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苇大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总数 6268 硕士研究生 其中:全日制 6019 非全日制 249 总数 334 博士研究生数 全日制 334 非全日制 0 总数 428 其中:本科生数 374 留学生 硕士研究生数 49 博士研究生人数 5 夜大(业余)学生数 12894 成人高教 函授学生数 2297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1.2022年招生基本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17个,文科招生省份14个: 按照14个大类和32个专业进行招生:14个大类涵盖42个专业,占全校67个 招生专业的62.69%。 学校在全国完成录取全日制本科新生8591名(比上年增加计划1790人,增 加26.34%),年度招生计划完成率100%。其中普通类6785人,地方专项760 人,国家专项计划509人,美术类考生350人,核类专业单招100人,农村订单 定向免费医学生50人,新疆内高班17人,贫困南单本一8人,贫困南单本二6 人,高水平运动员5人,南疆单列计划1人,台湾学测1人(不占年度招生计划)。 面向全国招生的67个专业中,40个专业100%完成计划:其中核物理(创新 班)、临床医学(卓越班)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为计划完成率最高的3个专业。 计划执行更加均衡,最低专业计划完成率从2021年的80%提升到90%以上。 2.2022年招生生源质量 核心分数线指标稳中有进。学校在湖南普通物理类最高分数线专业组(医学 类专业组)567分居省属院校第3:普通物理类最低分数线专业组(理工经管等 专业组)502分居省属院校第5。普通历史类专业组513分排省属高校第8,较 2021年上升2名。同时,学校在国家专项、地方专项物理类专业组省属院校最 低投档线排名中,均排在第5名(国家专项前进1名,地方专项持平)。在国家 专项、地方专项历史类专业组省属院校最低投档线排名中,分别排在第6、7名 3
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硕士研究生 总数 6268 其中:全日制 6019 非全日制 249 博士研究生数 总数 334 全日制 334 非全日制 0 留学生 总数 428 其中:本科生数 374 硕士研究生数 49 博士研究生人数 5 成人高教 夜大(业余)学生数 12894 函授学生数 2297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1.2022 年招生基本情况 学校面向全国 31 个省招生,其中理科招生省份 17 个,文科招生省份 14 个; 按照 14 个大类和 32 个专业进行招生;14 个大类涵盖 42 个专业,占全校 67 个 招生专业的 62.69%。 学校在全国完成录取全日制本科新生 8591 名(比上年增加计划 1790 人,增 加 26.34%),年度招生计划完成率 100%。其中普通类 6785 人,地方专项 760 人,国家专项计划 509 人,美术类考生 350 人,核类专业单招 100 人,农村订单 定向免费医学生 50 人,新疆内高班 17 人,贫困南单本一 8 人,贫困南单本二 6 人,高水平运动员 5 人,南疆单列计划 1 人,台湾学测 1 人(不占年度招生计划)。 面向全国招生的 67 个专业中,40 个专业 100%完成计划;其中核物理(创新 班)、临床医学(卓越班)和口腔医学三个专业为计划完成率最高的 3 个专业。 计划执行更加均衡,最低专业计划完成率从 2021 年的 80%提升到 90%以上。 2.2022 年招生生源质量 核心分数线指标稳中有进。学校在湖南普通物理类最高分数线专业组(医学 类专业组)567 分居省属院校第 3;普通物理类最低分数线专业组(理工经管等 专业组)502 分居省属院校第 5。普通历史类专业组 513 分排省属高校第 8,较 2021 年上升 2 名。同时,学校在国家专项、地方专项物理类专业组省属院校最 低投档线排名中,均排在第 5 名(国家专项前进 1 名,地方专项持平)。在国家 专项、地方专项历史类专业组省属院校最低投档线排名中,分别排在第 6、7 名
南苇大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国家专项持平,地方专项前进2名)。 高分考生数量再次增加。学校物理类录取的最高分为618分,居省属高校第 一,全省排名3950位,比2021最高分全省排名上升2174位,较2020年理科录 取最高分提升了4379位。 外省招生情况形势向好。学校在本科一批省份文理科投档线排位情况与去年 相比大体保持稳定。其中物理类河北、广西、四川、陕西、山西5省区投档线与 省控线的分差比上年提升明显,其中河北提高58分(提高65587位次),广西 提高39分(提高13461位次),四川提高14分(提高20000位次):历史类江 西提高23分、辽宁提高20分、天津提高13分,整体生源提升明显。高考改革 省份招生总体情况与去年招生情况相比,均有明显的提升,总体形势向好。主要 表现是高考改革省份招生计划全部一次性投档完成。如吉林去年未能完成计划, 今年投档线比省控线高3分,一次完成录取。 特殊类型招生平稳有序。严格执行教育部特殊类型招生政策,按照疫情防控 要求,继续做好了高水平运动队、部分核类专业单独招生、专升本招生、第二学 士学位招生、台湾学测招生等各项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工 作程序,顺利完成了考试命题、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协议签订等工作环 节,保障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的平稳、安全、有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 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的引进、培养和服务力度,教师数量满足教学 需要,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不断 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开放办学,广泛汇聚办学资源,优先保障教 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逐年增长;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共建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率,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不断提高。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现状 学校教师队伍数理稳步增加,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 有专任教师1591人、外聘教师37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2545人,外聘教师与专 任教师人数之比为0.24:1. 按折合学生数45367.4计算,生师比为17.83。 目前,学校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国家高 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国家
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国家专项持平,地方专项前进 2 名)。 高分考生数量再次增加。学校物理类录取的最高分为 618 分,居省属高校第 一,全省排名 3950 位,比 2021 最高分全省排名上升 2174 位,较 2020 年理科录 取最高分提升了 4379 位。 外省招生情况形势向好。学校在本科一批省份文理科投档线排位情况与去年 相比大体保持稳定。其中物理类河北、广西、四川、陕西、山西 5 省区投档线与 省控线的分差比上年提升明显,其中河北提高 58 分(提高 65587 位次),广西 提高 39 分(提高 13461 位次),四川提高 14 分(提高 20000 位次);历史类江 西提高 23 分、辽宁提高 20 分、天津提高 13 分,整体生源提升明显。高考改革 省份招生总体情况与去年招生情况相比,均有明显的提升,总体形势向好。主要 表现是高考改革省份招生计划全部一次性投档完成。如吉林去年未能完成计划, 今年投档线比省控线高 3 分,一次完成录取。 特殊类型招生平稳有序。严格执行教育部特殊类型招生政策,按照疫情防控 要求,继续做好了高水平运动队、部分核类专业单独招生、专升本招生、第二学 士学位招生、台湾学测招生等各项特殊类型招生工作。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工 作程序,顺利完成了考试命题、报名、资格审查、组织考试、协议签订等工作环 节,保障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的平稳、安全、有序。