 不去。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 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 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疑难点拨】 1.《雨巷》是一种爱情诗吗? 答: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撑着油伞在悠 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心中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这姑娘却与我擦肩而过、转瞬即在小巷的尽头消 逝。诗写得朦胧恍惚,既实又虚,没有将“我”无限的心事明白地道出来
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 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 生苦闷时的仿徨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 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 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ˆ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灬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 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 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几行诗? 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ν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 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 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4.《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 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 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 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似乎在期待、追求着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却是那样的遥远而渺茫。 单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的情感归结为对“姑娘“的朦胧的爱情,但优秀的诗作一 般都可以有多样的解读。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它其实也表达了作者陷入人 生苦闷时的仿偟心情,诗中可遇不可求的“姑娘”代表了作者追求又幻炒的理想。 2.《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 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 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 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全诗每节第 3、6 行押 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 3.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几行诗? 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 梦境回到现实。“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 别离的笙箫响起来了,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悄悄是别离的 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做“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 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4.《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 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 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 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灬金柳艳影^青 荇^彩虹灬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 曲 【课外链接】 1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 辑,于1929年出版)、《望舒草》(1933)、《灾维的岁月》(1948)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 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寺,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他还创造了一种建立 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创作,主 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以及去世后的由陈梦家编辑出版的《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 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 等多种结集。194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集8卷 2.《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他对 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果你读他的诗,你不能不惊叹诗人诗 的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丰富的想 像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精深的音乐修养和 绘画艺术的造诣…总之,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 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 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看做是一幅色彩鲜明、丰富的图 画。 【课外链接】 1.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 辑,于 1929 年出版)、《望舒草》(1933)、《灾维的岁月》(1948)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 个新的纪元” 徐志摩的诗大多是抒情寺,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他还创造了一种建立 在现代汉语基础上的新的诗歌语言,为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创作,主 要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 以及去世后的由陈梦家编辑出版的《云游》。散文散主要有《落叶》(1926)、《巴黎的 鳞爪》(1927)、《自剖》(1928)、《秋》(1931),另有小说、戏剧、日记、译著 等多种结集。1948 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有《志摩遗集》5 集 8 卷。 2.《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在中国新诗史上,徐志摩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客观地说,他的诗参差不齐好坏不一,他对 艺术形式的追求以及他的诗歌主张,很大部分是纯艺术的追求和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他的诗含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如果你读他的诗,你不能不惊叹诗人诗 的触角之灵敏,惊叹诗人对于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捕捉形象的本领,惊叹诗人丰富的想 像以及比喻的新奇,惊叹诗人构思的精巧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惊叹诗人精深的音乐修养和 绘画艺术的造诣……总之,读了他的诗,你便会觉得他的诗很美。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 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
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 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 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 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 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 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 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 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 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 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 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 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 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 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 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 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 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 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 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 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 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 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 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 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 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
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 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 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 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 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 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 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 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 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 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 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 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 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 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 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 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 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 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 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 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 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 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 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 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 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 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