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卡夫卡的多重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所采用的主要 方法为“心理动力型”的研究方法。深刻把握了卡夫卡的多重人格与其 创作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卡夫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根源,从 而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能对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关键词:异化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审父意识
- 1 - 内容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卡夫卡的多重人格对其创作的影响,所采用的主要 方法为“心理动力型”的 研究方法。深刻把握了卡夫卡的多重人格与其 创作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卡夫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之根源,从 而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能对 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有所启发。 关键词:异化感、孤独感、恐惧感、负罪感 、审父意识
Abstract Done in the right of"psychodynamic paradigm", this thesis offer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Kafuka's multiple personal ity on his works, enabling a better understand ing of the root of Kafuka's thinking and style, and therefore making it easier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Kafuka and his works. Besides, this thesis can be enlightening in study 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a writer and his works Key words: alienation solitude fear guilt Father complex
- 2 - Abstract Done in the right of “psychodynamic paradigm”, this thesis offers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Kafuka’s multiple personality on his works, enabl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 of Kafuka’s thinking and style, and therefore making it easier to grasp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Kafuka and his works. Besides, this thesis can be enlightening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a writer and his works. Key words: alienation solitude fear guilt Father complex
卡夫卡的作品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它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思潮等方面的原因。 卡夫卡所处的时代相对于前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来说,是一个生产高 度发达、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代。资本主义解放 了自然经济束缚之下的生产力,创造出了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 社会。但“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 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①文明 与异化是一对孪生兄妹,自人类踏进阶级社会的门槛起就互相伴随。资 本主义更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代替了封建时代的血缘纽带,用冷酷无情 的法律面孔代替了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不难想象,在这种严酷的社会 里,人们的心灵遭受的扭曲是多么的严重。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后半期 的文学中已经初露端倪,到了卡夫卡时代更加严重,成为突出的社会问 题 文化背景上,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在十九世纪已渐渐崩溃,二十 世纪初卡夫卡所曾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西方人精神上的一大灾 难,他们固有的宗教理念,人道主义情怀均被炮火与屠杀击得粉碎。在 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中,西方人以个体为本位,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只有在上帝面前,人才能获得价值与意义,使人的有限存在转变为无限。 卡夫卡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它把我们 人类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尺度也一同带进了坟墓,正如法国存在 ③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79页
- 3 - 引 言 卡夫卡的作品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 它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代思潮等方面的原因。 卡夫卡所处的时代相对于前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来说,是一个生产高 度发达、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时代。资本主义解放 了自然经济束缚之下的生产力,创造出了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现代 社会。但“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随着文明产生的 社会为自己建立的一切机构,都转变为它们原来的目的的反面。”①文明 与异化是一对孪生兄妹,自人类踏进阶级社会的门槛起就互相伴随。资 本主义更以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代替了封建时代的血缘纽带,用冷酷无情 的法律面孔代替了温情脉脉的伦理面纱。不难想象,在这种严酷的社会 里,人们的心灵遭受的扭曲是多么的严重。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后半期 的文学中已经初露端倪,到了卡夫卡时代更加严重,成为突出的社会问 题。 文化背景上,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在十九世纪已渐渐崩溃,二十 世纪初卡夫卡所曾经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更是西方人精神上的一大灾 难,他们固有的宗教理念,人道主义情怀均被炮火与屠杀击得粉碎。在 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中,西方人以个体为本位,认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只有在上帝面前,人才能获得价值与意义,使人的有限存在转变为无限。 卡夫卡所面临的时代是一个“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它把我们 人类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尺度也一同带进了坟墓,正如法国存在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179 页