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 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博士的引进、培养和服务力度,教师数量满足教学 需要,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不断 提高,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开放办学,广泛汇聚办学资源,优先保障教 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经费逐年增长;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共建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率,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不断提高。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现状 学校教师队伍数理稳步增加,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学校现 有专任教师 1591 人、外聘教师 374 人,折合教师总数为 2545 人,外聘教师与专 任教师人数之比为 0.24:1。 按折合学生数 45367.4 计算,生师比为 17.83。 目前,学校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国家高 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国家
南苇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人才91名:有湖南省 芙蓉学者、百人计划专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湖湘青年英才、享受湖南省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66名: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31个。 2.队伍构成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787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49.4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45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 例为91.20%。其中,2021年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24人,全累计引育博士170 人(含高层次人才中博士24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坚持约束与激励并举,组织与引导并重,严格主讲教师准入、青年教师 培养、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等制度执行,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激励体系,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厚植教学学术氛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潜心教研教改。 1.高级职称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833,占总课程门数的24.22%:课程门次 数为1618,占开课总门次的19.61%。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770, 占总课程门数的22.38%:课程门次数为1423,占开课总门次的17.2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665,占总课程门数的48.40%:课程门 次数为3576,占开课总门次的43.3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523,占总课程门数的44.27%:课程门次数为3179,占开课总门次的38.53%。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86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344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83.14%。 2.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以赛促教,搭建“南华课栈”和南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平台,促进教师教 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竞赛获省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6项。 其中,获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 奖1项。 (三)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在教育经费整体紧张、学生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坚持经费安排优先保障 本科教学,采用“基本运行+教学专项”模式,加大思政工作、实践教学、课程 思政、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投入,有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2021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9014.05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 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 14.29%,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1986.90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767.59元 5
5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人才 91 名;有湖南省 芙蓉学者、百人计划专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湖湘青年英才、享受湖南省政 府特殊津贴专家等 166 名;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 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 31 个。 2.队伍构成 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 787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 49.47%;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 1451 人,占专任教师的比 例为 91.20%。其中,2021 年引进全职高层次人才 24 人,全累计引育博士 170 人(含高层次人才中博士 24 人)。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坚持约束与激励并举,组织与引导并重,严格主讲教师准入、青年教师 培养、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等制度执行,完善教师教学奖励激励体系,加强师德师 风建设,厚植教学学术氛围,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潜心教研教改。 1.高级职称教师积极投入教学 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833,占总课程门数的 24.22%;课程门次 数为 1618,占开课总门次的 19.61%。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770, 占总课程门数的 22.38%;课程门次数为 1423,占开课总门次的 17.25%。 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665,占总课程门数的 48.40%;课程门 次数为 3576,占开课总门次的 43.35%。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 1523,占总课程门数的 44.27%;课程门次数为 3179,占开课总门次的 38.53%。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 286 人,以我校具有教授职称教师 344 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 83.14%。 