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合唱艺术原本根植于西方宗教音乐之中。由于合唱这一集体歌咏形式所特有的艺术 性质恰好与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体道精神相吻合,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因此 在西方宗教仪式上,集体歌咏便成为其传教布道活动的重要形式。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进入中世纪宗教统治时期,音乐被教会所垄断。 公元590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制定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史称“格列高利圣咏。,并 重建罗马圣歌学院培养唱诗人才。这种宗教圣咏歌唱在14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欧洲 自古希腊至13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合唱,最终形成了汇集 人声全部声音类型和全部歌唱音域的混声四部合唱。尽管圣咏合唱至今仍被用于西方宗 教仪式之中,但在14世纪左右随着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分化,合唱也逐渐形成了一 门独立的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日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高度概括了人门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而在诸多的音乐表 现形式中,人们又推祟歌唱艺术为音乐的最高形式。古人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是指人声乃造化而成,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宗教(拂 教、道教等)以及儒家学说,都没能重视集体歌咏的教化功能,而是更注重个人的体道 形式。因此,中国的传统歌唱习惯一般以个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抒发为主。如古 人所祟尚的焚香沐浴、抚琴吟唱的境界,便是一种追求个人音乐体验的形式。 由于中国传统歌唱较注重个体活动,中国传统歌唱的发声方法也比较注重突出歌唱 者个人的噪音特点,而不大注重集体歌唱的协调性,因此对合唱的气息、发声、共鸣等 状态以及合唱的和声功能等都开发不够。虽然在一些传统民歌和佛教、道教等音乐中, 也偶有朴素即兴的多声部片断,如“劳动号子”和“山歌”中领歌者与众人的唱和等, 但这种多声部的歌唱片断一般仅是形成了支声音乐的分支声部,通常被认为只是具有 定的合唱因素,而尚未形成完整的合唱体系。 20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合唱艺术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尽管合唱 艺术源于西方宗教教义,然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而始终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我国,集体歌咏在20世纪初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出现。学堂乐歌主要反映了当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状况,如《何日醒》、《中国男儿蹲作品。 初期的学堂乐歌主要是单声部齐唱,后逐渐发展为多声部合唱。1913年李叔同所写的三
1 引 论 合唱艺术原本根植于西方宗教音乐之中。由于合唱这一集体歌咏形式所特有的艺术 性质恰好与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体道精神相吻合,具有特定的教化功能,因此 在西方宗教仪式上,集体歌咏便成为其传教布道活动的重要形式。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欧洲进入中世纪宗教统治时期,音乐被教会所垄断。 公元 590 年,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制定了配合教仪的唱经本,史称“格列高利圣咏。,并 重建罗马圣歌学院培养唱诗人才。这种宗教圣咏歌唱在 14 世纪之前基本为单声部(欧洲 自古希腊至 13 世纪为单音音乐时期),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多声部合唱,最终形成了汇集 人声全部声音类型和全部歌唱音域的混声四部合唱。尽管圣咏合唱至今仍被用于西方宗 教仪式之中,但在 14 世纪左右随着宗教音乐向世俗音乐的分化,合唱也逐渐形成了一 门独立的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以来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着十分精辟的见解,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高度概括了人们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而在诸多的音乐表 现形式中,人们又推祟歌唱艺术为音乐的最高形式。古人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这是指人声乃造化而成,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宗教(拂 教、道教等)以及儒家学说,都没能重视集体歌咏的教化功能,而是更注重个人的体道 形式。因此,中国的传统歌唱习惯一般以个人对音乐的精神体验和情感抒发为主。如古 人所祟尚的焚香沐浴、抚琴吟唱的境界,便是一种追求个人音乐体验的形式。 由于中国传统歌唱较注重个体活动,中国传统歌唱的发声方法也比较注重突出歌唱 者个人的嗓音特点,而不大注重集体歌唱的协调性,因此对合唱的气息、发声、共鸣等 状态以及合唱的和声功能等都开发不够。虽然在一些传统民歌和佛教、道教等音乐中, 也偶有朴素即兴的多声部片断,如“劳动号子”和‘山歌”中领歌者与众人的唱和等, 但这种多声部的歌唱片断一般仅是形成了支声音乐的分支声部,通常被认为只是具有一 定的合唱因素,而尚未形成完整的合唱体系。 20 世纪初叶,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合唱艺术也开始在中国萌芽。尽管合唱 艺术源于西方宗教教义,然而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却从一开始就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而始终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在我国,集体歌咏在 20 世纪初以学堂乐歌的形式出现。学堂乐歌主要反映了当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的思想状况,如《何日醒》、《中国男儿蹲作品。 初期的学堂乐歌主要是单声部齐唱,后逐渐发展为多声部合唱。1913 年李叔同所写的三
