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 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 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 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 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 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 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 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 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 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 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 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 “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 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 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 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 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 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 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 感 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7号文转折补充式议论文)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 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图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 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 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 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 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 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 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 “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图 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 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 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风 的泼辣,还有那睛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 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 又需要理性的引导。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 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 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60 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 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 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 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 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 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 60 年前那幕 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 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 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 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 “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 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行 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念活 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国的赤 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题。我国 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事不忘,后 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过 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制情 感。 星星发光,张扬个性 (7 号文转折补充式议论文)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圆使我想到了循规蹈矩,稳定,规范。有人认为 这样就是死板,由于偏爱后一个图形,认为这才是个性的张扬。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 二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 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 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 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 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 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墨镜,摆出一脸的 “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的图 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 采。其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 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风 的泼辣,还有那睛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 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
的社会太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 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绣岀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 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光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 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 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 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 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 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 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 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 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 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 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 彩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05福建,关于两图 片的材料作文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8号文,推迭式议论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 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 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 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 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 “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 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 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 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 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 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 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 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射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 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送据”做准备。这是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 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 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 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 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 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
的社会太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 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绣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像第二幅图那样,变成一颗 耀眼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然而,光主张“个性张扬”是不够的。个性的张扬又必须受“圆”这个道德与法 律的制约。就像高中规定我们女生不能留长发,这其实是对张扬个性的抑制。但 试想一下,眼前一片红发、金发,甚至绿发,发型各异,那还叫什么校园啊。学 校之所以制止,是因为这样“个性的张扬”是不符合“高中生的个性”的。所以, 个性还必须符合特定的时代、背景,而这便要受到“圆”这个规矩的限制了。当 然,“圆”的制约还应当合情合理,赋予“人性”有关“圆”的规定还应根据时 代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改变而做出调整,只有这样。个性的张扬才得以理解,得 以支持。只有这样。社会大舞台才得以发光。丰富多彩,升起的星星才得以与日 月同辉!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 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 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 彩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05 福建,关于两图 片的材料作文) 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8 号文,推迭式议论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 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 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 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 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 “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 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 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 一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 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 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 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 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 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 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 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 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 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 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 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
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四步:迭据。 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送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 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 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 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 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 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 这是由具体再到象的过程。) 1.4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 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 有力地证明论点。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显中心。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 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辩证分析,论证周全。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 能使论证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适合考场作文 1.5结构的普适原则 无论是层进式、并列式还是对照式都是我们应该建立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前提 之下的。并可以化成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中心论点+分论点式。(分论点之间的 关系是层进、并列或者对照)注意层次清晰的原则。 例如《理想的阶梯》《说“勤”》《谈骨气》等。下面是《说“勤”》的结构提 纲 中心论点: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分论点一:勤出成果 分论点二:勤出智慧。 (分论点并列关系) 注意几个细节。首先,论点要用一两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其次,要注意将论点 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要求: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 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1.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炼,一般控制在15个字内; 2.分论点的句子结构要一致; 3.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作文训练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一个概念。意思是: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 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 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的系统
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第四步:迭据。 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 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 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 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 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 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 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1.4 六段综合式 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论点。或引用,或比喻,或排比,或比兴,总之,三句 话即直奔主题,切忌故弄玄虚,弯七绕八,拖泥带水。 第二段:详例剖析,叙议结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精当的事实论据,往往能够 有力地证明论点。 第三段:略例排比,形成气势。如果说详例是点的勾勒,那么略例就是面的铺展。 点面结合能够形成立体感。 第四段:正反对比,凸显中心。在前面详例剖析、略例排比的基础上,再从反面 切入,正反结合,对比鲜明,从而更加突出中心。 第五段:辩证分析,论证周全。绝对的结论容易产生偏颇,因而一段辨证的分析 能使论证更为严密周全。 第六段:联系实际,升华主题。这一段是为了突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从而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适合考场作文。 1.5 结构的普适原则 无论是层进式、并列式还是对照式都是我们应该建立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前提 之下的。并可以化成最简单的一种形式:中心论点+分论点式。(分论点之间的 关系是层进、并列或者对照)注意层次清晰的原则。 例如《理想的阶梯》《说“勤”》《谈骨气》等。下面是《说“勤”》的结构提 纲。 中心论点: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分论点一:勤出成果。 分论点二:勤出智慧。 (分论点并列关系) 注意几个细节。首先,论点要用一两句话明确地表述出来。其次,要注意将论点 放在恰当、醒目的位置。要求: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 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1.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炼,一般控制在 15 个字内; 2.分论点的句子结构要一致; 3.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作文训练: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一个概念。意思是: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 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 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发现自己负责的系统