主义哲学家加缪所说:“一个能用理性的方法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 病,总归是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 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 了对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 他自己的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①荒诞 的背后是沉重,这正是卡夫卡所深切感受到的重压。 时代思潮上,哲学本体论呈现出危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朴素 猜想基础上提出著名的“四因”说以来(四因指质料、形成、动力、目 的),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本体论就没有脱离过亚里士多德的范围。到了 近代,人们研究重点转向了认识论,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流派, 其观点相互对立却又各有本身的矛盾和缺陷。在此情况下,康德提出二 元论,综合了以上两大思潮。康德一方面承认客观世界中有一个不断为 我们提供认识材料的外在物质本原,从而建立起了自己关于“物自体” 的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批判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天赋观念” “认识潜能”的思想,有见于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创立了自己关于主 观时空和先验范畴的思想。这样,康德将人的认识局限于主体的时空观 念和悟性范畴之中,超出人的认识范畴的世界本体便不可探究了。这样, 本体论出现了危机,而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思潮和人文思潮的分流也直 接与康德相关。科学主义思潮坚守康德藩篱,不去探讨本体论问题:人 文思潮则力图找到康德无法用理性与判断去接近的“物自体”,他们着重 在“意志”、“欲望”、“本能”上做文章,从主体入手切入本体,这样 反理性思潮产生了,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卡夫卡的创 加缪《西西弗斯神话》,《现代西方文论选》第35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 4 - 主义哲学家加缪所说:“一个能用理性的方法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 病,总归是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 觉得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放者,因为他被剥夺 了对于失去的家乡的记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 他自己的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离,真正构成了荒诞感。”①荒诞 的背后是沉重,这正是卡夫卡所深切感受到的重压。 时代思潮上,哲学本体论呈现出危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朴素 猜想基础上提出著名的“四因”说以来(四因指质料、形成、动力、目 的),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本体论就没有脱离过亚里士多德的范围。到了 近代,人们研究重点转向了认识论,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两大流派, 其观点相互对立却又各有本身的矛盾和缺陷。在此情况下,康德提出二 元论,综合了以上两大思潮。康德一方面承认客观世界中有一个不断为 我们提供认识材料的外在物质本原,从而建立起了自己关于“物自体” 的理论;另一方面,他又批判继承了笛卡尔、莱布尼茨关于“天赋观念”、 “认识潜能”的思想,有见于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力,创立了自己关于主 观时空和先验范畴的思想。这样,康德将人的认识局限于主体的时空观 念和悟性范畴之中,超出人的认识范畴的世界本体便不可探究了。这样, 本体论出现了危机,而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思潮和人文思潮的分流也直 接与康德相关。科学主义思潮坚守康德藩篱,不去探讨本体论问题;人 文思潮则力图找到康德无法用理性与判断去接近的“物自体”,他们着重 在“意志”、“欲望”、“本能”上做文章,从主体入手切入本体,这样, 反理性思潮产生了,如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卡夫卡的创 ① 加缪《西西弗斯神话》,《现代西方文论选》第 357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
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进行的,其人其创作也时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对卡夫卡的多重人格及其创作就会有更深的 理解。 卡夫卡出生于1883年的充满了强烈的反犹情绪的奥匈帝国城市布 拉格。卡夫卡这个姓在捷克语中是“穴鸟”的意思,这显然是一种平凡 而卑贱的鸟类动物,以此为姓氏,表明这个犹太家族的平凡和卑贱,他 的父亲赫尔曼惨淡经营着妇女用品商店,并将他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长子 卡夫卡身上,然而卡夫卡漠不关心他的经营。于是他便把大量的愤怒和 不满撒在这个“无用”而又不听话的卡夫卡身上,成为儿子的压迫者, 成为家庭的暴君。这一点造成卡夫卡和父亲之间长期的隔阂和冲突。当 父亲对卡夫卡施暴的时候,母亲也无能为儿子提供足够的保护,她只能 用一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尝试给卡夫卡一点温存的补偿。母亲不是那么光 明正大的母爱使卡夫卡一生都有一种植于心灵深处的深重的负罪感。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是卡夫卡多重人格形成的渊源,也使卡 夫卡更加敏感地体会到现代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真切地看到世界的荒诞 性,看到了人生的无意义。他将这些感受,将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悲哀 写下,试图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通过艺术来激发超越荒诞与悲剧的 力量。 本文就试图探讨卡夫卡的多重人格与其创作的关系。在这之前先简 述一下本文所应用的方法 研究作者个性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心理学方法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心 理动力型( psychodynamic paradigm),这一类型在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 精神分析法,包括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的心理经历及影响;二是心理生 物型( psychobiolog ical paradigm),它着重研究文学接受的生理基础 是认知型( cogntive paradigm),它着重研究本文的必要结构,以及使本
- 5 - 作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进行的,其人其创作也时时打上了时代 的烙印。 了解了以上情况,我们对卡夫卡的多重人格及其创作就会有更深的 理解。 卡夫卡出生于 1883 年的充满了强烈的反犹情绪的奥匈帝国城市布 拉格。卡夫卡这个姓在捷克语中是“穴鸟”的意思,这显然是一种平凡 而卑贱的鸟类动物,以此为姓氏,表明这个犹太家族的平凡和卑贱,他 的父亲赫尔曼惨淡经营着妇女用品商店,并将他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长子 卡夫卡身上,然而卡夫卡漠不关心他的经营。于是他便把大量的愤怒和 不满撒在这个“无用”而又不听话的卡夫卡身上,成为儿子的压迫者, 成为家庭的暴君。这一点造成卡夫卡和父亲之间长期的隔阂和冲突。当 父亲对卡夫卡施暴的时候,母亲也无能为儿子提供足够的保护,她只能 用一种偷偷摸摸的方式尝试给卡夫卡一点温存的补偿。母亲不是那么光 明正大的母爱使卡夫卡一生都有一种植于心灵深处的深重的负罪感。 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是卡夫卡多重人格形成的渊源,也使卡 夫卡更加敏感地体会到现代人在世界上的地位,真切地看到世界的荒诞 性,看到了人生的无意义。他将这些感受,将世界的荒诞、人生的悲哀 写下,试图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通过艺术来激发超越荒诞与悲剧的 力量。 本文就试图探讨卡夫卡的多重人格与其创作的关系。在这之前先简 述一下本文所应用的方法。 研究作者个性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心理学方法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心 理动力型(psychodynamic paradigm),这一类型在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 精神分析法,包括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的心理经历及影响;二是心理生 物型(psychobiological paradigm),它着重研究文学接受的生理基础; 三 是认知型(cogntive paradigm),它着重研究本文的必要结构,以及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