部合唱曲《春游》即是我国早期的合唱经典作品之一。此外,20世纪早期的合唱经典作 品还有肖友梅的《春江花月夜》、赵元狂的《海韵》、黄自的清帽剧《长恨歌》等。 20世纪30年代,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我国群众性合唱活动也形成了空前的 高潮。在此时期,名类学校普遍建有合唱队,社会名行名业也广泛开展合唱活动。从1931 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抗日战争爆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大地形 成了气势汹涌的时代歌潮。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应运而生, 如《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其中,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 更将中国合唱艺术推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历史的迁延,《黄河大合唱》愈发显示出它 的经典地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合唱歌坛涌现 出大批优秀合唱作品,如《祖国颂》、《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同时,专业合唱 队伍和业余合唱队伍的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合唱艺术整体水平 正在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这当中,又以我国业余合唱的进步尤为显著,已在国际比赛 中频频获奖,而专业合唱则发展不够,尚需继续努力。 合唱艺术隶属于声乐艺术领域,合唱艺术也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合 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的声乐技巧,声乐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 最完善的表现。与此同时,合唱又是一种最具群众性的集体歌咏形式,凡是有人群集中 之处,都可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歌咏活动。因此,合唱艺术又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 群众基础。 我们对合唱艺术的研究,应针对上述合唱所具有的艺术性和群众性两方面特点进 行。在关于合唱艺术性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立足于科学的歌唱发声基础,进行严格细致 的合唱发声训练和合唱作品排练,全面提高合唱队员的音乐素质,不断发展和丰富合唱 的艺术表现力:而在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又需要去研究群众合唱活动的 艺术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开展合唱活动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唱歌是人们的天性,而合唱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合适的歌唱机会。 因此,从普遍意义上讲,除了噪音有毛病的人外,人人都可以参加合唱活动,合唱活动 的参与者并不一定非得具备出色的嗓音条件,也不一定非得经过专业系统的声乐学习。 2.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讲,合唱训练又可以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特殊形式。因为, 有的平时并没有机会专门学习声乐的合唱队员,可以通过合唱训练获得练习歌唱的机 会。对已经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人来说,通过系统的合唱训练也同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其
2 部合唱曲《春游》即是我国早期的合唱经典作品之一。此外,20 世纪早期的合唱经典作 品还有肖友梅的《春江花月夜》、赵元任的《海韵》、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等。 20 世纪 30 年代,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掀起,我国群众性合唱活动也形成了空前的 高潮。在此时期,各类学校普遍建有合唱队,社会各行各业也广泛开展合唱活动。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和 1937 年的抗日战争爆发,直到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大地形 成了气势汹涌的时代歌潮。在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一批优秀的合唱作品也应运而生, 如《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其中,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 更将中国合唱艺术推到了空前的高度。