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课程编号:172103001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燕础是全日制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误,共32学时、2学分。 (二)教学任务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理论和技法,掌指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热悉新企 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和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湃发展 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是一门理论性、改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有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进授与案例分 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 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新创业信 息资源等。 3、拓右效的实途轻。通讨在内组织开展新创项日设计、创新创业计别大寒以及创新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 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新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或中运用所学知 识发现问愿和解决实际问愿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创新基础 第一章创新概述 1.课程要求和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课程编号:172103001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是全日制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共32学时、2学分。 (二)教学任务 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在教授创新创业知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使学生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认知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创新创业活动的特殊性。 2、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理论和技法,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熟悉新企 业的开办流程与管理,提高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3、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和创业观。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正确理解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的关系,自觉遵循创新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 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 理、掌握规律。 2、提供完备的支持条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重点提供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模拟教学软件、创新创业信 息资源等。 3、拓展有效的实践途径。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 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新创业项目考察、企业创办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 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创新基础 第一章 创新概述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感受创新,了解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3)使学生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和作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正确理解创新在当下时代背景的重 要性。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第二节国内外创新创业现状和趋势 一、主要发达闲家创新创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第三节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二、创新意识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激发 4.教学建议 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章创新思维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裸程要求: (1)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特点及其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2)掌据几种主要思维方式的作用与局限性, (3)掌握突破思维定势及各种障碍的方法。 2)课程目标。 明确学习创新思维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提主委思维方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感受创新,了解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发展的趋势。 (3)使学生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和作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概念,以及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正确理解创新在当下时代背景的重 要性。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创新概述 一、创新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创新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三、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第二节 国内外创新创业现状和趋势 一、主要发达国家创新创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 第三节 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内涵 二、创新意识的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激发 4.教学建议 建议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章 创新思维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了解创新思维的含义、特点及其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2)掌握几种主要思维方式的作用与局限性。 (3)掌握突破思维定势及各种障碍的方法。 2)课程目标: 使学生了解创新思维的真正含义、特征,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明确学习创新思维的意义,使学生能够掌握主要思维方 式,突破思维定势,发现创新点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创新思维概述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创新思维训练 一、突破思维定势 二、发散思抢与收敛思维 三、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四、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意义,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抛弃传统的旧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4.教学建议 建议在课堂上用具体事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章创新技法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创新技法的基本展念。 (2)使学生掌握设问检查型技法、组合型技法、逆向转换型技法等常用技法,并根据各种创新技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运用这 些技法进行创新活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技法的基本概念,苹握最常用的创新技法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TRIZ理论,并能运用 其进行个人及集体创新活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创新技法概述 第二节传统创新技法 一、设问检查型技法 二、组合型技法 三、逆向转换型技法 四、分析列举型技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创新思维概述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创新思维训练 一、突破思维定势 二、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三、想象思维与联想思维 四、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意义,几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2)教学难点: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抛弃传统的旧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4.教学建议 建议在课堂上用具体事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章 创新技法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创新技法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掌握设问检查型技法、组合型技法、逆向转换型技法等常用技法,并根据各种创新技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运用这 些技法进行创新活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新技法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常用的创新技法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了解TRIZ理论,并能运用 其进行个人及集体创新活动。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创新技法概述 第二节 传统创新技法 一、设问检查型技法 二、组合型技法 三、逆向转换型技法 四、分析列举型技法
五、联想类比型技法 六、智力激励法 七、卡片整理型技法 第三节RIZ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TRIZ理论 2)教学难点:TRIZ理论 4.教学建议: 建议用案例来说明TRIZ理论。 第二部分创业基础 第四章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之、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辈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闻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 需要培有并可培有的理性认识。 (2)通过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湖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湖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 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学生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创业能力提升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课程日标: 通过木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 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特创业。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创业与创业桔神 一、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的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二、创业的要素与类型 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 三、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 四、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有
五、联想类比型技法 六、智力激励法 七、卡片整理型技法 第三节 TRIZ理论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TRIZ理论 2)教学难点:TRIZ理论 4.教学建议: 建议用案例来说明TRIZ理论。 第二部分 创业基础 第四章 创业、创业精神与人生发展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和类型,认识创业过程的特征,掌握创业与创业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学生对创业精神 需要培育并可培育的理性认识。 (2)通过对知识经济发展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创业热潮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认识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内在联系,明确创业活 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3)学生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认识创业能力提升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积极作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概念、创业与创业精神的关系、创业与人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创业和创业精神在当今时代背景 下的意义和价值,正确认识并理性对待创业。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创业与创业精神 一、创业的定义与功能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过程。 二、创业的要素与类型 创业的关键要素包括机会、团队和资源。 三、创业过程与阶段划分 创业过程包括创业者从产生创业想法到创建新企业或开创新事业并获取回报,涉及到识别机会、组建团队、寻求融资等活动。 可大致划分为机会识别、资源整合、创办新企业、新企业生存和成长四个主要阶段。 四、创业精神的本质、来源、作用与培育
1)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2)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 一、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二、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 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 三、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 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愿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节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一、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 三、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创业与创业精神 4.教学建议 建议在讲授时,用具体人物或事物进行说明。 第五章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创业者动机及其对创业的影响,注重识别创业活动的理性因素。 (2)使学生认识创业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学习组建创业团队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彩响,举握管理创业团队的技 巧和策略。认识创业团队领轴的角色与作用。 2)课程目标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创业者 一、创业者素质与能力 1)创业者并不是特殊人群。具备一些独特技能和素质有助于成功创业。 2)大多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
1)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行为特征的高度凝练,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风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2)创业精神将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节 知识经济发展与创业 一、经济转型与创业热潮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创业热潮兴起的深层次原因。 二、创业活动的功能属性 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特征。 三、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创业的重要意义 创业具有增加就业、促进创新、创造价值等功能,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节 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 一、广义和狭义的创业概念 创业并不只是开办一家企业。 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创业能力具有普遍性与时代适应性。 三、创业能力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创业与创业精神 4.教学建议 建议在讲授时,用具体人物或事物进行说明。 第五章 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1.课程要求和目标 1)课程要求: (1)使学生认识创业者的基本素质,了解创业者动机及其对创业的影响,注重识别创业活动的理性因素。 (2)使学生认识创业团队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学习组建创业团队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掌握管理创业团队的技 巧和策略,认识创业团队领袖的角色与作用。 2)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形成对创业者的理性认识,纠正神化创业者的片面认识,了解创业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认识创业团队的 重要性,掌握组建和管理创业团队的基本方法。 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创业者 一、创业者素质与能力 1)创业者并不是特殊人群。具备一些独特技能和素质有助于成功创业。 2)大多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