2.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以赛促教,搭建“南华课栈”和南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平台,促进教师教 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竞赛获省级一等奖 6 项、二等奖 8 项、三等奖 16 项。 其中,获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 1 项,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 奖 1 项。 (三)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在教育经费整体紧张、学生规模扩招的情况下,坚持经费安排优先保障 本科教学,采用“基本运行+教学专项”模式,加大思政工作、实践教学、课程 思政、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投入,有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2021 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9014.05 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 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 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为 14.29%,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1986.90 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 767.59 元
南苇大堂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生均实习经费为550.97元,比2020年均有增长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安全、 质量、成本、进度”相协调的建设原则,持续统筹推进雨母校区建设提质提速、 红湘校区建设提质升级两大任务,完成了雨母校区电气计算机楼、三省园学生食 堂、三省园4栋、5/6栋学生公寓、松霖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共计约16万 平方米建筑的建设:完成了红湘校区求是园1、2、3、6栋学生宿舍、南校田径 场维修改造等20项专项维多改造项目,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根据2022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223.49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 140.65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25.6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656107.85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 房面积为17.49(平方米/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4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1.65万元,比2020年稍有增长。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638.72万元, 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11.36%。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46727.0台(套),合计总值7.210亿元,总值 31557.44万元.按本科在校生30742人计算.本料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23454.14 元。 学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支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 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 部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具体情况见表3。 表3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 设立 学年内承担学年内承担学年内对外 中心名称 级别 时间 教学人时数 实验项目数开放人时数 核工程与核技术实 省部级哈物 2009 1327 832 践教学中心 学示范中心 核工程实验教学可 心国家级实践教学 国家级实验教 2013 1542 1520 字乐泡中心 示范中心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国家级虚拟仿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真实验教学中 2014 1478 45 1550 中心
6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生均实习经费为 550.97 元,比 2020 年均有增长。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按照“安全、 质量、成本、进度”相协调的建设原则,持续统筹推进雨母校区建设提质提速、 红湘校区建设提质升级两大任务,完成了雨母校区电气计算机楼、三省园学生食 堂、三省园 4 栋、5/6 栋学生公寓、松霖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共计约 16 万 平方米建筑的建设;完成了红湘校区求是园 1、2、3、6 栋学生宿舍、南校田径 场维修改造等 20 项专项维修改造项目,师生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根据 2022 年统计,学校总占地面积 223.49 万平方米,产权占地面积为 140.65 万平方米,学校总建筑面积为 125.65 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 656107.85 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 房面积为 17.49(平方米/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7.49 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 1.65 万元,比 2020 年稍有增长。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7638.72 万元, 新增值达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 11.36%。 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 46727.0 台(套),合计总值 7.210 亿元,总值 31557.44 万元,按本科在校生 30742 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 23454.14 元。 学校不断强化实践育人,优化实践教学平台支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验教学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 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1 个,省 部级实验教学中心 12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个。具体情况见表 3。 表 3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 中心名称 级别 设立 时间 学年内承担 教学人时数 学年内承担 实验项目数 学年内对外 开放人时数 核工程与核技术实 践教学中心 省部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 2009 1327 23 832 核工程实验教学中 心国家级实践教学 示范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 2013 1542 35 1520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 真实验教学中 心 2014 1478 45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