随着历史的迁延,《黄河大合唱》愈发显示出它 的经典地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合唱歌坛涌现 出大批优秀合唱作品,如《祖国颂》、《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同时,专业合唱 队伍和业余合唱队伍的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可以认为,我国目前的合唱艺术整体水平 正在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这当中,又以我国业余合唱的进步尤为显著,已在国际比赛 中频频获奖,而专业合唱则发展不够,尚需继续努力。 合唱艺术隶属于声乐艺术领域,合唱艺术也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因为,合 唱艺术容纳了人声全部的歌唱音域和所有的声乐技巧,声乐艺术通过合唱形式可以得到 最完善的表现。与此同时,合唱又是一种最具群众性的集体歌咏形式,凡是有人群集中 之处,都可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歌咏活动。因此,合唱艺术又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 群众基础。 我们对合唱艺术的研究,应针对上述合唱所具有的艺术性和群众性两方面特点进 行。在关于合唱艺术性的研究中,我们应当立足于科学的歌唱发声基础,进行严格细致 的合唱发声训练和合唱作品排练,全面提高合唱队员的音乐素质,不断发展和丰富合唱 的艺术表现力;而在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又需要去研究群众合唱活动的 艺术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开展合唱活动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唱歌是人们的天性,而合唱活动的开展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合适的歌唱机会。 因此,从普遍意义上讲,除了嗓音有毛病的人外,人人都可以参加合唱活动,合唱活动 的参与者并不一定非得具备出色的嗓音条件,也不一定非得经过专业系统的声乐学习。 2.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讲,合唱训练又可以作为一种声乐训练的特殊形式。因为, 有的平时并没有机会专门学习声乐的合唱队员,可以通过合唱训练获得练习歌唱的机 会。对已经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人来说,通过系统的合唱训练也同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其
歌唱的技能技巧。 3.合唱活动的参加者包括合唱队员和合唱指挥,但由于合唱所具有的群众性特点, 合唱队员与合唱指挥之间又常具有角色的互换性,任何一位合唱队员都有可能在另一特 定场合下充任合唱指挥。例如,在由音乐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合唱队中,每一位今天的合 唱队员都将要在其今后的音乐教师生涯中指导各自的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出任学生合 唱团的指挥。因此,我们在研究合唱艺术时,必须同时注意对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专业 知识的全面掌握,力争使合唱队员既能掌握合唱的技能技巧、又能胜任合唱指挥工作。 在合唱训练中注意让合唱队员掌握一定的合唱指挥能力,不仅对开展合唱活动有 利,也有助于合唱队员与合唱指挥的合作默契,有助于提高合唱队的整体艺术水平、这 一点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合唱指挥教学来讲尤为重要。 当前,在专业合唱队伍和业余合唱队伍之间,有着一种介于中间层次的合唱队伍这 就是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合唱队伍。由于社会所需要的大部分合唱指挥师资需要 依靠音乐学专业的合唱指挥课来培养,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理应受到专业标准的 合唱指挥训练。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各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尚不完全具备专业的 水准,因而,训练音乐学专业学生合唱队与训练专业合唱队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训 练的目的来讲,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合唱训练不仅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歌唱能力,同时还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教学与组织能力。从训练的过程来讲,师范生的合唱训练必须遵循由 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使之从业余的起点逐步达到专业的规格。 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合唱训练还应当作为对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因为仅仅从 声乐课上获得声乐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门除需掌握个别的歌唱技能外,还必须懂得集 体歌唱训练的基本方法,方能胜任中小学唱歌课或合唱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合唱训练 也是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在音乐学专业所设置的视唱练耳课程中,较少有机 会作四声部练习,而合唱课却可以进行大量四声部的视唱练习。此外,合唱训练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实际和声听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音乐感觉。因为,合唱歌曲所表达的 丰富音乐内涵是一般独唱歌曲所无法比拟的。 基于上述对合唱学习特点的认识,我们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应将合唱发声训练、合唱 作品排练和合唱指挥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合唱发声训练贯穿于合唱教学的全过 程,不断提高和发展合唱队员的歌唱能力。 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对合唱指挥理论的学习应当与合唱指挥的实际操作训 练相结合。 2
3 歌唱的技能技巧。 3.合唱活动的参加者包括合唱队员和合唱指挥,但由于合唱所具有的群众性特点, 合唱队员与合唱指挥之间又常具有角色的互换性,任何一位合唱队员都有可能在另一特 定场合下充任合唱指挥。例如,在由音乐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合唱队中,每一位今天的合 唱队员都将要在其今后的音乐教师生涯中指导各自的学生进行合唱训练,并出任学生合 唱团的指挥。因此,我们在研究合唱艺术时,必须同时注意对合唱训练与合唱指挥专业 知识的全面掌握,力争使合唱队员既能掌握合唱的技能技巧、又能胜任合唱指挥工作。 在合唱训练中注意让合唱队员掌握一定的合唱指挥能力,不仅对开展合唱活动有 利,也有助于合唱队员与合唱指挥的合作默契,有助于提高合唱队的整体艺术水平、这 一点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合唱指挥教学来讲尤为重要。 当前,在专业合唱队伍和业余合唱队伍之间,有着一种介于中间层次的合唱队伍这 就是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合唱队伍。由于社会所需要的大部分合唱指挥师资需要 依靠音乐学专业的合唱指挥课来培养,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理应受到专业标准的 合唱指挥训练。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各师范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尚不完全具备专业的 水 准,因而,训练音乐学专业学生合唱队与训练专业合唱队又有着很大的差别。从训 练的目的来讲,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合唱训练不仅仅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歌唱能力,同时还 要培养学生的合唱教学与组织能力。从训练的过程来讲,师范生的合唱训练必须遵循由 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使之从业余的起点逐步达到专业的规格。 对音乐学专业学生来说,合唱训练还应当作为对声乐教学的一种补充,因为仅仅从 声乐课上获得声乐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除需掌握个别的歌唱技能外,还必须懂得集 体歌唱训练的基本方法,方能胜任中小学唱歌课或合唱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合唱训练 也是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在音乐学专业所设置的视唱练耳课程中,较少有机 会作四声部练习,而合唱课却可以进行大量四声部的视唱练习。此外,合唱训练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实际和声听觉,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音乐感觉。因为,合唱歌曲所表达的 丰富音乐内涵是一般独唱歌曲所无法比拟的。 基于上述对合唱学习特点的认识,我们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应将合唱发声训练、合唱 作品排练和合唱指挥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合唱发声训练贯穿于合唱教学的全过 程,不断提高和发展合唱队员的歌唱能力。 合唱指挥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对合唱指挥理论的学习应当与合唱指挥的实际操作训 练相结合
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 多声合唱音乐的传统最先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上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随着“新学” 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还只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 “五四”运动后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的日趋活跃,中国合唱音乐才有了真正的发展, 并且在其题材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作品的社会作用等方面逐渐呈现出有别于欧洲合唱 音乐的独特风格。弄清中国合唱音乐近百年来的发展轨迹,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合唱 音乐风格的形成和演变的客观依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使这一富于 广泛群众影响的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合唱音乐发展的这一百年的进程,都处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 动最激烈的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一种曲折的反映。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 发展,它又不完全跟政治历史的变革相同步。一般讲,艺术形式演变的跨度比政治历史 的变革要更宽一点、晚一点。这近百年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上世纪未至本世纪20年代未: 二、从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 三、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四、近20年来。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阶段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作概要的分析介绍。 上世纪未以来,随着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西方基督教在我国各地的 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中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也获得了当时一切进步、爱国 阶层的重视。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以及在“新军”中演奏军乐、唱军歌 等等实际上已成为当时中国新音乐最初的萌芽。同时,在基督教宗教活动中教徒唱圣诗 也移植到了中国。当时,无论是习唱“学堂乐歌”或唱军歌和基督教圣诗,都是运用集 体歌咏这种方式。虽然当时这些集体歌咏大多采取齐唱的方式,但它正是多声部合唱音 乐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在“学堂乐歌”中最先有意识采取多声部合唱及重唱形式 的突出代表就是李叔同。从“辛亥革命”以来,他普编写了混声四部合唱《大中华》. 三部合唱(人与自然界),男声四部合唱《朝阳》,二部合唱《丰年》,混声四部合唱《归 燕》,及三部合唱《西湖》、《晚钟》等等。李叔同为数不多的、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中
4 中国合唱音乐发展概述 多声合唱音乐的传统最先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音乐,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跟上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随着“新学” 兴起而形成的“乐.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距今还只一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 “五四”运动后中国城乡群众歌咏活动的日趋活跃,中国合唱音乐才有了真正的发展, 并且在其题材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作品的社会作用等方面逐渐呈现出有别于欧洲合唱 音乐的独特风格。弄清中国合唱音乐近百年来的发展轨迹,将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合唱 音乐风格的形成和演变的客观依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使这一富于 广泛群众影响的艺术形式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合唱音乐发展的这一百年的进程,都处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政治斗争、社会变 动最激烈的时期。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 度上讲,正是这种社会政治变革的一种曲折的反映。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演变、 发展,它又不完全跟政治历史的变革相伺步。一般讲,艺术形式演变的跨度比政治历史 的变革要更宽一点、晚一点。这近百年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 20 年代末; 二、从 30 年代初至 40 年代末; 三、从 5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末; 四、近 20 年来。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阶段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作概要的分析介绍。 一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西方基督教在我国各地的 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中国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也获得了当时一切进步、爱国 阶层的重视。创办“新学堂”、开设“乐歌”课,以及在“新军”中演奏军乐、唱军歌 等等实际上已成为当时中国新音乐最初的萌芽。同时,在基督教宗教活动中教徒唱圣诗 也移植到了中国。当时,无论是习唱“学堂乐歌”或唱军歌和基督教圣诗,都是运用集 体歌咏这种方式。虽然当时这些集体歌咏大多采取齐唱的方式,但它正是多声部合唱音 乐得以发展的最主要的基础。在“学堂乐歌”中最先有意识采取多声部合唱及重唱形式 的突出代表就是李叔同。从“辛亥革命”以来,他曾编写了混声四部合唱《大中华》, 三部合唱(人与自然界),男声四部合唱《朝阳》,二部合唱《丰年》,混声四部合唱《归 燕》,及三部合唱《西湖》、《晚钟》等等。李叔同为数不多的、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中
就有一首三部合唱《春游》.这大概可说是中国第一首按照多声合唱技法所创作的合唱 曲。这首合唱曲以其旋律的优美、曲调与歌词结合的贴切,以及合唱效果的清晰丰满, 至今还不失为一首优秀的青少年合唱曲。 “五四”运动后,以萧友梅、邱望湘、沈秉廉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又为中小学校 的音乐课创作了不少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唱曲,如萧友梅的《晚歌》(三部合唱)、《柏树 林回旋歌》(三部合唱)、《迎冬舞》(仁部合唱)等等。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水平 大体接近于李叔同的《春游》。当时除了在一般中小学音乐课内有一些合唱的训练外, 在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和教堂的唱诗班中,对合唱的训练更为重视。他们除了经常在“礼 拜”中唱“圣诗”外,在宗教的节日期间还演唱欧洲著名的宗教“康塔塔”、“清唱剧” 或“弥撒曲”。这些外国的大型宗教合唱音乐也对当时中国作曲家进行合唱音乐的创作 有一定的影响。如在赵元任为愤怒声讨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残酷屠杀爱 国群众和沉痛哀悼这些无辜的栖牲者所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呜呼,三月一十八:》中, 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此外,像萧友梅创作的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尽管 其题材内容叙述的是中国的生活现实,中国的民族情调,但作品的音乐风格(包括有关 创作技法的运用)也没有能摆脱这种影响。 赵元任的《海韵》(徐志摩词)是这阶段最重要的一首大型声乐作品。作曲家在这部 作品中参照欧洲18世纪叙事性大型合唱曲的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合唱形式(如混声四部 合唱、男声四部合唱、女声合唱以及领唱加合唱等)、独唱、钢琴伴奏和间奏,将这首 多段的叙事长诗给予确切生动的音乐刻画。这部作品的音乐不仅写得优美动听、影象鲜 明,而且在旋律写作及多声配置上已开始表现出对中国民族风格的刻意追求。特别对多 种合唱织体的写作,表明赵元任深谙合唱写作技术,并很善于发挥各种不同声部配置的 人声效果。这首合唱在当时就得到音乐界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就是在今天仍 不失为一首优秀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名曲。 经过这30多年的探索、开拓,中国的多声合唱音乐从无到有地发展了起来,产生 了像《春游》、《海韵》这样一些经过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从总体上说,合唱艺 术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合唱活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还局限于较小的范围。 进入30年代后,随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和黄自、马 思聪、周淑安、吴伯超、聂耳、冼星海等新一代音乐家的相继登上乐坛,标志着中国音 乐事业的发展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九·一八事 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救亡抗日的群众歌咏活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这时 5
5 就有一首三部合唱《春游》,这大概可说是中国第一首按照多声合唱技法所创作的合唱 曲。这首合唱曲以其旋律的优美、曲调与歌词结合的贴切,以及合唱效果的清晰丰满, 至今还不失为一首优秀的青少年合唱曲。 “五四”运动后,以萧友梅、邱望湘、沈秉廉为代表的一些作曲家,又为中小学校 的音乐课创作了不少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唱曲,如萧友梅的《晚歌》(三部合唱)、《柏树 林回旋歌》(三部合唱)、《迎冬舞》(二部合唱)等等。这些作品的音乐风格和艺术水平 大体接近于李叔同的《春游》。当时除了在一般中小学音乐课内有一些合唱的训练外, 在基督教会所办的学校和教堂的唱诗班中,对合唱的训练更为重视。他们除了经常在“礼 拜”中唱“圣诗”外,在宗教的节日期间还演唱欧洲著名的宗教“康塔塔”、“清唱剧” 或“弥撒曲”。这些外国的大型宗教合唱音乐也对当时中国作曲家进行合唱音乐的创作 有一定的影响。如在赵元任为愤怒声讨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三.一八惨案”残酷屠杀爱 国群众和沉痛哀悼这些无辜的牺牲者所创作的混声四部合唱《呜呼,三月一十八!》中, 就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的痕迹。此外,像萧友梅创作的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尽管 其题材内容叙述的是中国的生活现实,中国的民族情调,但作品的音乐风格(包括有关 创作技法的运用)也没有能摆脱这种影响。 赵元任的《海韵》(徐志摩词)是这阶段最重要的一首大型声乐作品。作曲家在这部 作品中参照欧洲 18 世纪叙事性大型合唱曲的结构特点,运用多种合唱形式(如混声四部 合唱、男声四部合唱、女声合唱以及领唱加合唱等)、独唱、钢琴伴奏和间奏,将这首 多段的叙事长诗给予确切生动的音乐刻画。这部作品的音乐不仅写得优美动听、影象鲜 明,而且在旋律写作及多声配置上已开始表现出对中国民族风格的刻意追求。特别对多 种合唱织体的写作,表明赵元任深谙合唱写作技术,并很善于发挥各种不同声部配置的 人声效果。这首合唱在当时就得到音乐界及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就是在今天仍 不失为一首优秀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名曲。 经过这 30 多年的探索、开拓,中国的多声合唱音乐从无到有地发展了起来,产生 了像《春游》、《海韵》这样一些经过时代考验的优秀作品。但是,从总体上说,合唱艺 术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合唱活动在人民音乐生活中还局限于较小的范围。 二 进入 30 年代后,随着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和黄自、马 思聪、周淑安、吴伯超、聂耳、冼星海等新一代音乐家的相继登上乐坛,标志着中国音 乐事业的发展已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左翼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九·一八事 变”、“一.二八事变”的爆发,救亡抗日的群众歌咏活动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